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光谱实验室》2007,24(1):90-90
拉格朗日出生于都灵。19岁就在都灵的皇家炮兵学校当数学教授。他读了哈雷介绍牛顿的微积分的著作,开始钻研数学,与欧拉经常通信。他发展了欧拉所开创的变分法,为变分法奠定了理论基础。1766年德国的腓特烈大帝向他发出邀请时说,在“欧洲最大的王”的宫廷中应当有“欧洲最大的数学家”。他应邀去柏林,居住达20年,完成了《分析力学》一书。书中吸收并发展了欧拉、达朗贝尔和其他数学家的研究成果,继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之后把数学分析应用在质点和刚体力学中,奠定了分析力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光谱实验室》2007,24(1):115-115
1919年,纽曼离开了匈牙利。1926年他在汉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30年,到了美国,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数学物理。他1944年证明薛定谔的波动力学和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在数学上是等价的。他更重要的贡献是开辟了数学的一个新分支——“对策论”。在1928年,他在这方面已有所论述,但他完整的著作《对策论与经济行为》一直到1944年才出版。  相似文献   

3.
《光谱实验室》2007,24(1):24-24
博斯科维奇曾提出根据行星的三次观测位置可以算出行星的轨道。他于1758年出版了一本《自然哲学理论》,系统地阐述了他自己的原子论。他说,他的原子论是博采牛顿的思想和莱布尼兹的原子论的长处综合而成。他的原子是几何点,没有广延,有点像牛顿力学中的质点;他的原子是不可分和不会变的。  相似文献   

4.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1-131
拉卡在将群论用于原子光谱和原子核结构方面做了许多工作,量子力学中角动量耦合理论中的拉卡系数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拉卡出生于意大利的弗罗伦斯,得到博士学位后在罗马为费米做过1年助手,又到慕尼黑跟泡利进修1年,然后在比萨大学任教。1938年意大利法西斯政权颁布反犹法律,他因是犹太人被解职,就去了巴勒斯坦,任教于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还担任过以色列的军区司令。  相似文献   

5.
《光谱实验室》2007,24(1):56
费曼1939年毕业于马萨诸塞理工学院,1942年在普林斯顿获得博士学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和同代的物理学家一样,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在阿拉莫戈多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他也在场。1945年,他去康奈尔大学任教,1950年转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20世纪40年代后期,费曼提出了“量子电动力学”。在量子电动力学中,对电子行为的数学计算结果远比以前采用的方法精确得多。  相似文献   

6.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3
赖斯曾在法兰克福上学,1858年开始在腓特烈镇任教,进行电学实验,研制助听器。这使他对用电传送声音发生了兴趣。1861年前,他设计了一架能传送乐音的电话。声能与电能互换这个早期尝试,己由贝尔更进一步加以推进,并于1876年解决了用电传送语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光谱实验室》2007,24(1):42
1476—1497年,达芬奇跟韦罗基奥学习绘画和自然科学。1482—1499年任过军事技师,水利、建筑工程师和画家。后来在佛罗伦萨、米兰、罗马、威尼斯等地工作。晚年侨居法国。达芬奇强调力学和数学同样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并研究过许多力学问题。达芬奇认为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化石是古生物遗骸,并推断意大利北部山脉过去曾是海洋:他是第一个研究心脏功能和血液循环原理的人。他认为实验和观察是正确知识的惟一来源。  相似文献   

8.
《光谱实验室》2007,24(1):103-103
马赫1860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物理博士学位。先后在格拉茨和布拉格任教,1895年回到维也纳。他接受了费希纳“心理物理学”的观点,认为,一切知识无非都是感觉。他还认为,空间、时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依赖于它里面的物质内容和物质分布(这在今天被称为马赫原理,由爱因斯坦髓首先使用)。他最负盛名的是在1887年进行的气流实验。  相似文献   

9.
《光谱实验室》2007,24(1):89
库尔恰托夫1923年毕业于克里米亚大学,1923年起在列宁格勒理工学院任教。1933年,他对原子核物理发生兴趣,1938年被任命为该学院的原子核物理实验室主任。前苏联充分认识到哈恩有关原子核裂变这一发现的潜在意义。1943年,库尔恰托夫到莫斯科领导这方面的研究工作。1946年圣诞节前夕,前苏联将第一台自持式反应堆投入运行。  相似文献   

10.
《光谱实验室》2007,24(1):18
贝特是一个大学教授的儿子,受教育于法兰克福大学和慕尼黑大学。1928年在索末菲的指导下于慕尼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曾在剑桥的卢瑟福和罗马的费米的指导下工作,1933年,贝特离开德国。1935年前,他在英国任教,然后受聘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工作。贝特在科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他于1938年提出了恒星上提供能量的核反应详情:当氢核生成氦时,大约有百分之一的氢转化成为能量。很少一点物质,就可以转化成大量的能量。  相似文献   

