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合成了一系列通式为C_(10)H_(33)M(C_2H_(2n+1))_3·X(式中n=2,4;M=N或P;X=Cl或Br)的季鏻盐及季铵盐阳离子表而活性剂,试验结果表明,次链碳原子数增加时,表面活性剂的CMC值呈现降低的趋势。当增大次链取代基体积,或用磷原子代替极性端中荷电中心氮原子时也可导致CMC值的下降。本文还研究了上述表面活性剂对显色反应的增敏作用。增敏现象通常发生在体系的CMC值附近,但吸光度达到最大时的表面活性剂浓度均超过共CMC值。根据以上结果,可以认为增敏现象与胶束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分光光度和核磁共振两种实验方法研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记作n-Sf)胶束对漂蓝6B(ECAB)及其金属络合物的增溶增敏作用。n-Sf对金属络合物的增溶增敏作用发生在胶束的极性部分与非极性部分的交界处,故n-Sf分子中的烷基链与聚氧乙烯链是否直接相联,会影响到金属-ECAB络合物的吸收光谱形状、λ_(max)和ε值。n-Sf胶束增溶ECAB,会抑制ECAB的酸式离解。  相似文献   

3.
分别以2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SDBS)、3种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TTAB、DTAB)和2种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12-3-12、12-4-12)修饰碳糊电极。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接触角以及分析物在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行为探讨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在电极表面的吸附情况,推测在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TTAB、12-3-12和12-4-12在碳糊电极表面形成了圆柱形的表面胶团,而DTAB和SDS可能是饱和单分子层吸附。以BPA为分析物,研究了表面活性剂修饰电极对BPA的电化学增敏机理,结果表明修饰电极对双酚A(BPA)的电化学增敏作用主要是因为表面胶团对BPA的增溶作用,表面活性剂和BPA间的阳离子-π作用是表面胶团增溶BPA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通过测定表面活性剂对HCPCF吸收光谱及溶解度的影响,研究了HCPCF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作用机理。在酸性介质中表面活性剂主要起胶束增溶作用。根据HCPCF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吸收光谱确定,分子形态的HCPCF是处于表面活性剂胶束的憎水碳氢链部分。在碱性介质中,在CMC以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单分子形式与HCPCF及其金属络合物形成具有一定组成比的化合物,此化合物的溶解度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有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能是由其聚乙氧基的氧原子和HCPCF的尚未离解的氢之间形成氢键而反应。  相似文献   

