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求符合某种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实际上就是利用已知的点的坐标之间的运动规律去寻找变量间的关系.求轨迹方程的常规思路,就是想方设法地把题目中的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方程问题来解决.  相似文献   

2.
<正>求轨迹方程方法多变,灵活性较大,涉及了集合、方程、平面几何、向量等基础知识,渗透着运动与变化、类比与联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是中学解析几何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历年高考数学考查的一个热点.下面结合几个实例谈谈这类问题的"五招"常用求解方法,以供参考.1.直接法如果动点运动的条件就是一些几何量的等量关系,这些条件简单明确,不需要特殊的  相似文献   

3.
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 ,当然离不开代数推理、计算 ,但在有些题目中 ,若能根据题中给出的条件 ,充分应用几何性质 ,利用“几何法”求解 ,将使解题过程简单化 .  一、利用圆的性质1.根据圆的定义【例 1】 如图 ,圆方程是x2 y2 =16,点A(2 ,0 ) ,B是圆上的动点 ,AB的垂直平分线m与OB交于点P ,求点P的轨迹方程 .分析 :因为点P是m与OB的交点 ,易想到用交轨法 ;或点P的轨迹是由点B在圆上运动所致 ,易想到用代入法或参数法求解 .但从另一角度考虑 ,m是AB的垂直平分线 ,所以点P到点A、B的距离相等 ,即|PO|与|…  相似文献   

4.
黄保军 《大学数学》2018,(1):111-117
利用解析的方法,同时结合几何直观,对到二元几何元素(点、直线或平面)距离之和、差、商为常数的点的轨迹的方程与形状,进行了详细探讨,所得结果完善了轨迹问题的有关结论,填补了解决该类问题的空白.  相似文献   

5.
蔡宏梅 《中学数学》2023,(21):65-66
求解符合某种条件的动点运动规律问题,其实质就是利用题设中的已知条件,用“坐标化”将其转化为寻求变量间的关系;求轨迹方程的主要思路就是充分利用已知的几何条件,通过“解析化”将其转化为代数方程.本文中以研究2022年全国高考甲卷抛物线与直线方程大题的解法为切入点,通过相似题型的变式演练,探究了此类问题的常用解法.  相似文献   

6.
轨迹问题中,如果涉及的动点数目不只一个,我们称之为多动点轨迹问题。本文谈谈该类题目的处理思路。 1 运用几何性质 利用图形的几何性质,由形思数、把形与数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常能避繁就简、化难为易。 例1 直角三角形ABC中,∠C是直角,  相似文献   

7.
谢俊 《中学数学》2000,(7):30-31
任何一个轨迹问题,不论动点多少,总可以分为二大类,即主动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对自由运动的点)与从动点(随主动点运动而运动的点).多动点轨迹问题的本质是,由主动点的运动规律探求从动点的轨迹.一般地,在多动点轨迹问题中,主动点往往不止一个,这就使从动点与主动点的相互运动增加了复杂性.如何恰当设置变元,  相似文献   

8.
利用参数求动点的轨迹方程是解轨迹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在较为复杂的轨迹条件下通过参数沟通动点坐标间的联系,从而获得轨迹方程。因此,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合理地选择参数。一般说来,在某一动点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参与变化的最往往不止一个,可以是几何量,也可以是物理量,它们都有被选作参数的可能。那么,怎样选择参数才是合理的呢?下面提出若干例子,逐一简析,供参考。(一)动点坐标应能表示成参数的单值函数。  相似文献   

9.
在江苏省数学高考中,动点轨迹问题的要求低.考纲选修部分只要求了解,必修部分甚至没有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既不象以前一样必欲穷尽其中的各种技巧,也不能避不谈,忽视其中的基本方法.其原因有以下三点:(1)求动点轨迹方程是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是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题,它的基本方法是坐标法,即通过坐标把几何问表示成代数形式,然后通过代数方程来表示和研曲线.此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2)解决几何中的动态问题是解析几何的基意义所在,也最能体现其作为一种数学方法的优性.笛卡尔与费马创立解析几何的初衷,便是为了究变量数学.在高中解析几何中,点、直线与圆是  相似文献   

10.
中学数学是从研究静态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开始,逐步研究“运动”和“变化”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其中轨迹方程就是一个突出的内容。由于轨迹方程,变幻多端,题材广泛,因此,中学生对求轨迹方程的问题,普遍感到困难。从学生参加高考的数学试卷抽样检查来看,问题暴露得十分明显,怎样搞好轨迹方程的教学,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一轨迹方程的实际意义和思维方法轨迹方程是把具有某种性质的点集,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所得到的方程。为此,既要学好初中平面几何的轨迹概念,包括六个基本轨迹图形,又要学好代数、几何、三角等有关数学知  相似文献   

