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强激光斜入射半腔靶能量注入率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星光II单束激光条件下,通过新的方法、用热释电能量卡计和scientech378能量卡计测量了1.053 μm激光45°斜入射半腔靶及孔靶激光能量注入率,并估计了斜入射条件下的等离子体堵口速度。实验结果表明:相同参数条件下半腔靶与孔靶相比,激光能量注入率减少约10%。  相似文献   

2.
黑腔诊断孔堵口现象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个用一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黑腔诊断孔的堵口现象模型。它被用来研究黑腔诊断孔的出射光透过率及其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主要挡光区的径向运动尺度与靶宽度可比,因而一维平板模拟近似模拟诊断孔堵口现象是合理可行的;主要挡光区的密度基本上满足r >0.2 gcm-3的规律;等离子体层的横向膨胀使得光透过率增大,在膨胀因子为0.8时计算得到在神光II激光条件下典型黑腔的加权平均透过率为0.75。  相似文献   

3.
本项目主要关注金腔靶内辐射烧蚀等离子体运动对辐射场特性及其诊断产生的影响和抑制方法。黑腔诊断口附近金等离子体喷射容易造成堵口现象,对X光发射能谱特性和角分布测量产生不利影响。腔内金等离子体向心运动还会使入射激光光路偏折,从而改变着靶点位置和能量沉积区域,影响腔内辐射场分布。为便于实验诊断分析,采用半腔靶和静态充气腔靶两种分解靶型进行研究,分别对应以下研究内容:了解金腔靶诊断口附近等离子体喷射对X光诊断的影响和抑制方法;利用填充气体抑制腔壁金等离子体喷射,证实静态充气黑腔靶实验的技术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提高腔靶激光能量注入率的新途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星光Ⅱ”上测量了入射孔边缘镀CH膜的孔靶激光能量注入率,给出了注入率随入射激光能量和波长变化的经验公式,同时对堵口现象物理机理进行了一维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镀CH膜是增加激光能量注入率、提高腔靶辐射温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波长为1.06μm的强激光束辐照金平面孔靶,在小孔边缘激光功率密度I为8.3×10~(12)Wcm~2—4.8×10~(13)W/cm~2条件下,由高速摄影获得的堵口图象,推得堵口速度c_T为4.5×10~(?)cm/s—1.0×10~(?)cm/s,定标式为c_T=101(?)。还研究了时间积分的能量透过率。它依赖于小孔直径、激光脉宽和激光能量等。实验还发现,孔靶等离子体X光辐射时间呈双峰特征、空间分布出现 形状的图象。  相似文献   

6.
腔靶诊断孔辐射堵口的简化描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在辐射加热腔靶时x光通过诊断孔伴随着的堵口的物理过程。给出了两类感兴趣的物理状况的穿透率随时间变化与有关参量的定标规律。并且理论模型对于修正实验结果与反推腔体内部辐射场的信息很有用。  相似文献   

7.
辐射加热腔诊断孔堵口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可煦  易荣清 《光学学报》1995,15(12):651-1656
研究辐射加热腔诊断孔堵口现象。实验采用波长为1.053μm、能量为300-400J、脉宽为-800ps的高斯型激光脉冲,双束对打具有双源区的腔靶。在激光入射口及内腔口服两台亚千电子伏特X射线能谱仪监测源区与内爆区发射的X光谱。定性分析和讨论了堵口现象。  相似文献   

8.
激光等离子体喷射空间特性实验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成金秀  温天舒 《光学学报》1997,17(10):327-1331
用1.053μm的高功率激光辐照不同类型的柱形腔靶,采用空间成像技术分别获取激光注入孔、腔内和输运口等离子体喷射空间分辨图像,对激光等离子体喷射空间特性进行了实验观测。还采用了平面靶和特殊构形的转换体靶观测等离子体喷射行为。本文给出了实验中获得的典型结果,并对这些结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9.
利用Q开关Nd:YAG激光器产生的1.06 μm倍频后532 nm、脉宽10 ns的脉冲激光聚焦在置于真空室中铝靶上,观测激光诱导的铝等离子体发射光谱.采用不同的激光能量,分析了波长范围为350 nm到400 nm的空间、时间分辨发射光谱.在局部热力学平衡(LTE)条件近似下,根据谱线的相对强度,计算得到等离子体电子温度,给出了靶面附近电子温度的空间、时间演化规律;根据谱线半宽,计算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并给出了靶面附近电子密度的空间与时间演化规律;在靶面正前方处放置动能探测器,记录粒子飞行时间信号,观测不同激光强度烧蚀铝靶产生等离子体中三种粒子到达探测器的时间,计算得出等离子体中三种观测到的粒子喷射速度.  相似文献   

