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Langa.  P 丁亦兵 《物理》1991,20(4):218-223
1983年标志着粒子物理发展史中特别引人注目的十年的结束.在从1973年开始的这十年中,有三个特别重要的,或许可以说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就.它们是: 1.理论上与实验上实现了控制所有电磁现象和弱相互作用的力的统一. 2.认识到强相互作用粒子(核子、介子和其他强子)事实上是由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组分构成的,并发展了一种关于夸克之间作用力的初步理论. 3.承认存在着除了质量外其它性质几乎完全相同的三代基本粒子族.每一代包括两个夸克,一个带电轻子(电子、μ子和τ子)和一个中微子. 电磁力和弱力的这种统一理论与强相互作用的初步理论一起,称为“标…  相似文献   

2.
τ轻子物理     
 粒子物理学中所研究的粒子,如果按照它们自身所具有的相互作用力来划分,可以分为强子和轻子两大类,各种相互作用的性质是十分不同的,具有了某一种相互作用力的粒子就会按照这种相互作用力的性质发生衰变、反应过程,强子具有强相互作用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但是,轻子就只具有电磁相互作用力(如果它带有电荷的话)和弱相互作用力。所以,强子和轻子的各种行为是十分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何景棠 《物理》2001,30(9):592-592
最近几年 ,全世界的粒子物理学家都会注视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电子正电子对撞机LEP寻找Higgs粒子的实验结果 .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认为 ,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是轻子和夸克 .共有 6种轻子 ,它们是电子和电子中微子、μ子和 μ中微子、τ子和τ中微子 ;6种夸克 ,它们是上夸克、下夸克、粲夸克、奇夸克、顶夸克和底夸克 .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是光子、中间玻色子(W ,W-,Z0 )和胶子 .而由于存在Higgs粒子 ,产生真空对称性的自发破缺 ,上述所有有质量的粒子的质量都是通过与Higgs场相互作用而获得的…  相似文献   

4.
戴闻 《物理》2000,29(12):751-752
我们所感受到的物质世界是由质子、中子、电子和光子组成的 .随着粒子物理研究的不断发展 ,人们认识到 ,除了上述四种宏观物质组元粒子之外 ,还存在上百种短寿命的粒子 .根据标准模型 ,最深层次的物质粒子共有 12种 (每种另有相应的反粒子 ) ,即 6种夸克 (夸克组成了质子、中子、介子等强子 )和 6种轻子 (包括电子、μ子、τ子等 ) .此外 ,还有一些力传递粒子 ,如传递电磁力的光子等 .上述理解涵盖强力、弱力和电磁力三种基本相互作用 ,但第 4种相互作用———引力未被包括在内 .其原因在于 :前三种力可用量子不连续的图像来描述 ,但引力却…  相似文献   

5.
庆承瑞 《物理学报》1966,22(5):607-610
近年来高能电子在核上的散射直接肯定了核子具有一定的结构,实验并已较好地测出了质子和中子的电磁形状因子。但是,轻粒子的形状因子还没有测定。在轻粒子中,中微子的形状因子又是一个很有兴趣的问题。由于中微子只参与弱相互作用,所以对它的结构因子的理论分析可能较为简单。我们在工作中曾经指出,通过和电子(或μ介子)的弱相互作用,中微子将具有一定的电磁形状因子。初看起来,通过中微子v_e在电子上的散射,可以测定中微子的电磁形状因子。但是事实上,因为v_e和电子有一级的弱相互  相似文献   

6.
 中微子是自旋为1/2的轻子,有电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τ子中微子三种不同形态。由于中微子不带电,仅参与弱相互作用,不参与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反应截面极小,所以很难在实验中观测到,对其质量的研究更是困难重重。探索中微子质量的意义中微子质量的研究对最微观的粒子物理规律和最宏观的天体物理、宇宙起源及演化都有重大意义,是探索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之外新物理的突破口与关键所在。在传统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二分量中微子理论和轻子数守恒定律要求中微子静止质量为零。因为若中微子质量不为零,则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其速度必定低于光速,这样就会出现速度超过中微子的观察者。  相似文献   