5.
将长链烷基季氮和非高于烷氧链引入同一个分子中,合成了兼有阳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特点的低聚合表面活性剂聚氧化丙烯-α-十六烷基二甲基氯化按(PPOCA)和聚氧化丙烯-α-十四烷基二甲基氯化铵(PPOTA)。研究了其基本性质,并试用作光度分析胶束增敏试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将离子型和非离子型混合表面活性剂应用于痕量、微量金属分析已有一些报道,但对显色反应的机理研究还不多.我们曾指出混合胶束的形成改变了反应微环境,是产生协同增敏作用的机理之一. 本文以PAR-混合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为例,用超过滤法、紫外-可见光度法研究了显色剂在混合胶束中分配系数和有效介电常数,并讨论了这些常数与某些体系光度性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戚文彬  王耕 《化学学报》1988,46(2):187-190
近年来,将离子型和非离子型混合表面活性剂应用于痕量. 微量金属分析已有一些报道,但对显色反应的机理研究还不多. 我们曾指出混合胶束的形成改变了反应微环境,是产生协同增敏作用的机理之一. 本文以PAR-混合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为例,用超过滤法. 紫外-可见光度法研究了显色剂在混合胶束中分配系数和有效介电常数,并讨论了这些常数与某些体系光度性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表明活性剂对Cd(II)-Cadion 和Cd(II)-Cadion 2B作用的不同, 研究了有机显色剂分子结构与胶束增敏作用的关系, 发现在无表面活性剂存在时,Cd(II)-Cadion 2B的灵敏度高于Cd(II)-Cadion, 当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后, Cadion体系的增敏效应有如下顺序: SDBS〉混合表面活性剂〉SDS。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无增敏效应。以Triton X-100为例, 分别测定了显色剂及其配合物所在胶束微环境中的D~e~f~f在胶束中的分配系数, 还另用分光光度法和析相法探求增溶位。结果表明: (1)具有两亲结构的被增溶物增溶于胶束的栅状层, 其能否进入栅状层及进入栅状层的深浅, 决定于被增溶物分子的横断面的大小和两亲结构明显程度。(2)在胶束栅状层, 受"刚性不对称微环境"的作用产生增敏作用。(3)从研究Cd(II)-Cadion和Cd(II)-Cadion 2B的分子结构表明: Cd(II)-Cadion 2B的横断面大于Cd(II)-Cadion, 而两亲结构又比Cd(II)-Cadion 不明显, 这是Cd(II)-Cadion 2B胶束增敏率小于Cd(II)-Cadion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表明活性剂对Cd(II)-Cadion 和Cd(II)-Cadion 2B作用的不同, 研究了有机显色剂分子结构与胶束增敏作用的关系, 发现在无表面活性剂存在时,Cd(II)-Cadion 2B的灵敏度高于Cd(II)-Cadion, 当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后, Cadion体系的增敏效应有如下顺序: SDBS〉混合表面活性剂〉SDS。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无增敏效应。以Triton X-100为例, 分别测定了显色剂及其配合物所在胶束微环境中的D~e~f~f在胶束中的分配系数, 还另用分光光度法和析相法探求增溶位。结果表明: (1)具有两亲结构的被增溶物增溶于胶束的栅状层, 其能否进入栅状层及进入栅状层的深浅, 决定于被增溶物分子的横断面的大小和两亲结构明显程度。(2)在胶束栅状层, 受"刚性不对称微环境"的作用产生增敏作用。(3)从研究Cd(II)-Cadion和Cd(II)-Cadion 2B的分子结构表明: Cd(II)-Cadion 2B的横断面大于Cd(II)-Cadion, 而两亲结构又比Cd(II)-Cadion 不明显, 这是Cd(II)-Cadion 2B胶束增敏率小于Cd(II)-Cadion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表面活性剂对Cd(Ⅱ)-Cadion和Cd(Ⅱ)-Cadion 2B作用的不同,研究了有机显色剂分子结构与胶束增敏作用的关系,发现在无表面活性剂存在时,Cd(Ⅱ)-Cadion 2B的灵敏度高于Cd(Ⅱ)-Cadion,当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后,Cadion体系的增敏效应有如下顺序:SDBS>混合表面活性剂>SDS。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无增敏效应。以Triton X-100为例,分别测定了显色剂及其配合物所在胶束微环境中的_(off),在胶束中的分配系数,还另用分光光度法和析相法探求增溶位。结果表明:(1)具有两亲结构的被增溶物增溶于胶束的栅状层,其能否进入栅状层及进入栅状层的深浅,决定于被增溶物分子的横断面的大小和两亲结构明显程度。(2)在胶束栅状层,受“刚性不对称微环境”的作用产生增敏作用。(3)从研究Cd(Ⅱ)-Cadion和Gd(Ⅱ)-Cadion 2B的分子结构表明:Cd(Ⅱ)-Cadion 2B的横断面大于Cd(Ⅱ)-Cadion,而两亲结构又比Cd(Ⅱ)-Cadion不明显,这是Cd(Ⅱ)-Cadion 2B胶束增敏率小于Cd(Ⅱ)-Cadion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有机溶剂加入后,表面活性剂增敏型体系微环境的变化。用核磁共振方法确定了有机溶剂分子与CTMAB胶束分子的作用部位。通过CTMAB溶液电导率测定及c.m.c值的测定,发现有机溶剂加入确实形成了一种新胶束。还研究了有机溶剂对显色反应速度的影响。并考察了体系微环境变化与相应显色液吸光度值的关系。我们的实验初步表明,有机溶剂的存在,改变了原有的CTMAB胶束,是增敏作用的重要因素,因而改变了发生显色反应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12.
卟啉胶束增敏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卟啉的分子截面积大,与一些金属离子配合都具有很高的摩尔吸光值,已被称之为“超高灵敏度的显色剂”。文献研究了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下,锰与阴离子卟啉的增敏反应,本文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下,采用导数光度法,探讨的锰与阳离子卟啉的增敏作用。试验表明,试液中无论是单体还是胶束对锰与阳离子卟啉生成的Mn-T(4-TAP)P二元配合物均有增敏作用,最大吸收波长紫移。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烷基三苯基 盐及N-烷基吡啶盐胶束化过程中对芘的荧光猝灭。讨论了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溶液中的优势构型以及芘在胶束中的增溶位置。简单说明了胶束增敏发光分析的机理。研究表明,胶束形成前后荧光猝灭均符合Stern-Volmer方程。  相似文献   

