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秀玲 《化学教育》2008,29(1):31-33
通过对化学教师部分核心化学概念相异构想的调查研究,并与高一学生的研究结果相比较,发现教师与学生整体回答的曲线大致平行;教师及学生在“宏观—微观”、“微观—符号”表征转换方面存在困难。为了促进教师与学生相异构想的转变,应促进教师教学的反思,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丰富学生相异构想的调查。  相似文献   

2.
高一学生部分核心化学概念相异构想的探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秀玲  钱扬义 《化学教育》2005,26(10):34-36,51
本研究采用团体测查的方法,对经过初三1学年和高一上学期化学学习的157名高一学生进行了部分核心化学概念相异构想的探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在微观上的运用、化学式意义的微观理解、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宏观现象、物质宏观性质与粒子微观性质的联系与区分等方面存在突出的相异构想,为实施学生的概念转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孙杰英  严文法 《化学教育》2018,39(23):71-74
采用自编的二段式多项选择诊断测验为研究工具,对55名初三学生“酸、碱、盐”核心概念的相异构想进行调查研究,诊断了学生头脑中存在的相异构想并探析了产生这些相异构想的成因和主要来源,为中学化学教师进行概念转变教学及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杨丽娟  吕琳  徐林培 《化学教育》2005,26(11):36-37,45
笔者在初中生化学前概念中相异构想成因的前期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学生相异构想转变的因素,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认知顺应、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习主动调控等角度,初步提出了促进学生相异构想转变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化学前概念中的相异构想及其形成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琳  杨丽娟  周海花 《化学教育》2005,26(9):38-39,42
化学前科学概念(化学前概念)指学生专门学习化学前所形成的有关化学的认识,"相异构想"则是指学生形成的偏离科学概念的观点与认识.笔者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涉及到的化学知识为载体,通过个人访谈、教师座谈会、试卷分析和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了初中生已具有的化学前概念以及存在的相异构想,并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学生形成相异构想的主要方式:简单枚举、错误推理、主观臆测、望文生义、缺少辨证思想、缺乏化学思维能力等.  相似文献   

6.
吴轶鹏  韩慧磊  孙影 《化学教育》2020,41(17):105-111
国内外有关化学学科的相异构想研究主要包括对学生相异构想进行诊断及其原因分析,以及开发有效的教学模式或策略对学生相异构想进行概念转变。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为相异构想的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物质结构内容的抽象性导致学生产生大量的相异构想,影响着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学习和深刻理解。通过整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从思维的视角分析了中学生“原子结构”相异构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转变学生相异构想、促进概念理解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何彩霞 《化学教育》2009,30(3):27-29
同系物是有机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化学概念。通过课堂观察与学生访谈发现,高一学生在学习烷烃的“同系物”概念时,对同系物的“结构相似”存在错误认识。对教材中“同系物”概念的呈现方式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中的缺陷;分析了同分异构体概念对同系物概念的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干扰。从有机物分类的角度,对同系物及其结构特征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了“同系物”概念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9.
为测量学生酸碱反应概念的理解水平,并诊断学生的相异构想,基于RASCH模型开发了酸碱反应概念理解的测查工具。使用该测查工具对752名高中生进行测试,分析显示测试结果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研究还表明,中学生对酸碱反应概念的理解水平随年级升高而提高,但在不同的理解水平上学生均存在较多的相异构想。  相似文献   

