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考察了不同磷化合物、催化剂组成、加料方式及反应温度对2-乙基己酸铁(Fe)-三异丁基铝(Al)催化剂上1,3-丁二烯(BD)聚合反应的影响,发现以三苯基磷酸酯(P)为配体的铁系催化剂在己烷中,n(Fe)∶n(P)∶n(Al)=1∶4∶25,加料方式为BD+Fe+P+Al和θ=50 ℃的条件下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50,GPC淋出曲线呈单峰分布,表明该催化剂具有单一的活性中心. 经NMR,GPC,DSC和XRD测定,所得聚丁二烯具有较高的1,2-结构含量(95%),较高的间同立构规整度(95%),较高的结晶度(68%),较高的分子量(Mn=74×105)及较高的熔点(189 ℃). 反应条件对聚合产物的立构规整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型铁锰复合氧化物催化低温脱除NOx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一系列铁锰复合氧化物催化剂, 利用X射线衍射(XRD)对催化剂的活性相态进行研究, 并考察了铁锰摩尔比及焙烧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该催化剂体系在低温(80-220 ℃)下选择性催化氨还原NOx反应中显示出优异的活性. 其中Fe(0.4)-MnOx(500)(即摩尔比n(Fe)/(n(Fe)+n(Mn))=0.4, 焙烧温度500 ℃)催化剂具有最佳低温催化活性, 在空速30000 h-1, 温度80 ℃的条件下, NOx转化效率达到90.6%, N2选择性达100%. Fe-MnOx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中形成的Fe3Mn3O8晶相有利于促进NO氧化成NO2, 从而提高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的活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一系列铁锰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对催化剂的活性相态进行研究,并考察了铁锰摩尔比及焙烧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催化剂体系征低温(80-220℃)下选择性催化氨还原NOx反应中显示出优异的活性.其中Fe(0.4)-MnOx(500)(即摩尔比n(Fe)/(n(Fe)+n(Mn))=0.4,焙烧温度500℃)催化剂具有最佳低温催化活性,在空速30000 h-1,温度80℃的条件下,NOx转化效率达到90.6%,N2 选择性达100%.Fe-MnOx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中形成的Fe3Mn3O8晶相有利于促进NO氧化成NO2,从而提高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的活性.  相似文献   

4.
在0~100℃温度范围内,由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采用助催化和非助催化体系,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利用13CNMR测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等规度.发现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仍以间同立构为主,随着聚合温度的升高间同立构等规度降低,与通常自由基聚合对有规立构控制特征相似.助催化剂异丙醇铝和活性端羰基配位,对聚合物的立构规整性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密度泛函方法对3种不同类型的硅桥联茂钛配合物[Me_2SiN(Me_4Cp)TiCl_2(A),Me_2SiCpFluTiCl_2(B)及Me_2SiInd_2TiCl_2(C)]催化丙烯聚合反应的选择性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结果表明,硅桥联茂金属配体的空间结构是其催化烯烃聚合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的主要原因.聚合过程中,α-烯烃配位有1,2插入(一级插入)和2,1插入(二级插入)2种方式,3种硅桥联茂金属催化剂均表现为烯烃的一级插入,这种区域选择性与催化剂硅桥联配体的刚性结构密切相关.对烯烃聚合反应链增长机理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具有Cs对称性的Me_2SiN(Me_4Cp)TiCl_2和Me_2SiCpFluTiCl_2催化丙烯聚合分别得到无规立构和间规立构的聚烯烃产物,而具有C_2对称性的Me_2SiInd_2TiCl_2催化丙烯聚合得到等规立构的聚烯烃产物,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
在 Co(acac)_3—Al(i-Bu)_3—含硫化合物催化体系中合成了含量在97%以上的高结晶性1,2-结构的间同1,2-聚丁二烯.研究了几种含硫化合物、催化剂的组成及配比对聚合的影响.初步探讨了丁二烯间同1,2-聚合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采用含有分子内配位Ln←O键、茂(茚)和环辛四烯(COT)混合配体的稀土有机化合物与三乙基铝体系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聚合,可以得到高分子量(Mη>100×103),窄分子量分布(Mw/Mn<3)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不同的配体及稀土元素可以影响这类稀土有机化合物的催化聚合活性. 化合物(η5-MeOCH2CH2C5H4)Nd(η8-C8H8)(THF)具有较高的活性(转化率91.0%,Mη=115.2×103). 考察了催化剂和助催化剂浓度,以及聚合温度和时间对(η5-cyclo-C4H7OCH2C9H6)Dy(η8-C8H8)/AlEt3体系催化聚合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最佳聚合条件为: n(MMA)∶n(催化剂)∶n(助催化剂)=1?200∶1∶5,θ=60 ℃,t=32 h. 利用核磁共振和凝胶渗透色谱等技术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8.
氯化稀土乙二醇二甲醚配合物催化丁二烯聚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Nd2O3、(CH3)3SiCl和乙二醇二甲醚(DME)为原料,合成了NdCl3·2DME配合物,并将其用于催化丁二烯聚合。 考察了助催化剂种类与用量、陈化温度和聚合时间对聚合的影响。 结果表明,以烷基铝与MAO共同作为助催[JP2]化剂时具有高聚合活性,而单独以烷基铝或甲基铝氧烷(MAO)为助催化剂时聚合活性很低。 当n(Nd)∶n(AlR3)∶n(MAO)=1∶30∶45时,催化活性最高。 陈化温度对聚合活性、聚合物结构及相对分子质量均有较大的影响。 陈化温度过低或者过高,聚合活性、聚丁二烯cis-1,4含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均降低;陈化温度为50 ℃时,具有最高聚合活性和最高cis-1,4含量。 NdCl3·2DME催化体系所得聚丁二烯的cis-1,4含量高达98.7%(IR),而1,4-结构总含量高达99.6%(1H NMR)。  相似文献   

