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个实验我害怕它爆炸成灾,一直不敢作。今年大胆试验了几次,比较成功,兹介绍如后,这需同志们提出改正意见。我首先过通小试管、大试管、广口瓶等先后作了混合后点火爆炸实验。(按课本上所指示的方法)很是安全,仅有很大的响声而已,以后便有胆量作照光爆炸的实验了。我找一个废啤酒瓶,先盛满水,用排水法收集半瓶氯气。(氯气只能溶解于水,但溶解度不大,用排水法收集的氯气比排气法收集的较纯。)随着用排气法收集氢气半瓶,要赶快收集,以免氯气溶解。氢气要掌握分量,以免把氯气排出。在水内把瓶塞好,最好用软木塞,松紧恰当。然后用布把瓶包好(最好是黑布)。放  相似文献   

2.
沈克明 《化学教育》1985,6(1):36-36
用排饱和食盐水收集一试管氯气,用塑料片盖住管口,从水槽中取出,放入4-5粒锌粒,然后管口直立固定铁架台上(如图)。实验时移开塑料片逐滴滴加盐酸,产生的氢气使瓶气体从黄综色变浅时立即点燃镁条。  相似文献   

3.
刚检验纯度的试管内存在氢气火焰,再用此试管用向下排空气法继续收集氢气前必须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使火焰熄灭以免发生爆炸。  相似文献   

4.
李云 《化学教育》1994,15(7):34-34
1.如图所示,将氢气通入大试管中,稍等片刻,在导管A处用小试管收集氢气验纯,证明氢气纯净之后,在A处点燃氢气,用该氢焰加热试管中的氧化钢。2.待黑色氧化铜被还原成光亮的铜时,移开A管,并将A管举起让学生观察火焰,再将一干燥烧杯扣在火焰上,观察烧杯上出现水珠同时让学生用手触摸烧杯感到烧杯变热。  相似文献   

5.
沈克明 《化学教育》1987,8(2):43-43
取一支15×150mm 具支试管,在喷灯上将底部吹一直径为2mm 的小孔,用带单孔橡胶塞的尖咀玻璃管塞紧具支试管口,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用不小于100毫升的注射器收集氯气,再用止水夹夹住注射器连接的橡胶管,将橡胶管连接通氯气的玻璃管。  相似文献   

6.
使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除了用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之外,还有氧化铁(Fe_2O_3)、氧化铬(Cr_2O_3)和氧化铜(CuO)等都可以使用。除此之外,作者还用褐色的河砂和家用的食盐进行过实验。下面是一些实验的结果:先用纯净的氯酸钾实验,把氯酸钾2克盛在试管里,用三芯酒精灯加热,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经过2分39秒才集得50毫升的氧气。用同样方法把2克氯酸钾和1克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只需43秒就可以取得50毫升氧气。用2克褐色河砂代替二氧化锰进行实验,51秒可取得50毫升氧气。但河砂并不是一种纯净物质,除了二氧化硅外,其中含有铁的化合物。如果把2克氯酸钾和1克氧化铁的混合物用同法试验,  相似文献   

7.
为了降低化学实验中排放到实验室空气中毒气的含量,使有关这方面的演示实验,能改为同学自己操作的分组实验,以增强我们的感性认识和实验能力,我选择了卤族中氯气性质的有关实验,加以改进,将原来由集气瓶收集氯气的方法,改为用18×180(实际容量为32ml)的试管进行收集,在相同的实验室条件下,获得了相同的实验效果。经我多次反复测定,改进后实验室空气中氯气实际含量平均为0.32ppm,小于允许浓度1ppm,因此使这一重要的基础实验直接由学生分组进行成为可能,对增加和加强分组实验,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去年大跃进以来,食盐电解工业遍地开花,氯气和氢气的产量增加很多,然而大部分中小型的食盐电解厂仅利用Cl_2来制备漂白粉、S_2Cl_2以及其它各种有机氯产品,至于氢气则大都放入空气中去,未加利用。这样对于食盐电解工业的综合利用是不充分的,假如一个中小型的食盐电解工厂以其电解所得氢气的全部和部分氯气来制造合成盐酸,分出一部分氯气作其它用途,从经济价值和当前建设需耍上来讲,都是合算的。因为我国工业发展的速度很快,对盐酸的需要量也与日俱增,加之某些工业部门如食品工业对盐酸纯度的要求比较高,用其它方法做出来的盐酸,是不顶适宜的。  相似文献   

9.
陈裕祥 《化学教育》1988,9(2):34-34
钠跟水反应放出气体的收集和检验,按照师范化学第二册 P229的操作,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样的操作,不够熟练,在试管中收集的氢气比较少,检验不出钠和水反应放出的气体是氢气,以致达不到实验的目的。为了使学生很方便地确认钠跟水反应确有氢气生成,特作如下改进。把一块橡皮塞制作成带有2个缺口的10mm厚的橡皮片,把它塞入18×150mm 的穿底坏试管中,并准备好带有尖口导管的橡皮塞一块,待用。  相似文献   

10.
水的电解     
化学教学参考书中关于水的电解实验,是不允许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大量的氢气和氧气的,所以在通常这些气体都被收集在短小的试管里。这里提出来的方法,是用电流分解水,所得气体是被收集在大的玻璃筒内。这实验可以说明工业上用铁作电极,在一个钟  相似文献   

