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潘龙  田莲花 《发光学报》2018,39(9):1200-1206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颜色可调的NaTaOGeO4∶Tb3+,Mn2+荧光粉,并研究了其发光特性以及能量传递机理。在244 nm激发下,NaTaOGeO4∶Tb3+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分别位于380,413,436,492,544 nm,分别属于Tb3+5D37FJ5D47FJ(J=6,5,4)能级跃迁,为蓝光和绿光发射。在280 nm波长激发下,在492 nm和544 nm处有较强的发射峰,分别属于Tb3+5D47F65D47F5能级跃迁,为绿光发射。在248 nm波长激发下,NaTaOGeO4∶Mn2+的发射光谱由位于576 nm处的宽带组成,属于Mn2+4T16A1能级跃迁。当在NaTaOGeO4∶Tb3+荧光粉中共掺杂Mn2+时,可以同时观察到Mn2+和Tb3+的发射峰,通过改变浓度掺杂比,可以得到颜色可调控的荧光粉。  相似文献   

2.
以Al2(SO4)3·18H2O、尿素为原料,采用水热-热解法制备了球形α-Al2O3粉体。以自制α-Al2O3、Y2O3及CeO2为原料,固相法制备了白光LED用Y2.93Al5O12∶0.07Ce3+黄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EDS)及荧光光谱(PL)等对产物的物相、形貌及光致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水热-热解法制备出了物相纯净、分散性良好的球形α-Al2O3粉体,以该α-Al2O3为原料,合成出可被460 nm蓝光有效激发,发射光谱为峰值在550 nm宽带的Y2.93Al5O12∶0.07Ce3+荧光粉,色坐标为(0.453,0.531 9),采用GSAS软件对Y2.93Al5O12∶0.07Ce3+荧光粉的XRD图进行了Rietveld结构精修,精修图与XRD测试图完全吻合,Y,Al,Ce,O四元素均匀地分布在黄色荧光粉产物中,Y2.93Al5O12∶0.07Ce3+黄色荧光粉的激发光谱由两个部分组成,在340和460 nm处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吸收峰,Ce3+的4f能级由于自旋-耦合而劈裂为两个光谱支项2F7/2和2F5/2,其中2F5/2为基谱项。340 nm的激发峰对应于2F5/2→5D5/2的跃迁,460 nm的激发峰属于2F7/2→5D3/2的跃迁,并且460 nm处的激发强度强于340 nm处激发强度。以460 nm为监测波长得到的发射光谱,最强发射峰位于550 nm,Y2.93Al5O12∶0.07Ce3+荧光粉是一种适用于白光LED的高性能黄色荧光粉。  相似文献   

