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测定了试剂4-甲基偶氮胂-TB的离解常数,并以它为显色剂,建立了人发中钙的分析方法。4-甲基偶氮胂-TB在NH 4Cl/NH2体系中与钙有灵敏的显色反应,其摩尔吸光系数e=2.18×104L.mol-1·cm-1,配合物最大吸收峰为613nm,组成为Ca:R=1:2,钙离子含量在0~27μg/25mL符合比尔定律。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在 (2 6± 0 .2 )℃、以含微量水的 DMF为溶剂、离子强度 0 .1(Na Cl O4)条件下 ,氯化四 (邻 -硝基苯基 )四苯并卟啉合铁 ( ) (Fe( ) [TP(o- NO2 ) TBP]Cl)与抗坏血酸 (H2 A)的电子转移反应动力学 ,提出了反应的机理 ,推导了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 :d[Fe( ) [TP(o- NO2 ) TBP]Cl]/ dt=k Ka1 Ka2 / ([H ]2 Ka1 [H ] Ka1 Ka2 )·[H2 A]T· [Fe( ) [TP(o- NO2 ) TBP]Cl],其中 ,k=1.90 3× 10 2 mol- 1 · L· s- 1 ,Ka1 =5 .137× 10 - 6 ,Ka2 =1.5 92× 10 - 1 2 .Ka1 、Ka2 可视为用动力学方法测出的抗坏血酸在 DMF溶液中的离解常数 .  相似文献   

3.
采用荧光光谱法、电子吸收光谱法及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LCu(Ⅱ)(L=二甲醇-二硝酸-二[1,3-二(苯并咪唑-2)丙烷])与DNA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法研究显示,不同浓度的配合物与DNA作用有不同的结合常数及n值,表明配合物与DNA之间呈混合型作用模式.加入DNA后电子吸收光谱产生减色效应及红移现象,结合常数K为2.42×103 L/mol,表明铜配合物与DNA发生了弱插入作用.循环伏安法研究显示,加入DNA后峰电位明显负移,峰电流下降,表明发生静电作用;而DNA浓度较低(约5.0×10-4 mol/L)时,随着DNA浓度的增大峰电位又有相对正移现象,表明可能同时存在弱插入作用.综上所述,配合物LCu(Ⅱ)与DNA发生了弱插入作用和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4.
菲咯啉铜配合物模拟过氧化物酶检测过氧化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菲咯啉铜[Cu(OP)2]配合物模拟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过氧化氢与邻苯二胺反应,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据此,建立了以菲咯啉铜模拟酶体系检测过氧化氢的灵敏方法.测定所用的试剂不含辣根过氧化物酶,从而避免了生物酶在使用过程中因可能的失活给分析工作带来的困难.在最佳条件下,过氧化氢浓度在9.5×10-8~1.67×10-6mol/L的范围内与体系吸光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极限为8.0×10-8mol/L.  相似文献   

5.
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存在下,铝(Ⅲ)与3,4-二羟基偶氮苯-4′-磺酸钠(DAS)形成1:4的络合物,λ_(max)=520μm,ε=8.4×10~4,在25ml溶液中,0~6.5μg铝(Ⅲ)服从比尔定律,以铜试剂(DDTC)萃取分离干扰离子,用于铜合金中微量铝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本文合成了水溶性meso-四(4-甲基-3-磺酸苯基)卟啉试剂[简称T(4-MP)PS_4]以光度法研究了该试剂在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和不同酸度下的存在形式,测得其pK_(a1)、pK_(a2)分别为4.80、6.10,并以光度法研究了同一样品中分别测定痕量锌、铜的方法和条件.实验表明,在pH4.10时,该试剂与锌、铜可以同时显色,显色后加入一定量HCl,能使锌配合物分解,而铜配合物不分解,从而消除了锌对铜测定的干扰;当锌含量大大超过铜含量时,铜对锌的测定不干扰.本文探讨了同一试剂分别测定同一实物中锌、铜含量的方法.方法灵敏度高.锌、铜配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3.10×10~5、2.10×10~5L·mo1~(-1)·cm~(-1)。本方法用于食品中痕量锌、铜的测定,所得的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差分脉冲极谱法、常规脉冲极谱法、循环伏安法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5-(3,5一二澳-2一口比咤偶氮)-2 . }1一二氨基甲苯【3 . 5-diBr-PADAT]在汞电极上的吸附伏安行为,电极还原反应机理。发现在碱性介质中,该试剂在电极上发生2电子的可逆反应;确定了该试剂在汞电极匕的吸附等温线模式,并测定了电极反应速率常数k,值。  相似文献   

