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文以四氟对苯二甲酸(H2tfbdc)和2,2’-联吡啶(bpy)为配体, 合成了2个锌(Ⅱ)的配合物[Zn2(bpy)4(Htfbdc)2(tfbdc)] (1) and [Zn(bpy)(H2O)2(tfbdc)] (2)。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热重分析等对其进行了表征。化合物1和2均属于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P1。配合物1和2中的锌(Ⅱ)离子分别位于畸变的八面体和畸变的三角双锥构型中。配合物1为双核结构, 它们通过分子间氢键进一步形成一个二维的结构;配合物2是一个单核的两性离子, 两性离子间通过氢键形成一个三维的空间网状超分子结构。考察了两种配合物的固体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2.
以3,5-二甲基-1-羧甲基-4-吡唑甲酸和4,4′-联吡啶为配体,合成了1个单核锌(Ⅱ)配合物[Zn(4,4′-bpy)(Hcmdpca)2(H2O)3]·2H2O(1)和1个锌(Ⅱ)的一维配位聚合物[Zn(4,4′-bpy)(Hcmdpca)2(H2O)]·3H2O(2)(H2cmdpca=3,5-二甲基-1-羧甲基-4-吡唑甲酸;4,4′-bpy=4,4′-联吡啶),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热重分析等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2都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配合物1的锌离子都位于一个畸变的八面体构型中。配合物1中的独立结构单元间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构成一个三维的超分子结构。而在2中,锌离子位于一个畸变的四方锥构型中,每个4,4′-联吡啶分子桥联2个相邻的锌(Ⅱ)离子,形成一个一维链;这些一维链和水分子通过分子间氢键进一步形成一个三维的结构。此外还考察了1和2的热稳定性和固体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3.
以3,5-二甲基-1-羧甲基-4-吡唑甲酸和4,4′-联吡啶为配体,合成了1个单核锌(Ⅱ)配合物[Zn(4,4′-bpy)(Hcmdpca)2(H2O)3]·2H2O(1)和1个锌(Ⅱ)的一维配位聚合物[Zn(4,4′-bpy)(Hcmdpca)2(H2O)]·3H2O(2)(H2cmdpca=3,5-二甲基-1-羧甲基-4-吡唑甲酸;4,4′-bpy=4,4′-联吡啶),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热重分析等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2都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配合物1的锌离子都位于一个畸变的八面体构型中。配合物1中的独立结构单元间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构成一个三维的超分子结构。而在2中,锌离子位于一个畸变的四方锥构型中,每个4,4′-联吡啶分子桥联2个相邻的锌(Ⅱ)离子,形成一个一维链;这些一维链和水分子通过分子间氢键进一步形成一个三维的结构。此外还考察了1和2的热稳定性和固体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4.
用苯并咪唑基配体5,5′-二(2-苯并咪唑基)-2,2′-联吡啶(H2L)与镍、锌离子溶剂热合成了配合物[Ni(HL)(HCOO)(H2O)](1)和[Zn(H2L)(H2O)2](NO3)2(2)。X射线单晶测试表明镍与锌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是只含一个配体和一个金属离子的蝴蝶形单分子。配合物分子之间存在大量分子间氢键,配合物1通过分子间氢键连接成了二维层状结构,配合物2通过分子间氢键连接成了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1和2在水溶液中很稳定,且能够微溶于水。荧光测试表明配合物2的固体及在水溶液中都具有很强的荧光性质,且能够在水溶液中高选择性、高灵敏度检测有害重金属离子Hg^2+及氧化性阴离子Cr2O7^2-。  相似文献   

5.
基于H3tbtd、H3bbta和bpy配体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配位聚合物{[Co3(tbtd)2(bpy)2(H2O)]·5H2O}n(1)和配合物[Cd2(Hbbta)(bpy)3(C2O4)(H2O)](2)(H3tbtd=4?(2,4,6?三羧基苯基)?2,2′,6′,2″?三联吡啶,H3bbta=1?氟?2,4,6?苯三酸,bpy=2,2′?联吡啶),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等对其进行了表征。配聚物1为二维网状结构,基于丰富的氢键作用扩展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结构。配合物2为双核结构,相邻的双核结构通过吡啶环之间的π…π堆积作用和氢键作用扩展为二维超分子网状结构。配聚物1在紫外光照射下对染料甲基橙(MO)的降解具有光催化活性,对紫外光催化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2的荧光性质和配合物1~2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合成和表征了两个2,4-二羟基苯甲醛缩甘氨酸(H3L)席夫碱配合物[Cu(Py)_2(HL)](1)和[Zn(Py)_3(HL)]·2Py(Py=吡啶)(2),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定了其结构。配合物1通过分子间的O-H…O氢键形成了一维链状结构,配合物2通过分子间的OH…O和C-H…O氢键形成了二维网状结构。重要的是,配合物1在醇的选择性氧化反应中显示出了良好的催化效率(转化率高达94.8%,选择性高达98.3%)。  相似文献   

7.
