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胶体颗粒在聚电解质多层膜表面的可控组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磺化聚苯乙烯胶体颗粒在由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和聚苯乙烯磺酸钠层状自组装而成的多层膜表面的组装.该组装受表面性质影响,通过对多层膜的最外层的组装条件或利用盐溶液对多层膜进行后处理可以控制胶体颗粒在膜表面的组装密度.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分子自组装单层膜的制备及结构, 讨论了分子自组装单层膜的头基基团与基底的作用机理、 主链与环境的温度依赖关系, 特别是其端基基团的化学性质及构象对表面浸润行为的影响. 重点讨论了分子自组装单层膜的端甲基基团对表面能的贡献、 极性端基基团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自组装单层膜表面的分子尺寸粗糙度对表面浸润的影响. 最后, 基于理论和实验基础对以上问题提出新的认知与看法, 并对未来该领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通过控制固/液界面电极电位的方式, 控制表面活性剂和金属离子在电极表面的自组装, 制备出了高度取向的ZnO/表面活性剂复合多层膜. 对无机层形态和结构进行了分析, 并采用X射线反射率和X射线漫散射研究了电极电位控制下ZnO/表面活性剂复合多层膜在固/液界面的自组装生长. 结果表明, 在一定电位下, 只有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低于其饱和吸附浓度时, 采用阶跃电位沉积方式才能明显改变复合薄膜的周期厚度; 恒电位沉积方式控制电极电位时, 随着沉积电位的提高, 多层膜层状结构由一组层状相变为多组层状相, 同时层状结构的取向变差. 实验研究结果验证了电化学自组装过程是由金属离子的还原速度和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速度二者共同控制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电化学交流阻抗技术表征自组装多层膜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电化交流阻抗技术对一种新型电极表面修饰的自组装多层膜进行表征,通过阻抗谱分析,得出电荷传递电阻和双电层电容与膜层数的关系,证明该多层膜随数增加具有均匀增长,结构致密等特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多巴胺易于在电极表面发生自聚反应,且聚多巴胺膜中富含邻苯二酚等反应性基团,可通过二次反应实现电极表面的进一步功能化修饰的特点,在玻碳电极(GCE)表面,将多巴胺自聚膜(PDA)与铜微粒(Cu)进行层-层自组装,构建了无酶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GCE/(PDA/ Cu) n )。传感器的灵敏度可通过控制多层膜的组装层数进行调控。采用紫外-可见光谱跟踪表征了多层膜的组装过程,结果表明,多层膜的生长是逐步且均匀的过程。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电流-时间曲线法研究了修饰电极对葡萄糖的电催化氧化性能。对于GCE/(PDA/ Cu)4,检测葡萄糖的线性范围为0.5~9.0 mmol/ L,检出限为5.8μmol/ L(S/ N=3)。本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重现性、稳定性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将本传感器用于血清中葡萄糖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在固体基底表面上用PE方法连续自组装沉积PW12和1,10-DAD分子,构建了PW12/1,10-DAD自组装多层膜.紫外-可见吸收、X射线衍射等分析结果表明此多层膜有好的超晶格结构,层间距为3.19nm.与真空蒸镀WO3薄膜相比,PW12/1,10-DAD自组装多层膜表现出更好的光致变色特性.  相似文献   

7.
孔燕  张树永  李红娟 《化学学报》2004,62(17):1612-1616
通过在正十二硫醇自组装单层膜表面制备环氧树脂涂层的方法,在涂层/铜基体界面引入自组装界面层.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电化学阻抗谱、阻抗-时间谱和相位角-时间谱等方法对硫醇自组装界面层及其对涂层腐蚀防护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引入的自组装单层可极大地改善涂层的腐蚀防护性能.论文还对自组装单层改善涂层腐蚀防护性能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由聚电解质自组装多层膜制备微孔薄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有相反电荷的聚电解质通过静电作用交替沉积可以得到自组装多层膜,由于这种技术可操作性强,用途广泛,近十几年来已有了大量的研究.聚电解质多层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纳米孔和微米孔.Fu等研究了聚丙烯酸和聚乙烯基吡啶组成的氢键自组装多层膜在碱溶液中溶去其中的聚丙烯酸后,剩下的聚乙烯基吡啶重构形成微孔薄膜.Mendelsohn等发现将聚丙烯酸和聚烯丙基胺自组装而成的多层膜浸入pH=2.4左右的溶液中可制备微孔薄膜.但这些方法并不能使强聚电解质多层膜形成多孔结构。  相似文献   

