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利用多级炸药 飞片装置可得到速度在10km/s以上、直径数厘米的末级平面飞片,在高压物态方程和高速碰撞等实验研究中有重要应用前景。改进了爆炸驱动的Gurney模型,推广用于典型的二级爆轰驱动(前级飞片 炸药层 后级飞片)装置的分析,得到前、后级飞片终速度的计算公式,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根据对炸药层厚度优化计算结果的讨论可知,对于综合利用前级飞片动能和炸药层能量最有利的后级飞片速度处于2~3倍Gurney速度的范围。前级飞片速度很高时,后级飞片速度趋于两者直接弹性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炸药爆轰驱动含间隙双层钢飞片情况下,两层钢飞片间的间隙会影响外层飞片的首次、二次入射波波形及强度,进而影响外层飞片自由面速度等。为了更好地认识爆轰加载条件下金属飞片的运动特征,需要深入研究间隙对该动力学过程的影响规律。首先,开展了爆轰驱动含初始间隙双层钢飞片的简化建模及数值模拟,通过模拟与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简化建模的合理性;然后,对该模型的加载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给出了首次、二次加载的来源;最后,开展了不同间隙厚度对该动力学过程影响的模拟分析研究。自由面速度结果表明,随着间隙厚度由0.1 mm增加至1 mm以上,外层飞片自由面的首次起跳速度峰值先逐渐降低后基本保持恒定、二次起跳速度峰值由逐渐增加至基本不变。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可将不同间隙大小的影响分为两个阶段,其分界判据是在爆轰加载后内层金属飞片是否能够在间隙部位发展为脱体层裂片:在间隙较小的情况下,内层飞片在间隙一侧无法发展为层裂片,在此阶段内,随着间隙厚度的增加,外层飞片的首次加载峰值压力降低、二次加载峰值压力增加;在间隙较大的情况下,内层飞片在间隙一侧可以形成厚度不变、速度稳定的层裂片,在此阶段内,随着间隙厚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用二维欧拉方法模拟滑移爆轰作用下金属圆筒的收敛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二维流体-弹塑性欧拉编码对金属圆筒在滑移爆轰作用下的收敛运动作了数值模拟。文中考虑了起爆端对金属圆筒运动的影响,给出了圆筒自由面不同时刻的运动姿态和自由面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张志刚 《爆炸与冲击》1992,12(3):228-232
爆轰波推动金属介质是经常涉及到的工程问题。本文应用极曲线方法,分析了爆轰波作用下金属球壳初始运动状态,依赖于爆轰波速度和爆轰波与金属界面夹角。并与Freund,H.U.等所做的实验结果相比较。同时讨论了单层介质和复合层介质初始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采用多点激光测速系统(VISAR)和卷筒式电探针等测试技术,对钢,铝飞片在平面爆轰加载下的运动规律进行研究,给出了飞片在空腔中的位置h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及飞片自由面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还给出了采用流体力学的有限差分SSS计算程序算出的飞片自由面速度值,并与VISAR实测值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激光干涉测速技术在爆轰实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四探头VISAR系统测量了铜管外表面在冲击波作用下的膨胀速度以及各种材料(C11,Al,Fe,玻璃)平面飞片的自由表面速度。是的圆筒壁面径向膨胀速度大于1400m/s,平面飞片自由面运动速度大于5500m/s,各被测样品的速度-时间曲线反映了物体的连续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7.
壁面液体层的存在对液滴撞击壁面的运动具有重要的影响。采用气液两相流动相界面追踪的水平集和流体体积复合方法和壁面润湿模型,实现了液滴撞击湿润壁面运动的数值求解;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液滴撞击湿润壁面运动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液滴以不同速度撞击湿润壁面时,会呈现出黏附铺展、波动运动、皇冠几何体运动以及飞溅运动等几种不同的运动形态,液滴撞击湿润壁面后的压力分布是不同运动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飞溅运动是一定条件下皇冠几何体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液滴从皇冠几何体侧壁顶端的飞溅分离满足毛细破碎理论;撞击速度对分离液滴的运动方向影响较小,而对壁面液体层厚度的影响则较大;撞击速度和壁面液体层厚度对分离液滴形态、飞溅分离位置、飞溅速度以及飞溅发生时刻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铝粉-空气混合物燃烧转爆轰(DDT)过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平粉尘爆轰管上分别对2μm、5μm和13μm三种粒径的铝粉-空气混合物进行了弱点火条件下燃烧转爆轰的实验研究。实验分别考察了粉尘浓度、颗粒尺度及扬尘方法等因素对爆轰特性(如爆轰速度、最大压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2μm球形铝粉最大爆轰压力达7.8MPa、稳态爆速达1.95km/s;5μm铝粉亦有爆轰特征,但状态较弱;13μm的铝粉达不到爆轰。混合物的浓度对爆轰参数有影响,并存在最优浓度,在此浓度下,爆轰参数取得最大值,而且最优浓度的值随粉尘颗粒直径增加而增大。扬尘方法对爆轰特性有影响,预混粉尘与激波卷扬粉尘对比实验表明,其压力与速度的典型差别分别高达300%与74%。  相似文献   

