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1930年,泡利(W.Pauli)提出中微子假说之后,反应堆中微子的研究在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56年,莱因斯(F.Reines)和柯温(C.Cowan)首次探测到反应堆发出的中微子,从实验上确认了中微子的存在,证实了泡利提出的中微子假说。  相似文献   

2.
 一、证实电子中微子存在的实验中微子是泡利于1930年为了解释核的β衰变中电子的能量是一个连续谱而假设存在的粒子,可是人们一直未能从实验上证明中微子的存在。1941年,王淦昌先生建议用原子核的K电子俘获测原子核的反冲能量来证明中微子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微子质量的新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 1930年,泡利(Pauli)为了解释衰变过程中的“能量失踪”现象,最先假设存在着一种中性粒子──中微子(neutrino).衰变是原子核领域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按照泡利的假设,实际上氚核的衰变过程是: H3—→He3 e- v。其中v.是一个反中微子.以这个假设为基础,就容易解释产衰变中电子的连续能谱──居里标绘图.当 H3 衰变为 He3时,释放出的能量在电子和反中微子二者之间分配.有时电子几乎不具有动能,而反中微子差不多集中了可得到的全部能量,有时反中微子能量很小,而电子的能量却十分接近居里标绘图中可能最大的能值. 几年之后,费米(Fermi)系…  相似文献   

4.
一、证实电子中微子存在的实验 中微子是泡利于1930年为了解释核的β衰变中电子的能量是一个连续谱而假设存在的粒子,可是人们一直未能从实验上证明中微子的存在。1941年,王淦昌先生建议用原子核的K电子俘获测原子核的反冲能量来证明中微子的存在。由于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不可能进行实验,王淦昌只好将他的建议从贵州寄给美国《物理评论》,文章于1942年发  相似文献   

5.
《光谱实验室》2007,24(1):124-124
泡利是物理化学教授的儿子,十几岁就写了相对论方面的论文,受到了爱因斯坦的赞赏。1921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尽管他动手能力一塌糊涂,但思维却是非凡的。1925年,他发表了不相容原理。玻尔嘶和索末菲解决了原子中的电子能级的问题。能级可以用一些量子数来表示;量子数一共有三种。泡利认为在原先的量子数上应该再加上第四个量子数。这第四个量子数可以解释成在任一特定的能级中,能够有两个,而且最多也只能有两个电子存在,其中一个电子顺时针自旋,另一个反时针自旋。  相似文献   

6.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1-131
拉卡在将群论用于原子光谱和原子核结构方面做了许多工作,量子力学中角动量耦合理论中的拉卡系数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拉卡出生于意大利的弗罗伦斯,得到博士学位后在罗马为费米做过1年助手,又到慕尼黑跟泡利进修1年,然后在比萨大学任教。1938年意大利法西斯政权颁布反犹法律,他因是犹太人被解职,就去了巴勒斯坦,任教于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还担任过以色列的军区司令。  相似文献   

7.
《光谱实验室》2007,24(1):55-55
费米1922年以优等成绩在比萨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德国,在玻恩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由于他在中子方面、尤其热中子轰击方面的成绩,获得了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几个月后,便使迈特纳悟出了“裂变”这个概念)。在1925-1926年,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费米与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叫各自导出量子统计中的“费米一狄拉克统计法”。  相似文献   

8.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1
拉比幼年来到美国。他依靠奖学金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化学。192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博士学位。1927年至1929年,他周游欧洲,与许多卓越的物理学家一起讨论研究,其中包括玻尔髓、索末菲、泡利阳、海森堡H9和斯特恩。斯特恩的工作给拉比极为深刻的影响。他返回美国后,又受聘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并开始自己独特的分子束研究工作。自1933年起,他改进了分子束的研究方法,从而能够用共振法极为精确地测量原子和分子的磁性。  相似文献   

9.
Davis对中微子的探测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较过  季淑莉 《物理》1997,26(9):568-570
Davis对中微子的探测及其影响1996年11月25日收到初稿,1997年3月3日修回王较过季淑莉(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西安710062)1930年,泡利提出了中微子假说.之后,费米用中微子假说以巧妙的方式构筑了弱相互作用的理论.由于中微子与其他...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中微子与散裂中子源20世纪以来,在全世界物理学家孜孜不倦地研究下,中微子物理和实验研究不断取得进步,共有4次重大研究进展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30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W.Pauli)为解释贝塔衰变中能量似乎不守恒,提出了中微子的概念,开创了中微子物理学。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莱因斯(F.Reines)和柯温(C.Cowan)在反应堆中第一次探测到电子  相似文献   