3.
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微纳粒子在防伪识别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首先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NaYF4∶Yb3+/Eu3+微纳粒子,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NaYF4∶Yb3+/Eu3+微纳粒子的尺寸、形貌和结晶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同时使用980 nm的泵浦源对NaYF4∶Yb3+/Eu3+微纳粒子的发光性能进行了分析;其次将NaYF4∶Yb3+/Eu3+微纳粒子与酒精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丝网印刷剂,结合网络定制的丝网模版在纸上印制了不同字样的防伪图案,风干后将字样暴露在980 nm的激光辐照下,并使用相机对其进行成像研究;最后将印制的字样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保存在室内25 ℃恒温环境下,另外一部分保存在冬季一月份室外自然环境下,保存地点均为西安市,一周后对不同环境下的字样再次使用完全相同的实验仪器进行成像测试。实验及测试结果显示,NaYF4∶Yb3+/Eu3+微纳粒子与NaYF4标准卡的衍射峰完全一致,没有其他杂质产生;实验合成的微纳粒子外形均为六方体,且平均长度和横截宽度分别为209和175 nm,微纳晶体表面光滑、无缺陷、未弯曲、结晶度较高、分散性较好,电子衍射环与NaYF4∶Yb3+/Eu3+微纳粒子的312,300和302晶面相对应;NaYF4∶Yb3+/Eu3+微纳粒子受掺杂离子的影响,在不同的能级跃迁下分别产生蓝、绿、黄、红四种可见光,通过对NaYF4∶Yb3+/Eu3+微纳粒子荧光光谱分析,Eu3+非对称性比率约为1,表明磁偶极子跃迁与电偶极子跃迁相当;NaYF4∶Yb3+/Eu3+微纳粒子制成的丝网印刷剂在不同环境下成像结果良好均清晰可见、容易辨识,但受存放环境影响,室内成像结果与最初的成像结果相比变化不大,室外所有成像字符受到自然环境下水汽的影响,亮度均略有下降,但仍能识别。成像结果表明,所制备的NaYF4∶Yb3+/Eu3+微纳粒子在防伪识别方面具有稳定性、可靠性等特点,但仍受到影响程度可控的自然环境因素影响。综合来看,其在防伪识别方面有着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研究一种具有良好上转换发光性能的稀土掺杂发光材料,对于防伪技术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改善LiYF4∶Yb3+/Ho3+微米晶体的上转换发光性能,采用水热合成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Gd3+掺杂的LiYF4∶Yb3+/Ho3+微米晶体,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的相纯度和晶体形貌尺寸进行表征;在980 nm激光激发下,通过荧光光谱测试对LiGdxY1-xF4∶Yb3+/Ho3+微米晶体的上转换发光性能进行分析。首先,研究了LiGdxY1-xF4∶Yb3+/Ho3+微米晶体的晶体结构、尺寸、形貌和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LiGdxY1-xF4∶Yb3+/Ho3+微米晶体样品的XRD衍射峰与四方相的LiYF4标准卡(PDF#17-0874)特征峰的位置完全对应且没有其他杂峰,SEM实验结果显示晶体形貌为八面体形状,表明成功合成了纯四方相的LiGdxY1-xF4∶Yb3+/Ho3+微米晶体;荧光光谱测试结果显示,样品的上转换发光强度随着Gd3+掺杂比例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并且在Gd3+掺杂浓度为30 mol%时达到最强。其次,进一步研究了Gd3+掺杂浓度30 mol%样品的上转换发光性能与激发功率之间的关系,激发功率为0.5~1.5 W。LiGd0.3Y0.49F4∶Yb3+/Ho3+微米晶体的红色和绿色上转换发光强度之比(R/G)随着激发功率的增加只发生大约12%的变化,样品的上转换发光并没有因为激发功率的增加而发生明显的变色,仍然可以发出稳定明亮的绿色光。这一现象表明,Gd3+的掺入很好地改善了样品的上转换发光性能,这种稳定高效的发光性能保证了其良好的防伪性能。最后,将Gd3+掺杂浓度为30 mol%的LiYF4∶Yb3+/Ho3+微米晶体粉末与丝网金属油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丝网防伪油墨,通过丝网印刷技术在玻璃基底上印制了“西安”字样的防伪标识图案,经过干燥处理后在980 nm激光的激发下,发出明亮且稳定的绿色可见光,制成的防伪标识图案具有发光强度高、易于识别、不易脱落的特点,可被广泛应用于防伪领域。  相似文献   

5.
方增滨  涂阳墨  胡辉  白燕 《发光学报》2012,33(10):1060-1067
利用简单的水热合成法成功制备出α-TeO2∶Ho3+,Yb3+、α-TeO2∶Tm3+,Yb3+和α-TeO2∶Tm3+,Ho3+,Yb3+纳米材料,用980 nm的近红外光作为激发光源测定了样品的室温上转换发射光谱。结果表明:样品α-TeO2∶Ho3+,Yb3+分别发射绿光(545 nm)和红光(651 nm),分别对应于Ho3+离子的5S2→5I8和5F5→5I8能级跃迁。随着Yb3+的摩尔分数从5%增加到15%,样品在545 nm处的绿光强度明显变大,发光颜色由黄光向绿光转变。样品α-TeO2∶Tm3+,Yb3+在476 nm处发射出蓝光,对应于Tm3+离子的1G4→3H6能级跃迁,两个弱红光峰(651,675 nm)分别对应于Tm3+离子的1G4→3F4和3F2→3H6能级跃迁。随着Yb3+离子浓度的提高,蓝光与红光的相对强度也在显著提高。基于可调控性蓝光、绿光和红光的产生,α-TeO2∶Tm3+,Ho3+,Yb3+纳米材料能产生不同颜色的光,包括白光。  相似文献   