10.
激光等离子体堵口效应的理论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较为简化的理论模型,根据离子运动方程的自相似解,模拟了激光辐照腔靶时产生的妨碍能量继续注入的堵口效应,获得了注入腔靶的能量份额随小孔初始半径及激光参数的变化曲线。理论与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1.
高功率激光系统空间滤波小孔等离子体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解决高功率固体激光系统空间滤波小孔堵孔问题,针对空间滤波小孔中的等离子体溅射现象,对等离子体扩散1维分布模型进行了分析。分别对铝、金和碳等3种典型材料1维分布情况及扩散速度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等离子体扩散速度大约为107 cm/s。根据模拟计算结果,分析了神光Ⅲ原型装置助推放大级的堵孔风险,结果表明,在长脉冲情况下等离子体溅射造成的影响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2.
X光分幅相机在黑腔等离子体填充特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神光Ⅱ装置上2.4 ns长脉冲三倍频激光(激光能量8×300 J)与腔靶耦合实验研究中,X光分幅相机通过激光注入孔观测获得了3种腔尺寸腔内Au等离子体径向运动时空分辨图像。用MATLAB对图像进行了定量处理,结合时间分辨辐射温度测量结果分析表明:在腔内不充气、无低Z衬垫情况下,标准腔(800 μm×1 350 μm)在激光脉冲作用到约1.5 ns时出现明显的Au等离子体堵腔效应;当腔尺寸放大到1.25倍(1 000 μm×1 800 μm)和1.5倍(1 200 μm×2 100 μm)时,腔内等离子体基本不堵腔。给出了3种腔尺寸不同时期腔内Au等离子体径向聚心速度,分析表明:大腔的聚心速度比小腔的慢,后期比初期慢。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空腔靶设计的物理思想、及能量吸收特性、X光转换特性和堵腔特性的实验研究方法,给出了实验观察到的一系列物理现象,通过对现象的分析而得出空腔靶的能量吸收和X光转换明显优于平面靶;利用相对孔径较大的聚焦透镜打空腔靶有利于改善靶的能量吸收和转换特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高功率固体激光器锥形空间滤波孔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锥形空间滤波孔是一种应用于高功率固体激光装置空间滤波的新型结构滤波小孔,其内部光滑的锥形结构可以有效滤除光束中的高频成分且避免等离子堵孔现象的发生。根据神光-Ⅲ主机装置结构特点,设计并加工了适用于主机装置的锥形空间滤波小孔,并开展了应用实验研究。通过与传统的平面结构滤波小孔对比可以看出,锥形小孔有效地避免了等离子体度堵孔现象,在与光束波前补偿技术配合使用条件下,保证光束顺利过孔,并成功实现了基频光7988 J的满能量输出。  相似文献   

15.
An erosion plume arising at the ablation of silicon by a solid-state laser (λ = 1.06 μm) is studied with a Langmuir probe. The time-of-flight curves of the probe ion current are obtained for a plasma beam formed by intersecting plumes from two targets and for an erosion plume from one silicon target. The probe-target distance is varied in the range 40–157 mm. The time-of-flight curves for the ions of the erosion plume are sums of the velocity one-dimensional Maxwell distributions for four groups of ions. It is found that a plasma beam formed by intersecting plumes from two targets does not contain all groups of ions present in initial plumes.  相似文献   

16.
1.06μm波长的强激光束辐照Au材料制作的空腔靶,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诊断设备。对腔内高温等离子体现象演变规律进行了实验观察,获得了反射激光、能量吸收、X光转换、亚千X光能谱及时空特性、辐射温度、超热电子等重要物理信息,并就实验结果作了必要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神光Ⅱ装置上激光膜相互作用的实验,实验利用能量计和光电管测量激光与CH薄膜作用前后的能量和时间波形的变化。结果表明:激光对CH薄膜透过率由作用产生的激光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决定;功率密度为1.01014 W/cm2的激光与CH薄膜作用下,入射激光能量脉冲前沿与薄膜作用产生激光等离子体;在200 ps时,激光等离子体电子密度稀疏到临界密度以下,激光开始透过等离子体;在700 ps后,等离子体密度远低于临界密度,激光完全透过激光等离子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