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了一系列Ce3+/Sm3+共掺透明微晶玻璃,并研究了其发光特性。在微晶玻璃中Ce3+呈现出基于4f-5d跃迁的较强的宽带蓝光发射,通过调节Ce3+/Sm3+离子的掺杂浓度,Ce3+/Sm3+离子共掺微晶玻璃发光的色度逐渐发生变化,当CeO2/Sm2O3掺杂的量比为1:1时,制得的微晶玻璃发光色坐标为(0.315, 0.296)。通过光谱和荧光衰减曲线,研究了Ce3+离子到Sm3+离子的能量传递,在SAZKNGC0.6S0.6微晶玻璃中,Ce3+离子向Sm3+离子传递能量效率约为20%。结果表明,Ce3+/Sm3+共掺微晶玻璃是白光LED的一种潜在基质材料。  相似文献   

2.
采用熔体冷却法,通过控制玻璃基质组成及稀土离子添加量,制备了Tb、Eu单掺和Tb/Eu共掺的锌硼磷酸盐低熔点发光玻璃。测试了样品的红外光谱、吸收光谱、激发与发射光谱和荧光寿命,并计算CIE色坐标,研究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发光性能。结果表明:样品中部分Eu3+被还原为Eu2+,在380 nm波长激发下,Tb/Eu共掺发光玻璃同时出现Eu3+红光、Tb3+绿光和Eu2+蓝光的特征发射。增加基体中B2O3含量能强化玻璃网络结构,并改变Eu2+/Eu3+比例。发射光谱和荧光寿命测试表明,共掺的发光玻璃中存在Eu2+→Eu3+,Eu2+→Tb3+和Tb3+→Eu3+的能量传递。改变Tb、Eu的掺杂浓度能够有效改变发光玻璃的发光强度和颜色,最终得到色坐标为(0.318 7,0.286 1)、色温6 480 K的发光玻璃。  相似文献   

