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高压热天平和10g固定床反应器考察了温度对兖州烟煤与焦炉气共热解的失重行为、热解产物分布以及脱硫脱氮的影响。随热解温度升高共热解在300~550℃和600~700℃间出现明显失重峰。煤焦炉气共热解与加氢热解失重行为相似,均发生热分解反应和加氢反应。在实验温度范围(450~650℃)内,温度升高有利于提高焦油收率、热解水含量以及脱硫脱氮率,同时半焦收率降低。相同热解条件(压力为3MPa,终温为650℃)下,与煤在氮气气氛下热解相比,煤焦炉气共热解和加氢热解所得半焦收率均降低,焦油收率、热解水及脱硫脱氮率明显增加。与相同总压的加氢热解相比,煤焦炉气共热解半焦和热解水收率增加,焦油收率降低,脱硫率相当且脱氮率降低  相似文献   

2.
利用焦化工艺处理废塑料技术研究 Ⅱ. 200 kg焦炉中试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 kg焦炉考察两种废塑料(PS和WMP)与首钢炼焦配煤按不同比例均匀混合共焦化所得焦炭的质量变化规律,以期能为焦化工艺处理废塑料技术的工业应用提供基础数据。研究表明:废塑料与煤共焦化所得焦炭冶金焦率和焦炭质量降低明显,且随着废塑料添加比例增加,所得焦炭质量劣化程度整体加大;与添加同比例的PS相比,添加WMP虽得到较差的冶金焦率,但所得焦炭的转鼓强度(M40和M10)和反应后强度(CSR)均优于添加PS的情形;废塑料与炼焦配煤简单混合共焦化,严重影响焦炭质量,不能应用于工业实践。  相似文献   

3.
通过红外光谱、热重 质谱及燃烧 水解实验,研究了煤与废塑料共热解固体产物中氯的赋存形态及在燃烧过程中氯的释放特性。结果表明,温度低于600℃热解的半焦中存在有机氯化合物;600℃以上热解的半焦(或焦炭)中氯主要以无机盐类存在。燃烧过程中氯的释放率与燃烧温度,煤与废塑料共热解的温度以及共热解时废塑料的加入量有关。燃烧温度越高,氯的释放率越大,900℃燃烧时,氯的释放率都在94%以上;在同一温度燃烧时,热解温度越高,氯的释放率越低。400℃热解的半焦最高释放率达99.86%,而1000℃热解的焦炭的最高释放率为94.35%。  相似文献   

4.
油棕废弃物热解的TG-FTIR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利用热重分析(TGA)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联用技术对油棕废弃物的热解特性及其气体产物的释放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一级反应计算了油棕废弃物的热解动力学参数。研究表明,油棕废弃物较易于热解,失重集中在220℃~400℃,其热解活化能较小,约为60kJ/mol;气体产物的析出与生物质的热解失重有着相似的特性,气体产物主要在200℃~400℃析出,主要成分为H2O、CO2、CO、CH4和有机碳水化合物的混合物, 其中CO2和有机混合物的析出温度较低,而CO和CH4的析出温度相对较高。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400℃),除少量的CO2和CO外,无其他气体产物析出。气体产物的析出量与生物质样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有关,CO2和有机混合物的析出与生物质的热解失重曲线(DTG)有着相似的特性,是引起油棕废弃物热解失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镜煤抽提物热解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热重分析仪和热解/红外联用仪(Py-FTIR)考察了镜煤四氢呋喃抽提物的热解过程。热重的研究结果表明:抽提物的热解失重行为与镜煤的热解失重行为有很大不同,前者有两个明显的DTG峰,190 ℃左右时出现一个DTG峰,在439 ℃出现第二个DTG峰,与镜煤相比,抽提物的失重速率显著高于镜煤,且最大失重峰向低温区移动。抽提物的热解产物中脂肪烃的释放量多于镜煤,而且脂肪烃类产物释放的温度区间小,说明脂肪烃的释放更集中和快速,但是甲烷的生成量明显少于镜煤;抽提物热解产物中有少量的CO2生成,几乎没有产生CO。  相似文献   