9.
基于两点起爆实验,采用动力学有限元程序,在不考虑圆管破裂的前提下,详细分析了同一炸药爆轰下金属圆管各材料力学参数对其运动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弹性模量越大,泊松比越大,金属圆管的膨胀速度越大,但它们对圆管膨胀的位移和速度影响极小,在工程中可以忽略;屈服应力对金属圆管的运动有一定影响,屈服应力越大,对碰部位的鼓包范围越宽,鼓包峰值越小,但圆管各处的膨胀量均落后于屈服应力较小的情况;密度对圆管运动有较大影响,密度越大,受鼓包影响范围越宽,鼓包峰高越小。  相似文献   

10.
利用详细的化学反应机理模拟了氢氧混合气体定容高温快速反应过程,详细反应机理包括8种反应组分的20个基元反应;计算了快速反应中的主要反应物、中间产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过程,并利用灵敏度分析原理计算了各基元反应速率对[H]和气体温度的一阶灵敏度系数;比较灵敏度系数大小确定详细反应机理中的主、次反应通道,得到只包含9个基元反应的简化反应模型。简化模型和详细模型的参数计算结果基本一致;找出控制氢氧混合气体快速反应速率的关键反应步骤为H+O2+M=HO2+M和O+OH=O2+H,[H]是控制反应进程的最重要组分。  相似文献   

11.
洪滔  王继海 《爆炸与冲击》1996,16(4):317-325
从DSD方法出发推导出爆轰波在药块和药柱中传播的运动方程,并对该方程进行简化,求出该方程的非定态解析解,在t时,可以得到定态解,得到的解与实验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2.
爆轰波管中铝粉尘爆轰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洪滔  秦承森 《爆炸与冲击》2004,24(3):193-200
用两相流模型对爆轰波管中的铝粉尘的爆轰波进行了研究。模型考虑了气体和颗粒两相间速度和温度的不同及由于管壁引起的对流热传导和粘性引起的耗散,考虑了由于铝颗粒表面粗糙使得表面积增加的因素。铝颗粒的点火判据使用了新的判据,即铝颗粒在激波后的气流中温度达到铝的熔点且铝全部熔化即被点火。数值模拟了内径为15.2cm的爆轰波管中铝粉尘中爆轰波的传播和发展,得到了爆轰波速度及铝颗粒点火距离,还得到了爆轰流场中物理量的分布。从前导激波面到CJ面处,两相间的速度和温度有明显的差别。还考虑了粒子由于粗糙引起的表面积增加对爆轰波的影响,这个因素对铝颗粒的点火距离的影响较大,对这里计算的铝粉尘爆轰波的速度基本没有影响。结果表明,两相流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铝粉尘的爆轰过程,得到具有很粗糙表面、平均粒子直径为3.4m的铝粉尘浓度为304g/m3时爆轰波的速度为1.63km/s,点火距离为3mm,与实验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黄虎 《力学学报》2003,35(5):606-609
在海洋水域,界面波对大尺度变化流的作用是一种典型的分层流动现象.考虑一不可压缩、无黏的分层势流运动,建立了一个在非平整运动海底上的n层流体演化系统,并对其进行了Hamilton描述.每层流体具有各自的常密度、均匀流水平速度,其厚度由未扰动和扰动部分构成.相对于顶层流体的自由表面,刚性、运动的海底具有一般地形变化特征.在明确指出n层流体运动的控制方程和各层交界面上的运动学、动力学边界条件(包含各层交界面上张力效应)后,对该分层流动力系统进行了Hamilton构造,即给出其正则方程和其下述的正则变量:各交界面位移和各交界面上的动量势密度差。  相似文献   

