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道了一种由氢键及π-π堆积作用构筑的三维网状超分子配合物[Cu(H2L)3]Cl(H2L=N-4-乙氧基苯甲酰基-N′-2-甲氧基苯基硫脲) 的合成, 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单晶X衍射结构分析表征了其组成与结构。标题化合物中每个铜离子与3个硫脲分子中的硫原子及1个氯离子形成四面体型配位,整个分子就如同一个以Cu-Cl键为轴以3个硫脲分子为叶片的旋转着的风车。而每个配合物分子间又通过π-π堆积作用及分子间氢键组装成一个三维网状超分子结构。该化合物晶体属于三方晶系,R3 空间群。  相似文献   

2.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2个新的配合物[Mn(NIPH)(mbix)]n (1)和[Co(NIPH)(mbix)(H2O)3]2n·2nH2O (2)(H2NIPH=5-硝基间苯二甲酸,mbix=1,3-双(咪唑基-1-基)苯)。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这两个配合物通过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3.
由H3nta(H3nta=nitriloriacetic acid)、Phen(Phen=1,10-phenanthroline)与Cu2+离子反应,合成标题配合物[Cu2(nta)(Phen)3]NO3·6H2O。该配合物的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在配合物中,2个中心铜原子分别与配位原子构成变形八面体和变形三角双锥结构。晶体中结构单元通过分子间氢键和π-π堆积,形成了三维网络结构。TG分析结果表明标题配合物在194 ℃以下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一个含肟基Schiff碱配体(HL,C15H16N2O)及其Cu(Ⅱ)配合物[CuL2],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体HL结构中,一对HL分子通过分子间的Cl…Cl卤键(Cl…Cl的距离为0.3459(3)nm)链接形成了二聚体,每个二聚体通过分子间C-H…π作用链接其它4个相邻的二聚体形成了无限的三维超分子网状结构。Cu(Ⅱ)配合物为单核结构,由1个Cu(Ⅱ)离子和2个双齿配体组成。Cu(Ⅱ)离子的配位数为4,具有平面四边形结构。在Cu(Ⅱ)配合物结构中每个配合物分子通过分子间C-H…π作用链接其它4个相邻的分子形成了二维层状超分子结构,这种层状结构通过ππ堆积作用而进一步连接。  相似文献   

5.
利用4-吡啶-3-苯甲酸(4,3-pybz)和醋酸铅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一种新型金属配合物[Pb(4,3-pybz)2]n(1),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表征、X 射线单晶衍射测定。该配合物为正交晶系,Pccn空间群,a=1.070 74(7) nm,b=2.138 03(13) nm, c=0.865 65(5) nm,V=1.981 7(2) nm3,Z=4,Dc=2.023 Mg·m-3,F(000)=1 152,GOF=1.050,μ=8.549 mm-1,残差因子R1=0.013 9,wR2=0.032 4。该配合物展现了一个具有(4,4)拓扑二维波浪状网络结构,进而通过弱的π-π相互作用拓展为三维超分子体系。此外,室温下配合物1展现了弱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一个含肟基Schiff碱配体(HL,C15H16N2O)及其Cu(Ⅱ)配合物[CuL2],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体HL结构中,一对HL分子通过分子间的Cl…Cl卤键(Cl…Cl的距离为0.345 9(3) nm)链接形成了二聚体,每个二聚体通过分子间C-H…π作用链接其它4个相邻的二聚体形成了无限的三维超分子网状结构. Cu(Ⅱ)配合物为单核结构,由1个Cu(Ⅱ)离子和2个双齿配体组成.Cu(Ⅱ)离子的配位数为4,具有平面四边形结构.在Cu(Ⅱ)配合物结构中每个配合物分子通过分子间C-H…π作用链接其它4个相邻的分子形成了二维层状超分子结构,这种层状结构通过ππ堆积作用而进一步连接.  相似文献   

7.
在水热反应条件下,合成了一个新配合物,[Cu(nphth)(phen)(H2O)]2·2H2O(nphth=3-硝基邻苯二甲酸阴离子,phen=邻菲 咯啉),经元素分析、红外、热重、单晶衍射表征了配合物。该配合物为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结构参数:a=0.999 8(1) nm,b=1.044 5(1) nm,c=1.820 6(1) nm,β=91.423(1)°,V=1.900 7(2) nm3,Z=2,R=0.039 4,wR=0.096 5。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为分立环状二核结构,并通过分子间氢键和π-π作用扩展为二维超分子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8.
芳基与烷基亚砜钯(II)配合物π反馈效应的DF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DFT方法对二苯基亚砜(DPSO)和二己基亚砜(DHSO)的钯(II)配合物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中心金属钯与亚砜之间存在d*反馈键,而且二苯基亚砜钯(II)配合物中的π反馈键比二己基亚砜钯(II)配合物强,即亚砜的取代基对其钯(II)配合物的π反馈键有显著的影响。以BHandH/6-31+G**(Pd,3-21G*)//BHandH/6-31G*(Pd,3-21G*)方法对相应的亚砜钯(II)配合物进行单点计算时,配合物trans-PdCl2(DPSO)2 的π反馈键轨道能为-10.695 eV,而trans-PdCl2(DHSO)2的π反馈键轨道能量为-10.320 eV。利用电子给体NH3或电子受体CO配位体置换亚砜钯(II)配合物里的一个亚砜配体后,Pd(II)-DHSO配合物的Pd-S配位键长的变化明显小于Pd(II)-DPSO配合物的Pd-S配位键长变化值,进一步说明在Pd-DPSO配合物中的π反馈效应强于相应的Pd-DHSO配合物。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铜(Ⅱ)的手性单核配合物[Cu(OPSer)(phen)(H2O)]·3H2O(1)(H2OPSer=L-O-磷酸丝氨酸;phen=1,10-邻菲啰啉)。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磁性对配合物进行表征, 并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定其结构。铜(Ⅱ)具有变形四方锥的配位环境, 分别与1个L-O-磷酸丝氨酸离子的1个氮原子和氧原子、1个1,10-邻菲啰啉分子的2个氮原子以及1个配位水分子的氧原子配位。配合物每个分子单元通过氢键连接成三维超分子结构, 分子间存在π-π堆积作用。在1.8~300 K范围内磁性测定表明:配合物1中存在铁磁耦合相互作用, 经理论拟合:g=2.07, zJ′=0.044。  相似文献   

10.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2个新的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Pb(NA)L]n 1, [Pb(CH3COO)L]n·nH2O 2(H2NA=烟酸, L=2-(4-硝基苯酚基)-1H-咪唑[4, 5-f][1, 10]邻菲罗啉)。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这2个配合物通过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网状结构。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1和2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