8.
采用紫外-可见、荧光光谱等研究手段.确定了γ-环糊精-中性红包合物(γ-CD-NR)与鲱鱼精DNA之间存在嵌插和静电两种作用方式.用摩尔比法和舣倒数法确定了γ-CD与NR的包合比~n_(γCD-NR):nNR=1:1,包合常数K_f=2.08×10~3 L·mol~(-1).γ-CD-NR包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结合比n_(γCD-NR):n_(DNA)=4:1,结合常数K_25℃~θ=2. 11 × 10~6L·mol~(-1).化学热力学研究显示γ-CD-NR包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结合为熵驱动.以吖啶橙(AO)作荧光探针,研究发现γ-CD-NR包合物和AO在与DNA作用时存在竞争作用.  相似文献   

9.
钛铁试剂-铜配合物荧光光谱法测定半胱氨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pH 8.0的B-R缓冲溶液中L-半胱氨酸与钛铁试剂-铜配合物的作用过程。研究发现,半胱氨酸的加入导致钛铁试剂-铜配合物在350 nm处的荧光显著增强,并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体系荧光强度的增大与半胱氨酸浓度呈良好的线性相关性。据此建立了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氨水介质中,痕量镍(Ⅱ)催化加速过氧化氢氧化邻苯二酚紫的褪色反应及其动力学条件。反应速率常数为2.217×10-3/s,活化能为136.31kj/mol,半衰期为5.209min,建立了测定镍(Ⅱ)的新方法,灵敏度为1.29×10-10g/mL,测定范围为0~5μg Ni2+/25mL。  相似文献   

11.
迄今为止,直接于水相中光度法测定Ag~ 的有机试剂为数不多.一般采用二硫腙,二甲氨基苄叉罗丹宁或DDTC等萃取比色方法.这类萃取比色方法需用大量的有机溶剂,而很多有机溶剂的毒性较大.我们曾合成了多只8-羟基喹啉-5-磺酸的偶氮类试剂,发现其中的7-(4-氯-2-硝基苯偶氮)-8-羟基喹啉-5-磺酸(CNAQS)可作为Ag~ 的水相分光光度测定的显色剂.显色反应的最适酸度为pH 4~4.5;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在570nm处;摩尔吸光系数为3.27X10~4:Ag~ 与CNAQS的络合比为1∶2;测得络合物的表观稳定常数为1.26X10~(10).使用本试剂测定阳极泥中的微量银,所得结果与原子吸收光度相比较非常一致. Tavaras,T.等曾建议使用该试剂于Cd~(2 ),Cu~(2 ),Ni~(2 ),Zn~(2 )和Mo(Ⅵ)等离子的光度法测定,但用作银离子的显色剂,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2.
ZnS∶Mn量子点作为荧光离子探针测定痕量铜(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油相法合成了锰掺杂硫化锌(ZnS:Mn)半导体纳米晶,以水杨醛席夫碱与其进行配体交换,将席夫碱修饰于纳米晶表面.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铜离子的加入使ZnS:Mn荧光出现强烈的猝灭作用.体系荧光强度的降低与Cu2+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测定Cu2+的新方法,其线性范围为2.50×10-7~6.25×10-5 mol·L-1,线性校正方程为1-F/F0=-9.21×10-3+1.60×105 C2+Cu,回归系数r=0.992,检测限为1.11×10-7 mol· L-1.本方法应用于自来水中Cu2+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7-安替吡啉偶氮-8-羟基喹啉-5-磺酸(AQS)与钪(Ⅲ)的显色反应。在高酸度下该试剂与钪(Ⅲ)所成配合物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其最大吸收波长在490nm处,摩尔吸光系数为1.37×104 L·ctn-1·mol-1,Sc2O3含量在2.5μg~40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100倍的镧和30倍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用邻苯二甲酸酯和羟胺为主要原料合成邻苯二甲酰异羟肟酸(OPhHA)的方法,用PH滴定法测得其离解常数。并用硫酸铜及邻苯二甲酰异羟肟酸在20%乙醇——水溶液中制得铜(Ⅱ)一邻苯二甲酰异羟肟酸配合物。对该配合物进行了红外分析和热重分析,初步确定了配合物的结构,用  相似文献   