14.
系统研究了在混合表面活性剂 CTMAB-Tween-80 存在下,新显色剂 2,3,7-三羟基-9-[3,5-二溴-4-(2,5-二羟基)苯偶氮]苯基荧光酮(DBAPPF) 与 Zr(Ⅳ)的显色反应及其光度性质并讨论了混合表面活性剂对显色反应的增敏机理.在浓度为 0.4mol/L 的 HCl 介质中,新试剂与 Zr(Ⅳ)和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络合物,混合表面活性剂有较强的增敏作用,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 539 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1.55×105 L·mol-1·cm-1.锆(Ⅳ)的质量浓度在 0~0.32 mg/L 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方法已用于铝合金中微量锆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电导法考查温度和盐浓度对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影响,研究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根据拟相分离模型求得胶束化热力学函数,并讨论体系电导活化能随温度和SDS浓度变化关系。结果表明:SDS的CMC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随氯化钠浓度增大而减小。在热力学上SDS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是一个自发、放热、熵增的过程;在动力学上,SDS溶液电导率与温度关系符合Arrhenius公式,通过电导活化能信息可揭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的机理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主烃链长度若在C_8以下,由于分子间憎水相互作用力太弱,其表面活性很低,很难形成胶束,因此文献中尚未见采用澳化己基三甲铵(简写作C_6NBr)作为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的增敏剂。但阴、阳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对显色反应有很强的增敏作用。本文将C_6NBr和长链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适当地搭配起来,有可能增强其表面活性,和作  相似文献   

17.
表面活性剂和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金属-有机试剂显色体系中添加表面活性剂(简写作Sf),利用Sf胶束的增溶、增敏、增稳、褪色、析相等作用,以提高显色反应的灵敏度、对比度和(或)选择性,改善显色反应条件,并在水相中直接进行光度测量的光度分析方法,称为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简称增溶光度法。1958年Chavanne和Geronimi首先使用聚乙烯醇吡咯烷酮(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增溶剂,以镉试剂测定镉和汞。1962年后,Malat报导,在动物胶存在下用邻苯二酚紫测定锡、铟、钛。但是这  相似文献   

18.
自六十年代起,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用于分光光度法中以来,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的研究甚多,但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用于偶氮染料——金属离子测定体系产生真正的增敏作用的例子并不多见。至于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用于偶氮染料——金属离子测定体系而产生增敏作用的情况也很少。我们仅见用氯化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铵-(口底)唑测定铝以及吐温-80-(口底)唑测定铝的报告。此外,测定镉的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也甚少见报道。本法用吐温  相似文献   

19.
我们曾研究了离子型-非离子型混合表面活性剂对显色反应的作用.本文通过测定显色剂在表面活性剂胶束相和水相中的分配系数,考察了分配系数和显色反应灵敏度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了阳离子型-非离子型混合表面活性剂对显色反应协同增敏作用的机理. 根据析相模型,显色剂(配位体)在胶束相和水相中的分配系数可表示如下:  相似文献   

20.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表面活性剂极性端在胶束增敏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极性端主要是由荷电中心原子及次碳链所组成。我们认为,一个比较完备的胶束增敏理论,应该能够解释表面活性剂极性端不同时的增敏现象和对实验条件的影响。目前,在分析化学中所使用的各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别也反映在极性端部分。因此,要解决增敏现象的本质,找出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在胶束增敏作用中的异同,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