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是胃镜检查时较常见的病变,可为食管黏膜和黏膜下肿物及消化道壁外组织脏器等压迫所致的隆起,由于病变表面覆盖正常黏膜上皮,常规胃镜无法准确判断其层次来源、性质和大小。纵轴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能在胃腔内对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扫描,了解其结构、大小及来源,并根据超声内镜检查结果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案。笔者回顾了在本院及外院检查发现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在本院行纵轴EUS检查的34例患者,分析纵轴EUS检查在食管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及鉴别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切除术后残端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2008年1月至2013 年12 月收治子宫切除术后残端阴道VaIN 43例,对其先期疾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先期疾病有宫颈上皮内瘤变17 例(39.5%),子宫颈癌24例(55.8%),子宫肌瘤1例,子宫内膜癌1 例。继发VaIN的中位时间为术后21个月。24例(55.8%)无临床症状,13例(30.2%)阴道分泌物增多,6例(14.0%)有阴道烧灼感。病变多位于上段阴道(34/43,79.1%)。38例行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阳性率为92.1%(35 /38),其中30例在两次病程中均为阳性。40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4例经腹行全阴道切除术,7例经会阴行阴道部分切除术,29 例行高频氩气刀黏膜剥脱术。术后2 例(4.7%)病变持续,5例(11.6%)缓解后复发,均为VaIN。4例再次行黏膜剥脱术,无一例进展为浸润癌。结论子宫切除术后残端阴道VaIN多见于子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位发病时间为术后21个月。HPV 感染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手术导致的阴道黏膜受损可能促进了VaIN 的发生。高频氩气刀阴道黏膜剥脱术治疗VaIN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双重造影检查(DCUS)在不同部位胃癌术前淋巴结转移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80例胃癌患者,手术前3~5d内均进行DCUS及螺旋CT检查,对不同部位的胃癌患者术前均进行淋巴结分站评估,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得出正确率,并进行相互间比较。结果 DCUS和螺旋CT检查对远端胃切除患者淋巴结转移判断正确率分别为86.0%和83.9%,对全胃切除患者的判断正确率分别为82.5%和85.0%,两种检查方法判断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CUS对近端胃切除患者淋巴结转移判断正确率为66.0%,明显低于螺旋CT检查的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胃癌术前淋巴结转移评价中,超声双重造影检查判断正确率与螺旋CT相当,仅对贲门胃底部癌判断正确率略低。  相似文献   

4.
袁媛  高旭宁  范一宏  许茂盛 《应用数学》2013,35(13):1269-1271
目的探讨CT小肠造影检查和消化内镜对克罗恩病(C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4例CD患者,先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检查,再行消化内镜检查,其中小肠MSCT检查24例,结肠镜检查22例,胶囊内镜检查2例。结果24例CD病患者小肠MSCT检查显示节段性肠壁增厚并异常强化,肠腔狭窄5例,木梳征5例,肠系膜淋巴结增生10例,腹腔脓肿1例,不完全肠梗阻2例。小肠MSCT检查中病变范围累积结肠22例,回肠24例,盲肠5例,直肠1例。小肠MSCT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0%、77%、67%、67%,消化内镜为36%、61%、44%、53%。结论小肠MSCT检查是诊断小肠CD的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并可判断病变的活动期,能较好的评估活动性CD,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金建祥  张剑平 《应用数学》2015,37(13):1150-1152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1 年3 月至2013年6 月收治 的垂体瘤患者共53 例,均行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对患者的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垂体瘤完全切除49 例(92.4%),次全切除4 例(7.6%),术后平均住院天数6.2d,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出现并发症5 例(9.4%),1 例患者术后出现鞍内出血及额叶血肿,1 例患者麻醉清醒后视力下降,2例出现一过性尿崩,1例出现脑脊液漏。结论 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垂体瘤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及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垂体瘤较为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李雅  叶淑芳  汪剑波  施骅  周新木  涂朝勇 《应用数学》2015,37(11):934-936,954
目的 探讨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转移酶π(GST-π)、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在胃印戒细胞癌中的表达特 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免疫组化检测64例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Pgp、GST-π、TOPO-Ⅱ的表达,并分析其特点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Pgp、GST-π、TOPO-Ⅱ在胃印戒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16/64)、35.9%(23/64)、40.6%(26/64),在胃高-中分化腺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9%(7/64)、37.5%(24/64)、60.9%(39/64)。