11.
顾公安 《化学教育》1991,12(2):42-42
氯气和氢气见光爆炸需要把两种气体混合。那么,用什么方法使两种气体在最短的时间内混合呢? 《高中化学》第一册第27页上谈到的方法是:“把新收集的一瓶氯气和一瓶氢气口对口地对着,抽去瓶间的玻璃片,上下颠倒几次,使氯气和氢气充分混合”。我认为“上下颠倒几次”的方法的理论依据是错误的。气体混合不同于少量液体混合。容量瓶中的液体可以用“上下颠倒”的方法使液体混合均匀,这种混合原理是气泡搅拌;即容量瓶中的液体上面有一段气柱(液体未满),在上下颠倒时气泡在液体内来回运动,由于气泡“搅拌”使液体达到混合均匀。但混合两集气瓶气体就不同了。  相似文献   

12.
夏凯 《化学教育》2008,29(2):60-61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实验更应突出绿色化、微型化、定量化、探究性和趣味性,在进行氯气性质实验时,为了解决氯气的污染问题,体现无(低)毒、低污染原则,利用针管进行氯气溶解性实验、氯水漂白性实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实验,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便,很好地发挥了实验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不久以前,盐酸的工业制造,大都采用硫酸和食盐互相作用的方法.但近年来由于电解工业的发展,在制造氯气的电解工厂里,电解氯化钠或氯化钾不仅可以得到氯气,而且还可以得到大量的副产品氢气,因此盐酸的合成工业便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一些不产天然硫酸钠的地方,用硫酸法制造盐酸,除盐酸外,还可以得到硫酸钠,而硫酸钠则系制造硫化钠,染料,玻璃等的必需原料。在苏联由于有着天然硫酸钠的大量资源[如里海的卡拉勃加资果尔  相似文献   

14.
潘明先 《化学教育》2008,29(1):71-72
关于测定乙醇分子结构的实验,笔者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1]所述实验装置和步骤进行实验,总未能得到预期的结果,经过反复实验观察,发现该实验装置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分液漏斗上没有“mL”值刻度标尺,因而从分液(滴液)漏斗往烧瓶中滴入无水乙醇时,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滴入无水乙醇的体积;并且,在滴入无水乙醇时,常因乙醇跟钠激烈反应,瞬间产生大量氢气,压强突然猛增,大量氢气和乙醇气体从玻璃旋塞液流孔经乙醇层外逸,致使实验失败。(2)氢气的体积由测量乙醇跟钠反应产生的氢气从广口瓶里压入量筒中水的体积(包括由广口瓶到量筒…  相似文献   

15.
一、实验原理一定质量(WMg)的金属镁与过量的稀硫酸反应,置换出的氢气的体积为VH2。量气管内所收集的氢气是被水蒸气所饱和的,故量气管内的气压P(等于大气压力),是氢气的分压PH2与实验温度t℃时饱和水蒸气的分压PH2O的总和。  相似文献   

16.
姚亮 《化学教育》1984,5(2):39-41
氢气在空气中爆炸实验初中课本中介绍的氢气爆炸实验,由于在实验过程中氢气很容易跑掉,往往使实验不能成功,现介绍一种较容易成功的实验装置。1.实验装置见图1、2。内套管取一支小试管(管径不超过1.5cm)用塞子塞住后,用酒精灯火焰穿过石棉网(或青瓦片)的小孔而成的尖火焰,加热小试管离试僻底2cm处处等烧红处开孔后,冷却之,在沙轮上将孔磨光。  相似文献   

17.
胡筱婷 《化学教育》1984,5(4):41-42
一氢气还原氧化铜在干燥试管底部用滴管滴入普通水一滴,转动试管,使试管底部涧湿,将适量黑色氧化铜倒入,与涧湿的试管底部充分接触,试管底部就附上了一薄层氧化锏,将多余氧化铜倾出,按课本要求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可得到光亮的红色铜,若强火加热,还可得到铜镜。  相似文献   

18.
项云英 《化学教育》1991,12(3):35-35
在收集氢气与氯气的混和气体时,常常有氯气逸出,污染空气,影响教师的身体健康。采用下述方法可以弥补此不足,而且操作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19.
氯气与钠化合:钠比锑的金属性强,为什么锑粉与氯气化合不用加热,而钠与氯气化合反而要加热呢?钠新切开的断面很快的与空气作用,表面形成化合物的薄层。怎样使学生观察到钠与氯气反应的真实的化学现象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按如下的方法进行了实验。课前准备:用排气法收集干燥的浓氯气2瓶(1瓶  相似文献   

20.
马恒隽 《化学教育》1984,5(4):39-39
选体积为0.5升或1升的不漏气透明塑料袋一个,袋口扎上一个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并在玻璃管上套一段软胶管(见图1)。先将软胶管连结氯气发生器,收集量约为塑料袋体积1/2—2/3的氯气(注意充前将塑料袋压瘪,排去袋中的空气),收集氯气后用止水夹夹紧软胶管。然后向装有氯气的袋子再充氢气,充完氢气后用止水夹夹住胶管,去掉通氢气发生器的玻璃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