7.
一、μ子的发现及正名 实验物理学家安德森利用威尔逊云雾室从宇宙射线中发现了几种粒子。继1932年发现了正电子e~+后,又于1936年发现了μ子。由实验结果得知:μ子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207倍,只有带正电和负电的两种:μ~+、μ~-,没有电中性的。起初人们认为它就是1935年汤川理论上预言的传递核力的介子,所以称它为μ介子,后来的实验证明,尽管μ子的质量与汤川预言的介子的质量差不多,但它能穿过很厚的物质层而不与原子核发生强作用,所以它不是汤川预言的介子,实际上,把μ子称作介子是不恰当的,因为物理学中对参与强相互作用的自旋为整数的玻色子方称为介子,而μ子是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自旋为1/2的费米子,符合轻子的性质,应称其为轻子,按一般认识,粒子参与相互作用的性质应与质量有关。既然μ子质量与汤川预言的介子质量差不多,为什么归于轻子类呢?特别是1975年发现的质量为电子质量的3500多倍的子也归于轻子类,其奥秘何在?至今仍是个谜。 在确定μ子性质并为其正名的工作中,我国已故的著名的物理学家张文裕教授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Wolfe.  L 邓祖淦 《物理》1990,19(11):665-670
现在,普遍相信至少有三种(或三“味”)中微子,分别表示为ν_e,ν_μ和ν_τ。也有三种相应的反中微子ν_e,ν_μ和ν_τ。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其相互作用不同。ν_e是原子核在β衰变时同正电子一道发射出的粒子,也是预期会由太阳发射出的一种中微子。ν_μ是μ子和π介子衰变时发射出的。ν_τ还从未被直接探测到,但通常认为τ轻子衰变时会发射出ν_τ粒子。 费米在他第一篇关于β衰变理论的论文中提出了中微子质量问题,并指出高能端电子谱对中微子质量是敏感的。近年来,关于中微子质量的实验集中于研究氚的β衰变 3H→3He + e~-+ v_e释放出…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新发现的重粒子γ(9.5)是SU(4)×S3a层子模型方案中介子的色激发态的可能性.指出在γ能区,应存在三个色激发基态,并且表现为质量约差0.5 GeV的两个峰.讨论了γ的轻子衰变、强衰变、辐射衰变、二级电磁强子型衰变的行为和γ的产生行为.还给出伴随γ在9.5 GeV能区还应存在许多介子色激发态,其中至少存在四个弱衰变粒子.  相似文献   

10.
约在三十年前,粒子物理脱离核物理作为独立的领域兴起了。当时核物理的研究对象被认为是通过二核子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多核子系统。那时,核物理学家正在阐明壳层结构,发现了集体运动模式,并基于有效的核子-核子相互作用力而发展一种微观的核理论,粒子物理学家也发现并把粒子分为重子、介子、轻子三大类,建立了强、电磁和弱的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论。目前关于思考基本相互作用的主要倾向也分成三个范畴。首先是关于弱、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它把轻子和夸克家族密切联系起来,并把它们划分为不同的“代”,每一“代”内的成员之间的联系媒介是规范粒子也或许还有Higgs 粒子。  相似文献   

11.
中微子和它的反粒子──反中微子是一类很奇怪的基本粒子.它是宇宙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粒子.宇宙中光子的数量大约是量子的 108倍,而中微子比光子还要多.可是,由于它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很弱,很难对它作直接的观测,至今人们对它的基本性质还了解得很有限. 通常都认为它的静质量是零,因此以光速运动.它不仅不带电荷,而且没有磁矩.它不参与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只有弱相互作用.世界上只有左旋的中微子(自旋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和右旋的反中微子(自旋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不存在右旋的中微子和左旋的反中微子.与电子、μ子和重轻子(子)相应,中微…  相似文献   

12.
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首次报道了τ中微子存在的直接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以藩 《物理》2001,30(6):383
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于 2 0 0 0年 7月 2 1日正式宣布 :τ中微子的第一个直接证据已在该实验室和加速器实验中观察到了 .在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周期表”(见表 1)中 ,物质粒子一共有 12个成员 ,包括 6个夸克(d ,u ,s ,c ,b ,t)和 6个轻子 (e ,νe,μ ,νμ,τ ,ντ) .这些构成物质基本单元的粒子都是费米子 ,它们分成三代 ,一一对应 .其中全部 6个夸克和 5个轻子均已发现 ,唯独τ中微子迟迟没有露面 .虽然早在 2 5年前τ轻子发现之际 ,人们就确信应当存在着与之相应的τ中微子 ,如同电子有相应的电子中微子、μ子有相应的 …  相似文献   

13.
“τ”粒子的质量的实验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会标中“τ”粒子图案的背景资料 按照传统的看法,粒子物理学将基本粒子分成3大家族:①光子家族;②轻子家族;③强子家族。轻子家族由3代组成:第一代轻子是电子e和与之相伴的电子中微子νe;第二代轻子是μ子和与之相...  相似文献   