6.
煤与稻杆共液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与神府煤和稻杆单独热解和液化的对比,研究了神府煤与生物质稻杆的共热解和共液化行为,考察和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协同作用。热重分析表明,稻杆的热解温度较低,在与神府煤共热解时,由于在较低温度下稻杆热解形成的自由基对煤热解的促进作用,使得混合物实际的热解失重高于对应的加权平均计算结果。共液化结果表明,神府煤与稻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协同效应,并因液化反应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在较高的液化反应温度和较长的反应时间,由于煤本身的热解速率增加,系统内供氢能力的不足导致逆向缩合反应速率增加,减弱了两者的协同效应。在实验条件范围内,当稻杆配入量为50%,在400℃,60min的反应条件下,神府煤与稻杆共液化时产生的协同效应最大。此时,共液化转化率和正己烷可溶物分别高于对应加权平均计算值的14.8%和9.7%,气体产率也同时降低了2.6%。  相似文献   

7.
煤高温快速热解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高温滴管炉在1000℃~1400℃考察了彬县烟煤在高温快速热解过程中失重的变化,同时比较了埃塞俄比亚褐煤和晋城无烟煤的热解规律。结果表明,热解失重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且各种煤种的最大失重率在高温下大于工业分析的失重率。对于不同变质程度的煤种其热解特性也不相同,较低的热解温度对高阶煤的影响较小。彬县原煤经过热解后比表面积增加,且随着热解温度的提高而增大,当热解温度超过灰熔点时,总比表面积降低。通过数据回归,得到了三种煤的失重率和热解温度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8.
生物质热解、加氢热解及其与煤共热解的热重研究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在加压热天平上用非等温热重法进行生物质(锯末、稻壳)在N2气氛下的热解和加氢热解研究。考察了升温速率(5~25℃/min)和压力(0.1~7MPa)的影响,求取了热解动力学参数,并研究了生物质与煤在常压N2气下的共热解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在400℃左右即完成热解反应,总失重率大于70%(W%,daf.),热解时仅一个峰位于300℃左右;与煤热解行为相同,随升温速率及压力的升高,转化率下降,DTG峰移向高温,但由于热解反应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氧气的存在对生物质热解TG和DTG的影响远小于煤热解。证明生物质热解以其内部氢对自由基的饱和及分子重排反应为主。生物质热解可用一级反应动力学处理,主要热解阶段及表现活化能分别为:锯末,267~314℃,69.66kJ/mol;稻壳,283~310℃,53.45kJ/mol;生物质由于与煤的热分解温度相差很大,因而在其共热解过程中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选取聚丙烯(PP)和竹屑作为废塑料与生物质的典型代表,在热重分析仪和固定床台架上研究了塑料掺混比例对混合热解失重特性、动力学机理、产物分布行为等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混合热解时生物质和废塑料间的协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塑料掺混比例的增加,混合热解终止温度由501℃降低至471℃,主要热解温度区间缩短;混合热解所需活化能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塑料掺混比例为0.25时取得最小值。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发现,生物质与废塑料混合热解具有很强的协同作用:该协同作用降低了生物质反应所需能量,增加了废塑料反应所需能量,降低了混合热解过程的总活化能;此外,协同作用促进大分子挥发分转化为小分子气体,促进芳烃、烷烃等烃类生成,抑制CO_2、苯酚、羧酸、呋喃和酮类等含氧物质生成。  相似文献   

