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Zn^2+—na^+离子交换动力学I.溶液浓度和搅拌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测量液相浓度变化和X射线电子探针分析树脂颗粒内浓度分布两者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强酸性阳郭树脂上Zn^2+-Na^+交换的动力学,讨论了溶液浓度和搅拌速度对交换过程的影响以及在判断交换速率控制机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上Zn^2+-Na^+交换过程的动力学。讨论了交换方向、温度和粒径对交换速率的影响。测出不同控制机理,不同交换方向时的传质参数和25℃-53℃范围内的扩散活化能。发现在低浓度ZnCl2溶液与Na^+型树脂交换时,用液相分析是液膜扩散控制过程,但用电子探针固相分析却表明树脂内有明显的浓度梯度。说明仅用液相浓度变化与模型方程拟合的方法来判断速率控制机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制备了La^3+掺杂的聚苯乙烯阳离子交换树脂,对其进行碳化处理3,分析了树脂碳化产物的组成和结构,并进一步考察了树脂碳化产物作为二次锂离子电池碳电极材料的电化学行为。La^3_掺杂的聚苯乙烯阳离子交换树脂碳化产物与相同处理条件下的未掺杂离子的树脂碳化样品相比,3种非C元素,H,O,2的含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HO,含量有所提高,而含量则有所降低。La^3+掺杂的聚苯乙烯阳离子交换树脂在碳化过  相似文献   

4.
模板交联壳聚糖对Cu^2+,Ni^2+,Co^2+离子的吸附作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市售的壳聚糖在水介质中与Cu^2+生成络合物,用二醛处理进行交联,稀酸洗去Cu^2+离子,制得Cu^2+离子模板交联壳聚糖树脂。这种树脂在PH值5-6条件下对其模板离子Cu^2+离子有最大的吸附量,对过渡金属离子的吸附次序为Cu^2+〉Ni62+〉Co^2+。在酸性再生条件下不会发生软化和溶解,重复使用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5.
La^3+,Co^2+,Cu^2+,Zn^2+与X沸石的微波加热离子交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微波加热法研究了水溶液中金属阳离子La^3+,Co^2+,Cu^2+,Zn^2+与沸石分子筛NaX之间的离子交换反应。考察了溶液浓度、加热时间、苏州地交换度的影响并运用正交实验做了直观分析优化。对比实验及X射线粉末衍射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微波加热法比传统加热法快约60倍,微波加热对分子筛晶体结构没有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H^+交换柱-脱气塔-Na^+交换柱串联工艺处理“负硬水”。H^+交换柱采用浮动床,Na^+交换柱采用固定床,树脂为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110,在满足硬度要求的同时,经处理后的水的碱度小于1.0mmol/L,出水体积可高达H^+交换柱树脂体积的260倍以上,实际运行结果表明,本工艺具有操作简便、出水稳定、水质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设计合成了具有亲水性聚丙烯酰胺骨架,含有二个可作为第三配位的基团──羟基和胺基的手性配体交换树脂,同时在胺基上键联不同疏水性的基因,用来研究第三配位、疏水作用和空间位阻对配体交换色谱拆分DL氨基酸的影响。初步研究了用此系列树脂的Cu2+络合物作为色谱固定相对外消旋氨基酸的拆分,根据拆分结果,提出了手性树脂的Cu2+络合物的立体结构的模型,并用计算机模拟此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8.
标题的装置包括装有预涂中空纤维的过滤器的过滤一脱盐箱,一个装填离子交换树脂的柱塔,用于监测徨水电导率或CL~-浓度的装置和依靠来自监测器的反馈信号来控制离子交换树脂数值的装置。阴离子交换树脂对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数值的装置。阴离子交换树脂对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混合比例控制在>0.5:1,离子交换树脂的平  相似文献   

9.
水汽系统氢电导率监测用氢交换柱附加误差超标是造成氢电导率测量不准确的主要原因,而氢交换柱附加误差超标主要源于阳树脂的再生度低。理论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氢交换柱附加误差与阳树脂再生度及水样Cl-浓度均有关系,再生度越低,Cl-浓度越高,氢交换柱附加误差就越大。对于超临界水汽系统氢电导率测量用氢交换柱,为了保证附加误差满足不大于5%的标准要求,建议控制树脂再生度在85%以上。阳树脂再生度取决于再生工艺,动态再生和电再生的效果要比静态浸泡再生好,可以保证树脂的再生度和氢交换柱的附加误差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201×7和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D301从6NHCl溶液中交换吸附Fe~(3+)和Zn~(2+)的平衡交换容量和体积分配系数。当树脂床高1.0到1.4米、6NHCl溶液中Fe~(3+)~600毫克/升,Zn~(+2)~150毫克/升,流速为~3.3米/时时,强碱201×7对Fe~(3+)的工作容量约为21克/升。在用水再生强碱201×7时,Fe~(3+)的淋洗曲线峰比Zn~(2+)峰出现得早,且峰宽较窄。  相似文献   