11.
 中微子研究已有漫长的历史。从泡利1930年提出存在中微子的假说,迄今已有85年。从首次探测到中微子算起,也有60年历史。因为中微子难以探测,起初发展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12.
 1930年12月泡利提出中微子的假设以来,已整整60年了.今天,中微子这个没有大小、没有质量(至少尚未测到)、没有电荷的“怪”粒子,不再是科学家的一种假设,而是充满整个宇宙的稳定粒子.它们与带电轻子、夸克以及电弱作用的传递子-光子,中间玻色子Z0,W±,强色相互作用的传递子-胶子,引力作用的传递子-引力子-起,支配着整个宇宙.  相似文献   

13.
泡利是20世纪卓越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原子物理学和量子力学领域都做出了重要 贡献,发现了"泡利不相容原理";建立了著名的"中微子"假说;提出了二分量波函数的 概念和著名的泡利自旋矩阵,并在量子场论、固体物理等领域都做了很多杰出的工作, 泡利对所有基本问题都具有极深刻的洞察力和准确的评判能力,这种能力对当时原子 物理学和量子力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泡利、中微子和能量守恒定律华中理工大学杨建邺后世的人们既已看到中微子假说的胜利成功,也许永远不能体会提出这样一种……概念时所需要的胆量和洞察力.—吴健雄在本世纪初,经典物理学的每一个理论,无论它昔日的光彩曾如何耀目,在物理革命风暴的冲击下,都先后被物...  相似文献   

15.
漫话中微子     
在物质基本组元的大家庭里,中微子属轻子类。历史上,最先由理论上提出中微子存在设想的,是著名的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本世纪20年代末,物理学界在研究β衰变时,对能量守恒定律发生了怀疑。1931  相似文献   

16.
 由日、美、中科学家组成的卡姆兰德(KamLAND)实验组在2002年12月6日宣布发现了核反应堆中产生的电子反中微子消失的现象。这意味着反应堆中产生的电子反中微子发生振荡,变成了另一种没有被探测到的中微子。这项重要的实验结果确证了太阳中微子振荡,并确定了中微子振荡的关键参数,是近年来与中微子有关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之一,对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学具有重大意义。1.中微子及其质量中微子是一种非常小的基本粒子,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很难发现和探测。1930年泡利为了解释原子核β衰变时能量似乎不守恒的问题时,提出是一种不可探测的中性粒子带走了能量。  相似文献   

17.
《光谱实验室》2007,24(1):126-126
普朗克因提出能量量子化的假设,解释了电磁辐射的经验定律,191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师从于赫姆霍兹HIO和基尔霍夫,年仅21岁时就得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1900年10月提出了一个适用于电磁波谱所有波段的经验公式,把当时只能分别在短波波段和长波波段与实验相符的维恩能量分布公式和瑞利辐射公式巧妙而成功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8.
 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好一个拗口的名词!还记得泡利1930年为了解释贝塔衰变连续能谱而纠结地发明了中微子么?原子核中一个中子变为质子的衰变叫贝塔衰变,如果有两个中子同时变为两个质子的衰变叫双贝塔衰变,这个好像并不难理解。  相似文献   

19.
《光谱实验室》2007,24(1):15
柏诺兹是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同穆勒“独辟蹊径,索传统的超导体,而是从金属氧化物陶瓷中找到了高温超导体。他们发现La-Ba-Cu-0系统中存在着临界温度高达35K的超导电性。他们的发现得到其他实验组的证实。各地闻风而动,竞相制造和测试各种样品,掀起了一个超导研究热潮。  相似文献   

20.
 自从中微子的概念被提出的一刻,物理学界一直被这个神秘的精灵所困扰。它最初是被迫引入的,"中微子之教父"泡利在建议存在这样一个"没法被实验观测"的粒子时说:"我做了一件可怕的事!"然而随着实验手段和理论研究的进展,我们对中微子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我们对它了解的越多,就越感到它的神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