14.
 1930年12月泡利提出中微子的假设以来,已整整60年了.今天,中微子这个没有大小、没有质量(至少尚未测到)、没有电荷的“怪”粒子,不再是科学家的一种假设,而是充满整个宇宙的稳定粒子.它们与带电轻子、夸克以及电弱作用的传递子-光子,中间玻色子Z0,W±,强色相互作用的传递子-胶子,引力作用的传递子-引力子-起,支配着整个宇宙.  相似文献   

15.
杜东生和杨茂志合著的新书《粒子物理导论》已经于2015年1月出版。该书着重介绍粒子物理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尽可能的介绍了粒子物理前沿的研究进展和新的实验结果。书中从对称性出发相继介绍了强子的夸克模型、电磁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弱电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中微子振荡、超出标准模型的各种新模型,如大统一理论,超对称和超引力,以及超弦和膜理论等内容。书中对中性介子K、B、D介子的混合及弱衰变  相似文献   

16.
正半个多世纪前,蓬泰科尔沃有两个至关重要的认识,它们是解决太阳中微子之谜的关键。第一个深刻的认识是,存在不止一种类型的中微子。他在检验一个被称为μ子的不稳定粒子的衰变时得出了这个结论。μ子属于轻子家族,这个家族中还有电子和中微子。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它们是物质的基本构建模块。μ子也带负电荷,但质量是电子的约200倍,并且在其碎裂之前,只有一百万分之二秒的寿命。蓬泰科尔沃提出μ子  相似文献   

17.
胡宁 《物理学报》1975,24(6):458-460
我们在1966年提出的层子模型中主要的想法是所有的强子都是由属于微观领域更深一层次的粒子所组成。这种粒子可能具有很大的质量,在超强作用下结合成通常的强子。我们称这种粒子为层子。层子在强子内部的存在、运动和相互作用决定了强子的内部结构,但层子本身的结构问题是属于更下一层次的现象,因此在现有的能量范围内,层子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点粒子。我们曾利用层子模型计算了强子的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现象,结果指出在强子内部,电磁作用和弱作用的规律仍旧是正确的。这个模型和后来为处理电子和核子深度非弹性散射问题而提出来的部分子模型有很多共同点。  相似文献   

18.
《物理》1994,(5)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用北京谱仪测τ粒子质量取得重大成果在粒子物理学中,通常将基本粒子分成三大家族:(1)光子家族,(2)轻子家族,(3)强子家族。轻子家族由三代组成:第一代轻子是电子e和与之相伴的电子中微子ve;第二代轻子是子和与之相伴的电子中微子v...  相似文献   

19.
 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对自然界的好奇与探索从未停止。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便是这个世界由什么构成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是怎么样的?现代物理科学认为自然界存在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与引力相互作用。其中强相互作用使得夸克可以组成质子与中子,而质子与中子又能组成原子核。原子核加上外层电子可以组成原子,原子还可以组合成分子。原子与分子构成了我们绝大部分的可见世界。注意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三个夸克通过胶子传递强相互作用组成的。那么如果不是三个夸克,而是两个夸克(事实上是正反夸克对)能不能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呢?答案是肯定的。这种构成称为介子。第一个被发现的介子是π介子,它是在1948年由英国物理学家鲍威尔等人在高空宇宙线实验中发现的。因为当时质子与中子的质量比π介子大,所以人们把由三个夸克组成的粒子称为重子,而两个夸克组成的粒子称为介子。虽然后来又发现了比质子质量大得多的介子,但此名称一直延续了下来。利用宇宙线实验毕竟是“靠天吃饭”,为了加快对亚原子粒子的研究,实验物理学家们开始兴建加速器,发展高能粒子探测技术。在此之后,加速器实验中又发现大量不同的介子和重子,总计约两百多种。注意到介子和重子里的夸克数目不是两个就是三个,那么有没有四个或者五个甚至更多夸克组成的粒子呢?从理论上这是可以的,但是在实验上一直没有发现确切的证据。寻找四夸克态、五夸克态、乃至多夸克态一直是高能粒子物理实验上的一个吸引人的课题,它对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强相互作用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由Feynnman及Gell-Mann;Sudarshan及Marshak所提出的V-A耦合弱作用已为现有的全部的β衰变的实验所证实。在工作中,作者认为一切弱作用的汉密顿量的形式是一样的,因而提出了普适费米弱相互作用理论(以后简称为普适弱作用理论)。 有些粒子(例如核子)和π介子及K介子有强作用,而有些粒子(例如μ介子)则没有这种作用。由于强作用的影响,物理核子和μ介子衰变的情况便会不同。虽然它们衰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