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络合吸附体系分别推导了前行化学反应平衡常数K1和K1两种情况的方波伏库仑法的电量方程及作了实验验证,获得判别这两种络合吸附体系的理论依据。讨论了各种因素对伏库仑曲线的影响,并由实验比较了方波伏库仑法和方波伏安法的检测限。  相似文献   

2.
对简单吸附体系方波伏库仑法进行了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讨论了各种因素对伏库仑曲线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简单吸附体系,方波伏库仑法的灵敏度和检测限均优于方波伏安法。  相似文献   

3.
吸附方波伏库仑法研究:I.简单吸附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简单吸附体系方法伏库仑法进行了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讨论了各种因素对伏库仑曲线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简单吸附体系,方法伏库仑法的灵敏度和检测限均优于方波伏安法。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络合吸附催化不可逆体系受前行化学反应控制(K<<1)和不受前行化学反应控制(K>>1)两种情况下的循环叠式方波伏安法的电流理论,并进行了实验验证,讨论了电流特性,获得区分K<<1和K>>1的判据。对于上述体系的测定,循环叠式方波伏安法的灵敏度比普通差式采样方波伏安法高一个数理级以上。  相似文献   

5.
推导出受前行化学反应控制的络合吸附不可逆体系叠式循环方波伏安法的电流方程及其各阶导数卷积方程,研究了各峰电流与诸因素的关系,并推导出峰电势表达式。理论推导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
推导出不受前行化学反应控制的络合吸附不可逆过程叠式循环方波伏安法的电流及其卷积和导数方程,系统地研究了各电流峰形,各峰电流与有关参数的关系,给出了峰电势表达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该理论同样适用于简单吸附不可逆过程。  相似文献   

7.
钙—芦丁极谱络合吸附波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0.01mol/LKOH底液中,用单扫示波极谱法可获得钙-芦丁络合吸附波,检出限为8.0*10^-7mol/L.电极表面反应速率常数为ks=d1.27s^-1。  相似文献   

8.
对受前行化学反应控制的络合吸附催化体系循环叠式方波伏安法进行了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讨论了电流的特性。结果表明,对于络合吸附催化体系的测定,循环叠式方波伏安法的灵敏度比现行方波伏安法高约25倍。  相似文献   

9.
两种吸附树脂对4B酸吸附行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新型复合功能吸附树脂NDA-99和超高交联大孔吸附树脂JX-101对水溶液中4B酸(对甲苯胺-2-磺酸)的静态吸附行为和热力学特性,结果表明,NDA-99树脂对4B酸的吸附量明显大于JX-101树脂,两种树脂对4B酸的吸附均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其中,JX-101对4B酸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NDA-99由于树脂表面存在弱碱性官能团,对4B酸的吸附表现为物理吸附和化学络合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络合吸附体系吸附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研究络合吸附体系吸附性的重要意义,较详细地讨论了各种方法,包括微分电容曲线法、交流极谱法和计时电量法等在吸附性研究和吸附量测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推导出不受前行化学反应控制的络合吸附不可逆过程叠式循环方波伏安法的电流及其卷积和导数方程,系统地研究了各电流一有关参数的关系,给出了峰电势表达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该理论同样适用于简单吸陵不可逆过程。  相似文献   

12.
在0.01mol/LKOH底液中(pH=11.7),用单扫示波极谱法可获得钙-芦丁络合吸附波,检出限为8.0×10-7mol/L.测得电活性络合物组成为Ca(Ⅱ)∶Rt=1∶2,条件稳定常数为β=4.8×1010.电极表面反应速率常数为ks=1.27s-1.  相似文献   

