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淦昌先生是清华学堂改为四年制大学后,于1929年夏在物理系第一级毕业的;当时和他同班的,只有施士元、周同庆和钟间,一共四人.作者是物理系第十级的.在"十年"树人的现代,王先生实际上是我们的老师一辈,因此,我们常称他王老师.不过,这是解放以后的事了.解放以前,对大学里的教师,一般都称先生.  相似文献   

2.
著名核物理学家 与核技术专家、中国 科学院学部委员邓稼 先先生,1991年7月 29日已离去我们五年 了.在邓稼先先生逝 世五周年之际,我们 谨以这篇短文,向他 表示深切的怀念和崇 高的敬意. 邓稼先先生1924年6月25 日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他出生后不久,其全家便自安徽移居北平.中学时期,他曾在北平崇德中学求学,抗日战争时期为避迫害而前往昆明,后在四川江津国立第九中学高中毕业.1941年,邓稼先先生进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受教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他学习刻苦努力,看书、做笔记都非常仔细,1945 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王竹溪、郑华炽二先生…  相似文献   

3.
 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王竹溪,1911年6月7日生于湖北省公安县.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并考取该校研究院研究生(1935年毕业).  相似文献   

4.
 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施汝为先生,离开我们已十年了.在施汝为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我们谨以这篇短文,向他表示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施汝为先生于1901年11月19日生于上海市崇明县.1920年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科机械系学习,1924年转学至南京东吴大学物理系.1925年毕业后,被聘为清华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开始磁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戴传曾先生,1991年 11月 18日已离去我们一年了.一年来,我们一直想念着他.在戴传曾先生逝世周年之际,我们仅以这篇短文向他表示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戴传曾先生于1921年12月21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学时期曾就读于宁波市效实中学.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二年级时转入物理系,受教于周培源、王竹溪、吴有训等著名物理学家.194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46年,戴传曾先生赴英国利物浦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学习并进行科学研究.1951年他完成了题为…  相似文献   

6.
黄祖洽 《物理》2012,41(7):452-453
我是1944年在昆明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物理系的,从大学二年级认识王竹溪先生之后,一直受到他的关心和指导,值此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就我记忆所及,将王先生帮助和指导我的几件事写出来,作为纪念.  相似文献   

7.
王正行 《物理》2012,41(7):436-450
王竹溪先生是享誉国际的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家,他是我国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研究的先驱和开拓者,也是我国理论物理学研究和教学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从抗日战火纷飞的1938年回国直至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王竹溪先生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地献给了祖国的物理教育和研究事业,他培养的一代又一代学生为我国的经济、国防建设和科学教育事业创立了丰功伟绩;他的学术名著《热力学》、《统计物理学导论》、《特殊函数概论》(与郭敦仁合著)至今仍为后学者释疑解惑;他为我国物理学期刊建设、物理学名词标准化所付出的宝贵心血依然浇灌着我国的物理出版物,令人长久铭记.2011年12月31日,我国物理学界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了"王竹溪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会上王先生的多代弟子纷纷发言,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高度赞扬了王先生的学术成就和道德人品,表达了对先生的无限怀念之情.为纪念王竹溪先生对中国物理学发展所做出的不朽功绩和继承他正直无私、献身科学的高贵品质,我们特邀请部分发言者及其他学者撰写纪念文章,以王竹溪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题的形式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1953~1958年,我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学生,王竹溪先生给我们讲授热力学课程。王竹溪先生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是著名物理学家福勒的研究生,1935~1938年在英国学习取得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他的工作以精确、严格、准确著称。1955年他多年撰写的教科书《热力学》出版,这是中国唯一的高水平的大学  相似文献   

9.
郝柏林 《物理》2012,41(7):455-457
王竹溪先生的许多弟子,可能对本文题目感到诧异.一个最多只能算"门外弟子"的后学,怎敢妄呼"恩师"! 由于高中毕业就被派往苏联读本科,在那里从矿山经济改学物理,我在国内没有母校和师友.然而,在感情上,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是我的“母校”,王竹溪先生就是我最敬重的恩师.当然,最初的受教是靠自己钻研《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导论》这两本书.王竹溪先生关于遍历理论不是统计物理的基础;细致平衡可以保证总平衡,但总平衡不一定只由细致平衡保证;近平衡的三种非平衡过程的关系等种种论述,多年来指导着我的思维.  相似文献   

