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在室温条件下,以甲醇和水为混合溶剂,由四溴代对苯二甲酸(H2TBTA)和硝酸铜分别与吡啶(py)和咪唑(im)构筑了2个一维(1D)铜配位聚合物:[Cu(TBTA)(py)3]n(1)和{[Cu(TBTA)(im)3]·(H2O)}n(2),对2个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分析、热重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在配合物1和2中,中心Cu(Ⅱ)离子都处于五配位环境;H2TBTA配体中羧基均采用单齿配位模式;配合物2存在π-π相互作用且氢键较1丰富。  相似文献   

2.
在室温条件下,以甲醇和水为混合溶剂,由四溴代对苯二甲酸(H2TBTA)和硝酸铜分别与吡啶(py)和咪唑(im)构筑了2个一维(1D)铜配位聚合物:[Cu(TBTA)(py)3]n1)和{[Cu(TBTA)(im)3]·(H2O)}n2),对2个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分析、热重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在配合物12中,中心Cu(Ⅱ)离子都处于五配位环境;H2TBTA配体中羧基均采用单齿配位模式;配合物2存在π-π相互作用且氢键较1丰富。  相似文献   

3.
以四溴代对苯二甲酸(H2TBTA)及邻菲咯啉(phen)为配体,在相同反应条件下,得到2个金属-有机配合物{[Cu(phen)2(TBTA)].CH3OH.H2O}n(1)和[Co(HTBTA)2(phen)2](2),并用元素分析、单晶X射线衍射、红外及热重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2显示出不同的结构,前者为一维链状结构而后者为单核零维结构。配合物1和2通过氢键作用及π-π相互作用显示出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4.
在室温和甲醇/水溶液为溶剂的条件下,以四溴代对苯二甲酸(H2TBTA)及1,3-二(4-吡啶基)丙烷(BPP)为配体合成了[Zn(TBTA)(BPP)]n(1)和[Cd(TBTA)(BPP)2(H2O)2]n(2)2个配位聚合物,对其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热重等性质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为二维(2D)层状网络结构;配合物2为一维(1D)链状结构;H2TBTA配体中的羧基都采取单齿模式与金属离子配位;配合物中的氢键作用对其结构的稳定性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四溴代对苯二甲酸(H2TBTA)与2,2′-联吡啶(2,2′-bipy)为配体,与硝酸铜在水和甲醇混合溶剂中合成了1个一维铜配合物{[Cu(2,2′-bipy)(TBTA)(H2O)].H2O}n,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分析、热重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na21,a=1.399 9(11)nm,b=0.929 3(7)nm,c=1.557 9(11)nm,V=2.027(3)nm3,Z=4,R1=0.053 5。中心Cu(Ⅱ)离子处于一个五配位环境中,且在配合物中存在着π-π相互作用和氢键作用。热重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在203℃开始发生分解。  相似文献   

6.
李付安  李建定  杨维春 《化学通报》2015,78(12):1118-1122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基于π…π作用构建而成的Cu(Ⅱ)的3D超分子配位聚合物[Cu L(phen)]n(1)(H2L=5-(咪唑甲基)间苯二甲酸,phen=1,10-菲咯啉),并利用元素分析、粉末XRD、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分析和单晶X-衍射分析的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的单晶为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ī,在1中,作为桥基配体的阴离子L2-将Cu(II)离子连接起来构成了2D网络(Cu3L3)n,相邻的2D层又通过咪唑环间的π…π作用连接成了双层结构,这些双层结构又被处于平行分布的菲咯啉环间的π…π作用延展为稳定的3D网络。此外,本文还研究了配合物1的光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7.
