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5 毫秒
1.
阿克苏绿洲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景观格局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3S技术,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阿克苏绿洲的景观格局特征,探讨了该地区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克里雅河尾闾沙漠腹地达理雅博依天然绿洲植被格局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2017年克里雅河上游吉音水库建成,尾闾绿洲观测与研究相对空白,科学调控需数据与理论支持.为此在国家基金委的支持下,课题组2018年沿下游沙漠河段及天然绿洲纵横断面设置可长期观测的多个植被样方、样带;布设了地表水、网格化浅层地下水、中小尺度气象站等水文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此后,拟利用系统化的观测数据在空间相关统计、三维有限差分、有限元方法支持下构建和验证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土壤水、植被时空关系模型.揭示地表水对天然绿洲整体景观,浅层地下水对种群组合,土壤水对植物个体生长特征不同尺度上的影响作用与机制.阐明沙漠腹地绿洲植被空间格局影响因子及其作用、过程与机制是沙漠绿洲学和绿洲保护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东海区海岸带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尺度、长时序的海岸带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工作的开展。以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6期遥感影像解译结果为基础,对东海区海岸带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和ESV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ESV与景观格局变化二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90—2015年的25 a间,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东海区海岸带农田和海域面积大量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在所研究的5类地貌类型中,除中起伏山地外,其余地貌类型景观面积转移都较为剧烈。25 a间东海区海岸带斑块数量、斑块密度、边界密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等不断增加,景观破碎化、复杂化、多样化增强。农田景观的最大斑块指数、形态指数、边界密度等变化均较大。东海区海岸带ESV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中森林景观对ESV总量贡献最大;水文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持、气候调节、土壤保持、废物处理和气体调节是东海区海岸带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空间上表现出以单位面积中、低ESV为主导的空间分布,高、极高和极低ESV分布较少。研究区ESV总量与农田和海域以及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显著相关;与斑块密度、边界密度和形态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同时,食物生产、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的服务价值与景观指数间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阜康荒漠绿洲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受自然分异和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制约,通过划分景观样带和选取景观空间格局指标,本文重点揭示该区域景观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1987年至1998年间阜康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在洪积扇上增加,在冲积平原上下降;荒地则刚好相反,林地面积在低山丘陵带和洪积扇带下降,在冲积平原上没有变化,牧草地面积在低山丘陵带上升,其它各带均下降,城镇面积在各样带上都有所增加,水域各带基本不变。(2)低山丘陵带和洪积扇带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下降,优势度上升;而冲积平原则多样性和均匀度上升,优势度下降,景观破碎度有增加的趋势,表明了人为影响的不断增强。(3)阜康荒漠绿洲景观格局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位于洪积扇与冲积平原的耕地和荒地面积变动上,关键影响因子是水土资源利用下的水盐动态变化,地形和土地利用是影响地下水位变化的关键因素,而地下水位的连续变化又影响了土壤水盐在空间的分布。  相似文献   

5.
摘要:基于2009年Quickbird影像数据解译获得的乐清市城区绿地分布图,在GIS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城区绿地景观格局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绿地景观结构不尽合理,以公园绿地为优势类型,道路绿地与居住绿地明显偏少;全区绿地多样性指数偏低,绿地类型不够丰富;绿地景观整体破碎度较高,其中新区的破碎度高于老区;绿地斑块分维数偏低,斑块形状较规则,缺乏自然形状,人工痕迹较重.论文对分析结果进行了讨论,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为其他中小城市绿地格局分析与绿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大尺度、长时序的海岸带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工作的开展。以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6期遥感影像解译结果为基础,对东海区海岸带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和ESV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ESV与景观格局变化二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90—2015年的25 a间,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东海区海岸带农田和海域面积大量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在所研究的5类地貌类型中,除中起伏山地外,其余地貌类型景观面积转移都较为剧烈。25 a间东海区海岸带斑块数量、斑块密度、边界密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等不断增加,景观破碎化、复杂化、多样化增强。农田景观的最大斑块指数、形态指数、边界密度等变化均较大。东海区海岸带ESV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中森林景观对ESV总量贡献最大;水文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持、气候调节、土壤保持、废物处理和气体调节是东海区海岸带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空间上表现出以单位面积中、低ESV为主导的空间分布,高、极高和极低ESV分布较少。研究区ESV总量与农田和海域以及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显著相关;与斑块密度、边界密度和形态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同时,食物生产、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的服务价值与景观指数间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土壤盐渍化严重威胁着干旱区绿洲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借助遥感手段快速提取盐渍地信息并掌握其空间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AVNIR-2影像和RADARSAT-2 SAR影像进行预处理,然后对二者进行叠加组合,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变换分析,选取了用于提取盐渍地信息的最佳主成分分量(pc1、pc2和pc4).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最大似然法分别对AVNIR-2标准假彩色影像和主成分合成图像进行分类,pc1、pc2和pc4合成图像的盐渍地信息提取精度达到93.158%,比AVNIR-2标准假彩色合成图像的分类精度提高了6.447%.结果表明:研究区2008年各类盐渍地面积占其总面积的83.41%,其中10.10%为重度盐渍地,73.31%为中轻度盐渍地.在绿洲内部中轻度盐渍地呈散点状分布,在绿洲外部重度盐渍地交错地分布在中轻度盐渍地中,在盐渍地中植被沿河流的走向呈条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8.
通过扩散系数(C)、聚集指数(I)、聚集度指标(L)、K值、CA值五种聚集度指标对樱桃虎象甲(Rhynchites auratusScop)卵期的空间格局和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樱桃虎象甲卵在林间的分布呈聚集分布.在空间分布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9.
结合国内外滨水工业遗产再生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对京杭运河杭州段工业遗产建筑群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行了剖析.以建筑群景观空间改造为楔入点,提炼出京杭运河杭州段沿岸景观的重构策略.一方面从构筑物实体要素出发,提出了体量柔解化、功能混合化的景观更新原则.另一方面从外部场所虚体要素角度,建立了界面开放化、要素整合化的景观渗透方式.基于京杭运河杭州段区域改造设计实证,探索了城市滨水工业景观的再生途径  相似文献   