9.
以壳寡糖/Pluronic(R)聚合物纳米聚集体(COPNs)、肝素为组装基元构建仿(肝素/壳聚糖)多层膜,验证多层膜负载疏水药物的可行性.Pluronic(R)P123与1,3-丙烷磺内酯反应合成末端磺酸化的Pluronic(R)聚合物,其与Pluronic(R)F127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表面带负电荷的混合胶束.利用壳寡糖与混合胶束的静电作用,获得COPNs,粒径与表面电位分析、透射电镜表征COPNs为直径(27.61±2.46) nm、表面zeta电位(6.12±1.82)mV、稳定的球形结构.石英晶体微天平(QCM)跟踪检测证明COPNs与肝素可在基材表面实现交替沉积;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多层膜表面拓扑形貌,证明COPNs在表面沉积过程中稳定.将疏水的荧光探针芘载入COPNs参与多层膜的构建,荧光光谱实验结果表明多层膜可成功包载芘,且多层膜内芘的载入量与组装层数相关.以葛根素为模型药物,载药量测定与体外释药实验结果表明多层膜具有包载和缓释疏水药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所合成的4'-(4''-重氮基)苯基-(2,2':6',2')-三联吡啶氟硼酸盐(Diazo-tpy)在紫外光照射下的光分解反应特性,实现三联吡啶基团与基片之间形成共轭价键连接,这不仅提高了自组装膜的稳定性,而且降低了载流子在两者之间传输时的阻抗;在此基础上,通过两端含三联吡啶的直线型配体1,4-二-(2,2':6',2'-三联吡啶)基苯(Bi-tpy)与四种过渡金属离子(Mtn+:Pt4+、Ru3+、Rh3+、Pd2+)之间的配位作用,通过层-层自组装制备了全共轭金属-有机自组装超薄功能膜。由紫外-可见光谱跟踪自组装过程证明了自组装过程的成功实现,还分析了金属离子的种类对自组装的影响规律。光电转换测试表明Bi-tpy/Ru3+自组装膜要比Bi-tpy/ Pt4+具有更明显的光电转换性能;同时,由于缺陷与阻抗随层数的增加而增大的原因,在自组装6层时光电流达到最大值。这为我们设计新型光电转换器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A2/B3单体通过重氮偶合反应制备了超支化偶氮聚合物.利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DSC热分析手段表征了聚合物的结构、光谱性能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合成的超支化偶氮聚合物具有很好的光响应性能,用488nm Ar+激光对超支化偶氮聚合物薄膜进行光加工,得到了规则的表面起伏光栅.  相似文献   

12.
细胞支架作为组织工程的组成部分为细胞生长提供了最佳微环境 ,并对细胞生长与功能进行控制 .由于细胞对支架表面的生物识别是细胞附着、生长和增殖的基本前提 ,所以对材料表面的功能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1,2 ] . Shoichet等 [3 ] 通过化学反应或等离子体处理的方法 ,将蛋白质引入到材料表面而使其功能化 .基片在两种带有相反电荷的聚电解质溶液中交替吸附 ,其表面形成致密有序的超薄自组装膜 ,这种层 -层自组装技术不仅制备方法简单 ,无需特殊的设备 ,而且对膜组成和厚度能随意调控 ,以水为介质 ,对环境友好 [4~ 6] ,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表…  相似文献   

13.
以自制的松香改性酚醛环氧树脂(RPAE)为对象,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其与4,4.二氨基二苯砜组成的体系(RPAE/DDS)的固化动力学,利用Kissinger方程计算得到体系的固化热约为109.29J/g,表观活化能为51.56kJ/mol,该体系反应级数为0.85,近似为1级反应,反应速率常数为2.69×10^4/s。采用Ozawa-Flynn-Wall方程分析,得到体系的表观活化能为70。1kJ/mol。  相似文献   

14.
带有相反电荷 (通常在侧链 )的聚电解质 ,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物 ,称聚电解质复合物 (PEC) .PEC已有很多研究[1~ 3] ,也有一些应用的报道[4,5] .重氮树脂 (DR) ,一种由二苯胺 4 重氮盐与多聚甲醛在浓硫酸中缩合得到的缩聚物[6] ,因侧链带重氮基 ,所以是正离子聚电解质 .它能与各种负离子聚电解质生成感光性的PEC ,并可用作光成像体系的感光剂[7,8] .DR与聚磷酸 (PPA)生成重氮基为正离子 ,磷酸基为负离子的复合物 ,这种复合物文献上未有过报道 .本文初步研究了这种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质 .1 重氮树脂 聚磷酸复合物 (…  相似文献   

