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郁宏  沈齐兴  张霖 《中国物理 C》1994,18(7):583-590
给出了过程e+e→τ+τ→a1υτ,a1→ρπ的密度矩阵和角分布的螺旋度形式.通过分段拟合把相应于W-a1跃迁和强作用顶点a1ρπ形状因子的螺旋度振幅比确定下来,给出了一个确定宽共振态a1质量和宽度而与模型无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翁瑶  胡海明  王骏 《中国物理 C》2007,31(5):419-422
基于BABAR实验组对e+e→π+ππ+π的反应截面的测量结果, 用VMD模型给出的理论截面拟合实验数据, 首次从单一反应道得到π+ππ+π末态形状因子的所有参数值.  相似文献   

3.
用BESⅠ的7.8×106J/ψ数据更为精确地测定了J/ψ→π03(π+π)和J/ψ→ω2+π)的分支比(Br(J/ψ→π03(π+π))=(2.52±0.06±0.43)%,Br(J/ψ→π03(π+π))=(1.31±0.09±0.21)%.同时对4π不变质量谱和ωππ不变质量谱进行研究分析,试图观察是否存在有兴趣的信号.  相似文献   

4.
利用北京谱仪(BES)上取得的ψ(2S)数据,对ψ(2S)→π+πJ/ψ,J/ψ→1+1和J/ψ→任意末态两个过程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得到J/ψ的轻子道衰变分支比为B(J/ψ→e+e)=(5.90±0.07±0.16)%和B(J/ψ→μ+μ)=(5.96±0.08±0.16)%,由此给出Be/Bμ的值为0.990±0.018±0.024.假定Be=Bμ,J/ψ的轻子道衰变分支比为B(J/ψ→1+1)=(5.93±0.05±0.16)%.上述结果可用来估计强相互作用耦合常数αs和QCD减除参数∧.  相似文献   

5.
利用L3合作组1992年和1993年的数据,通过τ→a1v→π±π0π0v道测量了由Z0衰变的τ的极化不对称性Apol=-0.239±0.126±0.100,其中第一项误差为统计误差,第二项误差为系统误差.由此推断有效电弱混合角sin2θw=0.2197±0.0219.  相似文献   

6.
郁宏  沈齐兴 《中国物理 C》1997,21(2):123-129
讨论了强子衰变过程J/ψ→ωπ+π包含的三个不同中间过程J/ψ→ωf2(1270),f2→π+π和J/ψ→b1±(1235)π+,b1±→ωπ±的耦合问题.这种耦合效应的考虑对于精确测定共振态f2和b1±的参数以及这些反应道的螺旋度振幅比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BES合作组 《中国物理 C》1996,20(12):1057-1067
利用北京谱仪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采集的350万(2S)事例,通过ψ(2S)→γπ+π和γK+K反应道测量了χc0的总宽度.由Monte Carlo模拟给出的质量分辨函数,利用拟合χc2谱形得到的质量分辨作标定后,用于χc0宽度的拟合,得到χc0的宽度为(15.0)MeV.同时定出了χcJ(J=0,2)到π+π-+K的衰变分支比.结果为B(χc0→π+π)=(4.27±0.23±0.60)×10-3,B(χc0→K+K)=(3.44±0.21±0.47)×10-3,B(χc2→π+π)=(1.52±0.17±0.29)×10-3 和 B(χc2→K+K)=(5.2±1.1±1.8)×10-4,其中第一项误差为统计误差,第二项为系统误差.  相似文献   

8.
BES合作组 《中国物理 C》1998,22(11):961-968
分析北京谱仪(BES)收集的4.03GeV质心系能量下e+e对撞数据,选出e+e→τ±τ+→e±X+v′S事例,X±可以为μ±±±,拟合τ→ev′s中电子的能谱,得到τ→ev′s中Michel参数为ρτ→e=0.705,此结果与标准模型的预言相符合.  相似文献   

9.
计算了top-Higgsh0t对过程e+e→tc νeνe,e+e→γ(Z)tc的贡献,并进一步讨论了在高能线性e+e对撞机(LC)上探测此粒子的可能性.结果表明:h0t对过程e+e→tc νeνe的贡献很大,通过此过程可在LC实验中探测top-Higgs;另外e+e→γtc也是探测h0t的有效过程.  相似文献   

10.
何祚庥  黄涛 《物理学报》1976,25(5):409-414
本文应用由复合场场论或场代数导出的轴矢流的场流恒等式计算了π介子的辐射衰变π+→e++ν+γ过程。计算结果与目前的实验大致相合。  相似文献   

