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利用蒸气扩散法合成了1,3,5-苯三酸与铜(Ⅱ)的二维网状聚合物{[Cu3(btc)2(py)9]·3C6H6·8.5H2O}n(H3btc=1,3,5-苯三酸,py=吡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每个Cu(Ⅱ)中心离子都具有Cu^ⅡN3O2的五配位环境,配位构型是扭曲的三角双锥,三个来自吡啶(py)的N原子与Cu(Ⅱ)共平面,两个来自不同btc的O原子位于轴向位置。通过btc的桥联作用形成二维网状结构,溶剂苯分子和结晶水夹杂在层间的空隙中。  相似文献   

2.
以1,3,5-苯三甲酸根(BTC3-)为阴离子配体,1,10邻菲啰啉(phen)为中性配体,以不同摩尔比铽、钇离子为中心体,合成了系列铽掺钇配合物.经C,N,H元素分析,稀土总量络合滴定和铽、钇分量的测定推测配合物的组成为(TbxY1-x)(HL)L'C1·1/2H2O(x=0.10,0.30,0.50,0.70,0.90,L=BTC3-,L'=phen);配合物的波谱测定结果表明,配体1,3,5-苯三甲酸根的羧基氧原子和稀土离子配位成键;1,10邻菲啰啉的氮原子与稀土离子螯合成环.荧光发射光谱测试表明,该类配合物是一类发光强度较好的配合物,不发光的钇离子对铽离子的发光有明显的增强作用,铽:钇为0.7:0.3的配合物(Tb0.7Y0.3)(HL)L'Cl· 1/2H2O的发光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3.
利用蒸气扩散法合成了1,3.5-苯三酸与钴(Ⅱ)的二维网状杂化聚合物{[Co3(btc)2(Py)9(H2O)3]·3py·2.5C6H6}.(H3btc=1,3,5-苯三酸,py=吡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该聚合物的晶体属于六方晶系,R3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9539(3)nm,b=1.9539(3)nm,c=4.2686(9)nm,V=14.113(4)nm3 Z=6,Dc=1.261g/cm3,μ=0.590mm-1,F(000)=5556,R=0.0869.Rw=0.1726.该聚合物的中心离子Co(Ⅱ)为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通过btc的桥联作用形成二维网状结构,溶剂吡啶和苯分子夹杂在层间的空隙中.  相似文献   

4.
Wu RQ  Zhao YL  Ma RJ  Lin XM  Sun HJ  Li X  Li HY  Li Y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31(8):2144-2147
以1,3,5-苯三甲酸根(BTC3-)为阴离子配体,1,10邻菲啰啉(phen)为中性配体,以不同摩尔比铽、钇离子为中心体,合成了系列铽掺钇配合物.经C,N,H元素分析,稀土总量络合滴定和铽、钇分量的测定推测配合物的组成为(TbxY1-x)(HL)L'C1·1/2H2O(x=0.10,0.30,0.50,0.70,0....  相似文献   