10.
以平朔煤的三种有机显微组分为研究对象,使用石英玻璃管式反应器,在600℃~900℃范围内考察了程序升温热解和快速升温热解过程中HCN形成与释放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热解反应温度、升温速率和显微组分类型对HCN的释放均有较大的影响。热解温度越高,HCN在三种显微组分气相产物中的生成量越大;热解温度为900 ℃时,稳定组的HCN收率较大,热解温度为600 ℃时,镜质组的HCN收率较高,这和不同显微组分中氮的赋存形态有关;与慢速升温热解相比,快速升温热解有利于HCN的释放;与原煤热解过程中HCN的收率相比,显微组分在原煤中的百分含量不是HCN收率的权重系数,显微组分热解生成HCN的过程中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1.
神华煤直接液化残渣热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通过热重分析技术考察了神华煤直接液化残渣的热解特性。结果表明,和煤热解相比,在相同条件下残渣热解具有更大的失重率和失重速率。残渣热失重分为三个阶段,在173℃以前为残渣热解第一阶段;从173℃~510℃是残渣热解第二阶段,此阶段为残渣的主要失重阶段;510℃以后是残渣热解的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残渣继续失重,此阶段的失重是由于残渣的二次分解和残渣中的矿物质分解造成的。通过比较脱油前后残渣热失重曲线发现,残渣主要失重是由于残渣中重质油、沥青烯以及前沥青烯的热解以及挥发造成的。通过脱灰残渣的热解发现,与原残渣相比,脱灰后残渣的失重量变小,矿物质的分解和残渣中有机组分的缩聚是温度高于649℃以后残渣失重的主要原因。由热解特征参数看出,脱油残渣的初始热解温度、最大失重温度以及剧烈热解终温均高于原煤,说明和原煤相比,脱油后残渣中惰性组分不易热解。与原煤和四氢呋喃脱油渣相比,残渣具有最大的失重速率,这是由于残渣中含有大量重质油、沥青烯以及前沥青烯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平朔煤和生物质共热解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重分析技术对平朔煤、生物质及两者混合物的热解特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生物质掺混比例对平朔煤热解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掺混比例下生物质与平朔煤共热解时,平朔煤的挥发分析出温度和最大热解速率对应的温度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将混合样品热解时的实际失重速率曲线与按比例折算后的曲线进行对比,发现实际失重速率曲线与折算曲线有所偏差,并不是平朔煤与生物质热解失重速率的简单加和,说明混合热解过程中有协同作用。同时,利用Coats-Redfern法,对平朔煤、生物质及两者混合物的热解主要阶段用一级反应过程描述,计算其动力学参数,发现反应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随着生物质掺混比例不同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对其规律进行了机理分析,证明了掺混生物质对平朔煤热解起到了促进作用,认为平朔煤与生物质共热解过程存在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3.
废轮胎快速热解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介绍了废轮快速热解的试验装置和结果。重点考察了反应器温度在500~1000℃时,热分解气体产率和组分的变化规律,热分解产物分布以及延长气相停留时间对热分解气体产率和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分解速率随温度呈线性变化,热分解温度升高,产气率增加,液体和固体产物减少。1000℃时气体产率为500℃的4倍。废轮胎热解气热值较高(20~37MJ/Nm^3),在700~800℃间达到最大值。700℃以上延长气  相似文献   

14.
兴隆庄煤显微组份热解失重及热解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测定兴隆庄煤显微组份富集物WF、JF、BJF、SF的热解失重,研究了各显微组份热解失重特性。各显微组份富集物的失重曲线具有相似的形式,失重速率随温度的变化近似地呈高斯分布状,主要分解范围在380—540℃之间。由SF→BJF→JF→WF,热解总失重量和最大失重速率增高,微分曲线峰半宽增大。提高升温速度,热分解范围增宽,脱除挥发份产率增大。升温速度对不同显微组份富集物的影响程度不同,对SF影响最大,JF次之,WF最小。应用失重结果,借助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计算出纯显微组份的失重数据,从而探讨了各显微组份的热解动力学,首次得到了兴隆庄煤各显微组份的热解活化能:镜质组为151.40kJ/mol,半镜质组为120.72kJ/mol,丝质组为116.45kJ/mol,稳定组为141.16kJ/mol。  相似文献   

15.
热解和加氢热解煤焦油的组成和煤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兖州烟煤和红庙褐煤在氮气下热解和加氢热解焦油的组成。在450℃~650℃的温度范围内考察了温度对热解和加氢热解苯类、酚类、萘类化合物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兖州煤热解和加氢热解焦油中的正构烷烃以C8~C10占优势,红庙煤中以C17~C20占优势。从热解产物看兖州煤和红庙煤的主体分子结构有着显著差别,兖州煤主要以稠环芳烃为主,其中的氧以氧杂环的形式掺杂在稠环结构中;红庙煤含有较多的酚羟基、酮、醚等官能团与碳骨架相连。加氢热解可以有效的脱除焦油中含氧、含硫官能团,改善焦油质量。  相似文献   

