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无机化学反应动力学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NH4)2S2O8与KI反应动力学实验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困难,认为主要是由于固体(NH4)2S2O8试剂因含少量水分面生成少量H2SO5而引起的,提出用Na2SO3消除其影响,以痕量碘加速过量Na2SO3氧化的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继斌  赵正亚  李乃瑄 《应用化学》2011,28(9):1035-1040
研究了CoTPPS4/Na2S2O8-H2O2体系(CoTPPS4:meso-四-(4-磺基苯基)卟啉钴)对农药敌敌畏(DDVP)催化氧化降解效果,探讨了氧化剂种类及比例、催化剂用量、农药初始浓度、pH值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催化降解速度的影响,并在优化条件下对降解反应的动力学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随着催化剂用量增加、初始农药浓度的降低、pH值升高(pH值为5~9)和温度的上升,DDVP降解速率增加。室温时,在pH=9缓冲溶液中,农药初始浓度为1.015×10-4 mol/L、CoTPPS4加入量为2.4×10-3 g时,5 mL 0.050 mol/L Na2S2O8-H2O2(体积比4∶1)混合氧化剂存在条件下,7 h后DDVP农药降解率可达72.8%,反应速率常数为0.190 h-1。降解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CoTPPS4催化混合氧化剂降解DDVP农药为表观一级反应,反应表观活化能Ea为5.052 kJ/mol。  相似文献   

3.
采用TiO2 S2 O82 -固体超强酸催化长叶烯异构化反应 ,考察了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处理催化剂所用的 (NH4 ) 2 S2 O8溶液浓度、催化剂的焙烧温度、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等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得出最佳反应条件。TiO2 S2 O82 -固体超强酸对长叶烯异构化反应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主产物为异长叶烯 ,得率高达约 96%。  相似文献   

4.
以过硫酸铵(NH4)2S2O8为引发剂,失水山犁醇单月桂酸酯(Span-20)为乳化剂,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技术,制得了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研究了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乳化剂浓度、淀粉用量五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根据单体的转化率,用线性回归法计算聚合反应速率;然后用作图法确定反应的动力学关系式,并求出反应起始阶段的表观活化能。结果表明,其动力学关系式为:Rp∝[(NH4)2S2O8]0.51[AA]1.18[St]0.81[Span-20]0.62;聚合反应恒速阶段的活化能,在53~68℃范围内为26.00 kJ.mol-1。  相似文献   

5.
诸平 《化学教育》1982,3(1):46-48
《无机化学实验》[1]中实验九“化学反应速度”中指出,在水溶液中(NH4)2S2O8+3KI=(NH4)2SO4+K2SO4+KI3 或S2O32-+3I-=2SO42-+I3-  相似文献   

6.
催化光度法同时测定铜和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具有Landolt效应的(NH4)2S2O8-KI-Na2S2O3体系催化光度法同时测定铜和铁(以淀粉为指示物)。可不经分离直接用于人发、大米及绿豆中痕量铜和铁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TiO2/S2O8^2—固体超强酸催化长叶烯异构化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景士  周国斌等 《化学通报》2001,64(10):647-650
采用TiO2/S2O8^2-固体超强酸催化长叶烯异构化反应,考察了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处理催化剂所用的(NH4)2S2O8溶液浓度、催化剂的焙烧温度、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等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得出最佳反应条件。TiO2/S2O8^2-固体超强酸对长叶烯异构化反应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主产物为异长叶烯,得率高达约96%。  相似文献   

8.
在Na2S或(NH4)2S溶液中滴加FeCl3 溶液的实验表明,Fe3+与 S2-在碱性溶液中的反应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反应:在Na2S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3溶液反应得到的黑色沉淀和墨绿色溶液可能分别是Fe2S3固体和胶体,在(NH4)2S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3 溶液反应生成的黑色沉淀主要是FeS和单质硫,潮湿的FeS在空气中放置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OH)3和单质硫.  相似文献   

