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以1-(4-咪唑基)-4-(四氮唑)苯(HL)与对苯二甲酸(H2pbda)或间苯二甲酸(H2mbda)作为混合配体,与硫酸锌进行水热合成反应,构筑了2个新的金属配位配合物[Zn2(L)2(pbda)]n1)和[Zn2(L)2(mbda)]n2),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热重、X射线粉末衍射及单晶衍射等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结构中,去质子化的L-与锌离子结合成[Zn2(L)2]2+的二维结构,相邻的二维层由pbda2-配体连接成二重贯穿层柱状的具有dmc拓扑的三维结构,拓扑符号为(4·82)(4·85);配合物2是由2个羧酸基团与锌离子形成的双核[Zn2(COO)2]为基本单元连结而成的单一6连结具有(412·63)-pcu拓扑的三维结构。同时,对配合物12在室温下的固体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以1-(4-咪唑基)-4-(四氮唑)苯(HL)与对苯二甲酸(H2pbda)或间苯二甲酸(H2mbda)作为混合配体,与硫酸锌进行水热合成反应,构筑了2个新的金属配位配合物[Zn2(L)2(pbda)]n1)和[Zn2(L)2(mbda)]n2),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热重、X射线粉末衍射及单晶衍射等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结构中,去质子化的L-与锌离子结合成[Zn2(L)2]2+的二维结构,相邻的二维层由pbda2-配体连接成二重贯穿层柱状的具有dmc拓扑的三维结构,拓扑符号为(4·82)(4·85);配合物2是由2个羧酸基团与锌离子形成的双核[Zn2(COO)2]为基本单元连结而成的单一6连结具有(412·63)-pcu拓扑的三维结构。同时,对配合物12在室温下的固体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采用回流法在水溶剂中合成了2个含氮配体单核镍配合物[Ni(phen)2(H2O)2](1,6-nds)·2H2O(1)和[Ni(phen)3](1,6-nds)·10H2O(2)(1,6-nds=1,6-萘二磺酸根离子,phen=1,10-邻菲罗啉)。配合物1中,镍离子与2个1,10-邻菲罗啉和2个水分子配位,形成[Ni(phen)2(H2O)2]2+阳离子。2个没有配位的水分子通过氢键与[Ni(phen)2(H2O)2]2+和1,6-萘二磺酸根离子相互连接形成二维层状结构。配合物2中,镍离子与3个1,10-邻菲罗啉配位,形成[Ni(phen)3]2+阳离子。大量的氢键将自由的水分子和1,6-萘二磺酸根离子连接形成三维网状结构。2个配合物中1,6-萘二磺酸根离子均没有与镍离子配位,只是起到平衡电荷的作用。室温下,配合物显示了较大的荧光发射峰,其最大发射峰分别在443和438nm。  相似文献   

4.
合成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Cu(HL)Cl2]·H2O(1)和[ZnL2](2)的结构(HL为3-乙基-2-乙酰吡嗪缩肼基甲酸甲酯)。单晶衍射结果表明,在配合物1中,Cu(Ⅱ)离子拥有四方锥配位构型,与一个中性配体HL和2个氯离子配位。配合物2中,Zn(Ⅱ)离子与来自2个阴离子配体L-的N2O电子供体配位,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八面体。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12的固体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5.
合成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Cu(HL)Cl2]·H2O(1)和[ZnL2](2)的结构(HL为3-乙基-2-乙酰吡嗪缩肼基甲酸甲酯)。单晶衍射结果表明,在配合物1中,Cu(Ⅱ)离子拥有四方锥配位构型,与一个中性配体HL和2个氯离子配位。配合物2中,Zn(Ⅱ)离子与来自2个阴离子配体L-的N2O 电子供体配位,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八面体。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12的固体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6.
通过氯化锰和2-二甲氨基异丙基氯盐酸盐在溶液中的反应,制备了一类绿光分子基晶态材料:(C5H13ClN)2[MnCl4](1)。该材料在紫外光激发后发出强烈的绿色荧光,并且热分析测试表明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分解温度大于450 K)。结构和光谱分析表明其优异的光学性能归因于[MnX4]2-四面体中Mn2+4T1(G)→6A1电子跃迁。  相似文献   

7.
通过氯化锰和2-二甲氨基异丙基氯盐酸盐在溶液中的反应,制备了一类绿光分子基晶态材料:(C5H13ClN)2[MnCl4](1)。该材料在紫外光激发后发出强烈的绿色荧光,并且热分析测试表明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分解温度大于450 K)。结构和光谱分析表明其优异的光学性能归因于[MnX4]2-四面体中Mn2+4T1(G)→6A1电子跃迁。  相似文献   

8.
通过引入2个不同的氮杂环配体,得到了2个Cd(Ⅱ)配位聚合物[Cd(m-phda)(btbb)0.5]n1)和[Cd(m-phda)(hbmb)0.5]n2)(m-H2phda=间苯二乙酸),并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是一个6-连接的pcu拓扑网络,拓扑符号为412·63。配合物2是一个5-连接的sqp拓扑网络,拓扑符号为(44·66)。另外,配合物12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和不同的荧光行为。  相似文献   

