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在Boltzmann-Uehling-Uhleenback理论框架内,研究了20Ne+20Ne碰撞系统在入射能量从10MeV/u到100MeV/u变化时,碎裂发生的机制,并讨论了极限激发能以及反应过程中热平衡与非热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2.
用QMD方法,对20Ne (25MeV/A)+20Ne系统周边碰撞做了仔细的分析,讨论了它的特征,以及深部非弹碰撞与碎裂的共存和竞争,并探索了中间质量碎片的来源.  相似文献   

3.
张丰收  葛凌霄 《中国物理 C》1990,14(11):1045-1050
借助于Boltzmann-Uehling-uhlenbeck理论,对 20Ne+20Ne碰撞系统,在不同碰撞参数下,系统地研究了费米能区的碰撞机制.结果表明:深部非弹性碰撞已由非完全深部非弹性碰撞所取代;随着轰击能量升高,非完全深部非弹性碰撞分量变小,50MeV/u时已有碎裂发生,150MeV/u时已是典型的碎裂过程.同时对中间质量碎片发射的起因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我们研究了在20Ne(14.7,19.2MeV/u)+58Ni的反应中出射的类弹碎片α粒子的符合,发现除了原始激发碎片的相继衰变产生这种符合事件以外,还有一种反应过程导致深度耗散的类弹碎片与前方向α粒子的"非关联"符合,这种过程意味着α粒子在反应初期就从弹核20Ne国飞出,而剩余的16O继而与靶核进行的一种耗散碰撞,我们称之为"非完全的深部非弹性过程".  相似文献   

5.
对于在14.7MeV/u、19.2MeV/u 20Ne+58Ni反应中出射的类弹碎片,比较其单举动量分布和与前方向20个塑料闪烁体中带电粒子符合的动量分布,区分来自于碎裂过程和转移反应过程的贡献,并研究随束流能量变化时这两种过程的竞争.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包括了平均场效应,两体碰撞和泡利阻塞效应的Boltzmann-Uehling-Uhlenbeck理论,系统研究了20Ne+20Ne碰撞系统在轰击能量为5—150MeV/u能区内中心碰撞时,反应机制从全融合、非全融合向碎裂变迁的过程,讨论了平均场、两体碰撞和泡利阻塞效应随轰击能量的变化及它们对反应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激发能升高级联裂变到瞬发多重碎裂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40Ar+159Tb、197Au、209Bi(25MeV/u)中心碰撞产生的三体碎片产物的角关联,配合Ar+Au(60MeV/u)三体出射的数据,分析非完全熔合反应产生的高激发核衰变的演化过程,证明了在25MeV/u入射能时激发核产生的三重大质量碎片是级联的两次出射的裂变形成的,其时间差尺度大约为1000fm/c,而对60MeV/u入射能下的激发核观察到重碎片在120°附近出现强的角关联,这在理论上解释为发射时间差较短,即出现了瞬发的多重碎裂.  相似文献   

8.
利用兰州放射性次级束流线提供的20Na束流,通过20Naβ+ 20Ne→16O+α过程,测量了20Na的衰变半衰期T1/2及衰变α粒子能谱.结果表明,除了Ed≥2.688MeV的9条较高激发能级的衰变α粒子外,实验中还观察到衰变能量Ed为0.890和1.054MeV,1.991MeV,2.424和2.457MeV的20Ne低激发能级的3条α谱线.  相似文献   

9.
用考虑了角动量守恒的BUU模型计算了20MeV≤E/u≤180MeV能区16O+197Au系统的反应线性动量转移(LMT)及余核角动量,着重讨论了反应线性动量转移及余核角动量对反应碰撞参量、入射能E/u的依赖关系,比较了计算LMT与Viola系统性给出的结果间的偏差.计算结果揭示了当E/u≥90MeV时,余核角动量对E/u增长出现的饱和现象,主要来源于靶核对弹核捕获能力的持续丢失.  相似文献   

10.
在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计算多重碎裂基础上,应用阶乘矩方法分析了多重碎裂.对197An(200MeV/u)+197An碰撞系统进行了计算.发现多重分布有阵发混沌存在.并对临界现象做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1.
使用离线y能谱法和厚靶──厚收集箔技术测量了40MeV/u 40Ar和Cu相互作用中靶余核的生成截面和前向平均反冲射程FW值.根据电荷分布假设得到了靶余核的质量产额分布.从FW值导出了重离子碰撞中的线性动量转移.与12C+Cu和20Ne+Cu的类似结果比较指出,在相同的弹核速度下,相应于中心碰撞的相对线性动量转移随弹核质量增加而减小,但是在40Ar离子和Cu的中心碰撞中产生的复合系统的激发能比12C和20Ne离子碰撞情况下更高,达到每核子5.3MeV.  相似文献   