6.
CdWO4∶Yb3+,Ho3+纳米晶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松  宋博  刘磊  贺超  杨魁胜 《发光学报》2013,34(9):1183-1187
采用水热法制备CdWO4∶Yb3+,Ho3+纳米晶,运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光谱分析对制备样品的结构和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dWO4∶Yb3+,Ho3+为单斜晶系,平均晶粒尺寸约为29.782 7 nm。用980 nm激光激发样品获得了发射光谱,位于552 nm和659 nm的发射峰分别对应于Ho3+离子的5F45S2→5I8和5F5→5I8的跃迁。根据泵浦功率和发光强度之间的双对数关系可知,552 nm和659 nm的发射均属于双光子过程。稀土离子的浓度对样品的发光强度的影响较大,结果表明:当Yb3+∶Ho3+离子的量比为5∶1且Ho3+摩尔分数为1.5%时,CdWO4∶Yb3+,Ho3+纳米晶的上转换发光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了单掺Tm3+和Tm3+/Ho3+共掺碲酸盐玻璃,测试了808 nm激光泵浦下玻璃的红外和上转换荧光光谱。Tm3+/Ho3+共掺碲酸盐玻璃上转换荧光光谱主要由695 nm红光、544 nm绿光、474 nm蓝光和740 nm红光四个发光带组成。通过分析样品的光谱性能和能量转换机制,发现很少报道的740 nm红光可能是由Tm3+:1D2 →3F2, 3能级跃迁产生的。在掺杂0.5 mol% Tm2O3的样品中添加0.3 mol% Ho2O3,695 nm红光、740 nm红光和474 nm蓝光等上转换发光强度明显增大,大约分别是单掺0.5 mol% Tm2O3样品中发光强度的3倍,2.5倍和14倍。这些情况说明存在着强烈的Ho3+→Tm3+反向能量传递。单掺Tm3+碲酸盐玻璃中1D2能级(发射740 nm红光)上的粒子集居主要来源于合作上转换(CU)过程,而3F2, 3能级(发射695 nm红光)上的粒子集居除了来源于CU过程之外,还有740 nm红光的发射和1G4能级上部分粒子的无辐射跃迁(1G4→3F2, 3)两条途径,因此样品中695 nm红光强度明显要大于740 nm红光强度。通过交叉驰豫作用CR2和CR3以及反向共振能量转移RET2,Tm3+/Ho3+共掺碲酸盐玻璃中Tm3+的1G4能级(发射474 nm蓝光)上的粒子集居数比单掺Tm3+时出现了净增加。Tm3+的1G4能级上粒子集居数的增加可能进一步强化了该能级的无辐射跃迁、740 nm红光的发射以及CU过程,并进而促使Tm3+的3F2, 3能级上的粒子集居。所以,当Tm3+/Ho3+共掺碲酸盐玻璃与单掺Tm3+碲酸盐玻璃中掺杂相同浓度的Tm3+时,前者的红光和蓝光等上转换荧光强度均比后者要大。本文还研究了Tm3+之间以及Tm3+与 Ho3+之间的交叉弛豫和能量传递等效应,并进一步探讨了Tm3+与 Ho3+之间的能量转换机制。  相似文献   

8.
王雅静  张征  肖林久  谢颖 《发光学报》2012,33(3):258-262
制备了Dy3+掺杂 NaYF4上转换发光纳米晶体,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荧光(FL)光谱、红外光谱仪(FT-IR)对合成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表征。探讨了稀土离子掺杂浓度和焙烧温度对NaYF4∶Dy3+纳米晶的结构、形貌和发光的影响。在776 nm红外光下激发样品,出现479,574 nm上转换发射峰,实现了蓝、绿上转换发光。绿光来自于Dy3+4F9/26H13/2跃迁,蓝光是由Dy3+4F9/26H15/2跃迁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绿色荧光粉NaCaPO4:Tb3+的制备与发光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适用于UVLED芯片激发的NaCaPO4:Tb3+绿色荧光粉并对其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该荧光粉的发射峰位于418,440,492,545,586,622nm,分别对应Tb3+5D37F55D37F45D47F65D47F55D47F45D47F3能级跃迁。其中位于492,545nm的发射峰最强,样品发射很好的绿光。主要激发峰位于380~400nm之间,属于4f→4f电子跃迁吸收,与UVLED芯片的发射相匹配。考察了Tb3+掺杂浓度和Li+,Na+和K+作为电荷补偿剂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Tb3+的最佳掺杂浓度为10%,以Li+的补偿效果最好。NaCaPO4:Tb3+是一种适用于白光LED的绿色荧光材料。  相似文献   

