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创见始于提出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应营造有益于学生提出问题的氛围,保证学生提出问题的环境条件.其次教师要重视问题,并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再者通过课堂上创设疑虑情境,有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多采用探索性教学,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教学过程设计“疑难问题”等手段,不断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周丽 《数学之友》2014,(12):17-18
问题是学生学习新知的源头,无论是创新行为,还是创新成果,其实都源于问题.数学的本质就是问题,笔者认为初中数学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以兴趣为诱导,逐渐让学生建立数学中的问题观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赵阳 《数学之友》2022,(15):34-37
“好问题”是促进深度学习的必要条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有效的问题驱动,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本文以“二次函数”教学为例,阐述了数学问题驱动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启示: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设置问题驱动,促进学生深度合作;设置问题拓展,促进学生深度探究;开展课后评价,促进学生深度反思.  相似文献   

4.
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新的未知的问题气氛之中,使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且能够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一个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其中包含的不仅仅有问题,更重要的是包含着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以及学生对问题的应激状态.让课堂最初由问题引起,最终远远胜过问题本身  相似文献   

5.
笔者以一道三角函数“给值求角”问题为例,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基于教师对问题实质的理解和学生认知情况的把握,以追问为桥梁,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深度研究问题,进而完善自己对问题的认知,期望探究过程帮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体会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数学探究的理性思维,逐步达成培育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徐文波 《数学之友》2023,(13):35-37
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与智慧的钥匙,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问题意识,才能够深入地把握数学的本质,灵活运用数学.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要立足于问题驱动视角,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创设具有知识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一道二元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进行了探究教学,试图把学生的想法“挤”出来,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热情,促进学生把握问题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姚璐 《中学数学》2021,(3):27-28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经历数学问题,并在探究、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推动和引领学生深度思考、主动探究的有效载体.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引领教学,将数学学习置于有意义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可以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广泛又活跃,满足学生数学学习关联性、批判性和深度性的要求,将浅性思考转化为深度设疑,从而把学生思维不断向深处推进,促进学生深度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创造力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卓斌 《数学通报》2013,52(6):40-43
希尔伯特在《数学问题》的演讲中指出:"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终止."由此可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笔者认为,问题也应该是数学教学的心脏.因为只有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孤立的问题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只有让问题以‘问题串’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进行系列的、连续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  相似文献   

10.
专题复习课要充分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圆有关的概念”这节复习课,以问题驱动指引学生的思维,通过“问题情境,引发思考;问题拓展,搭建框架;问题延伸,发展能力”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描述问题是创新的开始."看过问题三百个,不会解题也会问",通过恰时恰点地提出问题,提好问题,不仅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可以使学生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然而,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很多问题都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一些肤浅平庸的问题,再加上单调的问法,经常置学生于被动地位,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获得新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并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设计好问题,以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进而带动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问题情境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基于问题情境进行数学命题教学,易于学生理解、产生探究欲望.为此,本文将问题情境创建与初中数学命题教学结合,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优化,将问题情境作为数学命题概念之间的联结通道,引导学生对命题展开高层次认知.  相似文献   

14.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时机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关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我们知道,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是思维锻炼的过程,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学习和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学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应当培养问题意识,只有成功地让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方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始终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能激起学生新异感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从一个问题出发,联想、分析、思辨,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去发现多种关联问题及寻求解决方法.本文作为文[7]的姊妹篇,从众所熟知的积分中值定理教学谈起,阐述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由某个问题出发去联想一系列相关问题,使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攀升,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侯文静 《数学之友》2020,(4):61-63,6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很重要.在学习完线段与角的相关知识后,基于线段与角的相似之处,利用学习的通性套路让学生领悟学习的路径与方法,从而能自主学习.通过类比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课堂注重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促思考,以“问题”促探究,以“问题”促创新.本文借助线段与角的通性,借助类比思想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介绍如何采用“预问问题教学法”进行课外辅导教学 .预问问题法 ,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 ,把碰到的问题 ,经过反复思考、查阅资料、与同学讨论后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抄下来 ,给科代表统一收交给老师或由自己亲自交给老师 ,让老师思考后“第二天”给学生作答的一种课外辅导教学方法 .它强调让每个学生都去发现问题 ,问懂问题 ,并让老师对每个问题都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并在有限的辅导时间内辅导更多学生 .1 预问问题教学辅导的步骤(1 )发现问题 .激励、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有质量和适合自己认知能力的问题 .(2 )预问问题 .把问题先抄好后交给老师 ,以供老师统筹安排 .(3)解决问题 .向学生讲解问题 ,为学生释疑 .(4)巩固问题 .当学生乙来问老师的问题是学生甲已问过的问题时 ,则指派乙去问学生甲 ,当学生丙再来问此题时 ,则指派丙去问学生乙 ,由甲向乙讲解 ,乙向丙讲解…… .这样 ,学生在给别人讲解时 ,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也更加明白 ,还帮助老师辅导了其他学生 .2 预问问题的具体操作过程2 .1 鼓励学生问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  相似文献   

19.
兰诗全 《数学之友》2022,(15):48-50
“为思维而教”.数学教学要深刻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插上思维飞翔的翅膀,沟通数学问题内部多层次的联系,让学生对问题“不仅知其然,更知所以然”,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深入数学问题的本质,激活学生思维?结合例子谈“三点”做法.  相似文献   

20.
动态问题是近几年中考中的热点问题,也是学生们感觉比较棘手的一类问题,学生面对题中运动变化的条件时,常常不知从何处下手.本文介绍一种方法,将一类动态问题转化为学生们熟悉的静态问题,以静制动,巧妙求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