12.
20Ne(P,2n)19Na反应,对质子滴线核19Na进行了研究,实验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质子直线加速器上进行,首次观察到了19Na的β延迟质子衰变,测定其质子能量为1.10±0.08MeV,半衰期为47±20ms,它相应于19Na基态到19Ne的7.62MeV、T=3/2同位旋相似态的超允许β跃迁和由此态到18F基态的级联质子衰变.  相似文献   

13.
12C(47MeV/u)+197Au靶,通过化学分离及γ谱学方法获得了Ir和Pt同位素产额. 用测到的Pt累积产额对相应Ir同位素做了照射期内母体衰变修正,从而获得了很好的Ir同位素分布. 讨论了A>170丰中子核产生截面、截面的Qgg系统性和剩余激发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用动力学模型计算10.6MeV/u 84Kr(27Al,准裂变)反应的裂变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单体耗散模型对10.6MeV/u 84Kr在27Al上引起的准裂变反应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准裂变反应的准裂变时间大于200×10-22s.发现对本反应系统,准裂变的出现至少需要8MeV/u阈能.  相似文献   

15.
用IQMD模型分析了由96Ru和96Zr构成的质量对称、同位旋不对称的一组中能核反应,寻求对对称势强度的敏感量和研究反应最终是否达到平衡的问题.研究表明中子-质子差快度分布在弹或靶快度区对对称势强度敏感,且越丰中子的核系统越敏感.中子-质子差快度分布还表明能量为400MeV/u时达到的平衡程度要比100MeV/u时的高.出射的核子、轻带电粒子和中等质量碎片的N/Z显示IMF的出射有记忆效应.随着入射能量由100MeV/u增加到400MeV/u,IMF的N/Z有明显下降,这是由于随入射能量增加使IMF中同位素的分布发生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16.
叙述了对Glauber模型中的透射系数进行半经验的能量修正,并利用该修正模型计算了12—14C,6Li,7Be,8B+12C和6Li,7Be,8B+9Be以及20Ne+12C,12C+27Al等系统的激发函数(能区范围10—1000MeV/u),经与实验值比较,能量修正的Glauber理论计算值能够很好地描述中能条件下的反应总截面实验测量值.  相似文献   

17.
25MeV/u 40Ar+93Nb反应中热核的激发能和核温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半导体望远镜探测器和PPAC对25MeV/u 40Ar+93Nb反应中的带电粒子和余核进行了关联测量,对所得α粒子能谱用三源模型进行了拟合,并由余核飞行时间和粒子多重性得到热核激发能.通过对温度的修正,发现在本实验中有激发能E*/A为4.3MeV,温度Tinit为6.9MeV的热核形成.通过与其它实验结果的对比可以看出核物质在轻系统和重系统中行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利用同位旋相关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研究了40Ca+40Ca系统在能量从30MeV/u到150MeV/u的在平面流和椭圆流.发现随着入射能量的增加,在平面流出现从负到正的跃迁,而椭圆流则随入射能量的增大而减少并且出现从正到负的跃迁.椭圆流和在平面流对于入射能量和碰撞参数较为敏感,相反对于对称能和核态方程却不太敏感.最后对于不同质量的碎块的依赖性关系我们还作了进一步仔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云母上蒸镀靶物质,做成叠层靶进行辐照,用云母的2π几何空间探测对称三分裂,给出了4π几何空间的三分裂相对二分裂的几率比,测量12C(25-47.5MeV/A)+209Bi反应形成的热核的对称三分裂相对于对称二分裂的激发函数,并与级联裂变的理论分析结果相比较.  相似文献   

20.
对25MeV/u 40Ar+209Bi非完全熔合反应中形成的热核,测量了与裂变碎片相符合的α粒子能谱,用运动源模型分解α粒子能谱得到了裂变断前和断后发射α粒子多重性.由断后碎片发射α粒子多重性得到断点激发能约为172.5MeV.由断前α粒子多重性得到激发能在470—600MeV范围内的热核的裂变时标约为4×10-21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