Pgp在胃印戒细胞癌中阳性表达率高于高-中分化腺癌,TOPO-Ⅱ的阳性表达率则低于高-中分化腺癌,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GST-π阳性表达率与胃高-中分化腺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胃印戒细胞癌的Pgp、GST-π、TOPO-Ⅱ阳性表达率在不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患者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在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Pgp、GST-π、TOPO-Ⅱ的表达对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EGFR)蛋白表达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20例宫颈癌组织、49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IN2~3)、4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CIN1)、37例正常宫颈组织中EGFR蛋白的表达,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正常宫颈、CIN1、CIN2~3、宫颈癌组织中EGFR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8%(4/37)、12.5%(5/40)、42.9%(21/49)、89.2%(107/120)。宫颈癌组织中EGFR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CIN2~3、CIN1及正常宫颈组织(均P<0.01);EGFR蛋白在CIN2~3中表达显著高于CIN1和正常宫颈组织(均P<0.01);CIN1和正常宫颈组织之间EGFR蛋白表达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肿瘤浸润深度更深的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织中EGFR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浸润深度较浅的患者(P<0.01)。结论EGFR在宫颈癌进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抗宫颈癌治疗的一个潜在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乳腺疾病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8例女性乳腺患者进行MRI检查,先进行双侧乳腺常规MRI平扫,再进行双侧乳腺扩散加权平面回波(EPI)序列扫描,最后行乳腺动态增强扫描。通过后处理,得到病灶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结果根据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特点及ADC值,结合常规MRI形态学特点进行良、恶性病变诊断。MRI诊断为恶性肿瘤19例,良性病变29例。手术或活检病理结果证实MRI诊断为恶性肿瘤的19例患者中,18例为恶性肿瘤,另外1例为良性肿瘤(旺炽性腺瘤);MRI诊断为良性病变的29例患者,手术或病理活检均证实为良性病变。MRI区分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准确率为97.9%(47/48),与手术或病理活检准确率(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044,P=0.834)。结论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可提高乳腺疾病影像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钼靶金属丝和超声定位在不可触及乳腺钙化病灶(NPBC)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2 年8 月至 2014 年5 月收治的135 例NPBC患者随机分为钼靶金属丝定位组(MWG 组)和钼靶金属丝联合术中超声定位组(CWUG 组),MWG组60例患者行钼靶金属丝定位切除,CWUG组75例患者行钼靶金属丝和术中超声联合定位切除,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切除率、手术时间、再次手术率、切除标本重量、术后乳房外形满意率。结果 两种方法均成功切除了NPBC,MWG组有6例患者再次手术切除,再次手术率为10.0%(6/60),CWUG组没有再次手术切除患者,再次手术率0.0%(0/75);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25.20±3.70)min 和(23.30±4.50)min,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手术切除标本平均重量分别为(27.68±6.97)g 和(21.65±7.89)g;MWG 组术后乳房外形满意率为55.0%(33/60),CWUG组满意率为92.0%(69/75),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联合应用钼靶金属丝和术中超声定位切除NPBC 有较多优点,如病灶遗漏少,对乳房外形影响小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徐伟栋  周渠新  金凯 《应用数学》2015,37(4):297-299
目的 探讨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27 例各期胃癌患者和105 例胃良性病变及98 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CEA、CA19-9、CA72-4 水平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单项检测与联合检测诊断胃癌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并作比较。结果 胃癌患者的CEA、CA19-9、CA72-4水平均明显高于胃良性病变患者及正常对照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良性病变患者与正常对照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胃癌的灵敏度达87.4%,明显高于其他任一单项检测的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 项联合检测的特异度为52.7%,虽明显低于其他任一单项检测的特异度,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癌术后复发者CEA、CA19-9、CA72-4 的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血清多项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胃癌诊断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 术)加直肠闭式修补术(Block 术)治疗直肠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 近9年来对女性直肠前突患者先后采用Block 术(36 例)和PPH+Block 术(41 例)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比较其术后第1 天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第1 天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6、12个月PPH+Block 术组与Block 术组的痊愈率分别为85.4%、82.9%、82.9%和58.3%、52.8%、5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PH+Block 术治疗直肠前突较单纯Block 术疗效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中实时超声检测在脑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9例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按术中是否采用实时超声检测引导手术分为两组.