10.
张烨  吴琳君  秦来顺 《发光学报》2012,33(2):150-154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Y2SiO5∶Eu和Y2SiO5∶Tb纳米粉体,使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等对粉体的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了Eu3+和Tb3+不同浓度掺杂硅酸钇纳米粉体的发光性能。在紫外光激发下,所获得的Y2SiO5∶Eu纳米粉体的主发射峰均位于612 nm,对应于Eu3+5D07F2跃迁;Y2SiO5∶Tb纳米粉体的主发射峰均位于540 nm,对应于Tb3+5D47F5跃迁。  相似文献   

11.
采用高温溶剂热法合成了下转换发光材料NaYF4∶Eu3+ 和NaYF4∶Eu3+,Tb3+ ,采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激发(PLE)谱和光致发光(PL)谱对材料的物相结构、形貌特征和发光性质进行了表征和研究,并分析了其发光原理。结果表明:所合成的NaYF4∶Eu3+ 和NaYF4∶Eu3+,Tb3+ 为纯六方相晶体,尺寸在100 nm左右;改变Eu3+ 和Tb3+ 的掺杂浓度后晶格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说明Eu3+ 和Tb3+ 取代的是Y3+的晶格位置;在394 nm光的激发下,检测到Eu3+5D07F15D07F2跃迁处的特征发射光,并且可见光强度随着Eu3+ 离子掺杂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另外Tb3+ 离子浓度对NaYF4∶Eu3+ 晶体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说明掺杂Tb3+ 离子改变了Eu3+ 离子所处的配位环境,导致红色发光带增强,而这主要源于电偶极子跃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采用燃烧法制备了Gd2O3:Sm3+和Li+离子掺杂的Gd2O3:Sm3+纳米晶,根据X射线衍射图谱确定所得纳米样品为纯立方相。在室温下,用275 nm和980 nm激发光激发各样品时,可分别观测到Sm3+离子的强荧光发射和上转换特征发射,其主发射峰分别位于560,602,650 nm处,分别对应着Sm3+离子的4G5/26H5/2,4G5/26H7/24G5/26H9/2的电子跃迁,其中以4G5/26H7/2跃迁的光谱强度最大。实验表明Li+离子的掺入使得Sm3+离子的荧光发射强度显著增加。通过对样品的XRD、TEM和激发光谱、发射光谱的研究,分析了引起样品荧光强度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Na+离子掺杂Gd2O3 ∶ Sm3+纳米晶的发光增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柠檬酸作燃烧剂,在柠檬酸-硝酸盐体系下制备了Gd2O3 ∶ Sm3+和Gd2O3 ∶ Sm3+,Na+纳米晶。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荧光光谱仪等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光致发光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得纳米样品为纯立方相,晶粒尺寸约为30 nm。在室温下,用275 nm激发光激发各样品时,可观测到Sm3+离子 的较强发光,其主发射峰位分别位于561.5,603.5,651.5 nm,分别对应着Sm3+离子的4G5/26H5/2 , 4G5/26H7/24G5/26H9/2的电子跃迁, 其中以4G5/26H7/2 跃迁的光谱强度最强。实验表明:Na+离子的掺入使得Sm3+离子的光发射强度显著增强。对引起样品荧光强度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采用油酸辅助的水热法制备了Er3+/Yb3+共掺NaYF4微晶,通过在反应体系中引入Zr4+离子,实现了NaYF4微晶的晶相控制和上转换发光增强。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Zr4+离子的引入能够明显加快立方相α-NaYF4向六方相β-NaYF4的相转变过程。当Zr4+离子的引入摩尔分数为5%时,获得了纯的六方相β-NaYF4微晶。Er3+/Yb3+共掺NaYF4微晶在980 nm激光泵浦下,观察到强的上转换绿光和红光发射,且上转换发光强度随着Zr4+离子添加量的增加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5.
新型红色荧光粉Sr2ZnMoO6:Sm3+的制备与发光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Sr2ZnMoO6:Sm3+新型红色荧光材料,并对其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XRD测量结果表明所制备样品为纯相Sr2ZnMoO6晶体。样品的发射光谱由一系列锐谱组成,分别位于563 nm(4G5/26H5/2)、598 nm(4G5/26H7/2)、607 nm(4G5/26H7/2)和645 nm(4G5/26H9/2),最强发射为645 nm。样品激发光谱由电荷迁移带CT和Sm3+离子的特征激发峰组成,主激发峰位于284 nm(CT)和403 nm(6H5/2-4L13/2)。 随着Sm3+浓度的增大, Sr2-xZnMoO6:xSm3+材料的发光强度先增大后减小, 在x≥2%时,发生浓度猝灭现象。根据Dexter理论分析其猝灭机理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比较了Li+、Na+和K+作为电荷补偿剂的作用,发现均使Sr2ZnMoO6:Sm3+材料的发射强度得到增强,但以Li+补偿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蒲勇  朱达川  韩涛 《发光学报》2012,33(1):12-16
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用于白光LED的Ca1-x-yWO4∶xPr3+,yLi+ 红色荧光粉。用XRD、SEM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试样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表征。所合成的样品为四方晶系。经预先球磨的样品颗粒比较均匀,粒径较小。荧光粉的激发峰位于440~500 nm的宽带内,主要发射峰位于602,620,651 nm,对应于Pr3+1D23H43P03H63P03F2特征跃迁发射, 651 nm处的强度最大。同时还研究了Pr3+、Li+的掺杂浓度以及助熔剂的加入对样品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Ca1-x-yWO4∶xPr3+,yLi+是可用于蓝光芯片激发的白光LED用红色荧光粉。  相似文献   