11.
《光谱实验室》2007,24(1):34-34
钱德拉塞卡在印度马德拉斯大学受教育,1930年毕业。1933年他在剑桥大学狄拉克的指导下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到美国,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并在耶基斯天文台工作。钱德拉塞卡主要对白矮星的结构感兴趣,白矮星的异常性质是亚当斯首先发现的。在这些恒星中,组成星体的大多数原子已经碎成一团团亚原子粒子——等离子体,而整个星体已经压缩到这种程度,使它的总密度有普通物质的千万倍(退体物质)。  相似文献   

12.
《光谱实验室》2007,24(1):82
约里奥-居里1920年进入理化专科学校学习。1925年为居里夫人的助手。1927年取得理学学士学位。在夏利亚电工专科学校任教,并在伊伦(居里夫人的长女)指导下学习实验技术,并于1930年完成放射性元素电化学性质的博士论文。他们受到卢瑟福提出的用α粒子轰击原子核技术的启示,1932年在云室中取得第一张同时产生的正负电子对的照片。  相似文献   

13.
《光谱实验室》2007,24(1):175-175
张孝骞,湖南省长沙市人。1914年入湖南湘雅医学院,1921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23年去北京协和医院工作。1926年去美国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留学,次年回国,在协和医院内科创建临床消化专业组。1932年再度玄美,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进修,专攻胃消化功能,研究成果引起广泛关注。抗日战争爆发后,回湘雅医学院,任院长等职,主持内迁贵阳、重庆。1946年应美国国务院邀请去美讲学,1948年任协和医院内科教授兼主任。  相似文献   

14.
《光谱实验室》2007,24(1):101
洛伦兹在很小的时候,生母就死了,是继母抚养他长大的。在小学和中学,他的成绩总是全班第一。从幼年时代起他就被物理学所吸引。1870年洛伦兹考入莱顿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和天文。21岁时获博士学位。1877年,莱顿大学聘请他为理论物理学教授,这个职位最早是为范德瓦尔斯怕设的,而这时洛伦兹年仅23岁。在莱顿大学任教35年,直到去世。他创立了经典电磁理论。确定了电子在电磁场中所受的力(洛伦兹力),并预言了正常的塞曼效应。  相似文献   

15.
《光谱实验室》2007,24(1):30-30
卡尔文是俄国移民的儿子,毕业于密执安矿业学院,1935年在明尼苏达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1937年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从此留在该校。他对确定光合作用过程的化学细节发生了兴趣。借助于光合作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取二氧化碳,把它与水化合,从而形成淀粉,并将分子氧放入空气。由于光合反应进行得非常迅速,因此几乎不可能确定光合作用过程的化学细节。  相似文献   

16.
《光谱实验室》2007,24(1):93
劳伦斯(E)的祖父是挪威移民。1925年,他在耶鲁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自1927年起一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20世纪20年代,核物理学的一个大难题是改进轰击原子核的方法。人们发明了各种加速装置,然而,最有用的加速器是劳伦斯发明的。他觉得,与其建立极大的电势以对带电粒子狠狠地“给上一脚”还不如使它们作回旋运动,而在每一转中给它们以轻轻一掌,同时使这些掌击不断地累积。  相似文献   

17.
《光谱实验室》2007,24(1):57-57
弗莱明1906年毕业于伦敦大学圣玛丽医学院,留校任教,1928年-1948年任伦敦大学微生物学教授。因发现青霉菌及其临床应用,弗莱明和弗洛利、钱恩一起获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早期从事应用疫苗防治细菌性传染病及防腐剂对某些创伤的作用的研究,提出用高渗盐水冲洗腐烂伤口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光谱实验室》2007,24(1):98
运动稳定性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里亚普诺夫主要研究干扰力对运动状态的影响,从而建立判断运动状态是否稳定的法则。里亚普诺夫是运动稳定性理论的奠基人,他是用纯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的,与彭加莱采用几何和拓扑的方法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19.
《光谱实验室》2007,24(1):103
麦克劳德在阿伯丁文法学校上学时,成绩出众,深得老师的器重和同学的爱戴。他特别喜欢动物解剖和绘画。1903年,麦克劳德出版了《实用生理学》一书,在当时的英国生理学界颇负盛名。美国西里索符大学慕名聘他为生理学主任教授,27岁的他前往美国。他任教直至1916年。1905年出版了他与希尔合著的《生理学的现代进展》,同年他开始研究糖尿病,1912年夏季他回到英国,在伦敦大学主讲“糖尿病及其病理生理学”,第二年他把有关讲义扩充成专著出版,极为畅销。  相似文献   

20.
《光谱实验室》2007,24(1):47
丁颖,广东省茂名县人。1912年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4年回国后在中山大学农学院任教。建国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学部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曾被授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农科院通讯院士、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捷克斯洛伐克农科院荣誉院士称号。长期从事水稻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