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算家的记数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国文字是由结绳书契,逐步演进的.易系辞构:“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中国文字,在殷武丁以前500年(即公元之前1700—1238年?)已经开始,发展到武丁时代,大体成为定型.1899年以后发现的殷虚甲骨,记有殷代卜辞,它所包含的时代,由盘庚迁  相似文献   

2.
李俨先生研究中国数学史已四十年,四十年来他写了近百篇有关中国数学史的论文,最近把其中主要的选辑为中算史论丛共五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李先生四十年来的辛勤劳动果实,我们应该十分重视它和很好的进行学习.中算史论丛第一至五集,自1954年11月起至1955年7月陆续出版,第一集已在  相似文献   

3.
四、远古时代数学发展的可能性 (一)度量单位的发展用尺量长度实际早已有记载。197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一书揭示,公元前2698年以后,已有尺,其尺折24.88厘米,该尺以九为进制,足见我国在4700年前对长度就有了研究。关于长度的研究是不是更远一些,有待进一步考证,若伏羲研究的矩有数量关系,那么可以把历史推进7000年。尺的出现不是小事。它说明数轴已经出现。黄帝时有尺,说明中国有了历史可载的“数”学,数学理性化已经开始,“隶首作数”决不是虚言。这个数学经过大禹时代可能因治水的需要,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了商代周代数学已经达到理性化的一个顶峰。  相似文献   

4.
中国算具历史,有它独特的发展历程。打从远古的结绳到书契,策.筹,珠、针.龟,都有史料可寻!由于历史的误解、歪曲.差错和纷争,有些史实几被淹没,亟应深入研究,恢复其原有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5.
三、远古算理发展的分支与演变 春秋以前几乎没有直接留下数学书籍,即使留下的书籍都是不断传抄,剩下的是汉代的手抄本,这样把中国真正的数学水平给掩盖住了,甚至有一些人根本不承认在春秋之前还有什么数学,这是极其不公平的考证。虽然如此,我们还可以根据大量的史料看到远古时代算理发展的朕兆。根据这些朕兆可以断定我国计数的方式是多源多支的发展着。  相似文献   

6.
江志伟 《珠算》2002,(3):30-31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的前园村是以“中国第一珠算村”的盛名而称于世的,因为珠算宗师程大位就是明代前园村的村民,因此村里村外处处都打上了珠算的烙印:村中有条小巷就叫大位路,这是少年程大位经常玩耍的地方;村中有条小渠就叫宾渠,这是程大位用作自己的“号”的家乡水。程大位故居已辟作了纪念馆,成为省政府重点保护物单位;程氏宗词覃思堂已辟作珠算博物馆,千奇百怪的算盘物精品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祠堂瞻仰厅上的雕塑,就是一座程大位的塑像。当年的率口小学,现在已更名为“大位小学”;而在前园村中的徜徉,每每总能巧遇到程大位的后裔。村子虽小,却召开过国际珠算学术研讨会;村子虽古,却天天迎来海内外的时尚游人。前园村,一座十分诱人的中国第一珠算村。  相似文献   

7.
中国数学史是中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习数学方法论的基础和线索;又是中等学校数学教师在课内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的主要内容。在中学数学教育过程中选用中算史,也是当前教材、教法改革的一个方面;是全面贯彻教学大纲精神所必不可少的。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 在中等学校数学教育中应注重传授中算史知识的两点依据。 (1) 值得注意的事实。在我国的文化宝库里,中  相似文献   

8.
任慰冰 《黑龙江珠算》1992,(5):40-42,44
三算结合教学,是改革教学体系的一项科学实验,旨在克服口、笔、珠三算分段教学造成的局限性,发掘三者间的内在联系,促成三位一体功能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增添了学习难度和焦虑。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愉快因素,使学生乐学、乐思、乐创,从而真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为深化三算教学改革打开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乘法新算     
乘法,在经济核算中,是珠算一项专门的计算方法,乘法是否能打破常规算法,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计算?回答是肯定的,有!,笔者经过长时间的探讨,摸索出一种不成熟的新算法。这种算法,是利用数字的排列,数与数之间关系,进行计算的。首先定准积数位效,熊后从高位算起、计算初积,再计算中间交叉初积,最后计算尾数的初积。将各个初积,按相应的位数相加,得出乘积的一种方法。它也适于心算。本文探讨尾数前为同数、尾数为补数的两位乘三位的计算,提供给珠算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算两次     
引例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ICM-2002)在北京召开,这是世界数学家大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如图1是此届大会的会标,其中央图案正是经过艺术处理的“弦图”.它既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又像一只转动着的风车,欢  相似文献   