张优  赵灿  温一航 《无机化学学报》2014,30(11):2645-2652
采用3,5-二(4-吡啶)1,2,4-三唑(Hbpt)为配体与钴盐反应,在水热法条件下成功合成了3个配合物,分别是:[Co(Hbpt)2(HCOO)2(H2O)2]n·4nH2O(1),[Co(Hbpt)2(HCOO)2(H2O)2]n(2)和[Co(bpt)2(H2O)4]n·2nH2O(3),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和红外对它们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2均为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3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中心金属Co(Ⅱ)都是六配位,每个Co(Ⅱ)分别与2个Hbpt配体桥联而形成零维的结构单元,这些结构单元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弱作用进一步连接而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此外,还对配合物1和3的热稳定性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通过水热合成得到3个有机金属配位聚合物,即[Cu(1,2-BDC)(L)](1),[Cu(HBTC)(L)]·2H2O(2),[Co(HBTC)(L)]·H2O(3),(L=N,N-双(3-氨基吡啶)乙二酰胺,1,2-H2BDC=1,2-邻苯二甲酸和H3BTC=1,3,5-均苯三甲酸)。配合物1是基于1D[Cu-1,2-BDC]n和[CuL]n链形成的一个3DCdSO4-型拓扑结构。配合物2~3是同构的,均显示出2D双层(3,5)-连接的{42·67·8}{42·6}拓扑结构。相邻的2D双层网络通过分子间的氢键(配合物2)和π-π堆积(配合物3)作用进一步拓展成3D超分子框架。我们对芳香羧酸和中心金属离子对配合物结构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1~3的电化学性质和固态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3种Cu(II/I)配聚物及超分子,(1)[K2Cu2(ox)(btec)(MeOH)2]n,(2){[Cu(pdc)(H2O)2]· H2O}n,(3)[Cu(cyan)(phen)]·H2O (H2ox:草酸, H4btec:均苯四甲酸, MeOH:甲醇, H2pdc:2,5-吡啶二羧酸, phen:邻菲啰啉, Hcyan:氰尿酸).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表面光电压光谱(SPS)、固体紫外-可见(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元素分析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构解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是具有三维(3D)无限结构的配聚物;(2)是具有二维(2D)无限结构的配聚物,但又通过氢键进一步连成了三维(3D)网络,(1)与(2)的中心金属均为Cu(II)离子;(3)为含Cu(I)的单核配合物,但又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使它成为2D超分子化合物.配合物SPS结果显示,配合物(1)-(3)在300-800 nm范围内都呈现光伏响应,表明三者均具有一定的光电转换能力.讨论了配合物的组成、结构、维数、配体种类、中心金属离子价态及配位微环境对SPS的影响,并将SPS与UV-Vis光谱进行了关联.  相似文献   

10.
分别以3-(2-吡啶基)-4-苯基-5-(2-呋喃基)-1,2,4-三氮唑(L~1)和3-(2-吡啶基)-4-(对氟苯基)-5-(2-呋喃基)-1,2,4-三氮唑(L~2)作为配体,合成了2个新的单核铜配合物:trans-[Cu(L~1)_2(NO_3)_2]_(0.5)[Cu(L~1)_2(H_2O)_2]_(0.5)(NO_3)(1)和trans-[Cu(L~2)_2(NO_3)_2]_(0.5)[Cu(L~2)_2(H_2O)_2]_(0.5)(NO_3)·2CH_3OH (2)。对它们进行了红外、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单晶结构和粉末X射线衍射表征。2个配合物都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单晶结构表明,配合物1和2中均有2个不同的铜离子,且都处于一个扭曲的八面体[CuN_4O_2]配位环境,但在轴向上一个铜离子与2个水分子配位,另一个铜离子则与2个硝酸根配位。配体的吡啶氮原子和三氮唑的一个氮原子参与配位,而呋喃的氧原子不配位。配合物晶体中存在C—H…N、C—H…O、O—H…O氢键和C—H…π相互作用,从而连接单核配合物形成二维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11.