9.
以H2O2为氧化剂,研究了离子液体为催化剂和溶剂,环己烯氧化生成反-1,2-环己二醇的反应。 考察了不同咪唑型离子液体、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H2O2用量等对产率和选择性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在7种咪唑型离子液体催化体系中,阳离子为咪唑环上含有1或2个羧基,阴离子为[PF6]的离子液体催化效果较好。 反应温度为100 ℃,n(H2O2)∶n(Cyclohexene)=1.1∶1,反应5 h时,离子液体c(0.60 g,2.1 mmol)催化生成的反-1,2-环己二醇的产率和选择性分别为95%和97%,而离子液体f(0.20 g,0.6 mmol)催化生成的反-1,2-环己二醇的产率和选择性分别为84%和90%,从离子液体的用量来看,含2个羧基的离子液体f的催化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以AlEt_2Cl为助催化剂,将一维金属铁有机配位聚合物应用于乙烯齐聚,并考察了金属铁有机配位聚合物的真空处理温度、催化体系的反应时间、反应压力、催化剂用量和n(Al)/n(Fe)对乙烯齐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一维铁催化体系的C8选择性高达94.75%,其中α-C8占19.18%,催化活性可达3.88×10~5g/(mol Fe h).  相似文献   

11.
通过改变环烷酸镍─三异丁基铝─三氟化棚乙醚络合物[(Ni(naph)2-Al(i-Bu)3-BF3OEt2)]体系中催化剂的配比,丁二烯浓度,聚合温度等聚合条件,考察了它们对适宜Al/B比活性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固定Ni变Al或者固定Al变Ni两种方式改变Al/Ni摩尔比,都能有效地调节适宜Al/B比范围,并认为目前工业生产顺丁橡胶的配方中Al/Ni=4是太低的,有必要适当加以提高;丁二烯浓度太低时,适宜Al/B比范围很窄,从提高聚合活性和聚合速率来看,适当地提高丁二烯浓度是有益的;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聚合温度,对适宜Al/B比范围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外添加的方式,考查了甲基铝氧烷(MAO)对多核钕-铝双金属配合物催化了二烯聚合的影响,并与烷基铝存在下的作用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MAO用量较低时(n(Al)/n(Nd)在5~20之间),即可较烷基铝更大程度提高稀土配合物的催化活性,获得顺式聚了二烯;MAO的链转移作用较烷基铝的低.  相似文献   

13.
球笼烯(C_(60)/C_(70)载体钕系催化丁二烯聚合的研究赵春英,陈滇宝,仲崇祺,董文寰,徐玲,唐学明(青岛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系青岛266042)杨海滨,李明辉,邹广田(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3)关键词球碳载体钕系催化剂,聚丁...  相似文献   

