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高温氦气加热的甲烷蒸汽重整制氢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压力对系统重整性能的影响很小。在重整压力大于1 MPa,水碳比大于2时,随着温度的升高,热效率先增加到最大值然后又缓慢下降;在温度800~1000℃范围内,随着水碳比的增加热效率先升高后下降。分析表明,利用高温气冷堆氮气供热的甲烷蒸汽重整制氢系统,选择较高的水碳比和重整温度有利于提高系统热效率和制氢性能。得到了匹配高温气冷堆供热系统且能使氢气产量和热效率的接近最大值的甲烷蒸汽重整反应优化操作参数范围.  相似文献   

2.
新一代核能布雷顿闭式循环热力学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核能利用是20世纪最激动人心的科学成就之一。核能和平利用的重点在核能发电,至今核电站反应堆多为低温水冷堆,采用水或重水作为冷却剂和慢化剂,堆出口载热工质温度较低(280“C~340“q,因而多应用常规的Rankine蒸汽热力循环,热转功的效率较低(28%~33%)。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和航空燃气轮机技术长足进步和高温核反应堆的进展,核能布雷顿闭式循环(NEBCC)展现出提高性能的潜力和发展前景,受到普遍关注。近期提出的模块化高温气冷堆氦气轮机(MHR--GT)[‘-‘]就是应用NEBCC的典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Aspen plus软件对燃用低热值煤气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进行了模拟仿真。在该仿真平台上对系统设计工况进行了计算验证。在设计工况下,燃气透平进口温度为1000~1050℃,模拟计算结果为1016.2℃。燃气透平出口温度设计参数为517.2℃,模拟结果为519.2℃。结果表明仿真模型能够准确模拟系统稳态情况的各种工况。本文还运用矩阵模式热经济学的方法对系统设计工况下的(?)流成本进行了计算分析,对系统进行了技术经济评价。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电能耗费的能量成本分别为22.2,24.06和16.64$·GJ-1。  相似文献   

4.
储热技术是实现燃煤热电联产机组深度调峰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CaCl2-H2O工质对的吸收式热泵储热系统,CaCl2-H2O溶液作为储热介质,利用浓度差、大比重及吸收式热泵原理,可显著提高储热密度。使用Aspen Plus对系统进行仿真,在设计工况下,系统的储热比为0.446,储热密度在30.34 k W·h/m3左右,在变工况时,驱动温度升高(208~298?C),储热比降低(0.461~0.429),储热密度在30 k W·h/m3左右;蒸发器出口温度升高(32~50?C),储热比降低(0.485~0.397),储热密度降低(32.98~26.96 k W·h/m3);冷凝温度升高(86~98?C),储热比升高(0.414~0.513),储热密度升高(28.22~34.71k W·h/m3);预热温度升高(81~93?C),储热比升高(0.414~0.514),储热密度升高(28.20~34.76...  相似文献   

5.
第二代AFBC—CC热力性能初探张娜,蔡睿贤,林汝谋(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关键词常压流化床,燃煤联合循环,效率,功比符号表D总压恢复系数Te余热锅炉排烟温度B燃烧室G流量△增量C压气机H焓η效率cc联合循环Hu煤气热值π压比d燃气透平出口N功...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验的方法考察了加压下,平均粒径为137μm、密度为2490 kg·m-3的Geldart B类颗粒在固体通量为183~773 kg·m-2·s-1的高通量循环流化床上升管内的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加压下七升管压降曲线近似线性分布。随着操作压力的增加,上升管底部颗粒浓度先增大后减小,顶部颗粒浓度逐渐增大,密相区的范围也逐渐增大。加压下截面平均颗粒浓度随颗粒循环速率和操作气速的变化和常压相类似,即随颗粒循环速率的增加而增加,随操作气速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某300 MW等级重型燃气轮机透平排气温度,构建了燃机性能计算模型,该模型除了包含常规燃机性能计算的功能外,加入了透平叶片材料、燃烧器OTDF&RTDF及叶片冷却流量对燃机性能的影响功能,应用该燃气轮机性能计算模型预测了L20A及M701F3的燃机性能,排气温度的预测精度在3?C以内。分析了压气机压比、压气机效率、燃烧器压损、燃烧器出口温度分布、透平级数、透平效率、透平叶片材料及冷气流量等参数对透平排气温度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压气机压比、燃烧器出口温度分布、透平级数及效率、透平叶片材料及冷气流量对燃机透平排气温度影响较大,其中又以透平级数的设计选择对排气温度影响最大。在燃机设计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关键影响因素,使排气温度最终达到综合最优。  相似文献   