5.
采用溶剂挥发法合成了钴配合物[Co(phen)(pydc)(H2O)]· 2H2O,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该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i空间群.六配位的Co(Ⅱ)为畸变的八面体构型.单胞分子间通过氢键及π-π堆积作用相互形成三维网状结构.荧光测试表明配合物在369nm(λmax)具有强的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6.
以对苯二甲酸(H2BDC)为配体,以锌为中心离子,采用沉淀法合成了具有一维结构的金属配合物[Zn(BDC)(H2O)2]纳米晶,将化合物分散到不同浓度的8-羟基喹啉(8-Hq)溶液中,得到系列配位聚合物[Zn(BDC)(H2O)2-2x·(8-Hq)x]。分别用FT-IR和XRD对目标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固态发光性质研究显示:[Zn(BDC)(H2O)2]及其配位聚合物具有强的发光,配位聚合物随着8-Hq量的增加,其发光发射光谱有规律地红移,表明该配位聚合物能够通过改变8-Hq与骨架材料间的量的比实现对材料发光性质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分别以对羟基苯甲酸、对苯二甲酸和2,4,6-三吡啶基三嗪为配体,铽、钐为中心合成了两个系列共10种配合物。对所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电导率测定、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的测试,推测其组成分别为:RE(TPTZ)(NO3)3(C2H5OH)·H2O,RE(TPTZ)2(NO3)3(C2H5OH)·H2O,RE2(TPTZ)(NO3)6(C2H5OH)·2H2O,RE(TPTZ)(C7H5O3)3(C2H5OH)·2H2O和RE2(TPTZ)2(C8H4O4)(NO3)4(C2H5OH)·H2O(RE=Tb,Sm)。硝酸根、芳香酸的氧原子以及TPTZ的主配位点氮原子与稀土离子成键。对羟基苯甲酸的三重态能级及配合物的荧光测试表明,虽然对羟基苯甲酸三重态能级低于Tb3+和Sm3+离子的最低激发态能级,但该配体和具有芳香环的配体TPTZ耦合,能与Tb3+和Sm3+离子形成发光较好的稀土配合物。对苯二甲酸对铽和钐配合物的荧光增强最大,同时,稀土离子浓度高则荧光强度也高,在这两个系列配合物中未见浓度猝灭现象。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配合物单晶[Zn(PSA)2(H2O)2],其中PSA-为4-苯基丁酸根.配合物为单斜晶系,Cc空间群,a=3.8340(11)nm,b=0.51865(15)nm,c=1.0734(3)nm.a=90°,β=103.064(4).,r=90°,C20H26O6Zn.Mr=427.79,Z=4,V=2.0791(10)nm3,D=1.212g/cm3,F(000)=900,-46≤h≤43,-4≤k≤6,-13≤l≤13,R1=0.0780,wR2=0.2029.PSA-以两个氧原子与中心离子Zn(Ⅱ)离子形成四元螯合环,PSA与PSA反式构型.配合物分子之间存在氢键弱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均苯三甲酸铕掺杂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成了两个系列的均苯三甲酸铕配合物。其一是以均苯三甲酸(H3btc)为配体,Eu3+及掺杂过渡金属Zn2+、Cd2+、Mn2+、N i2+为中心离子的配合物;其二是以均苯三甲酸、邻菲啰啉(Phen)为配体,Eu3+及掺杂Y3+、La3+、Gd3+为中心离子的异核稀土配合物。对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差热-热重、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寿命及荧光性能等方面的测试分析。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EuL.6H2O(1)、EuLL1.′5.2H2O(2)、Eu0.5Y0.5LL1.′5.3H2O(3)、Eu0.5La0.5LL1.′5.3H2O(4)、Eu0.5Gd0.5LL1.′5.3H2O(5)、EuZnLC l2(C2H5OH)2.2H2O(6)、EuCdLC l2-(C2H5OH)2.5.2H2O(7)、EuMnLC l2(C2H5OH)2.2H2O(8)、EuN iLC l2(C2H5OH)2.2H2O(9)(其中L=btc,L′=Phen)。均苯三甲酸的羧酸氧原子和邻菲啰啉的氮原子与稀土离子配位。差热-热重的测试结果表明,均苯三甲酸-邻菲啰啉异核稀土配合物的分解温度为490℃,铕掺杂过渡金属配合物分解温度为450℃,两类配合物的最终分解产物均为氧化物。荧光光谱的测试结果表明,三元配合物EuLL1.′5.2H2O(2)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二元配合物EuL.2H2O(1);配合物(3)、(4)、(6)、(7)中,Y3+、La3+、Zn2+、Cd2+无未充满的d层或f层电子,对Eu3+的荧光有增强作用;配合物(5)中的Gd3+有4 f7半充满稳定电子层结构,对Eu3+的荧光也有增强作用。在配合物(8)和(9)中,Mn2+和N i2+的未充满d层电子消耗配体吸收的能量,对Eu3+的荧光有猝灭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大豆苷元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两种水溶性异黄酮磺酸锰:7-甲氧基-4′-羟基异黄酮-3′-磺酸锰(1)和4′,7-二乙氧基异黄酮-3′-磺酸锰(2),并采用1HNMR、IR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法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1的分子组成为[Mn(H2O)6](C16H11O4SO3)2.10H2O,其中Mn(II)位于对称中心并被6分子水所配位。[Mn(H2O)6]^2+,C16H11O4SO3-和H2O之间存在多种氢键;2的分子组成为[Mn(H2O)6](C19H17O4SO3)2.8H2O,两个异黄酮骨架构象不同。6个配位水分子分别与2个异黄酮骨架中磺酸根上的4个氧原子及8个结晶水上的8个氧原子形成12条氢键。1,2的晶体结构中均存在着π…π堆积作用,氢键以及π…π堆积作用共同将1或2组装成具有三维网格结构的超分子。  相似文献   

