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刚进人大学学习普通物理的学生,往往感觉大学普通物理习题与中学物理习题相似.他们难于适应利用普通物理教科书中的理论及高等数学的方法解题,而惯于中学建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结果迟迟难以建立一套系统严谨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遇到稍难的题,他们就无所适从,难于下手.要解决学生的这种思维障碍,教学中最好选择一些学生在中学中常见的典型习题,用中学常用的解题方法与大学物理的解题方式进行比较,引导  相似文献   

2.
刘伟 《物理通报》2006,(12):13-15
高三的习题教学是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一步领会物理的思想方法,提升解题能力和技巧的重要环节.如按照教材的编制顺序,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学生对概念和规律仍会按章节割裂来理解,知识是离散的、零碎的,这样的习题教学既费时又费力,效果也不理想.整合习题,本质上是提高物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对形式各异习题的重组和辨析,充分挖掘习题资源,这样不仅可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搭建好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渗透较为全面的物理方法,从而提高解题素养,而且还能向学生提供解题的框架,给学生解题进行正确定向,有效迁移,从而提高高三复习的效果.同时,在习题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必然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习题教学,从而提高自身对教材、考纲的把握能力和解题水平,促进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在物理习题教学中融入不同类型的实验并利用实验与习题的结合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若干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4.
教育改革"改"什么?旧的教育模式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能抓住基础知识,针对每一个知识点按一定的模式编排对应的习题.然后,让学生使用一定的"套路"来练习解题,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掌握知识及运用知识的一些方法.应该说,这种教学方法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有其明显的优点,能够使学生牢记规律和概念,在一般情况下,能比较合理地解释它们的含义并运用它们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
高考备考复习阶段,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习题进行强化训练,对于提高备考复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常听到有的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这种或那种类型的习题给学生训练了不少,但一考试效果却不佳.实际上,给学生多做题主要能够提高的是解题的技巧,技巧熟练当然对提高成绩有一定作用,但不是最主要的作用,特别是现在市面上许多复习资料质量很差,有的热衷于将试题的内容和解题的方法用一些所谓的模式加以固定,让学生反复操练这些基本套路,以为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其实这种希望通过大量解题来包围考试题的做法,只能是一种高消耗、低效率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易行 《物理通报》2010,(6):56-58
学习物理必须做习题,中考、高考基本上也是以习题(实验题的考法仍然是习题)形式,来考查学生对物理学科掌握的程度.从而可知,习题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占有不可轻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在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此笔者谈一点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习题课的教学是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情况的反馈,是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尝试.如何在习题课中优化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物理的能力是广大高中物理教师思考的重大课题,笔者就自己的做法谈谈高中物理习题课如何有效地实施. 1创设习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践 习题教学可以及时的检验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情况和反馈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是一门实用的自然科学,对物理学的研究来源于对我们身边自然规律的研究,脱离实际的物理问题没有研究的实际价值.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了开放意识,创设的习题应该也要有开放意识,让习题走近生活,贴近生活,用生活中的点滴激发学生的做题动机,消除学生做题时枯燥、乏味、难入手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9.
习题教学的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学会解题,而是通过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其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将中国传统的格物致知精神与习题教学结合,还原题目中的“乐器”,并利用手机phyphox软件指导学生对玻璃水瓶的发声音调进行实验探究.通过这种习题教学方式,使学生格物致知.  相似文献   

10.
习题教学的作用不仅在于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研究、计算和讨论,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思维,培养他们综合分析问题和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解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通过解题要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涉及到教师在平时的习题教学中如何正确训练学生,使他们真正能够达到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解题思维方法的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