17.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α-SrHPO4:RE(RE=Eu3+,Tb3+)纳米磷光体,并研究了材料的形貌与光谱特性。α-SrHPO4纳米粒子为长度90~200 nm的棒状结构,直径为24~36 nm。Eu3+和Tb3+的掺杂均会降低α-SrHPO4的结晶度,并减小其长径比。α-Sr0.97HPO4:0.03Eu3+在395 nm近紫外光的激发下,存在分别由5D07F15D07F12跃迁引起的590 nm和614 nm发射峰,最终发射橙红光。α-Sr0.97HPO4:0.03Tb3+在217 nm近紫外光的激发下,存在由5D47F5跃迁引起的543 nm绿光发射。  相似文献   

18.
吴疆  张萍  蒋春东  邱泽忠 《发光学报》2014,35(7):772-776
采用高温固相法在1 400 ℃下经二次煅烧合成了橙红色荧光粉Ca3Y2-xSi3O12:xSm3+,研究了Sm3+离子掺杂浓度及助熔剂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XRD结果显示,所合成的荧光粉的主晶相为Ca3Y2Si3O12。荧光光谱分析表明,Ca3Y2Si3O12:Sm3+硅酸盐荧光粉可以在320~500 nm范围内得到有效激发,并发射橙红光。在402 nm激发下,样品发射光谱中的主发射峰分别位于562 nm(4G5/26H5/2)、598 nm(4G5/26H7/2)和646 nm(4G5/26H9/2),其中598 nm处峰值最大。改变Sm3+离子掺杂浓度发现:荧光粉发光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最佳Sm3+掺杂量x(Sm3+)为5%,浓度猝灭机理为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讨论了几种助熔剂的影响,NH4F、CaF2和NaCl均降低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只有H3BO3能够显著增强样品的发光,其最佳掺杂质量分数为1%。  相似文献   

19.
以高温固相法成功合成了一系列Eu3+离子激活Ba3WO6红色荧光粉。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荧光光谱(FL)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样品均具有立方晶系的双钙钛矿结构;Eu3+离子的激发谱由一个宽带(包括Eu3+-O2-和W6+-O2-电荷转移带)和若干个窄峰(4f-4f电子跃迁)组成,而跃迁5D07F15D07F2则构成了发射谱的主要部分。调整原材料中BaCO3和WO3的量的比,XRD的主衍射峰位发生红移至与标准谱完全吻合,发光强度有所提升并分析了原因。Eu3+离子的临界摩尔分数为0.05,临界距离(Rc)为1.263 4 nm。在314 nm或394 nm激发光下,样品发出红光(λmax=596 nm),色坐标为(0.618,0.342),在LED照明、显示等领域具备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20.
实验研究了晶相对下转换的影响。Tb3+ -Er3+ 耦合对将一个紫外光子(Tb3+7F65L1)294 nm 剪裁成800 nm (Er3+4I9/24I15/2) 和467 nm (Tb3+5D47F6) 两个都能被GaAs 太阳能电池吸收的低能光子。采用水热法制备了NaYF4六角相微晶和立方相纳米晶粒子,六角相由于具有热力学稳定性和有序的排列结构而更有利于量子剪裁过程的发生,相反在立方相结构中没有发现量子剪裁现象。分别采用294 nm 和355 nm波长的光对六角相NaYF4进行激发,从发射光谱可以看出,下转换的实现是通过一个交叉弛豫过程完成的。实验结果表明,与熔融法相比,用水热法制备的NaYF4 的量子产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