13.
吴立生  赵敏政 《分析化学》1994,22(9):877-881
本文通过泡沫塑料对贵金属-碘化亚锡体系富集分离的条件,怀能和朵理的研究,建立了一种泡沫塑料同时富集分离微量铂,钯,铑,铱,金的新体系。实验结果表明,在1.0mol/LHCl,0.6mol/LKI和0.01mol/LSnCl2的溶液中,振荡吸附30min。各元素分配系数均在10^5以上,吸附容量(mmol/g)分别为:铂0.25,钯0.24,铑0.12,铱0.10,金0.52,回收率分别为:铂99.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比As(V)在TiO2颗粒上的柱(column)吸附和静态(batch)吸附行为,研究了柱吸附和静态吸附两种反应模式对该体系亚稳态吸附的影响.在相同热力学条件下,将总量一定的As(V)溶液分别加入柱吸附和静态吸附体系中.结果表明,随着吸附模式的改变,静态吸附体系比柱吸附体系更快达到吸附平衡,静态吸附体系平衡吸附量(0.42 mg·g-1)明显高于柱吸附体系平衡吸附量(0.25 mg·g-1),且静态吸附体系的吸附不可逆性弱于柱吸附体系的吸附不可逆性.说明溶质吸附模式(动力学条件)的改变使得相同热力学条件下的吸附反应达到了不同的平衡状态.柱吸附和静态吸附实验中,As(V)在TiO2颗粒上的液膜扩散系数、总传质系数及吸附平衡后形成的微观吸附状态均不同,共同导致了两种反应宏观吸附行为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聚芳醚酮系列在1,2-二氯乙烷中的吸附,及溶剂与温度诱导结晶行为。得到60℃时的最大吸附量C∞及假扩散系数D为:PEEK,C∞=46%,D=3.10×10^-12m^2·s^-1;PEEKK,C∞=50%,D=6.57×10^-12m^2·s^-1;PEKK,C∞=55%,D=9.41×10^-12m^2·s^-1。实验表明,吸附及脱附行为均与分子链刚性或羰基含量有关,膜的分子链受溶剂作用而  相似文献   

16.
用直径7 μm的碳纤维组合成超微圆盘电极,以聚苯胺修饰电级.以阶梯扫描法、循环伏安法、双阶跃计时电量法和交流阻抗法等,研究了Cd2+在该电极上的表面络合吸附特性和电极过程.在循环伏安图上出现两个还原峰,实验和理论都证明,由于电极表面的聚苯胺对Cd2+的特性吸附,形成电活性的表面吸附态络合物.因此,这种表面络合物首先被还原,形成峰电位-0.90 V处的表面络合吸附波,还原峰电位比Cd2+直接还原电位(-0.98 V)正移,循环反扫时,氧化波无峰形.根据实验数据推测了电极过程的反应机理,证实该还原波具有扩散和表面反应同时控制的表面络合吸附波的特性.理论计算与实验基本一致,并求得了表面吸附态配合物的形成常数、吸附量和表面络合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实验还证实,在峰电位-1.06 V 处的还原波,是Cd2+的表面吸附还原态诱导而产生的催化氢波.  相似文献   

17.
牛磺酸在大孔吸附树脂上的吸附—解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S-8、D4020、NKA2、AB-8、D4006、NKA9、D3520、X-5等国产树脂对牛磺酸的吸附行为。S-8和D4020对牛磺酸的吸附能力较强,静态吸附容量为12mg/g以上。实验测定了28℃时牛磺酸在S-8和D4020上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吸附影响很大。用80℃去离子水对吸附在树脂上的牛磺酸进行解吸,解吸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8.
大孔磷酸树脂吸收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测定了大孔膦酸树脂对La^3+的吸附容量,介质pH、温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测得吸附速率常数K298=7.64×10^-5S^-1,树脂功能基与La^3+的络合比为3:1,用化学及红外光谱等方法,得到大孔膦酸树脂吸附La^3+的基本参数及其机理。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CAB-O-SIL在290.7K和304.2K时自水和1mol/LNaCl溶液中吸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TX100)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NaCl的存在也使吸附量增加,运用生成表面胶团的吸附理论处理了实验结果,求得了表面胶团化的平衡常数,表面胶团的平均聚集数,临界表面胶团浓度和表面胶团化的标准热力学函数,实验表明,随TX100浓度的增大,CAB-  相似文献   

20.
李静  张美一  潘纲  陈灏 《物理化学学报》2013,29(7):1541-1549
通过对比As(V)在TiO2颗粒上的柱(column)吸附和静态(batch)吸附行为, 研究了柱吸附和静态吸附两种反应模式对该体系亚稳态吸附的影响. 在相同热力学条件下, 将总量一定的As(V)溶液分别加入柱吸附和静态吸附体系中. 结果表明, 随着吸附模式的改变, 静态吸附体系比柱吸附体系更快达到吸附平衡, 静态吸附体系平衡吸附量(0.42 mg·g-1)明显高于柱吸附体系平衡吸附量(0.25 mg·g-1), 且静态吸附体系的吸附不可逆性弱于柱吸附体系的吸附不可逆性. 说明溶质吸附模式(动力学条件)的改变使得相同热力学条件下的吸附反应达到了不同的平衡状态. 柱吸附和静态吸附实验中, As(V)在TiO2颗粒上的液膜扩散系数、总传质系数及吸附平衡后形成的微观吸附状态均不同, 共同导致了两种反应宏观吸附行为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