11.
平面解析几何中曲线与方程一节,通过曲线上的点的坐标与方程的解的关系,阐述了曲线与方程的关系,揭示了平面解析几何的本质(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的问题),指出了平面解析几何问题研究的方向(曲线的轨迹问题、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等),是平面解析几何问题解决的开篇之作.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对于其中蕴涵的“以点代线”的原理本身的研究似乎重视程度不够.事实上,点与曲线的位置关系对于确定两条曲线的位置关系、解决平面解析几何中的定值问题、求圆锥曲线方程中某些几何参量的范围、甚至在研究函数图象的有关性质等问题中都起着…  相似文献   

12.
龙宇 《数学通讯》2022,(9):31-32
<正>向量兼具代数与几何的性质,在求解向量的相关问题时,常用的解题思路有两类:一是利用向量基本定理,选择恰当的基底表示出所研究的向量,结合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以及数量积)进行求解;二是通过坐标化,利用坐标运算进行求解.在高中阶段,我们也接触过部分与向量相关的恒等式,例如三点共线,四点共面等条件对应的系数和为1等[1],灵活地运用相关的恒等式,能有效地提升解题的效率,发掘问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正>1何谓"轨迹意识"?轨迹在高中数学中并不陌生,在解析几何中也经常涉及求动点轨迹方程的问题.而很多涉及运动变化的几何问题中,虽然并无求轨迹的要求,但将轨迹找出后,问题解决起来会更加直观、简洁,我们把这种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求轨迹的想法称为"轨迹意识".接下来我们通过不同背景的例题,从多角度体会"轨迹意识"在解题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多动点轨迹方程的求法,是学生感到比较困难的问题.事实上一个轨迹命题中,不管有多少个动点,总可以分成两类,即主动点和从动点,从动点随主动点的运动而运动.主动点的轨迹方程往往为已知或者容易求出,而从动点的轨迹方程是待求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多动点轨迹方程的求法.1 代入法在多动点轨迹问题中,如果主动点只有一个,其它动点都是从动点.此时,只要能找出主动点与从动点(待求的)之间的联系,并用从动点的坐标去表示主动点的坐标,然后代入主动点所满足的方程,化简整理即可.  相似文献   

15.
圆锥曲线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用到解析思想,即几何问题用代数方法解决.同时,它也是各类竞赛中经常涉及到的考点,主要考查:圆锥曲线第一定义、第二定义、几何性质的灵活运用,与之有关的轨迹问题,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等.利用圆锥曲线的特征参数及其相互关系是寻找解题方法的基本思路.常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的思想、方程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  相似文献   

16.
余定山 《数学通讯》2003,(24):29-33
1 本单元重、难点分析重点 :1)椭圆的两种定义 ,两种标准方程 ,几何性质 (包括 :范围、长轴、短轴、顶点、对称性、焦点、离心率、准线 ) .2 )双曲线的两种定义 ,两种标准方程 ,几何性质(包括 :范围、实轴、虚轴、顶点、对称性、焦点、离心率、准线、渐近线 ) ,等轴双曲线 .3)直线与椭圆或双曲线相交所成弦的中点轨迹问题 .4 )待定系数法、运动变化的思想 ,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应用 .难点 :曲线方程的探求过程 ,利用定义解题 ,几何性质及应用 ,已知方程画曲线 ,讨论对称性和曲线中参数的范围 ,与渐近线有关的双曲线问题的讨论等 .典型的方法与…  相似文献   

17.
所谓"多动点",就是题目中的动点不止一个,而是有多个,某一动点运动时会带动或制约其他一些点的运动.由于动点的增多,牵涉面加大,如果不掌握一些方法,往往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理不出头绪来.现就这种情况下求某一动点轨迹问题以及求最值等问题谈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8.
针对机械臂在工作空间中运动轨迹规划难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示教学习的轨迹学习与避障方法,该方法融合了高斯混合模型(GMM)、动态运动基元(DMP)和快速扩展随机树(RRT)方法.通过GMM表征预处理后的轨迹数据集,提取运动特征,优化轨迹点分布并回归生成示教轨迹.利用DMP模型对优化轨迹进行编码,学习生成复现轨迹,并...  相似文献   

19.
解析几何实现了几何方法与代数方法的结合,使形与数统一起来,在解题时,要善于观察、类比、联想、化归,选择恰当的途径,快捷准确地解决问题.一、善于运算,简明快捷解析几何的本质就是解析法,就是用代数方法解几何题,一定量的代数运算是难免的.例如,关于三点共线问题,常常由三点坐标来验证其线性关系.在三点坐标不全明确的情况下往往就先要求出三点坐标,这就需要一  相似文献   

20.
<正>求离心率(范围)是圆锥曲线里常考的一类问题.主要有三种方法:1不等式法(即将题设条件转化为关于变量的不等式,再解不等式或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出结果);2函数法(即将变量范围转化为某个函数的值域);3几何法(即利用几何性质,通过数形结合求解).其中难点是获取关于e(或c/a)的等量或不等关系或函数关系,常常需要利用圆锥曲线的性质(焦半径范围、图像上的点横纵坐标范围、三角形三边关系、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均值定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