9.
李小静  杨汝栋 《化学学报》1987,45(5):432-438
在紫外光(2537A)作用下,由Tb(ClO4)3-Na4P2O2-(NH4)2S2O8-HClO4体系中制得了焦磷酸铽(IV)的沉淀.研究了光助氧化的反应级数及影响沉淀中Tb(IV)/ΣTb比值的因素.报道了焦磷酸铽(IV的磁矩,热稳定性.红外光谱并分析了沉淀的组成Tb(IV)和Tb(III)混合物与其它镧系元素的分离因数.同时还对在酸性介质中生成焦磷酸铽(IV)配合物的吸收光谱,还原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TS-1分子筛对固定床中苯酚羟基化反应的催化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备了用于固定床反应器的负载型TS-1分子筛催化剂,并以苯酚羟基化为探针反应,研究了载体、钛含量和预处理剂等对负载型TS-1分子筛催化性能的影响,考察了固定床反应器中苯酚羟基化反应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酸性较强的载体会加剧H2O2的分解,导致苯酚的转化率和H2O2的有效利用率下降;在所研究的ZSM-5,TiO2,Al2O3,ZrO2,SiO2和硅藻土载体中,硅藻土具有最好的催化性能;催化剂的活性与骨架钛含量有关;用HNO3,KAc,NaAc,NH4Ac和NH4Cl处理过的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得到提高,而用NH3·H2O,Na2CO3和Na3PO4等碱性物质处理后,催化剂的活性则下降;溶剂、反应温度、原料空速和苯酚/H2O2摩尔比对苯酚羟基化反应有很大影响.以丙酮为溶剂,在苯酚/H2O2摩尔比为3,反应温度为84℃,WHSV为8.46h-1的反应条件下,苯酚转化率、H2O2转化率、苯二酚选择性以及H2O2的有效利用率可分别达到27.7%,94.8%,97.7%和75.1%.  相似文献   

11.
张胜建  骆成才 《化学教育》2015,36(24):78-81
有机合成反应中副反应的产生和控制是反应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有机合成反应中常见副反应产生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讨论了传质、传热、加料方式、原料配比等合成工艺条件与这些副反应产生的相关性。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有机合成反应工艺条件的选择和控制。  相似文献   

12.
化学反应的半衰期公式不仅与反应级数有关,而且与反应类型相关。具有相同简单级数的不同类型反应的半衰期表达式也往往不一致。对具有简单级数反应的半衰期表达式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不同类型的二级反应和三级反应半衰期表达式的特点及其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13.
孙影  信欣  吴晶 《化学教育》2019,40(13):78-84
利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碘钟振荡实验进行正交实验设计,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最佳实验条件为:温度30℃,硫酸浓度2 mol/L,加入反应物后搅拌8 s。利用氧化还原传感器(ORP)对碘钟振荡体系的电极电势变化曲线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及曲线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视角阐述其反应机理。基于宏观、微观、符号和曲线进行四重表征分析,以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趣味实验现象背后的微观反应本质是碘元素不同价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4.
喻俊  沈甸 《化学教育》2017,38(1):78-80
针对电解反应中关于电极反应式书写形式所引发的争议,从教科书的内容设计与编排、相关的化学术语、学生认知规律及电解反应理论等视角阐述了电解反应实质与电极反应式书写规则之间的差异是产生争议的根本原因,还讨论了如何认识和看待这种争议,以期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Pauson -Khand反应的研究进展 ,主要包括条件的优化、催化反应的发展以及应用的拓宽这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严宣申 《化学教育》2010,31(6):79-80
2 种单质间发生反应生成二元化合物大都是释热过程。本文讨论热效应对后续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脱肟方法     
《化学通报》2005,68(11)
  相似文献   

18.
19.
在酸碱性条件下对叶绿素-a (1)进行空气氧化反应, 分别得到卟吩衍生物2b~4b; 通过酯交换和去金属镁离子, 将叶绿素-a转化为脱镁叶绿酸-a甲酯(MPa) (5), 其3-位碳碳双键与氯化氢的加成生成卟吩醇(6), 经碱性空气氧化和E-环重排则转化成紫红素-18衍生物7. 选用四氧化锇和高碘酸钠将5氧化成卟吩醛(8), 在丁醇中以丁醇钠作催化剂, 8的氧化和重排反应给出3-甲酰基紫红素-18酯(9)和紫红素-7三甲酯衍生物10. 异构体4的空气氧化和重排反应也生成紫红素-18酯(3), 进一步与2-甲基丁胺进行缩合反应, 得到N-烷基紫红素-18酰亚胺(11a)以及氧化重排产物3-甲酰基-N-烷基紫红素-18酰亚胺(11b). 所得叶绿素衍生物均经UV, IR, 1H NMR及元素分析证明其结构, 并对相应的反应提出可能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20.
刘帅  蔡小蔓  马夏君 《化学教育》2018,39(13):75-78
从酸催化酯化反应机理入手,阐释试剂添加方案及同位素示踪法相关疑问。通过文献调研,以反应机理探究教材及高考试题中相关酯化反应的教学疑问,理清某些中学师生对酯化反应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