15.
Graphene/azo polyelectrolyte multilayer films were fabricated through electrostatic layer-by-layer (LbL) self-assembly, and their performance as electrochemical capacitor electrode was investigated. Cationic azo polyelectrolyte (QP4VP-co-PCN) was synthesized through radical polymerization, postpolymerization azo coupling reaction, and quaternization. Negatively charged graphene nanosheets were prepared by a chemically modified method. The LbL films were obtained by alternately dipping a piece of the pretreated substrates in the QP4VP-co-PCN and nanosheet solutions. The processes were repeated until the films with required numbers of bilayers were obtained. The self-assembly and multilayer surface morphology were characterized by UV-vis spectroscopy, AFM, SEM, and TEM. The performance of the LbL films as electrochemical capacitor electrode was estimated using cyclic voltammetry.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aphene nanosheets are densely packed in the multilayers and form random graphene network. The azo polyelectrolyte cohesively interacts with the nanosheets in the multilayer structure, which prevents agglomeration of graphene nanosheets. The sheet resistance of the LbL films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layer numbers and reaches the stationary value of 1.0 × 10(6) Ω/square for the film with 15 bilayers. At a scanning rate of 50 mV/s, the LbL film with 9 bilayers shows a gravimetric specific capacitance of 49 F/g in 1.0 M Na(2)SO(4) solution. The LbL films developed in this work could be a promising type of the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electric energy storage devices.  相似文献   

16.
带相反电荷的聚电解质,交替沉积在基片,形成超薄有序膜,通常称为静电自组装,自1991年由Decher首次阐明以来,静电自组装技术引起了广泛重视,利用氢键相互作用的氢键自组装1997年才有报道,沈家骢、张希等从聚丙烯酸和聚乙烯基吡啶通过氢键组装了有序超薄膜。和乙烯基吡啶通过氢键组装超薄膜的制备。由于静电力和氢键均很弱,此类膜对极性溶剂不稳定,如在DMF中会离解而遭破坏,我们曾报道重氮树脂(DR)与酚醛树脂间通过氢键的自组装,本文报道聚(对乙烯基苯酚)(PVPh)的制备及春与重氮树脂(DR)间的氢键相经作用,并结合光照,制备了对极性溶剂稳定的超薄膜。  相似文献   

17.
将具有导电功能的聚(4-羧酸钠苯基)乙炔阴离子(PCPA)与具有生物活性的DNA聚阴离子交替与重氮树脂聚阳离子(DR)进行自组装,可以得到层重复单元为DR/DNA/DR/PCPA的三夹层聚电解质自组装膜。重氮树脂聚阳离子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与聚阴离子发生光化学反应,使层与层之间的离子键连接转化为共价键连接,从而制备稳定的纳米级超薄膜。本文用红外光谱法对此类聚电解质自组装膜的光化学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利用重氮偶合反应和后重氮偶合反应制备了主链和端基含有不同假芪型偶氮苯生色团的超支化偶氮聚合物.利用氢核磁共振、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等分析手段确定了合成聚合物的结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光谱特性等.研究了聚合物光致二向色性的性能,此聚合物的取向有序度为0.063.用两束相干的P偏振Ar+激光对聚合物膜进行光加工,得到形状规则的正弦波形表面起伏光栅,末端偶氮苯基团的引入极大地增加了超支化偶氮聚合物的光响应速度.  相似文献   

19.
以四氨基铜(锌)酞菁为四胺单体, 与4,4'-二苯醚二胺(4,4'-ODA)和二苯醚四酸酐(ODPA)进行共聚, 合成了聚(金属酞菁)酰亚胺. 由于金属酞菁的引入, 聚(铜酞菁)酰亚胺和聚(锌酞菁)酰亚胺的介电常数均高于传统聚酰亚胺(PI). 以聚(铜酞菁)酰亚胺为基体, 采用溶液共混的方法, 制备了一系列碳纳米管/聚(铜酞菁)酰亚胺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较为均匀地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 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介电性能, 掺杂碳纳米管质量分数为20%的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达到200, 介电损耗为2.25.  相似文献   

20.
A ladder-like framework was derived from benzene-1,2,4,5-tetracarboxylic acid with Cu(II) and terpyridine; whereas with benzene-1,3,5-tricarboxylic acid, a helical structure was formed with two CO2- groups bridging opposing (terpyridine)Cu(II) units and the other CO2H connecting the helical cylinders via H-bon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