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建立了包含数值方法和分析方法的威力仿真方法。考虑数值计算的规模和复杂度,采用爆轰计算获得初始时刻破片场,利用分析方法描述破片飞散和破片作用目标的过程。采用该威力仿真方法,实现了对破片场形成、破片飞散、破片作用目标的全过程描述。数值计算采用LS-DYNA软件,为了获得战斗部初始时刻破片场,开发了接121处理程序。利用分析方法,建立了破片飞散和破片毁伤性能评估模型,飞散模型中考虑空气阻力等因素的影响,破片毁伤性能评估模型中采用THOR方程预估破片剩余速度、剩余质量和最大穿透厚度,从而获得破片弹道、破片威力参数和破片对靶板的毁伤效果。通过对虚拟靶板上命中破片进行统计,计算出破片命中靶板密度分布和破片飞散角分:布,完成破片战斗部威力仿真试验。在威力仿真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仿真模型(图1)。采用面向对象的Visual Studio.NET编程语言,实现威力仿真软件的编码。  相似文献   

2.
为使战斗部具有多种定向毁伤模式并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可控毁伤,提出了一种扇形装药的可变形定向破片战斗部,该战斗部可实现轴向展开和侧向展开2种模式。采用AUTODYN软件进行破片场的数值模拟。首先,基于战斗部单元体分析获得了距离轴心25 mm处的最佳起爆点位置;其次,对整个战斗部进行分析,在轴向展开模式下分析了轴向展开角度对破片飞散速度、破片数目和破片空间分布的影响,发现轴向展开角在60°~75°范围内毁伤效果较佳;最后,在侧向展开模式下分析了整个战斗部的破片速度和破片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破片具有明显的定向飞散特性。  相似文献   

3.
偏心起爆战斗部随机破片数值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AUTODYN-3D软件和基于Mott破片分布理论的Stochastic随机破碎模型,对破碎型偏心起爆战斗部的破片形成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3种起爆方式下自然破片的飞散特性以及偏心起爆时不同起爆半径随机破片的飞散特性。结果表明:偏心单点和偏心多点起爆在目标区域产生的破片数比中心点起爆分别提高了37.12%和62.86%,且破片质量小,破片的利用率可以提高4.01%~6.08%;偏心单点和偏心多点起爆的平均速度增益为25.95%和28.37%;对于偏心起爆,随着起爆半径的减小,目标区域的随机破片数减小,轴向速度和径向速度也随之减小。  相似文献   