3.
Na2CaSiO4∶RE3+(RE=Ce3+,Tb3+,Eu3+) 的制备及发光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三价稀土离子(RE3+=Ce3+, Tb3+, Eu3+)掺杂的Na2CaSiO4(NCS)系列样品,并研究了其在紫外光激发下的发光特性。研究结果表明,Ce3+、Tb3+ 和Eu3+掺杂的NSC系列样品在紫外光源激发下,均呈现其特征发射,随着掺杂浓度的提高,发射强度逐渐增大。Ce3+、Tb3+和Eu3+的最佳摩尔分数分别为0.13、0.13和0.12,相应的色坐标分别计算为(0.17, 0.17)、(0.34, 0.58)和(0.66, 0.34),分别为很好的蓝光、绿光和红光。继续增加稀土离子的含量,发射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4.
毕长虹  孟庆裕 《物理学报》2013,62(19):197804-197804
采用沉淀法制备了不同Sm3+掺杂浓度的白钨矿结构CaWO4荧光粉材料. 对CaWO4:Sm3+ 材料的光致发光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404 nm光照下样品可以实现色纯度较高的红光发射, 而短波紫外240 nm光照下除Sm3+的特征发射外还能观察到CaWO4自激发发射, 能够获得较强的白光; 实验发现Sm3+掺杂浓度为2%时样品的发光强度最高;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确定了Sm3+之间的能量传递类型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 并计算了能量传递的临界距离大约为2.0 nm. 关键词: 光致发光 4:Sm3+')" href="#">CaWO4:Sm3+ 荧光寿命 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5.
石冬梅  赵营刚 《发光学报》2018,39(10):1352-1358
采用熔融淬冷法制备了新型的Er3+/RE3+(RE3+=Ce3+,Tb3+)掺杂的GeO2-TeO2-Na2O玻璃。测试了样品的差示扫描分析曲线、可见/近红外透过率、拉曼光谱、吸收光谱和1.53 μm发光光谱。研究发现适量的TeO2对GeO2的取代提高了玻璃的热稳定性,缩短了样品的吸收截止边。拉曼分析表明该系统玻璃有着宽广的红外透过范围。同时研究了980 nm激发下稀土离子(RE3+=Ce3+,Tb3+)的加入对Er3+掺杂的45GeO2-45TeO2-10Na2O玻璃的光谱性能和能量传递的影响。发现随着Ce3+浓度增加大大地提高了1.53 μm的发光强度,CeO2的最佳掺杂摩尔分数为0.1%,而Tb3+的共掺降低了1.53 μm的发光强度。可见Er3+/Ce3+掺杂的45GeO2-45TeO2-10Na2O玻璃在C波段光纤放大器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利用XRD、VUV及UV光谱等方法对Ce3+、Tb3+离子掺杂以及Ce3+、Tb3+离子共掺的3种BaCa2(BO3)2荧光粉的相纯度、发光性质、浓度猝灭现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荧光粉在VUV波段有较好的吸收,基质吸收带位于140~190 nm范围。Ce3+在BaCa2(BO3)2的最低4f5d跃迁带位置在360 nm附近,其5d→2FJ(J=5/2, 7/2)发射峰分别位于393,424 nm。Tb3+掺杂的样品在172 nm激发下的发射光谱由4个窄带组成,分别对应5D47FJ(J=3,4,5,6)的跃迁,其中占主导位置的是5D47F5的跃迁,大约位于543 nm处,主要为绿光发射。在Ce3+,Tb3+离子共掺杂的BaCa2(BO3)2光谱中,观察到Ce3+-Tb3+离子间有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7.
Yb3+/Er3+共掺杂TeO2-WO3-ZnO玻璃的光谱性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制备了Yb3+/Er3+共掺杂的TeO2-WO3-ZnO玻璃,测量了Er3+在玻璃中的吸收光谱和970nmLD激发下的荧光光谱、荧光寿命和上转换光谱.计算了Yb3+/Er3+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和Er3+离子1.5μm波段的吸收截面、发射截面,并研究了其荧光强度和上转换发光与Yb3+掺杂浓度间的关系.结果表明,Yb3+共掺杂可明显提高Er3+离子1.5μm发射的荧光强度,实验所得Yb3+离子的最佳掺杂浓度为Er3+离子浓度的3倍,在7.28×1020ions/cm3左右.Er3+离子1.5μm发射的荧光半峰全宽为67~72nm;上转换红、绿光均为双光子过程,随Yb3+掺杂浓度的增加,上转换红、绿光强度均增强.  相似文献   

8.
利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Ba9Y2(SiO4)6:Ce3+,Mn2+(BYS:Ce3+,Mn2+)荧光粉,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谱、激发和发射光谱及荧光寿命的测试对材料的结构、发光特性和能量传递进行了研究。在327 nm激发下,BYS:Ce3+,Mn2+发射光谱中包含2个发射峰,分别为位于407 nm的Ce3+的蓝紫光发射和位于597 nm的Mn2+的红光发射。在该体系中,发现了Ce3+向Mn2+的有效能量传递,使得Mn2+在597 nm处的红光发射显著提高,当x(Mn2+)=0.25时,BYS:Ce3+,xMn2+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达39%。实验表明,该荧光粉可为紫外基白光LED提供良好的红光光源。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Sr3Gd0.5-xTb0.5(BO3)3∶xEu3+系列荧光粉,并研究了其发光性质与能量传递过程。Sr3Gd0.5-xTb0.5(BO3)3∶xEu3+系列荧光粉在300~400 nm的近紫外光有效激发下产生489,544,594,614,624 nm的发射谱线,分别对应于Tb3+和Eu3+的特征跃迁。荧光寿命测试表明,随着Eu3+掺杂浓度的增大,Tb3+寿命逐渐缩短,证实该体系中存在Tb3+→Eu3+的能量传递过程,能量传递效率最大值为20.53%。在对Tb3+和Eu3+的能级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Tb3+→Eu3+能量传递过程。Sr3Gd0.5-xTb0.5-(BO3)3∶xEu3+系列荧光粉具有良好的红色发光性质,是潜在的可以应用于白光LED的光转换材料。  相似文献   