陈金喜  范巧玉 《无机化学学报》2011,27(11):2185-2190
本文以Mg(NO3)2.6H2O分别与4,5-咪唑二羧酸(4,5-imidazoledicarboxylic acid,H3imdc)和3,5-吡唑二羧酸(3,5-pyrazoled-icarboxylic acid,H3pdc)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2个新型镁的一维配位聚合物[Mg(Himdc)(DMF)(H2O)]n(1)和[Mg(Hpdc)(H2O)2]n(2),并对配位聚合物1和2进行了元素分析、FTIR、热重分析和X-射线单晶结构解析等表征。X-射线单晶结构解析表明配位聚合物1和2的晶体分别属于正交晶系与单斜晶系,空间群分别为P212121和P21/c。配合物1为一维Z字型链状结构,配合物2为一维线型链状结构,2个配合物中的链与链之间均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堆积成三维结构。对1和2进行固态荧光光谱分析,结果显示,1和2的荧光发射峰与各自的配体的荧光发射峰峰形一致,说明2个配合物的荧光发射峰应归属于各自配体内的π→π*电子跃迁。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热方法,在120℃温度下选用5-溴间苯二甲酸(H2BIPA)和2,2′-联吡啶(2,2′-bipy)与CuCl2·2H2O分别在NaOH与H2BIPA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和3∶1时反应,得到了1个具有零维单核铜结构的配合物[Cu(BIPA)(2,2′-bipy)(H2O)2]·H2O(1)和1个一维链状配位聚合物[Cu3(μ3-BIPA)2(μ-OH)2(2,2′-bipy)2]n(2),并对其结构和磁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2个配合物均属于单斜晶系,分别为P21/c和P21/n空间群。配合物1具有零维单核铜结构,而且这些单核铜单元通过O-H…O氢键作用进一步形成了二维层。而配合物2具有基于三核铜单元的一维链结构。这些一维链通过链间的π-π相互作用进一步形成了二维层。2个配合物的结构差异是由反应中NaOH与H2BIPA的物质的量之比不同造成的。研究表明,配合物2的三核铜单元中相邻铜离子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铜(Ⅱ)的手性单核配合物[Cu(OPSer)(phen)(H2O)]·3H2O(1)(H2OPSer=L-O-磷酸丝氨酸;phen=1,10-邻菲啰啉)。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磁性对配合物进行表征,并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定其结构。铜(Ⅱ)具有变形四方锥的配位环境,分别与1个L-O-磷酸丝氨酸离子的1个氮原子和氧原子、1个1,10-邻菲啰啉分子的2个氮原子以及1个配位水分子的氧原子配位。配合物每个分子单元通过氢键连接成三维超分子结构,分子间存在π-π堆积作用。在1.8~300 K范围内磁性测定表明:配合物1中存在铁磁耦合相互作用,经理论拟合:g=2.07,zJ′=0.044。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热方法,用醚氧桥连四羧酸配体(H4L)和菲咯啉(phen)、吡啶(py)分别与MnCl2·4H2O和ZnCl2反应,合成了2个二维配位聚合物{[Mn2(μ6-L)(phen)2]·5H2O}n(1)和{[Zn2(μ7-L)(py)]·H2O}n(2),并对其结构、荧光和磁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2个配合物分别属于三斜和单斜晶系,P1和I2/a空间群。配合物1和2分别具有基于四核锰和双核锌的二维层结构。荧光和磁性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2在室温下能发出蓝色荧光,聚合物1中相邻Mn?髤离子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廷洪  杨虎  张朝兰  杨郭  阳龑 《化学通报》2016,79(7):680-683,687
设计合成了一个铜(I)的配合物 [Cu(Triphos)(PPh3)](BF4) (1), 并对其进行了红外、氢谱、磷谱、紫外光谱等相关表征,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配合物的结构。晶体结构研究表明,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 a =12.8072(4), b = 14.3693(4), c = 25.8438(8) ?, V = 4756.0(2) ?3, Z = 4. 配合物1中的铜(I)原子同时与单齿配体PPh3和三齿配体Triphos的P原子配位,形成一个扭曲的四面体构型。配合物通过C–H...π、π...π堆积作用力形成维网状结构。在室温下,配合物1的乙腈溶液中观察到,在265 nm有紫外吸收峰;在399 nm有荧光发射峰。CCDC: 1017906, 1  相似文献   

16.