14.
张星  孙锦山 《爆炸与冲击》1997,17(2):97-103
首先对爆轰冲击动力学(DSD)方法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完整地给出了它的数学表达,并研究了它的具体计算问题,指出了它的难点在于动边界问题的处理、然后针对两种特殊的几何条件,提出了用变量替换方法变动边界为定边界的思路。最后,根据计算结果,讨论了各种参数对波形的影响,特别是钝感炸药和敏感炸药所体现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不同铝粉尺寸含铝炸药加速金属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对铝粉直径从几十纳米到几十微米的几种含铝炸药,进行了小尺寸装药条件下炸药加速金属平板实验,用激光速度干涉仪测量了金属平板自由面速度,比较了几种炸药对不同厚度金属平板的加速时间和加速能力。分析了铝粉在炸药爆轰中的反应情况。在小尺寸装药下,铝粉加入炸药和铝粉尺寸大小对炸药爆轰性能有明显影响。纳米铝粉使炸药作功能力有较大提高。含铝炸药爆轰中,铝主要在爆轰后期与爆轰产物反应。  相似文献   

16.
在水平粉尘爆轰管上分别对2m、5m和13m三种粒径的铝粉-空气混合物进行了弱点火条件下燃烧转爆轰的实验研究。实验分别考察了粉尘浓度、颗粒尺度及扬尘方法等因素对爆轰特性(如爆轰速度、最大压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2m球形铝粉最大爆轰压力达7.8MPa、稳态爆速达1.95km/s;5m铝粉亦有爆轰特征,但状态较弱;13m的铝粉达不到爆轰。混合物的浓度对爆轰参数有影响,并存在最优浓度,在此浓度下,爆轰参数取得最大值,而且最优浓度的值随粉尘颗粒直径增加而增大。扬尘方法对爆轰特性有影响,预混粉尘与激波卷扬粉尘对比实验表明,其压力与速度的典型差别分别高达300%与74%。  相似文献   

17.
冲击载荷下多层材料的抛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理论分析并结合实例计算冲击载荷下多层材料交界面由于密度和声速不连续,反射中心卸载波到达材料的交界面后速度增量不相等,可以使前层是低声阻抗的材料脱开后层是高声阻抗的材料,并以当时的速度和形状向前方抛射.指出这是一种和层裂完全不同的抛射运动.采用X射线照相技术测得的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完全符合.  相似文献   

18.
建立圆管及环形管道系统研究临近极限下爆轰波在管道内传播失效机理。选用C2H2+2.5O2+70%Ar气体,采用光纤探针测量爆轰波在管道内传播速度,用烟迹法记录管道内爆轰波胞格结构。结果表明:初始压力远大于爆轰极限压力时,爆轰波在管道内以稳定速度传播;随着初始压力的减小,爆轰波速度逐渐降低;当初始压力一定时,爆轰波速度随着管道尺寸的减小而逐渐减小;当初始压力达到临界压力时,爆轰波在进入到管道内后其速度会逐渐衰减直至爆轰波完全失效。对于不同几何尺寸的圆管与环管,通过引入无量纲参数d/λ及w /λ(d为圆管管径,w为环管间距,λ为爆轰胞格尺寸)得出,爆轰波在管道内传播的临界圆管直径为环形间距的2倍,与理论模型结果相吻合,验证了稳态气体基于爆轰波波面曲率的失效机理。  相似文献   

19.
在激波、火焰及射流同时存在的流场中,组织燃烧转爆轰过程是脉冲爆震发动机实现点火、起爆的关键问题。设计一类喷射器,采用C_2H_2/O_2/Ar反应,数值验证了该喷射器能增强爆震室燃料燃烧转爆轰的可行性,并讨论了流场中热点的点火机制。结果显示:该装置在流场中可激发不稳定性,产生漩涡,加速能量、质量的交换。流场产生热点,促进火焰速度加快,追赶前导激波。喷射器位置影响前导激波的运动速度。在一定范围内,前导激波速度越大,碰撞产生的热点越容易激发燃烧转爆轰过程。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二维Lagrange数值摸拟方法,计算在管内装填岩石硝铰炸药滑移爆轰作用下,20#无缝钢管的运动过程,计算结果与用斜电阻丝法测量得到的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