4.
超高速撞击过程伴随着复杂的物理过程。为分析杆式圆柱形钨合金弹超高速撞击薄钢靶时的物理过程,采用AUTODYN/SPH数值仿真计算方法获得了撞击过程模型及每个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信息,并通过广度搜索破片识别程序识别每个破片所含粒子,利用MATLAB编程对破片粒子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获得弹靶撞击过程的变化特性、弹靶破片数量、相关能量随撞击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发现:随着弹体撞击速度的增加,剩余弹体被严重侵蚀,且弹体能量损耗增加,弹体损失的能量主要转变为弹靶破片动能;计算得到了撞击20μs时的能量损耗直方图,同时分析了发生撞击时靶板的能量变化过程,并简要描述了该过程。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不同起爆方式下非圆截面装药结构的释能规律,采用AUTODYN软件开展了非圆截面装药结构在不同起爆方式下的释能特性数值模拟,分析了起爆方式对爆轰波形演变、破片质量、破片初速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装药结构的特殊性,采用端部单点起爆时装药能量分布不均匀,部分区域产生大量的无效小质量破片,且不同位置处的破片初速波动较大;采用端部两点和端部三点起爆时,能够对爆轰能量起到匀化效果,减少无效破片数量,提升破片初速的一致性。由此证明通过调整起爆方式可以对非圆截面装药结构的能量输出结构进行有效调控,对其周向能量场起到匀化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低附带战斗部的非金属破片飞散特性,结合某低附带杀伤战斗部静爆威力实验,对战斗部爆炸产生的非金属破片初速以及速度衰减情况进行了分析。基于能量守恒得到了包含壳体结构和材料强度因素的破片初速公式;基于破片在空气中飞行运动情况的分析,通过对球形破片阻力公式和等效面积进行修正,得到了非金属自然破片的速度衰减规律。所得结果较好地解释了战斗部静爆实验中的破片终点效应情况,亦可为该类战斗部破片毁伤效应评估提供一种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定向战斗部的毁伤效能,明确序贯起爆参数对定向战斗部毁伤效能的影响,运用LS-DYNA有限元程序,采用破片速度差累加和飞散角累加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序贯起爆参数下破片初始威力参数,利用毁伤概率法,计算了不同序贯起爆参数下战斗部对地面军用车辆的毁伤效能。结果表明:起爆线个数和起爆线夹角主要影响破片速度大小,起爆延时时间主要影响破片速度大小和飞散角正负占比。相对于偏心一线和三线序贯起爆,偏心两线序贯起爆在落高为7~9 m时有7.5~25.0 m2的毁伤面积。当起爆线夹角由30°增大到120°,落高为4~8 m时,战斗部对地面军用车辆的毁伤面积降低3.9%~60.3%。序贯起爆的延时时间由零增加到0.75倍的相邻起爆点间爆轰波传播时间,落高为4~8 m时,战斗部的毁伤面积增加8.4%~87.2%。当起爆方式采用偏心两线序贯起爆,起爆线夹角取30°~60°,延时时间取0.50~0.75倍的相邻起爆点间爆轰波传播时间时,破片战斗部对地面军用车辆目标具有较好的毁伤效能。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破片模拟弹侵彻钢板的过程,将模拟弹冲击钢装甲的侵彻过程分为初始接触、弹体侵入、剪切冲塞和穿甲破坏4个阶段进行理论分析。当靶板剩余厚度的剪切冲塞抗力小于延性扩孔抗力时,靶板的破坏模式完全转变为剪切冲塞;剪切塞块速度与剩余弹体速度相同时,推导出破片模拟弹侵彻钢靶板的能量转化及剩余速度公式,与实验及有限元分析结果吻合较好。研究结果对于破片侵彻钢靶板威力设计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球形破片长距离飞行时速度衰减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二级轻气炮发射方式、激光无阻测量方法测量了不同材料、不同直径的球形破片在不同初速条件下长距离(最大距离达120 m)飞行时的速度衰减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初速条件下,球形破片长距离飞行时的衰减系数为常数;破片飞行空气阻力系数与破片初速有关,在战斗部设计关心的范围内(1.2~2.2 km/s),阻力系数与初速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冲击波与破片的运动关系直接决定两者对目标的联合毁伤效果,采用有限体积方法和网格自适应技术,对高温高压气体载荷作用下圆形刚体破片的运动规律、冲击波的衰减规律以及两者的运动关系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高压气团形成的冲击波与破片作用发生反射和透射,在破片前后形成的压力差是导致其加速的主要原因。在破片数量一定的情况下,破片距离高温高压气团中心越远,初速越小。当破片与高温高压气团中心的间距相同时,破片数量越多,初速越大。同时研究发现,冲击波与刚体球存在复杂的追逐关系:当初速较大时,破片和冲击波相遇两次;初速减小时,二者相遇一次;初速进一步减小时,二者不能相遇。冲击波与刚体球破片的前后关系将会影响它们对目标的毁伤是否存在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1.
阮科  高佳  马荣声 《波谱学杂志》2012,29(2):163-181
基于片段的药物筛选与设计在过去10年开始出现并获得了重要的应用,数十种基于片段的药物已经进入临床测试期. 源于靶标蛋白和小分子片段本质上的弱相互作用,现代核磁技术在其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该文简略介绍了核磁片段筛选的基本流程和重要概念,包括靶标蛋白的选择、片段库的设计、质量控制和重要的核磁筛选技术. 在后续的基于片段的先导化合物发现阶段,阐述了核磁新技术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化学位移扰动、分子间NOE、残留偶极耦合和顺磁标记等方法,以及这些新技术在靶标/配基复合体结构研究中的实际应用,穿插演示了片段组装的基本思路和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2.
使用Monte-Carlo模拟计算了垒下16O+232Th系统转移裂变和复合核裂变碎片角分布及角关联.转移过程、熔合过程和裂变过程分别用半经典模型、耦合道模型及鞍点过渡态统计模型进行模拟.考虑了各物理量分布产生的运动学效应及裂前中子发射和裂后碎片粒子蒸发对碎片角分布及角关联的影响.模拟结果和实验测量的分布相一致.使用折叠角技术借助Monte-Carlo模拟区分转移裂变和复合核裂变是可能的.考虑了转移裂变和裂前中子发射的影响,复合核裂变碎片角分布各向异性异常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3.
鲁倩  倪晋平 《应用光学》2012,33(3):558-563
针对飞行破片动能测试,提出了一种采用光幕测试飞行破片动能的方法。该方法采用两台光幕靶测试飞过光幕的破片的速度,通过破片穿过光幕输出的波形提取体积信息,得到破片的穿靶质量,进而得到破片的动能。文中分析了光幕输出波形与破片体积关系的理论模型,采用3种典型的旋转对称形状物体仿真验证了理论模型,并研究了一种标定方法。实弹射击试验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测量旋转对称破片或弹丸的动能,测量精度满足靶场测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Quantitative explanation for the odd-even effect on fragment angular momenta in the low-energy fission of actinides have been provided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ingle particle spin of the odd proton at the fragment’s scission point deformation in the case of odd-Z fragments along with the contribution from the population of angular momentum bearing collective vibrations of the fissioning nucleus at scission point. The calculated fragment angular momenta have been found to be in very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for fragments in the mass number region of 130–140. The odd-even effect observed in the fragment angular momenta in the low-energy fission of actinides has been explained quantitatively for the first time.   相似文献   

