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中微子和它的反粒子──反中微子是一类很奇怪的基本粒子.它是宇宙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粒子.宇宙中光子的数量大约是量子的 108倍,而中微子比光子还要多.可是,由于它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很弱,很难对它作直接的观测,至今人们对它的基本性质还了解得很有限. 通常都认为它的静质量是零,因此以光速运动.它不仅不带电荷,而且没有磁矩.它不参与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只有弱相互作用.世界上只有左旋的中微子(自旋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和右旋的反中微子(自旋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不存在右旋的中微子和左旋的反中微子.与电子、μ子和重轻子(子)相应,中微…  相似文献   

2.
超高能中微子天文学实验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微子在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中是一组很特殊的粒子,它们质量最轻(在标准模型中没有质量)因而几乎不受引力影响,不带电荷因而不受电磁相互作用的影响,只参与弱相互作用,但其寿命几乎是无穷长。如果中微子产生于遥远的高能天体,在到达地球的漫长传播过程中其路径不会被遍布宇宙的磁场所改变。中微子的这些特性使它与光子一起成为绝佳的天文学信息传播者,成为正在崛起的新兴中微子天文学学科发展的强劲原动力。与传统的光子天文学相比,中微子具有更加优越的特性,即不会与弥漫全宇宙的3K宇宙学背景光子发生作用,从而能够打开高于光子天文学所能工作的能量区域的观测窗口,譬如在高于1015电子伏特(记为PeV)的“超高能”区,探测中微子成为唯一的天文观测手段。 …………  相似文献   

3.
在各种基本粒子中,中微子有着特殊的地位。中微子不带电,它的自旋和电子相同。它不直接参与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从而使实验上直接观测中微子相当困难,实际上各种物体对中微子来说都几乎是透明的,即使穿过地球也毫不困难。多年来的实验中一直测量不到中微子有静止质量,因此粒子物理学家认为中微子很可能和光子类似是无静止质量的粒子。 然而最近几年来,这个问题又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在探索建立关于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统一的大统一理论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模型。在这些模型中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中微子可能有…  相似文献   

4.
近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一位研究人员道格拉斯·莫里森指出,过去25年来一直使物理学家感到困惑的太阳中微子之谜可能得到解决,他认为,实验与理论之间的不一致可以归结为实验误差及有关太阳活动理论的不适当。从前,以陆上为基地的实验测得的来自太阳的中微子数量要比由太阳内部活动理论预言的少。但是,正如莫里森指出的,近来理论预言的中微子数量已经下降(理论家仍在争论究  相似文献   

5.
太阳中微子失踪案和中微子振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续前)五、“中微子振荡”是物理学家的法宝按照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中微子质量为零,它们以光速运动。存在着3种不同类型(即3种“味”)的中微子:电子型中微子(记为νe),μ-中微子(记为νμ)和τ-中微子(记为ντ),它们之间彼此不相关,分别只同电子、μ轻子和τ轻子密切相关。不过,早在戴维斯等人公布首批氯探测器的探测结果的1968年,庞托科沃就提出了这3种“味”的中微子很有可能互相来回地转化,称为“中微子振荡”。在太阳内部的热核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中微子都是νe。但它们在从太阳到地球的漫长行进过程中,νe不断地转化为νμ和ντ。  相似文献   

6.
《现代物理知识》2012,(5):69-70
中微子充斥于整个宇宙,可是它看不见、摸不着,很难找到它的踪迹。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要测定的中微子混合角θ13,是自然界最基本的未知参数之一,其数值的大小决定了未来中微子物理研究的发展方向,并且与宇宙中"反物质消失之谜"有关。在我国广东省的大亚湾,坐落着世界上最大的核反应堆群,这里依山傍海,有利于屏蔽宇宙线、减小实验本底,是开展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极佳的地方。科学家在这里建设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装置,建造隧道,研制和安装探测器,工程涉及大量  相似文献   