8.
单轴恒速燃气轮机及其功热并供装置的变工况显式解析解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主要符号表Ci,i=1~4压气机特性式中常数G流量m压气机设计转速线延长线与Gc轴交点N功率n转速P压力P压气机设计转速线延长线与Gc轴两支点距功热比T温度ti,i=1~4透平特性式中常数Z总能利用率α下标β0设计参数△Tα逼近温差△Tp节点温差n效率θ经济效率[3]μ流量比π压比T温比总压恢复系数上标折合参数比折合参数下标0设计参数1,2压气机进、出口3,4透平进、出口5余热锅炉燃气出口b燃烧室C压气机F油耗gt燃气轮机当量效率[3]饱和蒸汽t透平w余热锅炉给水1绪言如何检验各种变工况数值解程序的准确度与有效性以及各种算法的适用性,通常…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以超临界CO2布雷登循环为原动机的热电联供系统,对系统主要运行参数进行了分析,得到运行参数对于系统热力学性能和经济性能的影响规律。同时,以一次能源利用率和单位输出成本作为目标函数,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系统进行了优化;在优化结果的基础上,通过TOPSIS法决策出最优解,并与单目标最优解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透平进口温度、透平进口压力和压缩机进口温度的增大有利于系统效率的提高;作为代价,成本也相应增加。在热电比0~4范围内,尽可能增大热电比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系统的单位输出成本,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具有高容量、易合成等优势,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为了开发出高容量、长循环的正极材料,本文提出对NaNi0.4Cu0.1Mn0.4Ti0.102 (NCMT)用Mg2+部分取代Ni2+的改性策略,设计并合成了高容量、长循环的NaNi0.35Mg0.05Cu0.1Mn0.4Ti0.102 (NCMT-Mg)正极材料.该材料在2.4—4.3 V电压范围内,显示165 mAh·g-1的高可逆比容量.在0.1 C的倍率下循环350周后,仍有111 mAh·g-1的可逆比容量,容量保持率为67.3%,相较于未掺杂的原始样品提升了约13%.本文对其进行了系统表征并揭示了其高电压循环稳定的机理,为开发出高性能钠离子正极材料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垂直管内音速蒸汽射流凝结汽羽形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质量流量376~773 kg·m-2·s-1的饱和蒸汽在温度变化范围为10~55℃流动水中形成的音速蒸汽射流凝结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观察到了四种不同的汽羽形状,并且汽羽形状受Re影响较大。当Re与凝结驱动势减小时,最大膨胀比和汽羽喷射长度增大,其值小于蒸汽音速射流在静止水中的情况。本文给出了汽羽喷射长度实验关联式,大多数实验数据与预测值的误差小于10%。  相似文献   

12.
对引射器内部简化热力学模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CO2两相流制冷系统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语言编写程序对该系统性能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工况参数及引射比对引射循环系统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CO2两相流引射循环制冷系统在较低的引射比条件下,就可以实现稳定运行,系统COP对气冷器出口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同时存在最优高压侧压力使系统COP达到最大;对于不同工况条件,CO2两相流引射循环制冷系统的COP比同工况条件下的传统系统的COP,理论上分别提高了11%~18%。  相似文献   

13.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石英衬底和硒化锌衬底上制备了碲化铋薄膜,分别研究了薄膜厚度、退火温度对薄膜微观结构和光电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薄膜结构、成分和形貌。结果表明,退火有利于薄膜的结晶,且不改变晶体的择优取向。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在石英衬底和硒化锌衬底上沉积的薄膜,光学透过率随着薄膜厚度和退火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在硒化锌衬底上沉积的薄膜透过波段比石英长,且光学透过率更加稳定。霍尔效应测试结果表明,随着薄膜厚度和退火温度的增加,薄膜的电阻率逐渐减小,最小为1.448×10-3Ω·cm,迁移率为27.400 cm2·V-1·s-1,载流子浓度为1.573×1020 cm-3。在石英衬底上沉积的15 nm厚的Bi2Te3薄膜,在1~5μm波段的透过率达到80%,退火200℃后透过率达到60%,电阻率为5.663×10-3Ω·cm。在...  相似文献   

14.
电解质为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提供离子,是器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目前对电解质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复合电解质和极限浓度,少有探究电解质浓度对电致变色性能的影响规律和机理,尤其是循环稳定性。因此,本文系统研究了高氯酸锂(Li Cl O4)电解质浓度(0.1、0.5、1.0、2.0 mol/L)对氧化钨(WO3)薄膜循环前后电致变色性能的影响,及对其循环稳定性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当Li Cl O4浓度为1.0 mol/L时,WO3薄膜表现出最短的着色/褪色时间,初始电荷储存量高达25.2 m C·cm-2,6000圈伏安(CV)循环后,衰退率仅为25.4%,表现出最佳的循环稳定性。该研究详细介绍了电解质浓度对WO3薄膜电致变色性能及其循环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对WO3基电致变色器件的设计和制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煤基活性炭产品为原料,尿素作为氮源,通过浸渍、高温活化的方法进行改性,开发了一款可用于煤制氢/重整制氢中温变换气中CO2脱除的煤基富氮活性炭,并对其进行结构及性能表征。其中性能最优样品U-80C-N-550,其表面氮含量为9.92%,N/O比1.22,水接触角为137.92°±1.24°。在测试条件为99.99%CO2气氛,200?C温度,1 MPa压力下,CO2吸附容量可以达到1.27 mmol/g,且在进行40次吸附解吸循环过程中CO2吸附量基本保持不变,循环稳定性好。结果表明,不同条件下制备的富氮活性炭样品表面含氮基团含量及种类不同,因此通过改变吸附剂制备工艺条件,可适当调控活性炭表面含氮基团的种类及含量,从而提高其CO2吸附性能的同时增强其疏水性,得到了适合于含水蒸气富氢气体中脱除CO2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16.
设计搭建了电场作用下燃油液滴燃烧实验装置,对比了不同电压下生物柴油液滴的形态演变、变形程度、子液滴等行为,分析了不同电压下液滴火焰形貌演变、火焰尺寸等燃烧特性及最高液滴温度变化。结果表明,电压为3 k V和4 k V的电场会诱发生物柴油液滴产生锥射流,其破碎生成子液滴,尺寸范围为20~120μm,速度基本低于2.5 m·s-1;受电场对火焰和液滴的综合影响,火焰变化主要表现为高度减小、宽度增大,纵横比减小;电压为1 k V和2 k V的电场降低了最高液滴温度,而当电压增加至3 k V和4 k V时最高液滴温度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