11.
稀土(铕-铽)-18冠6-对苯二甲酸配合物的荧光性能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以对苯二甲酸(L′)为桥联配体,18冠6(L)为配体,稀土(Eu Tb)为中心离子,合成了一系列超分子化合物,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荧光性能测量。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为(Eu1-xTbx)2L2L′(ClO4)4·H2O(6+3x);推测出Eu3+离子直接与冠醚氧原子配位,而较小半径的Tb3+与18冠6则通过H2O配位。H2O分子与冠醚氧原子以氢键形式连结,对苯二甲酸以双齿形式桥联两个稀土离子冠醚配合物,形成双核结构单元;在此配合物中,Tb3+离子对Eu3+离子的发光有一定的敏化作用,而Eu3+离子对Tb3+离子的荧光却有强的猝灭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宗群  张敏  薛文  裘灵光 《发光学报》2011,32(5):514-518
采用水热法,将锌片与对苯二甲酸(H2BDC)反应原位合成[Zn(BDC)(H2O)2]n薄膜.利用XRD和SEM分别对薄膜的结构、形貌和尺寸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薄膜是由一维链状结构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纳米晶构成的,随着水热时间的增加,薄膜中的[Zn(BDC)(H2O)3]n纳米晶晶粒尺寸逐渐减小.该薄膜在紫外光的激...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新的Eu(C8H7O3)3·C12H8N2·H2O配合物.并经元素分析、摩尔电导、IR、UV、1H NMR等表征,初步确定配体3-甲氧基苯甲酸以桥式双齿形式和Eu(Ⅲ)配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Fe 3O(Ala) 6(H 2O) 3](ClO 4) 7和[Fe 3O(Gly) 6(H 2O) 3](NO 3) 7·3H 2O的ESR谱的解析及变温磁化率的研究,得出它们的ESR谱具有各向同性的特点;朗德因子分别为2.019和1.997;两种配合物中铁离子间有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希夫碱配合物M3L6(NO3)6(H2O)2的合成与光谱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氨基-1,2,4-三氮唑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为原料,在冰醋酸催化下合成了配体4-氨基-1,2,4-三氮唑缩对二甲氨基苯甲醛(L).然后利用L与过渡金属硝酸盐[M(NO3)2·xH2O(M=Cu,C0,Zn,Cd;x=3~6)]在无水乙醇中反应,制得固态配合物M3L6(NO3)6(H2O)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等手段对合成的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该物质是一种多晶粉末状的发光材料,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在乙醇溶液体系中的荧光发射峰在416 nm处,为蓝色荧光,色纯度高,荧光量子效率高,而配合物M3L6(NO3)6(H2O)2的荧光发射峰则红移至445 nm左右,同时荧光强度显著增强.M3L6(NO3)6(H2O)z中与M(Ⅱ)发生配位作用的基团是配体中三氮唑环上的氮原子.  相似文献   

16.
在水热条件下,以2,5-吡啶二甲酸为配体合成得到稀土Eu3+为中心离子的配位聚合物[Eu(C7H3O4N)(CH3COO)(H2O)]·2H2O。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单晶衍射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测试表明,标题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在晶体结构中,构筑单位是含有Eu-Eu金属键的双核重复单元,六分子的吡啶二甲酸配体均以五齿配位的形式桥连4个Eu3+离子,从而将邻近的双核单元连接起来形成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17.
黄妙龄  马鹏 《光谱实验室》2011,28(5):2272-2275
采用常规溶液法合成了配位聚合物[Na(C6H6NSO3)(H2O)2]n。该聚合物为正交晶系,Pbca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0091(5)nm,b=0.7948(4)nm,c=2.4004(12)nm,V=1.9253(16)nm3,Z=4。中心钠离子有6个氧原子与之配位,形成畸变的八面体配位环境。每个钠离子的配位环境均一样,相邻钠离子通过配位水分子和配体磺酸基上的氧原子相连,将配合物扩展为二维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热反应法合成超分子化合物C11H6N2O·H3PO4·H2O,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组成、结构进行分析.该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0.73350(6)nm,b=0.74191(7)nm,c=1.15692(14)nm,α=96.395(2)°,β=92.9940(10)°,γ=90.3440(10)°,V=0.62477(11)nm3,Z=2,F(000)=308,Dc=1.585g·cm-3,最终偏差因子R1=0.0521,wR2=0.1282.该化合物的不对称单元由3个独立的分子4,5-二氮芴-9-酮、磷酸和水分子构成,氢键连接分子形成三维超分子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合成和表征了两种新的Schiff碱配合物[NiL(ClO4)*3H2O (1)和CuL(ClO4)*4H2O (2),其中L是由摩尔比为1∶1的水杨醛和二乙撑三胺缩合而成的Schiff碱.1(或2)、FeSO4*7H2O和K3[Fe(ox)3]*3H2O进一步反应,生成了双金属层状配位聚合物{[ML][FeⅡFeⅢ(ox)3] *1.5 H2O}∞,其中M2+ = Ni2+ (3)或Cu2+ (4).红外光谱和Mssbauer谱测定结果表明,3和4具有二维层状结构,其阴离子层由[FeⅡFeⅢ(ox)3]-单元构成.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新的Eu(C8H7O3)3·C12H8N2·H2O配合物.并经元素分析、摩尔电导、IR、UV、1H NMR等表征,初步确定配体3-甲氧基苯甲酸以桥式双齿形式和Eu(Ⅲ)配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