16.
黑液与石油焦共热解及其产物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热重-红外联用(TGA-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黑液与石油焦的共热解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两者在共热解过程中的热失重、挥发性组分释放及固体产物表面形貌特性;同时运用热重(TGA)探究了热解固体产物黑液半焦和石油焦的CO2共气化反应特性。结果表明,在黑液与石油焦共热解过程中,温度低于600℃时,两者的热解相互独立;温度达到600℃之后,相对于黑液和石油焦单独热解的加权平均值,挥发性气体产物CO2和CO的释放峰值温度向低温区移动,失重特性也随之发生变化;800℃下的共热解固体产物表面产生新的形态特征,黑液的烧结得到抑制;850℃下的黑液半焦与石油焦CO2共气化实验表明,两者在共气化过程中存在协同效应,各自的碳转化率和气化速率明显提高,整体碳转化率提高了51.27%,气化反应速率最大值增大了两倍。  相似文献   

17.
氮气气氛下,以TN型液晶为实验材料,利用TGA-FTIR联用仪研究热解失重特征及过程产物;同时利用GC-MS对管式炉实验系统热解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N型液晶热解失重起始温度为120℃,剧烈失重温度为220℃~430℃;热解产物除了含CO2外,还含有1~5个碳原子官能团的苯、苯酚、苯呋喃等组成的芳香族化合物、多环芳烃以及丙烷为主的烃类有机物。这些有机物绝大多数是有毒有害物质,可进一步通过焚烧热解产物来实现TN型废液晶无害化处理。  相似文献   

18.
煤油共液化过程中煤与重油先发生共热解,而后加氢转化为小分子产品。因此,阐明重油对煤热解逸出产物的影响规律是调控共液化产物组成的重要热化学基础。本研究采用TG-FTIR对比研究塔河渣油(AR)和淖毛湖煤(NMH)单独热解及其共热解过程,结合热解活化能计算,探索共热解过程中塔河渣油(AR)对淖毛湖煤(NMH)热解产物逸出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热解时AR先于NMH发生热解反应。两者1∶1(质量比)混合共热解时,相比于单独热解计算的理论值,最大失重峰温度前移7℃,失重率增加约3%,共热解平均活化能降低23.6 kJ/mol,表明AR率先热解会诱发NMH热解,降低热解反应能垒。TG-FTIR结果显示,AR产生的烷烃类自由基会与NMH热解产生的含氧自由基结合,形成醇、醚等烷基类含氧有机化合物,从而抑制煤中羧基转化为CO2的过程。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共液化反应过程中重油对煤液化产物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煤与废塑料共焦化基础研究Ⅳ. 煤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常压固定床及偏光显微镜研究了废塑料对不同煤种焦化产品分布的影响及焦炭光学性质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废塑料对不同煤种的焦化产物分布的影响各异,只有焦煤在添加废塑料后焦碳的光学织构得到改善;添加5%的混合废塑料与炼焦配煤共焦化有利于提高品的分布并能改善焦炭的光学织构;贫煤与沥青及废塑料三者的共焦化实验表明,沥青仅起到把不同的煤颗粒粘结在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煤中含有以非共价键结合的可萃取物,煤的萃取物和萃余物热解反应性不同。本研究首先用醋酸消除煤中静电作用力,再以吡啶萃取消除氢键作用力,通过热重和固定床研究了煤萃取物和萃余物的热解特性。相对于原煤,萃取物(E1)的H/C原子比较高,而萃余物(R1)比原煤的孔径有所增大。热重实验表明,萃取物热分解温度低,失重率大;萃余物在485℃之前失重大于原煤,温度高于485℃小于原煤。固定床氮气热解表明,萃取物(E1)的焦油产率和气体比原煤高;萃余物(R1)的焦油产率低于原煤焦油产率。而氢气气氛下,萃取残渣的焦油产率明显高于原煤,这是由于吡啶萃余物具有更开放的孔结构,有利于加氢热解过程氢向孔内扩散,减少了缩聚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