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7 毫秒
1.
所谓换元法,指的是在解数学题时,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换元的实质是转化,关键是构造元和设元,理论依据是等量(价)代换,目的是变换研究对象,将问题移至新对象的知识背景中去研究,把分散的条件联系起来,隐含的条件显露出来,或者把条件与结论联系起来,从而使非标准型问题标准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陌生问题熟悉化.换元法又称辅助元素法、变量代换法.通过引进新的变量(辅助元素),可以化高次为低次、化分式为整式、化无理式为有理式、化超越式为代数式,在研究方程、不等式、函数、数列、三角等问题中有…  相似文献   

2.
换元是一种变量代换,实质是转化,也就是说它是用一种变数形式去取代另一种变数形式,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换元的关键是构造元,理论依据是等量代换,目的是变换研究对象,将问题移至新对象的知识背景中去研究,从而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还可以使一些看似“繁难杂乱”问题找到“数学模式”,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3.
<正>换元是一种变量代换,实质是转化,也就是说它是用一种变数形式去取代另一种变数形式,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换元的关键是构造元,理论依据是等量代换,目的是变换研究对象,将问题移至新对象的知识背景中去研究,从而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还可以使一些看似"繁难杂乱"问题找到"数学模式",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4.
<正>解数学问题时,如果直接解决原问题时有困难,或原问题不易下手,或由原问题的条件难以直接得出结论时,往往需要引入一个或若干个"新元"代换问题中原来的元,即可得到原问题的结果,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换元法,又称变量代换法或辅助元素法;通过引进新元,可以把分散的条件联系起来,隐含的条件显露出来,或者把条件与结论联系起来,或者变为熟悉的形式,把复杂的计算和推证简化.  相似文献   

5.
<正>解数学题时,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叫换元法.常用的是整体换元法,即在已知或者未知中,若某个代数式几次出现,就用一个字母来代替它从而简化问题,当然有时候要通过变形才能发现.现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6.
<正>二元函数的取值问题在高考、自招、竞赛考试中屡见不鲜,但很多同学对这类问题往往感到比较棘手.本文将通过实例,介绍求解这类问题的几种常用方法,供大家参考.1换元法解数学题时,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叫换元法.其实质是转化,关键是理清题目中各量的内在联系,合理构造元和设元,达到将问题移至新的知识背景中加以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漫谈主元法     
漫谈主元法罗富洲(徐州一中221002)当某一问题含有若干个变元,如果把它们不分主次来研究,问题很难解决,这时可视某一个变元为主去分析、研究,以它沟通问题的条件和结论,这个变元就是主元,这种以主元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叫主元法.主元若选择得当不但解...  相似文献   

8.
庞顺兴 《中学数学》2012,(17):36-37
换元法是一种变量代换,其实质是用一种变量形式去取代另一种变量形式,从而把一个函数变为简单函数.所换新元的范围由原函数的定义域及所换元的表达式来确定.本文对用代数换元法和三角换元法求三类无理函数的值域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证明不等式是各级各类数学竞赛的热点内容,也是初等数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如何证明一个不等式,一般没有固定的模式,证法完全因题而异.这就需要我们在掌握常规方法和常用技巧的基础上,依据所给题目去探索、去寻找证明途径.本文就一类分式不等式的证明问题给出换元证明法,通过换元,使其结构特征变得明显,从而达到快速解决,可谓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0.
在解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把其中某个代数式(或超越式,或函数式)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新变量作代换,从而使问题的解答便于进行,这种方法叫做代换法.代换法既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也蕴含有丰富的解题技巧,其应用目的是把复杂的结构形式转化为简单的结构形式,把隐含的条件显露出来,把分散的条件联系起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陌生为熟悉.实际应用时应根据所给问题的特点,灵活选取适当的代换方法,既有利于提高解题能力,也有利于扎实数学学习的基本功.本文通过求解分式最值问题与证明有关分式不等式,介绍代换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从一个极限公式的推导谈换元法方梅仙(安徽机电学院)换元法(亦称变量替换),在数学的各种计算中常能使未知的繁杂的问题化为已知的简单的问题。换无法的作用一般说有两种:一是从特殊问题入手,通过换元,去解决一般性的问题;二是将繁杂的计算,通过换元化为较简单的...  相似文献   

12.
数学定理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使学生把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中的两个或者多个固定点联系起来,在数学认知结构中形成一个新的固定点.有效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数学观念之间稳定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关于所学定理的稳定的认...  相似文献   

13.
赵亮 《中学数学》2012,(5):29+31
化归与转化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和方法.所谓化归与转化思想,就是在数学研究中,使一种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化归与转化为另一种研究对象的思想.也就是说解数学题时,如果直接解原问题难以入手,或者由原问题的条件难以直接得到问题的结论,这时,我们不妨对原问题换一个方式、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观点考虑,而在这种新的方式、新的角度或新的观点下,将会使原问题变得易于解决.其一般模式是:  相似文献   

14.
<正>换元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学解题方法.通常说的换元法,是把一个未知的代数式子用一个字母来表示,从而使原问题得到简化.但有时需要把问题中的某个确定的常值用字母来代替,使问题获得巧妙的解答.我们把这种解题方法叫做"常值换元法".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妙用"常值换元法"巧解"2016"年份题.  相似文献   

15.
同学们知道,换元法是中学数学中最为常见的也是基本的数学方法之一.通常情况下,一个数学问题,通过某种换元,不但可以简化问题的表述形式,而且更为容易地透过问题情境,揭示问题本质.因此,面对一个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所谓构造法,就是根据题设条件或结论所具有的特征和性质,构造满足条件或结论的数学对象,并借助该对象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运用构造法解决问题,要充分挖掘题设条件和结论的内在联系,把问题与某个熟知的概念、公式、定理、图形联系起来,进行构造,使问题转化,增强问题的直观性.  相似文献   

17.
姚新国 《中学生数学》2009,(11):28-30,24
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变更问题的过程,通过换元、构造、联想等手段,即逐步地变换问题的表达形式,使问题从给出的初始状态化归为所要达到的目标状态.2009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江苏赛区初赛13题:  相似文献   

18.
这里所说的折叠问题是指把平面图形折叠成空间图形的问题,由于折叠条件不同,就产生不同的空间图形.组成的空间图形,各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就不同.因此,研究折叠问题,对树立运动变化的思想和从运动变化的思想去认识空间图形,从而提高分析空间图形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解析折叠问题对沟通三种几何(平几、立几、解几)以及几何与代数、三角的联系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邹佳珊 《中学数学》2022,(23):85-86
换元法是在解题时引入新变量,借助新变量进行解题的方法.换元思想的本质是把复杂、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简单、解决起来顺手的问题.“难题”并非无本之木,借助于换元法,总可以寻到蛛丝马迹,将难题转变为熟悉的形式.本文中结合几个典型案例,从“为何换元”“如何换元”“求解步骤”三个方面介绍了换元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向量既是代数的对象.又是几何的对象,它是沟通代数与几何的桥梁,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利用平行四边形使向量的加减运算直观化,从而化解向量的抽象性,可快捷地把问题解决.笔者通过如下几个向量问题来展示如何利用平行四边形巧妙、灵活地解决向量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