在水热条件下,以对苯二甲酸(H2bdc)和咪唑并[4,5-f][1,10]邻菲咯啉(Imphen)为配体构筑了两种配合物[Cd(bdc)(Imphen)(H2O)]n·nH2O(1)和[Zn(bdc)(Imphen)(H2O)]n·nH2O(2),并利用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bdc2-在2个配合物中展示了不同的配位模式,配合物1和2都具有一维链状结构,并且都通过分子间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形成三维网状结构。此外,对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发光性质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蒋勇  邱晓  李夏 《化学学报》2012,(3):98-105
水热法合成了5个新的配位聚合物:[Cd(TFSA)(2,2’-bpy)2]n(1),[Mn(HFGA)(phen)2]n(2),[Co(TFSA)(bpp)2(H2O)2]n(3),[Zn(TFSA)(bpp)2(H2O)2]n(4)和[Cu(HFGA)(phen)]n(5)(TFSA=四氟丁二酸,HFGA=六氟戊二酸,2,2’-bpy=2,2’-联吡啶,phen=1,10-邻菲啰啉,bpp=1,3-二吡啶基丙烷),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1和2具有相似的1D链结构,四氟丁二酸和六氟戊二酸以两个单齿羧基氧原子分别配位于Cd2+和Mn2+离子,2,2’-联吡啶和1,10-邻菲啰啉分别螯合配位于Cd2+和Mn2+离子.配合物3和4具有相似的1D链结构,1,3-二吡啶基丙烷以两个端基氮原子桥联金属离子,四氟丁二酸和六氟戊二酸分别以单齿方式配位.配合物5是具有{4.82}拓扑的2D网结构,六氟丁二酸配体通过单齿/双齿-桥联模式连接Cu2+离子.5个配合物均通过分子间弱作用进一步构筑成3D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8.
黄妙龄 《无机化学学报》2014,30(7):1694-1700
利用对乙酰氨基苯甲酸(HPABA)和邻菲咯啉(phen)、硝酸铜在DMF/CH3OH/H2O溶液中合成了单核铜配合物[Cu(PABA)(phen)(H2O)2]·(NO3)·H2O(1),然后又和4,4′-联吡啶(4,4′-bpy)、硝酸锌在DMF/CH3OH/H2O溶液中获得配位聚合物{[Zn(PABA)2(4,4′-bpy)]·4H2O}n(2)。根据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配合物1中每个铜离子周围有2个氮原子和3个氧原子与之配位形成畸变的四方锥配位构型,然而在配合物2中,六配位八面体构型的锌离子通过配体4,4′-联吡啶扩展为一维Zigzag型链。分别对这两个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室温下合成了3个新的配位聚合物{[Zn(4?Nbdc)(btx)]·2H2O}n(1·2H2O)、[Zn(btx)1.5(1,3?bdac)]n(2)和{[Zn(mbtx)(1,3?bdc)(H2O)2]·H2O}n(3)(btx=1,4?二(4H?1,2,4?三唑)苯,mbtx=1,3?二(4H?1,2,4?三唑)苯,4?Nbdc=4?硝基邻苯二甲酸根,1,3?bdac=间苯二乙酸根,1,3?bdc=间苯二甲酸根),测试了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并从元素分析、红外和粉末衍射等方面进行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表明,配合物1是二维(4,4)网格结构,配合物2和3都是一维链状结构。配合物2中的π?π作用将一维链连接成三维网格结构。在配合物3中,分子间氢键将一维链连接成二维网格,2套二维网格在分子间氢键的作用下相互穿插得到2D+2D→2D的网格结构。同时,还研究了3个配位聚合物的荧光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4个具有1D结构的Ln(Ⅲ)配位聚合物,[Eu2(C9H7O2)6(C9H7O2H)(C2H5OH)]n(1)、[Sm(C9H7O2)3]n(2)、[Tb(C9H7O2)3]n(3)和[Gd(C9H7O2)3]n(4)(C9H8O2=肉桂酸)。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它们的结构。这4个Ln(Ⅲ)配合物中,Ln(Ⅲ)的配位数均为9,桥配体均为肉桂酸根,但其配位方式有差异。对配合物进行了IR、UV-Vis-NIR和荧光光谱等表征。分析了各配合物的荧光发射,结果表明,在可见区,配合物1发射较明显的红光,配合物2、3发射绿光,配合物4发射蓝光,但很弱。讨论了具有刚柔相混杂性质的肉桂酸配体对配位聚合物的构筑及稀土离子发光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