11.
乘算运算速度的提高现在正处在一个珠算到心算的过渡时期,即心珠结合阶段。虽然个别选手能运用心算来对待所有的乘算题,但速度还是赶不上珠算与心算的结合快,而且对于数位较大的算题来说心算的准确率并不高。正是因为这一点.在去年的南昌珠算技术邀请赛中,乘法的比赛无一人弃盘。前十名的选手大都是单积一口清与双手拨珠融为一体的打法。  相似文献   

12.
传票算虽一册在手,却以数字众多,拟题灵活,答案千变万化的优势,是练习加算的极好习题,深受珠算爱好者喜受.一般的拟题方法是;每20页为一笔,每次只连加每页中的某行,求出和数.以32开纸单面而言,每张纸能拟题40道。  相似文献   

13.
乘法新算     
用乘法新算的计算程序,计算了尾数前为同数,尾数为互补两位乘三位的乘积。笔者对十位数为同数。尾数也为同数两位乘三位的乘积和尾数为同数.其他为任意数两位乘三位的乘积。进行了探讨。现将其进行整理,提供给珠算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延安时代的老教育家、中国珠算协会三算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陈朴同志(1925—2005),在党的教育战线辛勤工作60多年;在他接近退休前,又从事了口算、笔算、珠算“三算结合”教学研究,在教育部有关领导和中央教科所的支持下,他做出了不同寻常的贡献,终因劳累过度,疏于疗养,体力日渐不支,虽经多方抢救因为时过晚,于2005年7月2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0岁。  相似文献   

15.
科学出版社在去年4月间出版了中算史家李俨教授的近著——“中算家的内插法研究”一书,这是我国第一本专题性的中国数学史论著。这本书的出版,将使我们能更深入的了解我国古代在内插法方面的贡献。因此,它对於某些科学工作者和高等学校的教师,是一本很好的参考文献。 1956年9月间李俨教授在第八届国际科学史年会上曾宣读一篇题名为“古代中算家内插法计算”一文,而“中算家的内插法研究”这本书是前篇论文的扩充,内容更丰富、论述更详密了。全书共分五部分:  相似文献   

16.
J.Csirik与D.S.Johnson针对带k-箱限制的在线装箱问题提出了四种装入和关闭法则,并利用这些法则给出了四种相应的算法.其中BBFk,NkF和ABFk算法的紧界在文[1-3]中分别进行了很好的研究.但对算法AFBk来讲,其紧界仍是一个公开问题.本文给出了AFBk算法性能比的一个上界,即.同时,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关闭法则,对AFBk算法进行了修改,使修改后的算法AFBk的性能比不超过1.7(k3)  相似文献   

17.
喜读《湖北珠算》1997年第3期王昌水老师大作《“九九九”协助“睡算八十八归》,获益良多,王老以耄耋之年,亲自实践体验,介绍了“睡算”的体会,总结出“睡算”有利于脑中算盘图像出现,有益于增进身心健康。延缓衰老,并将珠算式心算的训练对象扩大到了中青年和老年人。笔者年过半百。依样学习“睡算”多次,亦大有进步。为求脑中出现算盘图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知却在,静卧睡算处”。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8.
杨海民  丁晓铭 《珠算》2002,(6):25-25
传票算是仿照财经实践中发票算的运算所设计出来的一种计算、比赛方法。其基本运算方法是:累加传票中某一行,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或比赛试卷上。一个好的财经工作,尤其是珠算选手,必须认真学习,反复练习,努力掌握传票算这一基本功。  相似文献   

19.
明代数学家王文素“留心学算,手不释卷,三十余年”,完成了近50万字的代表明代数学最高水平的巨著《算学宝鉴》。在自序之后,有“集算诗”八首。  相似文献   

20.
在三算结合教学的课掌实践中,我们发现只有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时,学习的效果才会达到最佳。当然,这种全身心投入的外部条件,乃是教师的指导与引导。下面就此谈几点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