7.
何景棠 《物理学进展》2001,21(2):216-224
本介绍中微子质量测量的历史和现状。介绍太阳中微子丢失实验的结果和大气μ中微子丢失实验结果。这些结果表明存在中微子振荡,即中微子具有质量。它是超出标准模型的信号。本还介绍了21世纪初研究中微子振荡的若干重要实验,例如长基线中微子振荡实验以及建造μ子 贮存环来产生高能电子中微子束进行中微子振荡的实验以及测量中微子振荡时的CP破坏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何景棠 《物理学进展》2011,21(2):216-224
本文介绍中微子质量测量的历史和现状。介绍太阳中微子丢失实验的结果和大气 μ中微子丢失实验结果。这些结果表明存在中微子振荡 ,即中微子具有质量。它是超出标准模型的信号。本文还介绍了 2 1世纪初研究中微子振荡的若干重要实验 ,例如长基线中微子振荡实验以及建造 μ子贮存环来产生高能电子中微子束进行中微子振荡的实验以及测量中微子振荡时的CP破坏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中微子振荡实验——超出标准模型的实验检验(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景棠 《物理》2001,30(2):74-80
文章总结了中微子振荡实验在历史和现状,介绍了几个太阳中微子丢失实验的结果和几个大气μ中微子丢失实验结果,这些结果表明存在中微子振荡,即中微子具有质量,它是超出标准模型的信号,文章还介绍了21世纪初研究中微子振荡和若干重要实验,噬基线中微子振荡实验以及建造μ子贮存环来产生高能电子中微子束进行中微子振荡的实验以及测量中微子振荡时的CP破坏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中微子从宇宙大爆炸开始就充斥于整个物质世界, 但是直到20 世纪30 年代人类才意识到它的存在。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科学家们终于逐步揭开了中微子的神秘面纱, 尽管依然无法完全看清它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1.
何景棠 《物理》2001,30(3):149-153
4 大气 μ中微子丢失和中微子振荡大气中的高能中微子是由于原初宇宙线中的高能质子在大气上部与大气中的原子核相互作用而产生K介子和π介子 ,K介子和π介子随后衰变 :K →μ νμ, K- →μ- νμ;π →μ νμ, π- →μ- νμ.μ子接着衰变 :μ → νμ e νe, μ- →νμ e- νe,因此 ,大气中高能中微子的成分中 ,μ中微子的数量应该是电子中微子数量的两倍 .80年代初 ,探测大气中的高能中微子的装置有 :日本的Kamiokande装置 ,美国的IMB装置以及Soudan装置 .由于 μ子的质量约为电子质量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述了1985年以来关于17KeV中微子的实验、中微子质量项的可能形式、推广最小标准模型以容纳有质量中微子的尝试以及有质量中微子的现象学,讨论了如果它的存在最终得到肯定,它可能有什么样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庆承瑞 《物理学报》1966,22(5):607-610
近年来高能电子在核上的散射直接肯定了核子具有一定的结构,实验并已较好地测出了质子和中子的电磁形状因子。但是,轻粒子的形状因子还没有测定。在轻粒子中,中微子的形状因子又是一个很有兴趣的问题。由于中微子只参与弱相互作用,所以对它的结构因子的理论分析可能较为简单。我们在工作中曾经指出,通过和电子(或μ介子)的弱相互作用,中微子将具有一定的电磁形状因子。初看起来,通过中微子v_e在电子上的散射,可以测定中微子的电磁形状因子。但是事实上,因为v_e和电子有一级的弱相互  相似文献   

14.
 近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一位研究人员道格拉斯·莫里森指出,过去25年来一直使物理学家感到困惑的太阳中微子之谜可能得到解决,他认为,实验与理论之间的不一致可以归结为实验误差及有关太阳活动理论的不适当。从前,以陆上为基地的实验测得的来自太阳的中微子数量要比由太阳内部活动理论预言的少。  相似文献   

15.
何景棠 《物理》2005,34(1):73-73
日本的KamLAND探测器是一个装有1000t超纯液体闪烁体的装置,它位于日本的Toyama.Toyama周围有53个用于核动力发电的反应堆,这些核反应堆会放出电子反中微子.KamLAND探测器主要探测来源于这些核反应堆的以及更远的核反应堆的电子反中微子的流强及能谱.用模拟计算的方法获得核反应堆放出的电子反中微子的流强和能谱,再与实验测量到的电子反中微子的流强和能谱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1985年以来关于17KeV中微子的实验、中微子质量项的可能形式、推广最小标准模型以容纳有质量中微子的尝试以及有质量中微子的现象学,讨论了如果它的存在最终得到肯定,它可能有什么样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周国荣 《物理》2000,29(6):333-338
中微子的静质量是20世纪末物理学中一个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它在粒子物理学、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首先评述了太阳中微子实验、大气中微子实验、超新星中微子实验和加速器中微子实验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多年来的实验显示,中微子具有不为零的静质量,可以通过 不同的味之间转换。至少有两个理论描述了中微子振荡,即真空振荡机制和MSW机制,文章讨论了这两个理论及其实验判据。最后,介绍了测量中微子静  相似文献   

18.
 2001至2003这3年时间里,太阳中微子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一个困扰了物理学家40年的难题被漂亮地解决了。这个难题的解决对于物理学和天文学来说都非常重要。本文将简要回顾3年来关于太阳中微子研究的惊人进展。太阳中微子的产生20世纪上半叶,物理学家们普遍相信太阳发光图1太阳内部的典型核聚变反应是由于其内部不断发生从氢到氦的核聚变反应。根据这一理论,在太阳内部每4个氢核(即质子)转化成1个氦核(4He)、2个正电子(e+)和2个神秘的中微子(νe),见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9.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贻芳 《物理》2007,36(3):207-214
中微子振荡是目前唯一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新现象,它证明了中微子质量不为零,对粒子物理、天体物理与宇宙学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描述中微子振荡的6个参数中,目前仍有两个未知:交叉混合角θ13与CP相角δ.作者建议在大亚湾反应堆附近建设一个中微子实验站,测量混合角sin^2θ13,在90%的置信度下达到0.01的精度,较过去的实验提高近一个数量级.这将对中微子物理的未来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特别是对理解宇宙中“反物质消失之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揭开太阳中微子之谜已成为即将过去的 2 0 0 1年物理界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 ,著名俄罗斯物理学家、科学院院士维塔利·金兹堡在接受俄通社 -塔斯社记者采访时指出 ,“问题在于 ,在所有实验中记录的来自太阳的中微子流都低于理论预期值 ,这种偏差已成为激烈科学争论的原因 ,这一问题会影响到我们关于太阳内部结构以及太阳内部发生核反应的概念是否正确。现在我们只知道 3种中微子———电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 ,物理学家在一定程度上相信 ,实验也将继续证明 ,这几种中微子在从太阳内部飞向地球的过程中一定会互相转化。这非常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