以磺胺嘧啶为配体,合成了两种新的Zn(Ⅱ)配合物[Zn(L)2(bpy)](1)and{[Zn(L)2(bpp)]}n(2)(L=磺胺嘧啶,bpy=2,2′-吡啶,bpp=1,3-二(4-吡啶基)丙烷)。并对其进行了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热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测定。单晶X-射线分析表明化合物1是单核结构,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Zn(Ⅱ)是四方锥配位结构。化合物2是一维结构,属单斜晶系,P21空间群,Zn(Ⅱ)是四面体配位结构。热分析表明化合物1和2都有很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任艳秋  韩伟  程美令  杨勇  刘琦 《无机化学学报》2014,30(11):2635-2644
以5-甲基-3-吡唑甲酸为配体,合成了1个单核锰(Ⅱ)配合物[Mn(HMPCA)2(phen)]·2H2O(1)和1个钴(Ⅱ)的一维配位聚合物{[Co(HMPCA)2(pyz)]·5H2O}n(2)(H2MPCA=5-甲基-3-吡唑甲酸;phen=1,10-菲咯啉;pyz=吡嗪),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热重分析等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bca,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配合物1和2中的金属离子都位于1个畸变的八面体构型中。配合物1中的独立结构单元间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构成1个三维结构。而在2中,每个吡嗪分子桥联2个相邻的钴(Ⅱ)离子,形成1个一维链;这些一维链和水分子通过分子间氢键进一步形成一个三维的结构。变温磁化率数据(300~1.8K)表明配合物2中的钴(Ⅱ)离子间存在弱的反铁磁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2个通过不同的Salamo型香豆素类配体H2L1和H2L2构筑的配合物,[Cu(L1)(H2O)](1)和[Co3(L2)2(μ2-OAc)2(Me OH)2]·3CH2Cl2(2),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法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中配位的铜(Ⅱ)离子的空间构型是扭曲的四方锥,并且配合物1通过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形成了二聚体。配合物2中所有配位的钴(Ⅱ)离子的配位数均为六,并且3个钴(Ⅱ)离子的配位空间构型均为扭曲的八面体。同时,配合物2通过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形成了一维的超分子链状结构。此外,还分别对配体H2L1和H2L2的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并且通过荧光滴定实验进一步验证了配合物1和2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10.
采用普通溶液法合成了配合物[Zn(eiqnthz)_2]·DMF(1)和[Zn3(piqnthz)_2Cl_2]·2H_2O(2)(Heiqnthz=N,N′-乙酰异喹啉甲酰肼,H2piqnthz=N,N′-丙酰异喹啉甲酰肼)。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热重分析以及荧光光谱分析等分析方法对2个配合物进行结构测定和性质表征。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是单核结构,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锌离子周围有4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与之配位,形成一个畸变的N4O2八面体构型。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三核结构。中心原子Zn(1)、Zn(2)、Zn(3)均为5配位,Zn(1)、Zn(3)位于分子两端并且是变形四角锥配位构型,Zn(2)位于中间形成三角双锥配位构型,整体呈V字型。荧光分析表明Heiqnthz、H2piqnthz与锌(Ⅱ)离子配位后其荧光都发生较大的红移。  相似文献   

11.
用水热法合成了两种结构新颖的配合物[Cu(PDA)(H2O)2](Ⅰ)和[Ni(PZCA)2(H2O)2](Ⅱ)(H2PDA=2,6-吡啶-二甲酸,HPZCA=2-吡嗪羧酸);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分析了产物的组成和结构.结果表明,两种配合物均属单斜晶系,空间群均为P21/c,中心离子Cu(Ⅱ)和Ni(Ⅱ)均采取畸变的六配位八面体配位方式;配合物I通过π-π堆积作用和氢键构筑成三维结构,配合物Ⅱ以氢键联接形成二维层状结构.此外,配合物Ⅱ中的PZCA-来自于Ni(Ⅱ)对2,3-吡嗪-二羧酸(H2PZDA)配体的催化脱羧过程.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锌(Ⅱ)与2,2'-联吡啶胺(dpa)和3-苯丙酸(HPPr)混配配合物[Zn(dpa)(PPr)2]·2H2O,并测定其晶体结构.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0.541(1)nm,b=11.333(1)nm,c=11.698(1)nm,α=91.00(1)°,β=90.96(1)°,γ=88.38(1)°,Z=2,2个PPr-1羧基上的4个氧原子、1个dpa上的2个氮原子分别与中心离子Zn(Ⅱ)配位,构型为畸变八面体.2个结晶水与配体间可能存在着分子内氢键.通过元素分析、IR、摩尔电导和热重分析表征了配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13.
基于1,4-苯二硫乙酸(H2L)及中性含氮配体,水热法合成了两个新的d10金属配合物[ZnClL0.5(bpp)](1)和[Cd2L(phen)4(H2O)2].L.2.78H2O(2)(bpp=1,3-di(4-pyridyl)propane,phen=1,10-phenanthroline),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热重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在配合物1中,Zn(Ⅱ)呈现四配位的扭曲四面体构型,进一步连接形成一维双链状结构。在配合物2中,Cd(Ⅱ)呈现六配位的扭曲八面体构型,并通过可能存在的氢键及π-π堆积作用,形成最终的三维超分子结构。同时,讨论了两种配合物的固体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4.
