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发展中 ,数学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数学发展的历史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 ,数学与人类文化发展休戚相关 ,尽管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 ,数学作为人类文明中主要的文化力量的大小有所变化 .但不难发现 ,数学始终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 ,数学不仅是一种方法、一门艺术或一种语言 ,数学更主要的是一门有着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 ,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无可置疑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 .数学又是一种精神 ,一种理性的精神 ,正是这种数学精神 ,使得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 .亦正是这种精…  相似文献   

2.
<正>《中学生数学》2016年11月下刊登了黄永秋老师的文章"一道条件不等式试题的两种解法",读后启发良多,编者在文后提出问题:这两种错解错在何处?笔者就此进行了探讨,现和同学们分享如下.原题(2014年四川内江)已知实数  相似文献   

3.
前文中我们已论述 ,数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中介 ,是自然科学的工具 ,是思想方法体系 ;数学是思维的工具 ,数学活动是一种创造与发现活动 ;数学同时是一种艺术 .因而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创造、保存、传递、交流、发展人类文化中充当着重要角色 ,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数学促进人类文化不断进步 ,促进人类文明不断迈向更高阶段 ,数学精神是人类文化精神的最高代表 .1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的长河中 ,我们随机取一个片段 ,都可以发现数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希腊、东方中国至今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中 …  相似文献   

4.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性和它的文化性逐渐被重视起来,数学文化成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数学文化作为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发展,帮助学生感受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有意识.有计划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落实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郑锋 《数学通报》2023,(11):46-49
<正>2019年12月,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数学学科素养包含理性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探索、数学文化四个方面,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展示理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品质[1].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高考命题“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为了贯彻这一要求,高考数学命题加大了开放题的创新力度,强调利用开放题考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的进程中,数学教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思维,还应发挥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素养是数学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数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以曲线积分为案例,探索题目的育人寓意:抽象的圆柱螺旋线曲线积分、成长轨迹与抗压弹能力.思考数学教育除培养学生数学理论知识、数学思维外,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锻炼思维中体会知识所蕴含的育人智慧,并把此作为数学教育的一个人文维度.案例可看作是数学文化与数学课融合的一个范例,仅是呈现数学知识另一功能的一种方式,更多潜在的功能需要不断的挖掘和认知.素质教育的推进重要的是育人理念和数学文化意识的融合.注重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多科知识与文化的融合,期待创设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螺旋式教育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正>2021年高考数学全国Ⅰ卷第21题双曲线试题考查了运动中的不变性,是常见的解析几何考题考法,保持高考试题命制的一贯风格.在本文我们尝试从参数法、弦长公式法和投影法几个不同的角度对这道试题进行了剖析.1原命题重现(2021年高考数学全国B卷第21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  相似文献   

8.
<正>最值问题(或范围问题)是高中数学中的一类常见问题.处理最值问题的思路一般有三种:一是函数最值视角,二是代数不等式视角,三是几何不等式视角.处理以平面向量为背景的最值问题,这三种方法依然适用.本文通过2017年高考两道试题的一题多解,介绍高考中平面向量最值问题(或范围问题)的处理策略.题目1(2017年浙江省数学高考试题第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简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为此,高中数学课程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并在适当的内容中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设立‘数学史选讲’等专题."[1,3]这是对高中阶段加强数学史教育的要求,也是对开设《数学史选讲》选修专题的意义与价值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正>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2013年各地中考试题中有不乏来自现实生活的试题,真正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本文从2013年中考试题中选取三道源自现实生活的数学应用问题,与同学们分享.一、伸缩门例1(2013年舟山)某学校的校门是伸缩门如图1所示,伸缩门中的每一行菱形有  相似文献   

11.
<正>1引言新的一轮初三数学模拟考试陆续展开,看了一些各地的试题,在客观性压轴题中,最值试题仍然是亮点.集合我们平时在朋友圈、数学群中的最值问题,选择一些思考比较特别的与圆有关的试题,组成一个微专题,与大家分享.2轨迹型我们有一种轨迹,"定线段对定角"是弧.  相似文献   

12.
<正>在学习圆锥曲线的过程中,我们碰到一道有趣的题目——2019年北京卷理数的选择压轴题“心形曲线”问题.思考试题过程中,小有收获,记录成文.1原题再现(2019年理科数学北京卷第8题)数学中有许多形状优美、寓意美好的曲线,曲线C:x2+y2=1+|x|y就是其中之一(如图1).给出下列三个结论:(1)曲线C恰好经过6个整点(即横、纵坐标均为整数的点);  相似文献   

13.
<正>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探寻不变量是数学中一类重要的问题,近几年高考的解析几何试题中,出现了多道"动中有定"类试题,考查运用代数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这类问题包括定值与定位两种,本文通过解析其中几道试题说明解决"动中有定"类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一、设参数消参数证明定值证明定值问题的方法是先设参数再消参  相似文献   

14.
<正>为了考查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常常设有"埋伏".解题时稍不留意就会中了"埋伏",导致错误,下面以中考试题为例,说明"埋伏"的几种类型.1相近概念混合例1 (1996年呼和浩特市中考试题)-8的立方根与(16)~(1/2)的平方根的和是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新课改如何体现新<课标>是所有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开头就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数学是源于生活和实践的科学,数学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2018年高考试题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和考生的现实生活,体现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和应用价值.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考察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性思维方法.2018年试题通过设问的开放  相似文献   

17.
<正>复数虽然在目前高中教学内容中并非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复数却是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一个重要衔接点,是数学竞赛中常考内容,解决数学竞赛中一些复数试题,时常是将复数问题实数化,这也是解决复数问题的一种基本思想方法.笔者撷取几例,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提出"能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展开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将"数学交流"贯穿在整个知识领域中.可见,数学交流已经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潮流,在近几年的中考中,"数学交流"型试题备受命题者青睐,已成为中考命题的新趋势.这类问题通常给出一段阅读材料,然后提出问题,通过交流材料的内容,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知识来解决问题.现以2011年中考试题为例就交流的条件、结论、概念、方法等形式加以归类说明.  相似文献   

19.
<正>数学学习是个环环相扣,逐步递"深"的过程,所以在解决数学题时一定要多角度、多方位、多维度的思考,思路清晰,由浅至繁体现得尤为重要.以某校的一道期末考试试题(源于2001年全国高考文科试题(19)变形)为例,此题不算难题,但得分率不高,本文通过对此题的多角度探究求解过程,展示数学学习的连续性与多变性.  相似文献   

20.
<正>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全国各类数学竞赛中,经常出现与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的试题,有些试题可直接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知识解决;有些试题可通过构造一元二次方程,然后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知识解决.一、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