10.
1 门墙桃李 赵凯华老师从50年代初毕业于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物理系后到本世纪初,一直从事大学物理的教学和研究,多年为北大物理系、地球物理系、技术物理系学生上大课,讲授普通物理电磁学和光学等课程.几十年来,赵老师的门墙桃李,何止三千;赵老师是物理学教育界的一代大师,写过多部著作,为国内各大学首选的经典教材,他和陈熙谋先生合著的<电磁学>前后重印多次,总数近百万册.学习过赵老师教材的教师学生,应当在百万人以上.  相似文献   

11.
朱邦芬 《物理》2023,(4):276-282
<正>在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中,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西南联大的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均由联大统一组织。杨振宁先生的学士学位由西南联大授予,学士论文导师是北京大学物理系吴大猷教授;硕士学位由清华大学授予,导师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王竹溪教授。杨先生在许多场合多次提及西南联大的教育对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个物理学家的人文功底可以有多深?王竹溪先生的身体力行为今天的科学工作者做出了楷模. 在大多数科学工作者的眼中,已故学者王竹溪.先生,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  相似文献   

13.
 今年11月4日是我国辐射物理、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名誉院长李德平先生70寿辰。作为李先生的学生,我们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李德平先生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师从著名物理学家霍秉权教授和盂昭英教授,留校任助教。在这期间,他迎来了北平的解放。新中国诞生不到一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  相似文献   

14.
著名真空科学技术专家与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金建中先生,19 9 0 年10月12日已逝世一周年.金建中先生的逝世,使我们国家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是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一大损失.在金建中先生逝世周年之际,撰写这篇短文,以示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 金建中先生于 1919年7月 23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安徽黟县.金建中先生自幼勤奋好学,努力上进,成绩优异,于1944年在辅仁大学(今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6年在辅仁大学研究生院毕业.1946年后,相继在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物理系和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金建中先生在大学任教期间刻苦上进,才…  相似文献   

15.
<正>我于1964年北京大学毕业后成为黄祖洽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的研究生,和我同时考取的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的何汉新同学。1965年10月下放劳动锻炼回来,我们才第一次见到先生。那时我生病住院,先生来看我,给我开了一个书单,上面列了三本书:Conrad L Longmire写的Elementary Plasma Physics,L.D.  相似文献   

16.
阎守胜 《物理》2003,32(10):637
作为《物理》杂志的主编 ,同时也是北京大学物理系 ,物理学院的一员 ,衷心祝贺北京大学物理系建系 90周年 .我在 1 956年考入北大物理系 .当年在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下 ,我们年级扩招 ,报到时因宿舍尚未调整好 ,很多同学打地铺 ,暂住未名湖畔第一体育馆 ,后来才搬到现已拆除的 1~ 1 5斋 (现电教、光华管理学院位置 ) ,也是约 3 0人住在一起 ,分三个隔段 ,十分热闹 .当时的物理系在进西校门右手边的物理南北楼 ,门口的黑板上写着教授阵容 ,有周培源、叶企孙、饶毓泰、王竹溪、褚圣麟、胡宁、黄昆等先生的大名 ,物理南北楼大屋顶的中式古建筑 ,…  相似文献   

17.
<正>2019年9月2日是黄昆先生(图1)百年诞辰。黄先生离开我们已有14年了。黄昆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44年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获硕士学位(导师吴大猷),1948年在英国布列斯托尔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导师莫特),之后任英国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ICI博士后研究员,并  相似文献   

18.
<正>2005年7月6日,黄昆先生于北京逝世。他离开我们已将近5年了。1941年黄昆燕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到昆明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助教。1942~1944年他在西南联大读研究生,导师是吴大猷先生。黄先生自1951年回国到  相似文献   

19.
《物理通报》2006,(5):M0003-M0003
清华大学物理系创建于1926年,李政道先生说:从一位教授(叶企孙)、两位助教开始,不到10年,清华大学物理系就进入全国前列.在这10年左右时间培养出王淦昌、钱三强、何泽慧、施士元、彭桓武、王竹溪、胡宁、张宗燧、林家翘、钱伟长、王大珩、葛庭燧、赵九章、陆学善、陈芳允等一批大师级人物.其后又培养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在80年的历程中共有82位两院院士师从清华大学物理系.  相似文献   

20.
钟毓澍 《物理》2006,35(6):517-518
郭敦仁教授离开我们已五年了,我怀念他.我们从一开始接触他时,就称他为郭先生,并且,以后也一直这样称呼他,因此,下面我仍然称呼他为郭先生.对于年纪大的老师们称呼先生,是当时对他们尊敬而亲切的称呼,例如,对王竹溪院士称呼王先生,对胡宁院士称呼胡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