10.
于潘龙  田莲花 《发光学报》2018,39(9):1200-1206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颜色可调的NaTaOGeO4∶Tb3+,Mn2+荧光粉,并研究了其发光特性以及能量传递机理。在244 nm激发下,NaTaOGeO4∶Tb3+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分别位于380,413,436,492,544 nm,分别属于Tb3+5D37FJ5D47FJ(J=6,5,4)能级跃迁,为蓝光和绿光发射。在280 nm波长激发下,在492 nm和544 nm处有较强的发射峰,分别属于Tb3+5D47F65D47F5能级跃迁,为绿光发射。在248 nm波长激发下,NaTaOGeO4∶Mn2+的发射光谱由位于576 nm处的宽带组成,属于Mn2+4T16A1能级跃迁。当在NaTaOGeO4∶Tb3+荧光粉中共掺杂Mn2+时,可以同时观察到Mn2+和Tb3+的发射峰,通过改变浓度掺杂比,可以得到颜色可调控的荧光粉。  相似文献   

11.
Ce3+,Tb3+共掺BaYF5微晶玻璃的光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Ce3 +/Tb3+共掺BaYF5微晶玻璃.测试了微晶玻璃的X射线衍射图(XRD)谱、激发光普和发射光谱.研究发现:660℃热处理2h后的玻璃基质中析出BaYF5纳米晶相,根据XRD结果用Scherrer公式计算得到晶粒大小约为27 nm;在近紫外光(338 nm)激发下,观察到BaYF5...  相似文献   

12.
沈应龙  唐春梅  盛秋春  刘双  李文涛  王龙飞  陈丹平 《物理学报》2013,62(11):117803-117803
在还原气氛下, 采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了Eu2+/Ce3+共掺的高钆氧化物玻璃. 荧光性能测试显示, Ce3+能够有效地敏化Eu2+的发光, 使Eu2+的发光强度增强了2.3倍; 测试对比了Ce3+ 发光的荧光寿命随Eu2+的掺入前后的变化情况, 计算得出Ce3+→Eu2+ 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达61.5%, 并进一步探讨了其能量传递机理. 研究表明: 在高钆氧化物玻璃中, 采用Eu2+ 和Ce3+ 共掺的方法可有效地增强Eu2+ 的发光性能和闪烁性能. 关键词: 发光玻璃 能量传递 荧光寿命  相似文献   

13.
钇镓石榴石中Tb3+到Ce3+的无辐射能量传递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Y3Ga5O12石榴石中,室温下采用紫外激光选择激发光谱研究了能量从Tb3+5D35D4能级无辐射传递给Ce3+2D3/2能级。实验结果符合Frster-IH直接无辐射传递理论。5D3(Tb3+)→2D3/2(Ce3+)能量传递是电偶-偶极子相互作用机理,其平均临界传递距离为R0=16.3?,而5D4(Tb3+)→2D3/2能量传递是起主导作用的电偶-偶极子相互作用,其平均临界传递距离为11.2?。在5D4的传递过程中,电偶-四极子相互作用也应予以考虑。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4.
采用熔融法制备了Tb3+掺杂的Bi2O3-B2O3系统玻璃,使用激发、发射及拉曼光谱分析了光学碱度与玻璃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关系,同时绘制了Tb3+、Bi3+和Bi2+的能级图。研究结果表明:Tb3+掺杂的Bi2O3-B2O3玻璃由[BO3]、[BiO3]、[BO4]及[BiO6]共同组成,且随着光学碱度由0.63增加到0.93,玻璃的结构逐渐疏松。高的光学碱度使部分Bi3+变为Bi2+,发出571 nm(2P3/2(2)2P1/2)的光,Bi3+→Tb3+的能量降低。在光学碱度及Tb3+、Bi3+和Bi2+离子的共同作用下,随着光学碱度的提高,玻璃的发光颜色由黄绿色变为白色。  相似文献   

