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美籍华人科学家、世界著名的化学动力学专家李远哲教授,荣获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为炎黄子孙赢得了荣誉。1986年5月,李远哲教授应邀来中国参加了中国化学会组织的全国第一届化学反应动力学会议,并为大会作了“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现状与将来”的报告,对化学动力学的前沿问题作了简明、扼要、生动的介绍,受到热烈欢迎。本刊征得李远哲教授同意,全文刊载此报告,并对李远哲教授获此科学界的殊荣表示衷心祝贺。  相似文献   

2.
分子反应动力学是化学学科中一个崭新活跃而重要的分支。虽然其难度很大,可是在短短的20年中,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各发达国家都投以巨资,使得这一领域蓬勃地开展。美国著名大学的化学系几乎全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他门推陈出新,竞相开拓出分子反应动力学最新的领域。加州理工学院 A.Zewail 教授就在当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L.Pauling 工作过  相似文献   

3.
由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物理化学科研联合体发起的,由联合体顾问李远哲教授主持的“物理化学进展系列报告会”第一次会议于1988年5月12日至20日在南京大学举行.按李远哲教授的建议,应南京大学曲钦岳校长之邀,美籍李远哲、林圣贤、丘应楠及庄东荣四位教授分别作了专题报告. 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大连化物所、北京化学所  相似文献   

4.
编者 《大学化学》1989,4(3):57-58
李远哲博士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也是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由于他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曾获美国总统里根颁发的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奖,并荣获了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本文是李远哲教授于1988年5月对南京大学化学系师生所作“我是怎样教普通化学实验的”报告,由孙尔康、郁清同志按报告录音的有关部分归纳整理成文,未经报告者本人审阅.  相似文献   

5.
分子反应动力学和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在分子反应动力学(Molecular Reaction Dynamics)研究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三位化学家:美国哈佛大学的赫希巴哈(Dudey R.Herschbach)教授,加  相似文献   

6.
于昂扬 《化学进展》2008,20(2):208-211
锥形交叉可以通过几何相效应影响核动力学.在过去的一些年里关于锥形交叉的理论有大量的发展和进步,本文综述了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针对几何相效应研究的一些理论成果.介绍了分子反应动力学中与几何相效应直接相关的一些最新成果,同时也对这些重要结果进行了解释.我们相信几何相效应将会在非绝热化学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分子反应动力学作为化学物理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正在兴旺地发展。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实验研究由于使用了分子束技术,已深入到  相似文献   

8.
第三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已于1990年6月5日至7日在上海复旦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到会代表120名,会议收到学术论文140多篇,其中包括李远哲教授的题为“环己烯与环己二烯  相似文献   

9.
中国化学会第二届全国化学反应动力学会议于1988年5月23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60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18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应邀参加会议的还有李远哲教授等5位华裔美籍学  相似文献   

10.
杨骏英 《大学化学》1990,5(3):62-63
“能源、环境与化学教学”的国际会议于1989年12月3-8日在美国Berkeley加州大学召开.主办单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化学教育委员会(IUPAC/CTC)和美国能源部(DOE).有37个国家的50多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专题学术会议,内容分三部份:(1)专题报告;(2)各国代表介绍本国能源、环境问题及其与化学教育的联系;(3)分组讨论. 大会邀请了Berkeley加州大学四位教授作专题报告,他们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G.T.Seaborg教授和李远哲教授以及Berkeley劳仑茨实验室能源分析规划应用科学部M.D.Levine  相似文献   

11.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第三十四届学术大会(34th IUPAC Congress)于1993年8月15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化学界的一件大事。江泽民主席接见了专程来华参加会议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藉华裔化学家李远哲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瑞士化学家  相似文献   

12.
1987年2月初的贝克利,桃花已经盛开,气候宜人。承李远哲教授的盛情款待,在他那可以鸟瞰海湾地区的会客室中,和新迁入的与实验室相连的办公室中,多次与我们促膝谈心。从科学家成长的道路到如何结合中国实际促进科学研究和教学建设,广泛交换了看法。  相似文献   

13.
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教授于1987年5月16日,在北京大学向北京市高校师生讲述了他学习化学、从事化学研究的经历。报告会后,李教授与北大、清华、北师大等校的大学生、研究生座谈,回答了学生们所关心的一些问题。本利现将座谈记录摘要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由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楼南泉研究员主持,由两校两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重大项目“分子反应动力学”于1993年5月上旬,在北京通过专家验收.学部委员、厦门大学教授张乾二主持了验收会议.验收组专家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验收意见”中的要求和规定,本着公正、严谨、认真和求实的精神,仔细审阅了本项目所含八个课题的研究工作总结,认真听取了项  相似文献   

15.
(一)分子反应动力学是当代化学与物理领域中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从分子的微观层次出发研究基元反应过程的速率和机理,着重于从分子的内部运动和分子因碰撞而引起的相互作用来观察化学基元过程的动态学行为。所以分子反应动力学又可称为微观反应动力学。微观反应动力学是宏观反应动力学的基础。因为只有从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分子束反应动力学领域,有两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其一,深入细致地研究简单的化学反应体系.例如,李远哲等人对FH_2反应体系的研究;其二,大量地研究较为复杂的反应体系,找出一般性的规律,与宏观化学反应的规律相比较.例如,研究反应物的结构对反应截面,产物初始能态布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受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托,由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化学所共同发起,于1984年10月10日至12日在大连举行了分子反应动力学讨论会。来自中国科  相似文献   

18.
吸附于金属催化剂表面的气体从表面脱附是催化过程的重要步骤.分子反应动力学可以从微观层次上了解脱附过程的分子动态特征.本文根据一种气体-表面相互作用势,采用经典轨线方法模拟被吸附于W(001)表面上的N原子从表面脱附的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19.
化学动力学发展的前沿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学动力学作为物理化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已有很久的历史,并概括为研究化学反应的机理与速率的科学。化学动力学的发展经历了从现象的观察到理论的分析,从宏观的测量到微观的探索,因而它又分为宏观化学动力学和微观反应动力学,后者又称分子反应动力学。1928年M. Polanyi研究Na_2+Cl_2反应的机理,相继建立了多维势能面来研究反应的进程,被誉为微观反应动力学诞生的里程碑。七十年代以来,分子束和激光技术的发展并在动力学研究中广泛应用,促使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得到长足进步。1986年诺贝尔化等奖授予这个领域的三位著名化学家D. R. Herschbach,Y. T. Lee和J. C. Polanyi,标志着化学反应动力学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已经取得的进展和达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次甲基作为化学反应源曾引起广泛的兴趣.Schaefer 及其合作者于1977年对反应CH(~4Σ~-)+H_2→CH_2(~3B_1)+H 进行过量子化学研究,但是计算中限制了一些自由度.近年来,由于能量梯度方法的发展,反应途径哈密顿理论和变分过渡态理论的提出,有可能进一步对该反应进行分子反应动力学性质的研究.本文用从头算UHF/6-31G 方法和能量梯度方法首先优化出上述反应(原子编号为CH_a+H_bH_c→H_bCH_a+H_c)的过渡态;再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