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本文采用溅射技术制备了MoS2薄膜,用UMT-2MT摩擦试验机考察了MoS2膜/钢球摩擦副分别在干摩擦、氟丙基氯苯基硅油(115#油)和KK-5脂(由115#润滑油经聚四氟乙烯粉稠化制成)润滑条件下的摩擦学性能,并分析了其润滑和失效机制。结果表明:脂润滑状态下,MoS2+ KK-5复合膜处于不连续的边界润滑,其摩擦学性能得到改善但不明显;115#油润滑条件下,由于连续、有效的边界润滑,使得MoS2+115#固体-油复合体系的摩擦系数低而平稳,其耐磨损寿命与单独MoS2薄膜相比提高了至少8倍;相对于上述2种情况,干摩擦条件下的MoS2膜磨损明显。  相似文献   

2.
眭剑  吕晋军 《摩擦学学报》2011,31(5):498-503
基于SiC陶瓷在水润滑条件下可能出现因摩擦界面无水或过载引起的失效问题,考察了SiC陶瓷、碳化物衍生碳(CDC)涂层在干摩擦和水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CDC涂层在干摩擦和水润滑条件下均具有优异的摩擦学性能,可在摩擦界面无水或过载下正常工作;在水润滑条件下,CDC涂层在宽的载荷和滑动速度下具有优异的摩擦学性能.从微结构角度分析比较了CDC涂层与商品石墨的差异,并由此讨论了其摩擦学性能的差异.讨论了加工SiC陶瓷引起的表面织构对CDC涂层在水润滑条件下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3.
润滑条件下激光加工纹理的摩擦磨损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采用YAG纳秒激光器在45#钢平板试样表面制备纹理,考察了不同润滑状态下表面纹理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45#钢表面纹理采用了不同间距的点、槽和网格形貌,并在UMT-Ⅱ试验机上与SiC钢球配副,分别在石蜡和机油润滑条件下进行往复摩擦试验,得出了试验条件下的Stribeck曲线.结果表明,在Hersey数较小时,纹理的引入不利于材料摩擦系数的降低,Hersey数的增加有助于摩擦学性能的提高.网格状纹理间距越小摩擦系数越大.网格状形貌试样相对于点和凹槽形貌试样,表现出更好的摩擦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随着船舶柴油机功率密度和转速等性能参数的不断提升,配气凸轮-挺柱副面临着更加严苛的工作环境,尤其是界面微观接触区的摩擦学特性,在瞬态载荷冲击、速度冲击、曲率变化及局部粗糙峰接触条件下,界面摩擦及闪温迅速突变,带来磨损和胶合等表面失效问题. 本研究中基于先进三维线接触混合润滑模型,考虑凸轮-挺柱副瞬态突变工况及几何变化、瞬态表面粗糙度影响以及润滑油非牛顿流体作用,采用稳定性好、收敛速度快的准系统数值分析方法开展凸轮-挺柱副摩擦闪温分析,揭示粗糙度参数、工况改变及几何结构对其润滑状态和摩擦闪温特性的影响规律,为船舶柴油机配气凸轮-挺柱副摩擦学优化设计及磨损胶合失效预测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空间机械润滑研究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根据研究工作积累并结合文献资料调研,对空间机械润滑研究的发展现状作了综合、归纳、分析与评述.首先,简要阐明了空间机械所经历的地面水蒸汽和氧,发射过程中的强烈振动和冲击过载,太空高真空和原子氧及强辐射等对空间机械摩擦学系统的影响.接着,根据空间技术发展的需要,提出并讨论了急等解决的空间机械摩擦副降低摩擦和提高稳定性,间歇操作状态下的润滑和防止冷焊,以及极端环境中的润滑和延长使用寿命等问题;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现有空间润滑材料的特性和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动态,指出这类材料总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复合或合金化和多层膜.针对空间机械润滑研究的现状,明确强调摩擦学材料表面及次表面层的优化处理,提高复合材料中各组元间的界面结合强度,改进摩擦学设计和模拟试验等,都应当列为空间机械摩擦学系统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罗虹  刘芬 《摩擦学学报》1994,14(4):314-319
MoS_2溅射膜通常是用于干摩擦的场合,因而对它在脂润滑下的摩擦学行为,特别是对其在边界润滑状态下的作用都还很少有人进行研究。以解决空心圆柱滚子轴承早期磨损失效为主要目的,利用球-盘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在脂润滑下MoS_2溅射膜的摩擦特性。结果表明,脂加MoS_2溅射膜可以在比较宽的速度和载荷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减摩性能,此外,还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方法测定了射频溅射MoS_2固体润滑膜的元素化学状态、成分深度分布和膜层厚度等,分析了成膜条件对MoS_2溅射膜的影响,为获得理想的MoS_2薄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合理利用选择性转移效应,能够有效地延长摩擦零部件的使用寿命,但是,现用的大都是铜-钢或铜合金-钢选择性摩擦副,这在润滑不良情况下容易发生擦伤甚至咬死而制造机械零部件报废。因此,研制了一种钢背/青铜粉/(PTEE-(Cu2O)三层复合材料,并且利用MPV-1500摩擦试验机对其分别在甘油润滑和三乙醇胺润滑下的摩擦学性能等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在甘油或三乙醇胺润滑下的摩擦系数比干摩擦时的低  相似文献   