9.
考察了1-烷基-3-甲基咪唑类离子液体对柱状假丝酵母脂肪酶(CRL)催化橄榄油水解反应活性的影响,利用电导法确定了磷酸盐缓冲液中Br-,Cl-,[BF4]-系列咪唑离子液体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PF6]-系列咪唑离子液体的溶解度.结果显示,离子液体的阴、阳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规律与离子液体的Kosmotropicity性质无明显关联,但与离子液体在体系中的含量密切相关,在最适离子液体含量时,酶活性达到最高;阳离子[CnMIM]+中的n越大,可促进酶活性的离子液体适宜含量越低;Br-,[BF4]-系列离子液体的浓度超过CMC时则抑制酶活;阴离子对酶活性的最大促进作用顺序为Br->Cl->[BF4]->[PF6]-.离子液体对酶活性的影响随体系pH和温度的不同而改变,在最适离子液体浓度时的最适pH均为7.000.在pH 7.000,30 oC以及[C8MIM]Br离子液体浓度为47.6 mmol/L的最佳条件下,最高相对酶活力和比活力分别达到1734%和54.4 U/mg protein.  相似文献   

10.
通过溶剂热和水热合成的方法制备了2个Cd(Ⅱ)配位聚合物[Cd2(L)(DMF)1.5(H2O)2]n1)和{[Cd(L)0.5(4,4''-bpy)(H2O)]·2H2O}n2)(H4L=5,5''-(己烷-1,6)-双-(氧基)-二-间苯二甲酸)。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是一个(4,4)-连接的sql拓扑网络,拓扑符号为{44·62}2。配合物2是一个(4,4,4)-连接的三重穿插的bbf网络,拓扑符号为(66)(64·82)。配合物12都呈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和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1.
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2个碱土金属配位聚合物[Ca(tdc)(DMF)2]n1)和[Ba(tdc)]n2)(H2tdc=2,5-噻吩二甲酸),分别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粉末衍射、热重分析和荧光光谱对它们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具有4,4连接的二维层状结构,拓扑符号为(44·62),而配合物2呈现三维网络结构。固体荧光测试表明配合物1比配合物2具有更显著的荧光性能。  相似文献   

12.
以羧酸配体2,2''-(1,4-亚苯基双(亚甲基))双(硫二基)二苯甲酸(H2L1)和2,2''-(2,3,5,6-四甲基-1,4-亚苯基)双(亚甲基)双(硫二基)二苯甲酸(H2L2)分别与金属盐反应,通过溶剂热方法合成了3个配位聚合物:{[Ni(L1)(H2O)4]·2H2O}n1)、[Zn(L1)(DMA)2]n2)和[Co(L2)(DMF)2]n3),其中DMA=N,N-二甲基乙酰胺,DMF=N,N-二甲基甲酰胺。对配合物1~3进行了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和固体紫外可见光谱测试和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表明:3个配合物均为一维锯齿形链状结构,并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三维骨架,且配体均表现为反式构象。此外,对配合物2固态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通过溶剂热和水热合成的方法制备了2个Cd(Ⅱ)配位聚合物[Cd2(L)(DMF)1.5(H2O)2]n1)和{[Cd(L)0.5(4,4''-bpy)(H2O)]·2H2O}n2)(H4 L=5,5''-(己烷-1,6)-双-(氧基)-二-间苯二甲酸)。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是一个(4,4)-连接的sql拓扑网络,拓扑符号为{44·62}2。配合物2是一个(4,4,4)-连接的三重穿插的bbf网络,拓扑符号为(66)(64·82)。配合物12都呈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和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4.
通过溶剂热方法合成了一个由氢键拓展的携带路易斯碱位的三维超分子配位聚合物:{[Cd(HTZ-IP)(HPYTZ)(H2O)2]·5H2O}n(HTZ-H2IP=5-(5-四氮唑基)间苯二甲酸;HPYTZ=3,5-(4-吡啶基)-1,2,4-三唑]。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中心镉离子由含氮杂环羧酸配体和富氮辅助配体连接成“有悬挂手臂”的一维链,而链间则凭借配位水和2个配体的氢键作用拓展成三维超分子化合物。有趣的是配合物存在大量裸露的未配位的N原子,此N原子具有路易斯碱性质,能与路易斯酸性质的Ag+有效结合,从而引起配合物的荧光猝灭。该性质能在无色溶液中有效检测10-4~10-6 mol·L-1范围内的痕量Ag+离子。  相似文献   