15.
为克服因混合不同卤化物钙钛矿量子点发生阴离子交换反应、不稳定的红光发射卤化物钙钛矿量子点等而导致在获取白光发射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可以在大气环境下合成Tb3+,Eu3+稀土离子共掺杂全无机卤化物钙钛矿量子点的方法。调节Tb3+,Eu3+稀土离子的掺杂比例,调控从钙钛矿量子点主晶格到Tb3+和Eu3+离子的能量转移,获得了单一组分、白光发射的钙钛矿量子点(Tb,Eu):CsPbCl3和(Tb,Eu):CsPb(Cl/Br)3,并对量子点的形貌、结构、发光性能及能量传递机理和稳定性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365nm激光激发下,不同含量Tb3+/Eu3+离子共掺杂的钙钛矿量子点(Tb,Eu):CsPbCl3发射光谱对应的色坐标位于1931色度图中的白光区域。在进料比PbCl2∶TbCl3∶EuCl3为1∶1.5∶1时,量子产率为3.59%,比纯的CsPbCl3量子点的量子产率(0.57%)提高了6倍。进一步研究发现,该(Tb,Eu):CsPbCl3量子点在空气中储存2个月之后,量子产率几乎保持不变(3.63%),保持了良好的稳定性。此外,研究了采用不同溶剂(正辛烷、十八烯)合成Tb3+/Eu3+共掺杂钙钛矿量子点的发光特性。Tb3+/Eu3+离子共掺杂的钙钛矿量子点(Tb,Eu):CsPbCl3可实现单一组分的白光发射,有良好的稳定性,具备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利用高温固相法合成Na_2CaSiO_4:Sm~(3+),Eu~(3+)系列荧光粉末,研究了Sm~(3+)和Eu~(3+)掺杂对Na_2CaSiO_4晶体结构的影响、材料发光特性以及存在的能量传递现象.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Sm~(3+)和Eu~(3+)单掺及共掺样品均为单相的Na_2CaSiO_4结构,晶体结构没有改变.Na_2CaSiO_4:Sm~(3+)荧光样品在404 nm激发波长下呈现峰峰值为602 nm的橙红色荧光,来源于~4G_(5/2)→~6H_(7/2)跃迁.Na_2CaSiO_4:Eu~(3+)荧光样品在395 nm激发波长下发射出峰峰值为613 nm的红色荧光.对光谱和荧光寿命的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Sm~(3+)与Eu~(3+)之间存在能量传递,通过理论计算得到Sm~(3+)和Eu~(3+)之间的能量传递临界距离为1.36 nm,相互作用形式为电四极-电四极相互作用.随着Eu~(3+)掺杂浓度的增加,能量传递效率也逐渐提高至20.6%.  相似文献   

17.
利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BaGd_2(MoO_4)_4∶Tb~(3+)与BaGd_2(MoO_4)_4∶Tb~(3+),Eu~(3+)荧光粉,并借助于X射线衍射(XRD)、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及荧光衰减曲线对样品的结构及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在290 nm激发下,BaGd_2(MoO_4)_4∶Tb~(3+)样品在550 nm处具有较强的绿光发射,表明该样品可用作绿色荧光粉。Tb~(3+)离子的最佳掺杂浓度为50%,电偶极间相互作用是引起浓度猝灭效应的主要原因。当在BaGd_2(MoO_4)_4∶Tb~(3+)荧光粉中共掺入Eu~(3+)离子后,可同时观测到Tb~(3+)与Eu~(3+)离子的特征发射峰。随Eu~(3+)掺杂浓度的升高,Tb~(3+)离子的发光强度逐渐下降,而Eu~(3+)离子的发光强度逐渐增加。根据BaGd_2(MoO_4)_4∶Tb~(3+),Eu~(3+)中Tb~(3+)离子的荧光寿命计算了Tb~(3+)与Eu~(3+)离子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根据荧光寿命与激活离子掺杂浓度的关系证实了能量传递机制为电偶极间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