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激励评价中的等级划分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值分布的等级划分方法,相比于现有的等级划分方法,该方法能够综合考虑数值分布情况来划分等级,并结合本文提出的等级划分法对密度算子进行拓展,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值分布的激励型综合评价方法。首先本文从数值分布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等级划分方法,从而得出各等级区间的等级区间分界点;其次确定等级系数,并结合指标值和等级区间分界点给出各指标的权向量,给出一种不需要进行归一化处理的等级权向量确定方法,该方法能够较好的解决归一化处理带来的不公平性;再次根据密度算子思想对评价数据进行集结得出评价结果;最后通过一个算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对被评价对象科学激励的作用。该方法尤其适用于企业员工激励、省市综合排名、高校人才选拔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模糊系统与数学》2021,35(3):116-122
为解决评价过程中分类等级的边界不确定性问题,将二型模糊集引入到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中.利用分类等级的边界限值,分别构造三角形二型区间模糊数的上、下隶属函数,在此基础上由观测数据构建相应的区间值模糊评价矩阵,结合指标权重合成得到区间值综合评价向量,最后利用区间数排序的可能度方法得到评价对象的等级隶属向量并给出评价结果.实例分析表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程度评价问题,利用区间数理论提出了基于区间数的可持续发展程度评价模型。首先将评价可持续发展程度中的五个等级标准值定义为区间数,建立实测指标区间向量和理想指标区间向量。其次,利用变异系数法和等权法给出各评价指标的两种权重向量。然后通过计算实测指标向量与每个等级的理想指标区间向量间的贴近度,应用模糊模式识别中的"择近原则"确定拟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等级。实例研究表明该模型建模方法简便有效,并在各种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程度评价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结合江西省2009年自然、社会和经济以及水资源资料,选取降水量、灌溉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生活用水定额、人均供水量、万元GDP用水量、生态环境用水率、缺水率作为评价指标,应用可变模糊评价模型对江西省11个市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能够科学、合理地确定样本指标对各级指标标准区间的相对隶属度、相对隶属函数,并且能够通过变化模型及其参数,合理地确定出样本的评价等级,提高对样本等级评价的可信度.最后与模糊识别理论计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评价等级基本保持一致.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整体水资源承载力等级为1~2级,水资源开发利用已具有一定规模,部分区域水资源开发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5.
模糊综合评估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权重确定和模糊合成算子选择是模糊综合评价中的两个关键技术.超标权在水质评价和环境评价中被广泛采用.而现在的超标权定义方法与引入的比较基点相关,且直线型超标权方法不适合当指标取值在等级划分的临界点附近时,取值稍微不同就会导致所属等级不同的情况,而S型超标权又与人的心理相关,难以把握.本文提出一种只与指标取值在区间的相对位...  相似文献   

6.
宋明娟 《大学数学》2001,17(1):100-102
1 引  言在实际中 ,人们经常需要为某类事物划分等级 ,区分优劣 .采取的办法往往是通过考试 ,专家打分等方式使被评事物对应一个分数 ,然后视分数落入的等级区间来确定其等级 ,其中等级区间是人们事先规定好的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 ,缺点是较为粗略 .例如 ,如果规定 90分~ 1 0 0分为优秀 ,那么 90分与 1 0 0分的差异就体现不出来 ,这样势必影响以此为基础的多因素的综合评判结果的精确性 .比如 ,在一次测评中 ,测评对象 x1对应的三个因素的分数依次为 1 0 0分、1 0 0分、89分 ,测评对象 x2 对应的与 x1相同的三个因素的分数依次为…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积分区间的多区间划分及子区间上的随机取点,提出了两类新的计算定积分的Monte-Carlo方法——"类矩形"及"类梯形"方法,并给出了其误差阶.最后,通过数值实验比较且验证了方法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敌机在某一时刻其状态属性特征具有迷惑性的特点将某时间段敌机的特征指标变化序列用区间数表示,然后将敌机各类战术意图基准特征值也用区间数表示,将两类区间数都进行规范化处理,求得目标特征区间值与各类意图基准特征区间值的距离矩阵,用AHP方法确定特征指标权重,然后提出了一个新的灰关联模型并对其满足灰关联四公理进行了证明,用提出的灰关联度模型对目标战术意图进行识别.仿真结果证明区间灰关联度方法用于飞机战术意图识别的有效性,同时可以发现其在实时性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属性区间识别理论模型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根据程乾生教授创立的属性识别理论模型[1] ,提出了属性测度区间的概念 ,建立了属性区间识别理论模型 ,并在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中进行了应用 .  相似文献   

