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一毅 《化学教育》1991,12(4):35-35
取一根长约20厘米的玻璃导管,玻璃导管的一头用砂轮磨成楔子形。另取一支直径为2.5厘米,长为15厘米的干燥试管,配上相应的橡皮塞,橡皮塞中间打孔,插入玻璃导管,并能使导管能在孔中上下自由移动为好。再取两根长为25厘米,直径为2毫米的粗漆包线相互绞合,导线两头除去  相似文献   

2.
实验6.氢的制备及其性质准备:制备氢的装置如图8。试管尖嘴玻璃管,橡皮塞,锌粒盐酸,(1%)氧化铜,酒精灯。实验目的:1)氯的制法及其性质的介绍。氧化,还原反应举例。2)练习纯氢的检验方法。实验步骤: 1 氢的制备在试管 a.中放入2—5粒锌,再加入约占试管体积1/5的盐酸用带导管的橡皮塞把试管  相似文献   

3.
王建平 《化学教育》1991,12(4):36-36
中学化学演示实验所涉及气体制备缺少一种有效的有毒气体吸收装置。现介绍一种有害气体的简易吸收装置,具体制作与使用如下:1.材料集气瓶一个、大号橡皮塞一个、玻璃弯管二根、橡皮管一段。  相似文献   

4.
宋显渭 《化学教育》1984,5(6):47-48
1.制取氢气在图a装置的左边放入几粒锌粒,盖好带活塞导管的橡皮塞,打开活塞,从右端注入稀硫酸(或稀盐酸),即反应产生氢气。2.钠、钾跟水(或乙醇)的反应。连通器中先注入蒸馏水(或乙醇)到距离左端管口约2毫米为止。  相似文献   

5.
林振民 《化学教育》1981,2(2):42-42
用塑料瓶代替玻璃集气瓶等进行某些化学实验,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可选购大小适宜的聚乙烯塑料瓶,仿下法制作洗瓶、储气瓶等,并应用于实验教学。一、洗瓶按图1加配橡皮塞和玻璃管与玻璃尖嘴弯管。  相似文献   

6.
用带橡皮塞的导管将滴定管的上口与锥形瓶连接构成一个密闭的滴定装置,将此装置应用于卡尔费休容量法测定水含量,在滴定过程中所有试剂与外界完全隔开,防止了滴定过程中空气中水蒸气的干扰.滴定终点明显,且能稳定8h以上。用该装置对甲醇样品中的水进行测定,回收率为100.4%~100.9%,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25%。  相似文献   

7.
如图所示,将普通集气瓶配上适当的胶塞,并把胶塞打一暗孔,输液器的双孔针横插入胶塞,用导管将集气瓶两两一组连接即可。  相似文献   

8.
马恒隽 《化学教育》1984,5(4):39-39
选体积为0.5升或1升的不漏气透明塑料袋一个,袋口扎上一个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并在玻璃管上套一段软胶管(见图1)。先将软胶管连结氯气发生器,收集量约为塑料袋体积1/2—2/3的氯气(注意充前将塑料袋压瘪,排去袋中的空气),收集氯气后用止水夹夹紧软胶管。然后向装有氯气的袋子再充氢气,充完氢气后用止水夹夹住胶管,去掉通氢气发生器的玻璃管。  相似文献   

9.
王建平 《化学教育》1988,9(5):44-44
操作方法:如图安装仪器。加热,控制甲酸流量,产生 CO 气体。在空气中先点燃 CO 气体,然后开启空气(氧气更好)贮气瓶的进水活塞,将带玻璃尖嘴管的橡皮塞盖在 T 型管左端(注意尖嘴伸入的位置,如无适宜的 T 型管最好用具支试管截掉一部分后所剩部分代替)。燃烧完毕,盖上集气瓶塞振荡,石灰水变混浊。优点:1.用石灰水作燃烧前后对比,可加深学生对产物的理解。2.用本装置,尖嘴管进 CO,支管进氧气(空气),学生更能理解是 CO 与 O2反应,加深记忆。3.生成的 CO2用排空气集气法收集可达复习之目的。4.现象很明显,全班学生都可看到。  相似文献   

10.
任有良 《化学教育》1995,16(9):34-34
取干净的锥形瓶一只,在瓶口配双孔橡皮塞,其一孔插入一根进气导管,导管端口伸出塞面不要太多,最好与塞面平,管口与瓶内液面的距离一般不小于5 Omm ;另一孔插入一只分液漏斗,颈端口插入液面下。  相似文献   

11.
徐国柱 《化学教育》1980,1(5):40-40
在250毫升锥形瓶中加入150毫升浓氨水,滴入两滴酚酞(增强实验效果),塞上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夹紧弹簧夹.  相似文献   

