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 《力学与实践》1996,18(4):77-77
冯元祯先生翻译的两首古诗冯元祯先生是国际著名的现代力学家,1919年生,191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系,1948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以后在该校任教.1952~1963年期间先后兼任美国航空方面的顾问.他在空气动力弹性方面做出过很好的...  相似文献   

2.
《力学与实践》2001,23(3):69-70
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地球动力学家和力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暨地球物理系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王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1年4月8日10时4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王仁先生1921年1月2日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航空工程系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44年春到贵阳飞机制造厂做设计员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被派到台湾参加对日军修理厂的接收工作,在台中市第三飞机制造厂任工程师.1948年~1950年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航空工程系继续深造,于1…  相似文献   

3.
《力学与实践》2004,26(5):84-84
2004年10月2日是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于2004年9月29日举行了“祝贺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应用力学学术报告会”,向郑哲敏先生表示热烈祝贺,并通过报告会,弘扬郑哲敏先生倡导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包括美籍华人学朱家鲲先生在内的200余位中外学出席了会议.郑哲敏先生从事科学研究近60年,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研究,开拓和发展了我国的爆炸力学事业.他擅长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出了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和理论,并在爆炸加工、岩土爆破、核爆炸效应、穿甲破甲、材料动态破坏、瓦斯突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他倡导海洋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性能、环境灾害力学的研究,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实验室,为推动我国力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先后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相似文献   

4.
????? 《力学与实践》1997,19(1):55-56
回顾力学所的建所思想——祝贺钱学森先生八十五岁寿辰郑哲敏(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0)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建于1956年1月,恰好在钱学森先生合家从美国回到祖国3个月之后,至今已40年了.钱先生当时关于力学所的建所思想不仅对这个所的发展起...  相似文献   

5.
回顾力学所的建所思想——祝贺钱学森先生八十五岁寿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力学所的建所思想——祝贺钱学森先生八十五岁寿辰郑哲敏(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0)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建于1956年1月,恰好在钱学森先生合家从美国回到祖国3个月之后,至今已40年了.钱先生当时关于力学所的建所思想不仅对这个所的发展起...  相似文献   

6.
记得生物力学家冯元祯先生在一次讲学中曾说过:科学研究的课题,就象大自然中遍地盛开的野花,随手就可摘一朵。血液动力学研究就是这些盛开着的“野花”中的一朵。 众所周知,血液循环对维持生命至关重要。但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头号杀手”,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已引起医疗卫生部门、有关科研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高度重  相似文献   

7.
张维先生突然患重病去世,这个不幸的消息使我们清华大学固体力学研究所的教师、同学都十分悲痛.半个多月前,张维先生以88岁的高龄,出国接受世界工程师协会联合会为他颁发工程教育优秀奖章.从莫斯科回国后,他与我们谈及世界工程师组织情况时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在目;他从莫斯科带回的俄罗斯材料力学教科书还传达着对我们这些后辈的关怀;我们对他为祖国又赢得一份荣誉的赞叹声犹在耳边,他却突然永远离我们而去了.这,怎能不引起我们深深的悲痛与怀念! 张维先生是我们系的创始人.1958年,为了新中国工程科学和航空、航天事业的…  相似文献   

8.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古根汉姆航空实验室(Guggenheim Aeronautics Laboratory at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GALCITl白20世纪20年代晚期始建直至1942年一直是西奥多.冯.卡门指导的.在这段相对不长的时期内,尤其是流体力学方面,...  相似文献   

9.
新千年的第一个春天,王择教授迎来了他的80寿辰,哈尔滨工业大学将为他举办祝寿学术报告会.届时王挥先生在各个时期的学生会从祖国和世界各地前来聚会,共庆先生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辛勤耕耘五十载之硕果.1920年4月1日,王挥出生于河北省保泽县一个渐趋衰微的书香世家.他早年就读于北京师大附中内迁的西北临时大学附属中学,ig38年~1942年在重庆中央大学学习,大学毕业后辗转在重庆、汉中等地工作,1950年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1952年担任全国第一个理论力学教研室副主任,协助苏联专家培养研究班教师.1956年王择先生受聘副教授,同时…  相似文献   