11.
采用动态法测定了NKA树脂对水中碘的吸附能力;研究了浓度、pH和流速等因素的影响;并在解吸条件和效率等方面与离子交换树脂作了对比。结果显示,NKA树脂对碘的吸附能力低于阴离子交换树脂和活性炭,但高于XAD-4和H-107。然而,NKA树脂的解吸效率和解吸液浓度比阴离子交换树脂和活性炭高得多。  相似文献   

12.
偏二甲肼在阳离子交换柱上的交换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偏二甲肼在树脂上的交换过程 ,其交换行为用流出曲线来表示 .文中还对影响流出曲线的各种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 .通过实验发现 1#树脂的交换效果最好 ,贯穿点前的流出液完全符合浓度≤0 5mg/L的排放达标要求 ,而料液浓度、流速、不同类型树脂是影响交换最关键的因素 .  相似文献   

13.
球形炭化树脂作为催化剂载体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为炭素材料催化剂开拓了新的前景。在诸多炭化树脂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中,离子交换-炭化法具有许多优点,是重要的制备方法之一。本文从D152大孔弱酸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前驱载体,用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先制成钙型D152酸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前驱载体,用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先制成钙型D152树脂,然后同Ni的NH3-NH^+4水溶液、乙醇水溶液进行离子交换,再经炭化后制成了高分  相似文献   

14.
大孔型阴树脂交换性能测定的流动注射分析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自行设计的流动注射分析流路及含有Hg(SCN)2和硝酸铁的显色溶液测定氯离子的光度法检测了大孔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性能.在FIA流路中装置了一支微型离子交换柱,其中装入需检测的树脂.用含一定浓度的氯离子溶液(稀盐酸溶液)作为检测试剂.并令其流过交换柱.用光度法连续检测从交换柱出口取得的流出液中的氯离子浓度.根据测得的氯离子浓度的数据,对影响树脂交换性能的因素,包括检测试剂和再生剂的浓度以及它们的流速等作出结论,并获得树脂交换性能的最佳条件如下:①微型交换柱的尺寸:长度57 mm,内径3.0 mm;②树脂层高度:40 mm;③树脂量:0.172 0 g;④再生剂浓度及流速:30 g·L-1,0.6 mL·min-1;⑤消耗再生剂体积:433 mL;⑥检测试剂浓度及流速:20 mg·L-1氯离子的盐酸溶液,1.3 mL·min-1.  相似文献   

15.
NH4^+改型钾丝光沸石及其离子交换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铵盐改型钾丝光沸石,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分析,分配系数,离子交换等温线及交换容量等的测定,就其结构及交换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铵改型钠丝光沸石和天然斜发沸石等进行比较,表明NH4^+改型后的钾丝光沸石对K^+具有较高的交换容量和较好的K^+/Na^+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D290大孔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W(Ⅵ)、Mo(Ⅵ)时,酸度、浓度、温度、流速等对吸附量的影响。确证了该种树脂对W(Ⅵ)、Mo(Ⅵ)的偏酸根吸附量大于其正酸根的吸附量,但交换速度慢于后者的交换速度。并研究了在上述诸条件下,D290树脂从溶液中分离钨、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纤维素基磁性聚偕胺肟树脂吸附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氯化锂浓度、树脂含量和溶液的PH对碱式纤维素基磁性聚偕胺肟树脂吸附Li^+离子能力的影响。在适当条件下,每个偕胺肟基可吸附两个Li^+离子。  相似文献   

18.
薄层树脂相吸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铁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提出了利用薄层树脂相通过光度法测定痕量铁的新方法。铁离子与硫氰酸钾形成红色络合物,将其富集在H+型001×7阳离子交换树脂上,通过制作成薄层直接测定。本法装皿容易,选择性好,用于天然水和化学试剂中痕量铁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并探讨了NK-ELN型离子交换树脂在再生贮氢合金材料包覆液过程中,温度、流速、溶液中离子浓度等条件对树脂交换容量和再生效率的影响,为树脂法再生贮氢合金材料包覆液工艺的制定,提供了一系列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新型复合无机离子交换剂磷锑酸—磷钼酸铵(PAA—AMP)的制备和对137Cs+的交换性能。这种交换剂成型好且稳定,对Cs+有良好的选择性和较高的交换容量,与以前的四价金属磷酸盐类复合材料相比,它吸附Cs+后可直接用浓度高的HNO3洗脱下来,实现了低酸交换吸附,高酸淋洗再生的工艺要求,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无机离子交换材料,可从放射性废液中分离和回收(137)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