超声引导组20例,术中通过超声检测显示海绵状血管瘤的位置、大小、形态、深度及其与周围组织和血管的关系,制定最佳手术入路,并通过实时扫描,监测病灶的切除情况,病灶切除后再次超声探查有无残留病灶和血肿.另19例为对照组,术中不用超声引导,其他均按传统方法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病灶切除时间、脑组织切开次数、切口肿瘤直径比值以及患者症状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病灶均在手术显微镜下全切除.影像学与病理检查诊断符合率达100%.(2)两组患者病灶在手术显微镜下均被发现,超声引导组患者术中病灶显示率为100%,并完整显示病灶的大小、位置、范围及形态,准确定位.(3)脑组织切开次数超声引导组均在3次以下,而对照组仅10例(52.63%)在3次以下,7例(36.84%)达3次以上;切口肿瘤直径比值超声引导组为1.22±0.22,低于对照组的1.45±0.36;病灶平均切除时间超声引导组为(55.70±12.66)min,少于对照组的(82.16±31.23)min;并发症发生率超声引导组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79%;两组上述数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中实时超声引导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定位准确、可靠,能指导术者准确选择手术入路,避开重要的脑功能区、血管和其他重要结构,精准切除病灶,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神经组织损伤和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鼻咽癌放疗后颈动脉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接受放疗并随访2年以上的鼻咽癌患者40例作为放疗组,对照组30例为新诊断还未实施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患者颈动脉狭窄部位和狭窄程度,主要检测指标有:颈动脉管腔内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部位、大小、形态、回声及颈动脉血流情况,同时分析两组间相关危险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结果两组间相关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吸烟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间颈动脉损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组患者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发生狭窄情况远远高于对照组。颈动脉狭窄率>50%仅见于放疗组。结论鼻咽癌患者放疗可导致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增加、形成斑块继而发生狭窄,而超声检查在颈动脉损伤的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及术后疗效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和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对近8年来手术治疗的61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多灶性情况、肿瘤是否侵犯包膜、肿瘤直径及病理特征的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寻找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566例,滤泡状癌50例.所有患者中,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43.0%(265/616),颈外侧区(Ⅱ+Ⅲ+Ⅳ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9.2%(118/616).肿瘤突破包膜、直径>1cm者同侧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滤泡状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低于乳头状癌(P<0.05).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最常见的部位是中央区,其次为颈外侧区.初次手术应常规清扫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当肿块直径>1cm、肿瘤突破甲状腺包膜时或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时,应常规清扫颈外侧区淋巴结.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更高,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小剂量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的治疗效果, 并探讨其临床安全性。方法 选取急性STEMI并行急诊PCI治疗的老年患者150 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罗非班组(80 例)和对照组(70例),两组患者术前均予以阿司匹林300mg 及氯吡格雷300mg顿服,术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1 次/d,替罗非班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负荷量(5μg/kg)在3min内静脉推注后以0.075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24h。观察两组手术前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情况、术后心电图相关导联抬高的ST 段回落幅度、住院期间出血及继发血小板减少症等事件发生率、术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PCI术后,替罗非班组TIMI 血流2~3 级者75例(93.75%),ST 段回落幅度为(69.96±15.5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 例(82.86%)和(64.18±14.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住院期间替罗非班组出血事件发生6例(7.5%),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小板减少情况未见明显增多(P>0.05)。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组LVEF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而MACE 发生率则降低(P<0.05)。结论 小剂量替罗非班能有效提高老年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灌注,且不增加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的风险,同时可改善心功能、降低MA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