10.
矮慈姑自然居群的克隆生长格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等位酶分析方法,研究了矮慈姑一个自然居群的克隆多样性与空间格局.根据9个酶系统16个等位酶位点23个等位基因的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分析,在由120个单株组成的矮慈姑自然居群中,总基株数G=20;平均克隆大小Nc=6;不同基因型比率PD=1.6667;克隆的基因型多样性Simpson指数D=O.8496;克隆的基因型分布均匀性Fager指数E=O.8371.克隆生长空间格局分析表明,矮慈姑自然居群中的克隆之间有明显的相互交错,克隆构型为混合型,分株居群的构型有游击型、密集型以及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11.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结合现代3s技术,通过对尉犁绿洲空间分异特征分析,探讨了该地区景观生态建设方略,旨在为该区域的景观生态设计、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化提供科学依据,这对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通过对城市河道系统的景观敏感性与视觉美学敏感性的分析,指出景观系统的敏感性是指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系统对干扰的反应.揭示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大规模改变的同时,城市河道及其沿岸景观系统在结构、形态上也发生巨大变化,导致河流水文、生态系统的破坏与功能的退化,城市水文洪涝灾害频发、水质污染严重和美学质量下降等问题,提出用景观规划探讨城市河道系统的保护、修复与补偿系统及可持续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以连云港连云新城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技术,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景观格局进行优化研究.结果显示:(1)连云新城生态功能分异显著,斑块破碎度高,连通性差;(2)基于水文分析原理和方法,分析最小累积阻力面,获得生态廊道、辐射道和生态节点的空间布局;(3)生态源地周围效应明显,建立源地缓冲带是保护生态源地的关键;(4)生态廊道和辐射道是提高连通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以宁波北仑区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6期Landsat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景观格局数据,进行景观格局及其生态风险区时空演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主要景观类型是林地与耕地,景观演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建设用地景观面积大量增加,耕地景观面积明显减少,区域景观破碎化愈加明显;(2)25a间,研究区内低生态风险区大量减少,而中、较高和高生态风险区面积大大增加;高生态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北部平原地区,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人类活动使山麓地带大量低生态风险区转变为较低生态风险区;(3)1990~2015年,研究区内由低等级转向高等级的生态风险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2.5%;前期以低生态风险区、较低生态风险区转向中生态风险区为主,后阶段以中生态风险区转向较高生态风险区、高生态风险区的比例有所增加;1990~1995年、2000~2005年、2010~2015年3个时间段生态风险转换面积较大.  相似文献   

15.
基于TM遥感图像的宁波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TM和SPOT卫星遥感图像,以及相应卫星影像图、土地利用专题图等多种形式的资料,针对宁波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实际需要,进行有关遥感信息专题提取和应用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6.
基于3S的塔里木河中游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是目前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本文把生态环境脆弱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比较强烈的塔里木河中游选为研究靶区,利用遥感的手段获取试验区1973、1992和2000年景观格局的基础数据,在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支持下,对塔里木河中游近30年土地利用和景观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对该地区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层面的数字地形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使得环境规划设计领域有可能利用其技术实现各种尺度的空间分析,从而改善原有操作环节,提高效率和精度,使准确的地形分析结论指导规划和设计.数字地形技术在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存在衔接问题,首先体现在现状测绘图纸中的图元数据与建立数字地形所需的数据源存在着差异,应将其转换,必要时将通过对绘图平台的二次开发来完成数据源的兼容性处理.其次应当选择合适的地形模块来完成相关的数字分析.通过必要的技术衔接,在规划设计中,将实现对场地的基本地形分析、叠置分析、可视化以及其他方面的工程应用.该技术的应用是信息化规划设计的重要尝试,将在环境规划设计中预先体现出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