10.
周恒 《力学与实践》2011,33(2):101-102
陆士嘉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流体力学家和教育家。她和张维先生在1946年回国后,一起在北洋大学任教了一年。她在航空系,张维先生在土木系。1947年暑期转去清华大学。我1946年考入北洋大学,刚好有幸听了陆先生一年的课。 陆先生在北洋大学教的是物理。我在大学一年级时是在化工系。当时北洋大学的理学院学生很少,一年级时化工系和理学院的全体学生合班上课。  相似文献   

11.
忆我的导师周培源先生我的恩师周培源先生去了.作为他老人家晚年的学生,我的心情非常沉痛.他老人家八年来关心、爱护、指导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教育我怎样做人.他对科学执著的态度以及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科学事业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1985年9月,我考取了...  相似文献   

12.
??? 《力学与实践》1994,16(2):68-68
忆我的导师周培源先生我的恩师周培源先生去了.作为他老人家晚年的学生,我的心情非常沉痛.他老人家八年来关心、爱护、指导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教育我怎样做人.他对科学执著的态度以及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科学事业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1985年9月,我考取了...  相似文献   

13.
由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主办的第14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会议于1976年8月30日—9月4日在荷兰举行,有41个国家1027名代表参加,约270篇论文。在大会上作专题报告的有荷兰科学院院长Casimir:数学、力学和现代物理,J.H.Argyris:电子计算机和力学,冯元祯(Y.C.Fung):生物力学;G.K.Batchelor:   相似文献   

14.
荆广生简介     
荆广生教授,河北定兴人,1917年生。1941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航空系。毕业后,先在航空部门工作,然后赴美国和英国工作。1945年至1949年6月在美国McDonell飞机厂、英国Glostev飞机厂任设计分析员,参加当时国际上先进的战斗机设计工作。在新中  相似文献   

15.
荆广生简介     
???? 《力学与实践》1986,8(5):59-59
荆广生教授,河北定兴人,1917年生。1941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航空系。毕业后,先在航空部门工作,然后赴美国和英国工作。1945年至1949年6月在美国McDonell飞机厂、英国Glostev飞机厂任设计分析员,参加当时国际上先进的战斗机设计工作。在新中 ...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一年六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举行了一次力学报告会。发起单位是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的工程力学部、机械工程师学会的应用力学部、生物工程部和流体工程部。美国航空与宇航学会的结构会议同时  相似文献   

17.
今年6月,我们收到美国航空与宇宙航行学会(AIAA)技术信息部来函,索要本刊,以便他们编制摘要和索引,向美国以至全世界有关的科学和工程界介绍中国学者在计算力学学科和工程方面的进展和成就。本刊随即与该部建立了联系,并将最近两年的期刊寄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国家建设所取得的举世公认的成就,世界各国都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国,特别是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本刊作为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学术期刊,它  相似文献   

18.
周力行 《力学进展》2004,34(4):582-582
多相流、非牛顿流和反应流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冶金、航空、航天、热能、核能和水利等工程中,是流体力学和工程热物理等技术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在中国力学学会的倡议下,曾于1997年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石油学会等四个学会成功地联合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多相流、非牛顿流和物理化学流学术会议.来自美国、英国、日本、中国、澳大利亚  相似文献   

19.
王仁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对恩师的逝世,悲痛之情难于言表. 1963年,我有幸成为王仁先生的研究生,之后留校与先生朝夕相处,至今已有38个年头了,恩师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宛如昨日,永记难忘.先生治学严谨,办事认真,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前进.这里就先生临终前的几件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王仁先生每年暑期都坚持游泳.2000年暑期,先生一如既往,每天去游泳池,完成自己规定的每年累积游一万米的计划.游泳池的工作人员无不为这位80高龄老先生的毅力所感动,谁会想到当时病魔正潜伏在先生体内. 去年…  相似文献   

20.
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及其瞬态测试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前言 随着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气体动力学的研究领域不断地由亚声速流动到超声速流动再向高超声速流动推进.在航天领域,人们早在1961年就已经实现了载人和不载人的高超声速飞行.目前正在以太空探测和开发为目的,研究能水平起飞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在航空领域,从1903年Wright兄弟实现了速度为 56 km/h的人类首次飞行后,现在已经成功地设计出飞行马赫数为2~3的超声速飞机.目前正在探索研究飞行马赫数为5~10的高超声速飞机.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是当前国际上高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该领域的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