15.
 使用二维有限元法,研究了直径为6 mm和8.5 mm的预制破片(钨珠、钢珠)以不同速度在稠密气体中飞行时的破损问题,初步确定了珠子破损的阈值速度。研究表明,破损的程度与珠子的速度、材料、大小有密切关系。同时还研究了破损了的破片对6 mm厚钢靶的穿透能力。  相似文献   

16.
测量了16O+232Th、238U和19F+232Th近垒和垒下熔合裂变截面以及碎片角分布.包含靶核静态形变的耦合道理论解释了垒下熔合截面增强,预言了复合核系统自旋分布展宽.而实验上观察到的碎片角分布各向异性明显与裂变统计理论的预言不一致.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235U fission fragments channeling in silicon semiconductor detectors of heavy ions are reported. The analysis of the pulse height defect enabled to obtain the experiment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losses in silicon due to nuclear collisions and the energy of fission fragments in LSS-units.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obtained more than twice exceed the computed ones given by Heines and Whitehead based on Lindhard's theory.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柱状装药的周向预制破片战斗部,结合无量纲分析方法和爆炸驱动理论,确定了影响破片和冲击波相遇位置的关键参数,给出了由缩比战斗部推广预测原型战斗部爆炸产生的破片冲击波作用时序的方法。采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对比验证了理论分析和数值试验结果,分析了战斗部缩比比例对冲击波和破片作用时序的影响。结果表明:缩比模型与原型战斗部爆炸产生的破片和冲击波的相遇位置之比和相遇时间之比主要取决于两模型的质量比,在不考虑破片速度衰减时,两模型中载荷相遇位置之比和相遇时间之比等于其质量比的0.33次方。受破片速度衰减影响,该方法仅适用于质量缩比不小于0.2的模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利用日本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 NIRS ) 重离子医用加速器( HIMAC) 产生的束流照射国产的核-4型原子核乳胶,对500 AMeV 56Fe诱发乳胶核反应粒子产生进行了研究。讨论了500 AMeV 56Fe诱发乳胶核反应弹核碎片的多重数分布,并与其他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弹核碎片平均多重数随靶核质量的增加而增加,与入射能量无关。A stack of domestic N-4 nuclear emulsion was exposed to 56Fe ions at 500 AMeV at the HIMAC of NIRS. Particle production was investigated in 56Fe-Em interactions. The multiplicity distribution of projectile fragments was given in this paper and compared with other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heavy ion induced nuclear reactions in nuclear emul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ultiplicity of projectile fragments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ing target mass, and thereis no dependence on the projectile energy.  相似文献   

20.
Assuming a core plus valence nucleon structure, one-nucleon removal reaction is investigat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few-body Glauber theory. Fermi-type distribution is used for the core density, while the wavefunction of the valence nucleon is calculated by solving the single particle eigeuvalue problem of the SchrSdinger equation with the Woods-Saxon potential. The parallel momentum distribution (P//) of the fragments is calculated for isotopes with 3 < Z < 18. A remarkable scaling property is observed from the dependence of the dimensionless quantity R2v/R2c on the 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 of the parallel momentum distribution (FWHMp//). R2v/R2c is a measure of the exotic extent of the nuclear halo. Based on the obtained scaling law, FWHMp// can be used as an experimental observable to extract R2v/R2c and measure the exoticextent for the nuclear hal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