8.
苯并噻唑衍生物在菜籽油中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所合成的苯并噻唑衍生物添加剂在菜籽油中的摩擦学性能,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观察分析了磨斑表面的形貌和元素化学状态。结果表明:苯并噻唑氨基甲酸衍生物添加剂可以显著改善菜籽油的减摩抗磨性能和承载能力;含上述添加剂的菜籽油在摩擦过程中发生了摩擦化学反应,生成了含菜籽油甘油酯、有机硫化物、硫酸亚铁等的边界润滑膜,从而改善了菜籽油的摩擦学性能。  相似文献   

9.
聚苯硫醚复合材料在柴油润滑状态下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别以短切碳纤维(SCF)、铜(Cu)、氧化铜(CuO)和硫化铜(CuS)微米颗粒作为填料,通过热压成型制备了系列的聚苯硫醚(PPS)复合材料.利用环-块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PPS复合材料在柴油润滑状态下的摩擦学性能,结合摩擦表面形貌、转移膜结构和摩擦化学分析,研究了摩擦学机理.结果表明:填充微米颗粒后,PPS复合材料在柴油润滑状态下的摩擦学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加入SCF后,PPS表现出最好的耐磨性;Cu和CuS颗粒显著降低PPS的摩擦系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SCF/Cu、SCF/CuS两组复合填料分别对PPS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复合填充SCF和CuS填料后,PPS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最佳.SCF和CuS表现出显著的协同效应:SCF提高PPS材料的承载能力和耐磨性;CuS在摩擦界面发生摩擦化学反应,促进具有润滑特性转移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磷酸酯离子液体对钢/铝摩擦副的摩擦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解决钢/铝摩擦副润滑困难的现状,合成了1种磷酸酯类离子液体.采用SRV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其在钢/铝摩擦副条件下的摩擦学行为进行了测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X光电子能谱(XPS)对磨损表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磷酸酯离子液体对钢/铝摩擦副具有优良的减摩抗磨性能,优于常见的含氟类离子液体(LB106和LP106)及液体石蜡.SEM和XPS分析结果表明:磷酸酯离子液体在摩擦过程中于金属表面形成了包含有机金属配合物,磷酸铝盐的复合边界润滑膜,从而使其表现出优异的摩擦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王慰祖  黄平 《摩擦学学报》2004,24(3):254-257
利用Stribeck润滑曲线理论分析和薄膜润滑试验考察了不同表面粗糙度的钢球与圆盘点接触及钢滑块与圆盘面接触摩擦副的润滑状态,通过改变圆盘转速获得了包含薄膜润滑状态的Stribeck曲线.结果表明:在Stribeck曲线上可以划分出薄膜润滑状态,其位于摩擦系数谷底附近;薄膜润滑的产生及其区间大小同圆盘表面粗糙度密切相关;圆盘表面粗糙度较小时更易形成薄膜润滑状态,而圆盘表面粗糙度较大时薄膜润滑状态不明显;光滑表面对应的Stribeck曲线谷底较宽,相应的薄膜润滑区间亦较宽.  相似文献   

12.
薄膜润滑中双电层效应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考虑双电层效应的有限宽组合滑块薄膜润滑数学模型,并利用组合滑块与圆盘的滑动摩擦试验对双电层效应进行研究,利用实验结果修正了润滑过程中双电层效应的计算,给出电粘度的计算公式并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薄膜厚度较薄的情况下,双电层效应使得流体的等效粘度随膜厚减小而迅速增加;随着膜厚增加,双电层的电粘度效应逐渐减弱;随着电场强度增加,双电层的电粘度效应增加,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双电层的电粘度效应开始减弱.  相似文献   