10.
为全面评估雾霾天气对经济社会生态的安全状况,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构造了雾霾危害综合风险评估体系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计算了各子因素权重,采用物元可拓模型计算长三角三省市雾霾危害综合风险的关联系数、判定等级.计算结果表明:上海市综合风险等级判定为严重,江苏省综合风险等级处于轻度,浙江省综合风险等级处于微度,同时使用综合指数法的计算结果验证了结果可信.最后根据三省市各项风险因素的权重大小、风险等级和改变难度综合评价各项风险因素,确定了长三角各省市降低雾霾危害风险水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灾害以最无序的方式在各地发生,意味着灾害熵达到了极大值.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当灾害熵取极大值时,灾损系列服从P-型分布.灾害损失的重现期指未来某一程度的灾害损失出现的平均时间间隔.根据实测的灾害资料,利用P-型分布函数,计算了未来具有一定重现期的灾害损失大小.这种方法概念明确,便于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阿拉尔垦区是新疆重要的棉花、林果产业基地,然而频发的自然灾害给农业经济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灾害地域分布不均衡以及带来的破坏效果大和损失严重等特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采用层次分析法作为基础理论,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建立评价模型.阿拉尔垦区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影响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它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赈灾物资的储备,既要符合物资的科学储存规律、又要满足物资储备的经济规律.在建立赈灾物资储备一般模型后,按照重复灾害事件和未遂灾害事件两类灾害事件的理论之说,对模型进行修改完善,分别构建未遂灾害事件的赈灾物资储备模型以及重复灾害事件的赈灾物资储备模型.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自然灾害保险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灾害保险是筹措防灾救灾资金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运用博弈论中的委托—代理理论建立自然灾害的保险模型,对有关自然灾害的最优保险费率的确定及其特征进行了研究,为开展自然灾害的保险业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如何细致识别出自然灾害下应急管理的关键因素,对于开展科学有效的应急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应急管理关键因素的混合型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构建三角模糊数为基本语言集、三角区间模糊数为补充语言集的评价尺度集,建立混合型初始直接关联矩阵并将之转化为区间数直接关联矩阵,进而实现中心度和原因度的综合排序,从而据此有效的识别出应急管理的关键因素,为制订高效科学的应急管理政策提供良好的方法论支持。同时,通过一个算例表明了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识别效果。本混合型识别方法突破了已有研究单一性模糊评价尺度集的局限性,具有方法论创新价值,并在关键因素识别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普适性。  相似文献   

16.
气象灾害评估分析的AHM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采用属性层次模型(AHM)对主要气象灾害的风险承受能力与控制能力进行评价分析,并与层次分析法(AHP)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属性层次模型(AHM)比层次分析法(AHP)更便于计算,为气象灾害风险承受能力与控制能力的评价与风险决策问题提供了更实用更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具有不确定情景预测信息的台风灾害应急决策问题,提出一种同时考虑事前预警措施和事中应急响应措施的两阶段决策方法。该方法中,首先考虑决策者的风险规避行为,通过计算各应急响应措施的实施效用来确定针对不同预警措施和灾害情景下的最优应急响应措施;其次考虑决策者的后悔规避行为,计算任意两个预警措施相比较的后悔—欣喜值,并通过最大熵法将不确定情景的区间概率转化为点概率;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预警措施的综合后悔—欣喜值及排序值,并最终确定第一阶段的最优预警措施和第二阶段针对各灾害情景的最优应急响应措施。最后,通过算例研究和对比分析说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区间数多指标系统的决策特点,对指标数据初始化处理时,利用“奖优罚劣”原则,提出了一种易于计算且实用的[-1,1]线性变换算子,然后定义正、负理想方案,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一种新的区间数多指标的灰色关联决策模型.该模型为区间数多指标决策提供了一种科学、实用的方法,并利用现有的实例来证实此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