10.
国外"化学概念教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秀玲  钱扬义 《化学教育》2004,25(11):60-64
通过查阅《美国化学教育》(JCE)1995年7月至2003年7月有关化学概念教学的文章,对国外化学概念教学研究的新进展作一概述,列举了提出的关于化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并列举了“电子构型”和“分子模型”2个概念案例。另外,通过访谈国内先进教师和查阅国内相关教育期刊,对国内化学概念教学研究也作了一般概括。比较了国内外化学概念教学研究在主题的选择、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上的差异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运用自编的二段式诊断测验,对10到12年级的529名中学生进行了“电解质”概念相异构想的问卷测查。对测查数据运用Rasch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中学生有关“电解质“的相异构想存在着差异。依据SOLO分类标准对中学生“电解质”的相异构想进行了分类,并借助课堂观察和访谈对不同年级中学生“电解质”相异构想的来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中生有关物质结构的前科学概念的探查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王磊  黄燕宁 《化学教育》2002,23(5):12-14
1 引言现代化学教育的着眼点不是看学生学会了哪些化学知识 ,而是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的核心概念 ,形成化学认识 ,发展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解释力。化学概念众多 ,哪些是核心概念呢 ?目前普遍认为化学核心概念至少包括以下几类 :(1)微粒———原子、分子、离子 ;(2 )微粒间的作用———化学键 ;(3)分子构型———三维化学 ;(4)动力学理论 ;(5 )化学反应 ;(6 )现代化学的新进展。这 6类概念均与对物质结构的微观认识相联系 ,可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物质结构微观认识是很重要的任务。然而 ,由于微观世界看不到 ,摸不着 ,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也就形式…  相似文献   

13.
卢姗姗  毕华林 《化学教育》2016,37(21):29-35
采用准实验研究设计,选择高一年级2个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对实验组学生进行教学干预,让他们采用解释驱动探究学习电解质和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控制组学生按照学校正常教学安排进行。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概念理解高于控制组,并且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呈现显著性差异。解释驱动探究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迁移,并消除了相异构想。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化学教育类期刊关于化学概念的研究文章,及一些和社会、生活、技术、环境直接相关的化学概念的研究文章,发现对于基础的、抽象的化学概念学习和教学有比较多的研究;对和生活有直接联系的化学概念的学习和教学则很少关注,或者只是关注概念含义的解释,很少关注学生头脑中对这些和社会、生活、技术、环境直接相关的化学概念的认识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15.
杨笑  占小红 《化学教育》2022,43(19):71-76
基于可信度在概念转变中的重要性,介绍了注重证据与概念匹配关系的证据模型链(MEL)教学支架,说明了它在支持概念可信度重新评估、促进概念转变教学有效完成中的作用。通过分析MEL支架的构成要素及呈现形式,开发了适用于化学概念转变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以容易产生相异构想的典型主题“化学平衡的动态性”为教学设计案例,对基于MEL的概念转变教学模式付诸实践并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6.
林晓娇王   《化学教育》2014,35(5):56-58
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方法,对高三53名学生关于“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相异构想进行调查研究,探查学生头脑中存在的相异构想,分析产生的原因,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提出了转变相异构想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内"化学概念教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谢泽琛  钱扬义 《化学教育》2004,25(10):58-61
以国内化学概念学习研究为主要内容,从3个方面分析了国内对化学概念学习的研究:(1)关于化学概念教学的经验性研究;(2)关于化学概念教学的理论性研究;(3)关于化学概念教学的现代研究。本文也简单分析了国外化学概念教学的研究,并且通过对比国内外化学概念教学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陈长应 《化学教育》2006,27(1):49-52
同分异构体是有机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化学概念。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头脑中存在着许多错误概念,而错误概念对学生学习有机化学产生严重的障碍。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及时纠正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概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谢兆贵 《化学教育》2011,32(11):25-27
从心理表征的角度看,“化学概念的理解”就是学习者对化学概念形成了恰当的心理表征。通过调查高三学生“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表征发现,学生对化学概念存在多重外部表征,但并非关于概念的真正理解。本文运用DeFT(Design,Functions,Task)概念框架建构教学,设计多重媒体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侯若冰  梁谦 《化学教育》2019,40(8):28-32
波性是原子或分子中电子的重要性质,但结构化学教材对电子波性概念的解释不够详尽。为降低学生在学习该概念时的难度,结合教学实践,尝试将电子波性的物理特征描述为微观环境中电子的运动没有确定的轨迹。通过详细的分析与讨论,多数学生较好地理解了电子波性的物理特征,并认识到正是电子的波性与粒性在不同条件下的转换,才产生了能同时体现出电子波粒二象性的衍射图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