15.
2(5-溴-2-吡啶偶氮)-二乙氨基酚(5-Br-PADAP)已广泛用作多种金属离子的萃取光度法分析的研究与应用。我们在对钴(Ⅱ)、镉(Ⅱ)与该试剂及OP体系的增溶效果的条件研究及应用的基础上,对铜(Ⅱ)-5-Br-PADAP-OP体系的反应条件进行了研究与应用。结果证明,在碱性环境,玫瑰红色的Cu(Ⅱ)-5-Br-PADAP络合物瞬间即形成,络合物的最大吸收在530mm,络合物组成为铜(Ⅱ):试剂=1:2,摩尔吸光系数为1.5×10~5升·摩尔~(-1)·厘米~(-1);铜(Ⅱ)含量在0~16微克/25毫升服从比尔定体。  相似文献   

16.
Cd~(2+)与乙二醛-双-(2-羟基缩苯胺)所成配合物在水溶液中极不稳定,立即退色,无法测定其吸光度.本文试验了混合增效分析试剂(Triton X-100+PVA+CTMAB)对此体系的增稳、增敏和增溶作用.在此三种增效分析试剂的协同作用下,使体系可稳定20min以上,表观摩尔吸光系数达1.12×10~4 L.mol~(-1)·Cm~(-1),有可能应用于分析实践.并初步探讨了有关机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H2O2-Pd(Ⅱ)一桑色素体系。按正交设计确定了有关试剂的适宜浓度;建立了测定痕量Pd(Ⅱ的新方法。检出限为9.25×10-9g/mL。测定范围0.1~1.0μgPd(Ⅱ)日/25mL。相对标准偏差为5.9%。  相似文献   

18.
本工作研究了以丙烯酸和环氧树脂为原料合成丙烯酸环氧醋的动力学,认为该反应是一级反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反应机理.同时研究了不饱和酸离解常数及溶剂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进一步支持了上述观点,并且求出了在不同温度丫的反应速率常数及反应的活化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多种光谱学方法结合计算机模拟手段,通过研究牡荆素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相互作用的结合特性和空间结合构象及其诱导酶分子结构的变化对酶催化底物的影响,进而阐释牡荆素抑制α-淀粉酶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牡荆素以可逆性竞争的方式抑制α-淀粉酶的活性,其半抑制浓度(IC50值)为2.25×10-3 mol·L-1,抑制常数为(2.28±0.13)×10-3mol·L-1。牡荆素也能够与淀粉结合来减少淀粉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牡荆素通过单一静态方式猝灭α-淀粉酶的内源荧光,其中荧光基团Trp残基的贡献大于Tyr残基。牡荆素结合在α-淀粉酶的一个位点处,结合常数Ka为103数量级,主要依靠疏水力驱动,两者结合作用使α-淀粉酶的α-螺旋含量降低,β-折叠和β-转角含量增加,表面疏水性减小,酶结构趋于松散。分子模拟显示,牡荆素能够对接于α-淀粉酶的活性空腔,并与周围的氨基酸残基Asp197、Glu233、Ile235、His299、Asp300与His305等发生相互作用。推测牡荆素通过与α-淀粉酶结合,改变了酶分子的构象,并且与底物竞争α-淀粉酶的活性位点,而阻碍了底物被酶分解,进而抑制了α-淀粉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20.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2,3,7-三羟基-9-(3,5-二溴-4-氨基)苯基荧光酮的离解平衡和离解常数;以其为显色剂,进行了钼(VI)的分光光度法研究,在0.2~0.8mol·L-1HCl溶液中,CTMAB存在下,显色剂与Mo(VI)生成灵敏的红色三元配合物,ε530=1.56×105L·mol-1·cm-1,用于测定钢中的钼,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