13.
选用镀Cr膜的玻璃盘和GCr15球作为摩擦副,在NGY-6纳米润滑膜测量仪上开展球-盘点接触摩擦副在润滑状态下的低速轻载滑滚特性试验,研究不同接触应力、钢球转速、滑滚比等参数对摩擦副的摩擦系数及对应油膜厚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接触应力和钢球转速一定时,摩擦系数随滑滚比的增大逐渐增加后达到稳定状态,当滑滚比较大时,滑滚比的变化对油膜厚度几乎没有影响;当滑滚比一定时,摩擦系数随接触应力的增大逐渐增大,随钢球转速的增大逐渐减小,油膜厚度随接触应力的增大逐渐减小,随钢球转速的增大逐渐增大.摩擦副在弹流润滑状态下,摩擦系数的增加幅度随接触应力的变化较小,而在薄膜润滑状态下,其增加幅度变大.摩擦副在薄膜润滑状态下,当滑滚比在0.10~0.50变化时,摩擦系数和油膜厚度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4.
溅射二硫化钼膜在不同润滑条件下的摩擦学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MoS2膜/钢、钢/钢摩擦副分别在干摩擦、油和脂润滑条件下的球-盘式摩擦学试验,对比分析了润滑条件、载荷、滑动速度对MoS2膜摩擦系数的影响.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膜层磨损形貌进行表征,研究润滑条件对膜层磨损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122仪表油和FAG脂润滑下,MoS2膜在零速启动、中低速情况下的动、静摩擦系数均比MoS2干膜和钢/钢摩擦副的要低;固-液复合润滑时的MoS2膜的耐磨性均比干膜摩擦时有所降低,MoS2干膜的磨损率约为8.1×10-7mm3/(N.m),在油和脂润滑时其磨损率分别约为2.4×10-5mm3/(N.m)和5.5×10-6mm3/(N.m).  相似文献   

15.
弹流润滑与薄膜润滑转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采用NGY-2型纳米级膜厚测量仪,研究了润滑膜厚度与各工况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薄膜润滑的机理,探讨了膜厚、速度、润滑油粘度等各因素对弹流润滑与薄膜润滑之间转化的影响,建立了转化临界膜厚值与润滑剂表观粘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纳米薄膜润滑物理—数学模型及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黄平 《摩擦学学报》2003,23(1):60-64
基于润滑剂分子通常具有链状结构的事实,在分析润滑剂分子链长同膜厚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纳米薄膜润滑物理模型,并利用含旋转量的流体力学运动方程得到了相应的Reynolds方程,同时对薄膜润滑Reynolds方程进行了数值计算,以考察特征长度对薄膜润滑状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相应的厚膜解相比,薄膜模型中润滑剂的粘度及承载能力均明显提高,且其提高幅度随着特征长度的增大而增大。根据润滑剂分子链长度确定的薄膜润滑区间以及膜厚-速度关系数值解同相应的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7.
润滑理论研究的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温诗铸 《摩擦学学报》2007,27(6):497-503
全面阐述了润滑理论研究中关于各种润滑状态,包括流体润滑、边界润滑、弹流润滑、薄膜润滑以及混合润滑等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进而就今后的润滑理论研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内窥镜的无损诊治,提高肠道机器人的行走能力,需构建肠道的结构模型和边界润滑模型.本文以小肠为研究对象,表征了其内部结构,测定了肠道内表面摩擦系数与径向应变、载荷和滑动速度之间关系.结果表明:小肠内表面结构由皱襞、绒毛和微绒毛组成;直径变化是影响其摩擦的首要因素,其次是滑动速度和载荷.运用薄膜理论,根据小肠内部结构特征和摩擦系数的变化规律,构建其结构模型及边界润滑模型,并推断出小肠收缩状态润滑形式为流体动压润滑,摩擦阻力主要由肠黏液表面剪切力决定,膨胀时,润滑形式为薄膜润滑,摩擦阻力由肠黏液表面剪切力、绒毛产生的约束力和吸附力决定.  相似文献   

19.
利用SRV摩擦磨损试验机对比考察了液体石蜡润滑时硬质合金基体上金刚石薄膜和石墨 /金刚石复合薄膜的摩擦学性能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试样和磨痕表面形貌进行了观察分析 ,并进而探讨了磨损机理 .结果表明 ,在润滑条件下 ,石墨 /金刚石复合薄膜的摩擦系数和磨损体积损失均较金刚石薄膜的小 ,金刚石薄膜和石墨 /金刚石复合薄膜的主要磨损机理均为亚微断裂磨损 ,而石墨膜可以有效地减轻亚微断裂磨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