14.
球笼烯(C_(60)/C_(70)载体钕系催化丁二烯聚合的研究赵春英,陈滇宝,仲崇祺,董文寰,徐玲,唐学明(青岛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系青岛266042)杨海滨,李明辉,邹广田(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3)关键词球碳载体钕系催化剂,聚丁...  相似文献   

15.
由五甲基单茂钛化合物Cp TiL3 和甲基铝氧烷 (MAO)组成的催化体系进行丁二烯聚合 .考察具有不同辅助配体L的主催化剂Cp TiL3 及外加三异丁基铝 (TIBA)对聚合的选择性 ;讨论了聚合温度、AlMAO Ti摩尔比和催化剂浓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发现外加适量TIBA有助于提高催化活性 ,而且随着TIBA用量的增加聚丁二烯分子量增加 .结合钛氧化态分析 ,说明催化体系中Ti(Ⅲ )活性中心更有利于丁二烯聚合  相似文献   

16.
通过Tyndal效应,电镜观察,电导率测定,结合聚合实验,发现铁体系催化剂在加氢汽油介质中为胶体催化剂,而且是聚结不稳定胶体体系.催化剂各组分配比,加入顺序影响胶粒的形态,因而影响到催化活性与聚合物微观结构.其中较佳配比,较佳加入顺序(Fe)∶(Cl)∶(Al)=1∶2.5∶20,催化剂颗粒比较小,均匀,因而比表面积大,催化活性高,相反其他配比的颗粒大,不均匀,催化活性低.陈化使胶粒聚集变大,故催化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由(NdCl_3+FeCl_3)·nphen-HAl(i-Bu)_2催化体系引发异戊二烯聚合的结果。在适当Nd/Pe比下,该体系对异戊二烯聚合的活性可超过单一钕或铁催化剂的活性,同时随催化剂中钕和铁含量的不同,所得产物的微观结构变化很大,当体系中钕含量由100%→0时,产物的顺-1,4结构含量由94.4%→22.1%,而3,4结构含量由5.6%→77.9%。Al/M(N=Nd+Fe)比、单体浓度和聚合温度不仅对聚合活性有影响,对产物的微观结构影响也较大。事实表明,该聚合体系中存在着两种过渡金属(Nd和Fe)活性中心,它们按各自的机理进行异戊二烯的聚合。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在25℃加氢汽油介质中,铁系胶体催化剂[Fe(naph)2Al(i Bu)3—CH2CHCH2Cl]单组分、多组分按不同配比混合,非水体系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结合Tyndal效应,聚合实验结果,得出Al(i Bu)3以缔合状态存在并解离成离子对;它同环烷酸亚铁的作用是形成胶核的主要反应,与氯丙烯反应生成的氯化异丁基铝,在胶核表面参与形成活性中心;由过量Al(i Bu)3解离的离子对形成的双电层结构,使胶粒保持相对稳定.催化剂各组分较佳配比对应稳定胶粒的形成;它具有颗粒小、均匀、较高的催化活性.催化体系加入丁二烯引起电导率下降表明活性中心是正离子性的.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polymerization of butadiene with an EtAlCl2-TiCl4 catalyst system yields cyclopolybutadiene with varying amounts of trans-1, 4 units, depending upon the Al/Ti ratio and the solvent. Apparently different active centers are produced at Ti > Al and Al > Ti ratios. When the catalyst system has Ti > Al, there is a rapid decrease in the initial polymerization rate and the cyclopoly butadiene contains large amounts of methyl groups, 10–12% of trans-1, 4 units, 2–3% of 1, 2 units, and, when the polymerization is carried out in aromatic solvents, aromatic moieties are incorporated in the structure. When the catalyst system has Al > Ti, there is a very slow decrease of the initial polymerization rate, and the cyclopoly butadiene contains up to 40% of trans-1, 4 units, less than 1% of 1, 2 units, and methyl groups and solvent moieties are essentially absent even when the polymerization is carried out in aromatic solvents. Cocatalytic amounts of iodine greatly increase the initial rate of polymerization. The Ti > Al catalyst may promote 1, 3-cation-radical propagation with transoid monomer to yield a perhydrophenanthrene structure while the Al > Ti catalyst may promote 1,2 cation-radical propagation with cisoid monomer to yield a perhydroanthracene stru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