12.
李忠元 《化学教育》2009,30(8):61-61
1 实验用品 铁架台、硬质玻璃管(标上五等份刻度线)、单孔橡皮塞、导管、乳胶管、止水夹、铁架台(含铁夹)、烧杯、铁丝网、红墨水、食盐水等.  相似文献   

13.
周厚如 《化学教育》1983,4(3):37-37
简易离子迁移演示器的装置如下图: 1.先在锥形瓶内注入约200毫升1N氢氧化钠溶液(以浸没半透膜袋为准,但又不把橡皮圈浸没)。2.再将带漏斗(漏斗下端已扎好半透膜袋)的橡皮塞塞在锥形瓶上。  相似文献   

14.
按照高中化学课本第三册第212頁图59煤油热裂化的实验装置演示极困难不能成功,其原因是硬质波管里的铁屑加到赤热从漏斗里滴入煤油进管时玻管卽刻破裂,使油溢出,随流燃烧,极易造成火災危险。经过多次研究,将此实验装置改裝成功,現說明如下(见附图): 操作过程是将铁棒放在木炭火中煅烧赤热时悬掛于橡皮塞钩上,即刻投入煤油里,并把橡皮塞閉塞,这样煤油就发生裂化变成汽油蒸气沿着导管进入试管5,冷却卽成汽油。将得到的汽油用溴水检验也能使溴水褪色,证明它含有不饱和烃。收集到的气体也能使溴水褪色,并且能在空气中燃烧。此实验装置如在課堂演示只要一分钟就能成功,而且又安全。  相似文献   

15.
陈裕祥 《化学教育》1988,9(2):34-34
钠跟水反应放出气体的收集和检验,按照师范化学第二册 P229的操作,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样的操作,不够熟练,在试管中收集的氢气比较少,检验不出钠和水反应放出的气体是氢气,以致达不到实验的目的。为了使学生很方便地确认钠跟水反应确有氢气生成,特作如下改进。把一块橡皮塞制作成带有2个缺口的10mm厚的橡皮片,把它塞入18×150mm 的穿底坏试管中,并准备好带有尖口导管的橡皮塞一块,待用。  相似文献   

16.
张守法 《化学教育》2003,24(2):38-38
氯化氢和氨气反应时生成氯化铵 ,该反应是一个生成固体且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 ,但过去在演示该反应时 ,通常只能看到有白烟 (NH4 Cl)生成。笔者对该实验做如下改进后 ,不仅能看到白烟的生成 ,还能感觉到反应的热效应 ;并从实验现象反映出气体体积的减小。  如图 ,A、B为 2个三角烧瓶 ,A瓶塞为双孔橡皮塞 ,B瓶塞为单孔橡皮塞 ,A、B 2瓶的瓶塞用一根短的粗玻璃管 (10mm× 80mm )相连 ,A瓶另一孔插一玻璃导管 ,在瓶内的一端导管紧扎一气球 ,另一端和大气连通。  操作时 ,先在A、B 2瓶中分别用向上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满氯化…  相似文献   

17.
王家斌 《化学教育》1983,4(3):38-39
截取玻璃管(内径23毫米左右,长约110毫米)一段,两端各配一单孔橡皮塞,孔中各插入一根一端带尖的铁棒(或用铁钉),使两个铁尖之间的距离为30毫米左右,然后按图所示将管装在托架上。用蒸馏水将碘化钾-淀粉试纸和品红试纸湿润后,分别贴在玻璃管内壁的两端。  相似文献   

18.
实验最好是照普通化学课堂实验所载方法进行。如果学校里没有抽气机,也可以用下列方法来完成。课前准备:1.取一只500亳升的烧瓶b,内放水约20毫升,配上橡皮塞和导管等,如图。把水沸腾约5分钟,以逐出瓶内空气,再将夹子c夹紧,同时撤火,让烧瓶冷却。(若是平底的烧瓶,切不要浸冷水中,否则瓶  相似文献   

19.
杨涛 《大学化学》2008,23(1):45-45
进行甲酸氧化反应动力学实验时,需要在反应前用去离子水清洗反应装置内壁。由于原反应装置(图1)存在缺陷,反应装置口使用橡皮塞,反应装置底部无活塞,每次换液时,需取出橡皮塞,倒出废液,洗净后再放回,操作不方便,而且容易损坏反应装置。在实验时,要将配制好的液体(水、溴、溴试剂、盐酸)加入到反应装置内,恒温并等待Br^-生成;但由于橡皮塞孔径较大,在加入甲酸之前,易有液体从橡皮塞孔径挥发,使液体浓度发生改变,影响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0.
高一化学通用教材第117页的氨的催化氧化演示实验,完成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点改进:课本图4-5中的导气管未固定,一个人操作起来不方便,我们用一半橡皮塞打孔穿上导管,装在锥形瓶口上,如图1。这样并不妨碍催化瓶伸入锥形瓶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