11.
观测到ψ(3770)衰变到J/ψπ+π非DD末态迹象.利用工作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北京谱仪探测器在质心系能量3.773GeV附近获取的8.0±0.5pb-1数据样本,共观测到6.8±3.0个ψ(3770)→J/ψπ+π事例.由此得到的分支比为BF(ψ(3770)→J/ψπ+π)=(0.59±0.26±0.16)%,其对应的分宽度为Γ(ψ(3770)→J/ψπ+π)=(139±61±41)keV.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J/ψ→π+π-π0来研究ρω干涉.利用描述J/ψ衰变的一般的唯象模型对PDG-2002关于J/ψ衰变到PP和PV的实验数据做了拟合(P表示赝标介子,V表示矢量介子) ,得到ρ0→π+π-π0反常大的分支比~10-3—10-2.理论的分析结果也与这一反常大的分支比相符合.同时,得到了合理的ηη′混合角和组分夸克质量比:θ=-19.68°±1.49°,mu/ms≈0.6 .  相似文献   

13.
陈炎发  宋燠 《物理学报》1960,16(5):247-251
本文应用标准微扰方法计算π介子衰变过程中π+→e++v+r对π+→μ++v的分枝比。文中应用了V-A型普适费米弱作用及沙拉姆提出的强作用,计算结果与目前实验结果没有矛盾。  相似文献   

14.
段一士  朱重远 《物理学报》1965,21(1):103-113
本文通过强作用K-π中间态,利用色散关系理论计算了Г(Kμ3+)/Г(Kα3+),Г(K20→πμ+ν)/Г(K20→πe+ν),{Г(K20→πe+ν)+Г(K20→πe-ν)}/Г(Kα3+)分支比及Kμ3+衰变中的μ谱,当选择定则|ΔI|=1/2及ΔS=+ΔQ被破坏,并且Iz=1/2及Iz=3/2的振幅f3/2 1/2(0)及f3/2 3/2(0)不等时,上述分支比与实验能很好符合。在本文的理论中,形式因子不是常数。  相似文献   

15.
用光锥QCD求和规则研究D0→πl+νl衰变过程, 首先计算D→π跃迁形状因子, 通过构造新的关联函数, 消除了twist-3波函数的不确定性给计算结果所带来的影响, 从而使计算结果更加精确. 计算得到的分支比与最近的实验数据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刘良钢 《中国物理 C》1993,17(7):614-618
本文提出了ρ0-ω介子混合的一个可能形式,由(ρ0,ω)→π+π衰变定出其耦合常数,并计算了它对ρ0,ω介子正负电子对衰变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其混合效应对ρ0→e+e增加9.4%,而对ω→e+e则减少2.6%.  相似文献   

17.
戴元本 《物理学报》1961,17(2):89-98
利用色散关系研究了弱电流不守恒情况下的π-→π0+e+ν衰变过程。在对π—π散射相移作了一些假定后,证明了π、π中间态的贡献很小。在N、N中间态项中出现的N、N湮灭矩阵元用Chew-Ball理论及湮灭实验估计,同时出现的核子弱作用形状因子又用色散关系计算,证明了N、N中间态对它的贡献很小,计算了π、π中间态对它的贡献。根据现有N、N湮灭实验估计,π-→π0+e+ν过程的衰变几率<6×10-4-1。  相似文献   

18.
首次对τ→π±0v衰变的结构函数进行了模型无关的实验测量,并与KS模型、IMR模型和Feindt模型进行了比较,在误差范围内,三种理论模型与实验结果一致.与OPAL组测量的τ→3π±v道的结构函数相比,在0.52范围内未发现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利用北京谱仪(BES)在4.03GeV正负电子对撞能量下获取的数据,[研究了,τ+τ-产生过程.借助双标记方法分析了τ±→π+π-π±υτ衰变事例.测定分支比Br(τ±→a1±υτ→ρ0π±υτ,ρ0→π+π-=(7.3±0.5)%,Br(τ±→K*±υτ→Ks0π±υτ,Ks0→π+π-)=(0.6±1.5)×10-3.并由Daliz投影分布的分析,确认a1的主要衰变方式ρπ.同时,也观察到a1衰变中以S波贡献为主的现象.采用Kuhn模型拟合实验数据,得到:ma1=1.24±0.02GeV,Γa1T=0.57±0.07GeV.  相似文献   

20.
根据最小标准模型及双Higgs二重态的扩展标准模型理论,计算了LEPⅡ以及NLC能量下e+e→bb Z0 和 tt-Z0的总截面和微分截面以探求Higgs粒子的观测效应.我们发现,只要Higgs粒子的质量MH≤140GeV,对e+e→bb Z0的测量就能清楚地提供Higgs粒子的信息.然而对e+e→tt-Z0,不论Higgs粒子是轻或重,它的效应都被淹没在弱电过程的本底中,没有观测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