15.
以三(4-咪唑基苯基)胺(TIPA)和碘化镉为原料,分别与环已二酸(H2CDC)和5-甲基间苯二甲酸(H2MPDA)在水热条件下反应,得到2个结构不同的配位聚合物[CdI(TIPA)(CDC)0.5]n1)和{[Cd(TIPA)(MPDA)]·H2O}n2)。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并利用X射线衍射测定了它们的单晶结构。单晶结构分析显示,配合物1拥有二维两重贯穿的(3,4)-连接的(4.52)(4.53.72)拓扑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弱相互作用连接成三维超分子结构;而配合物2具有二维(3,5)-连接的(42.67.8)(42.6)拓扑的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互锁方式连接成三维金属有机骨架。结果说明了有机羧酸在配合物组装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在室温下对2个配合物进行了荧光性质分析。  相似文献   

16.
通过溶剂热方法合成了一个由氢键拓展的携带路易斯碱位的三维超分子配位聚合物:{[Cd(HTZ-IP)(HPYTZ)(H2O)2]·5H2O}n(HTZ-H2IP=5-(5-四氮唑基)间苯二甲酸;HPYTZ=3,5-(4-吡啶基)-1,2,4-三唑]。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中心镉离子由含氮杂环羧酸配体和富氮辅助配体连接成"有悬挂手臂"的一维链,而链间则凭借配位水和2个配体的氢键作用拓展成三维超分子化合物。有趣的是配合物存在大量裸露的未配位的N原子,此N原子具有路易斯碱性质,能与路易斯酸性质的Ag+有效结合,从而引起配合物的荧光猝灭。该性质能在无色溶液中有效检测10-4~10-6 mol·L-1范围内的痕量Ag+离子。  相似文献   

17.
在室温条件下合成了2个配合物[Ni(DBTA)(DMF)(H2O)4](1)和[Co(DBTA)(DMF)(H2O)4](2)(D-H2DBTA=D-(+)-二苯甲酰酒石酸,DMF=N,N-二甲基甲酰胺),并通过元素分析、FT-IR光谱、X射线单晶及粉末衍射表征了2个配合物的结构。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2个配合物同构,属于单斜晶系,P21空间群。配合物由配位键形成零维结构,再通过分子间氢键形成三维网状结构。荧光分析表明当激发波长为280 nm时,配合物12具有较强的荧光。尽管2个配合物同构,但表现出不同的磁性质:配合物1主要表现出Ni2+离子间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而配合物2则表现为Co2+离子的磁各向异性以及Co2+离子间强的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邻苯二胺、2,6-吡啶二甲酸与三氯化锑在盐酸溶液中经水热反应,合成了一种新的离子型化合物[2,6-bis(Benzimidazol-2-yl)pyridineH2]2+·[SbCl5]2-。通过化学分析、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及荧光光谱对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化合物的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Sb3+与其周围5个氯离子配位,构成一个畸变四方锥构型[SbCl5]2-配位结构,2个配阴离子[SbCl5]2-之间通过Sb(1)…Cl(1)次级键形成四元环状结构,并与2,6-二(苯并咪唑-2′)吡啶两价阳离子,通过离子键及氢键形成三维网状离子化合物晶体。该化合物具有很好的荧光特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缓慢蒸发溶剂法在水中合成了2个含双磺酸基的化合物A-2,5-DSA·(Hphen)2·2H2O(1)和[Co(phen)2(H2O)2]·(A-2,5-DSA)·3H2O(2)(A-2,5-DSA=苯胺-2,5-二磺酸根离子,phen=1,10-邻菲罗啉)。化合物1中,相邻的质子化的1,10-邻菲罗啉反向堆叠在一起,水分子通过氢键与(Hphen)+和苯胺-2,5-二磺酸根离子相连,形成二维的层状结构。配合物2中,钴离子与2个1,10-邻菲罗啉和2个水分子配位,构成[Co(phen)2(H2O)2]2+阳离子。3个自由的水分子通过氢键将苯胺-2,5-二磺酸根离子和[Co(phen)2(H2O)2]2+连接形成三维网状结构。两个化合物中苯胺-2,5-二磺酸根离子均起到平衡电荷的作用。室温下2个化合物均具有荧光性质,其最大发射峰分别在601nm和441nm。  相似文献   

20.
将1,6-双(4-吡啶基)-1,3,5-己三烯(bphte)和镉盐分别与2种羧酸配体(2,5-二呋喃二甲酸(2,5-H2FDC)及1,3,5-均苯三甲酸(1,3,5-H3BTC))进行溶剂热反应,得到2个配位聚合物:[Cd (2,5-FDC)(bphte)(H2O)]n1)和[Cd (1,3,5-HBTC)(bphte)]n2)。对配合物12分别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和热重分析表征。配位聚合物1具有spl拓扑结构的三维互穿超分子框架,而配合物2是由bphte配体交叉连接一维链[Cd2(1,3,5-HBTC)2]n形成的三维结构。配合物12在固态时表现出不同的荧光性质。配合物2遇到水溶液中Fe3+会发生荧光猝灭,因此以其作为荧光探针对水溶液中Fe3+进行了选择性荧光检测,它对Fe3+的检测限可达到0.013 μmol·L-1。这种荧光猝灭过程可归因于Fe3+离子的吸收带与配合物2的激发带之间存在部分重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