由水热法合成了锌化合物[Zn2(dib)(1,3-BDC)2(H2O)](1),1,3-H2BDC=间苯二甲酸,dib=1,4-二咪唑基苯),并进行了元素分析、IR、TG及X-射线衍射法表征。晶体结构表明: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配合物1是由羧酸配体间苯二甲酸阴离子连接成一维双链,然后由1,4-二咪唑基苯连接成层状,此二维结构被氢键拓展成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5.
以醋酸镍、四氟对苯二甲酸(H2tfbdc)及1,10-邻菲咯啉(phen)为原料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合成了2个镍(Ⅱ)的配合物{[Ni(phen)2(Htfbdc)]2(μ-tfbdc)}·3H2O(1·3H2O)和[Ni(phen)3]2(tfbdc)2·13H2O(2·13H2O)。单晶结构分析显示配合物1·3H2O中3D超分子结构在C-H…O/F和C-F…π弱相互作用下而成;在配合物2·13H2O中,水分子和羧酸离子构建的三维氢键框架中含有金属有机离子链客体。此外,在这些3D超分子结构中强氢键作用、C-H…O和C-H…F等弱氢键作用,π…π及C-F/H…π作用均起到了稳定结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pH调控的水热法合成了2种配合物[Ag(H2btc)(bpy)](1)和[Cd(Hbtc)(bpy)(H2O)2]n(2)(H3btc=1,2,4-苯三甲酸,bpy=2,2′-联吡啶),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热重分析、荧光光谱进行了表征与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1为零维的单核小分子结构,配合物2为一维的链状结构。荧光研究表明,这2种配合物均具有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2种新颖的配合物[M(ImH)6](tfbdc)(M=Co,Ni;tfbdc=2,3,5,6-四氟对二苯甲酸根;ImH=咪唑),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循环伏安及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对其结构及性质进行了表征。2个配合物[Co(ImH)6](tfbdc)(1)和[Ni(ImH)6](tfbdc)(2)都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且Z=2。每1个金属离子与来自6个咪唑分子的6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构型。独立组分,[M(ImH)6]2+阳离子和四氟对二苯甲酸阴离子之间通过两种氢键(N-H…O和C-H…F)连接形成了一种三维的超分子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8.
以醋酸镍、四氟对苯二甲酸(H2tfbdc)及1,10-邻菲咯啉(phen)为原料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合成了2个镍(Ⅱ)的配合物{[Ni(phen)2(Htfbdc)]2(μ-tfbdc)}·3H2O(1·3H2O)和[Ni(phen)3]2(tfbdc)2·13H2O(2·13H2O)。单晶结构分析显示配合物1·3H2O中3D超分子结构在C-H…O/F和C-F…π弱相互作用下而成;在配合物2·13H2O中,水分子和羧酸离子构建的三维氢键框架中含有金属有机离子链客体。此外,在这些3D超分子结构中强氢键作用、C-H…O和C-H…F等弱氢键作用,π…π及C-F/H…π作用均起到了稳定结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水热法合成得到2个配合物,{[Zn7(L)4(bpe)2(μ3-OH)2(H2O)8]·4H2O}n(1),和{[Cd3(L)2(bpy)2.5(H2O)]·5.5H2O}n(2)(H3L=3-(carboxymethoxy)benzene-1,2-dioic acid,bpe=1,2-bis(4-pyridyl)-ethene,bpy=4,4′-bipyridine),并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配合物1中,配体L3-和bpe连接[Zn5(μ3-OH)2]中心形成一维链,这样的链通过氢键连接成三维的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呈现(3,3,6)连接的网状结构。此外,对配合物1和2的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通过二水乙酸锌(Ⅱ)和双Salamo型四肟配体6,6′-二乙氧基-双(2,2′-(乙二氧双(氮次甲基)))四酚(H4L)的配位反应,合成了2种锌(Ⅱ)配合物即:[Zn_3(L)(OAc)2(H_2O)](1)和[Zn3(L)(OAc)2(H2O)]·[Zn3(L)(OAc)2(CH_3OH)(H_2O)]·3CH_3OH·H_2O(2)。该类配合物含有2个Salamo型L4-配体和3个锌(Ⅱ)离子,其中2个锌(Ⅱ)原子位于Salamo型螯合单元的N2O2空腔内。[Zn(L)]螯合物中桥联的酚氧原子进一步和中心的锌(Ⅱ)原子配位。这类结构能通过2个桥联的乙酸根配体稳定,从而使配合物1和2达到电荷平衡。配合物有2种不同的几何构型即扭曲的三角双锥和四方锥(配合物1)或三角双锥和八面体(配合物2)。另外,配合物1和2在激发波长为340和337 nm时能发出强的绿光,其最大发射波长分别为531和536 n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