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流体混沌混合过程的可视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流体混沌混合的可视化问题,本文提出采用逆向庞加莱胞映射方法,来控制混沌系统数值模拟过程中的初始误差敏感,用插值胞映射的方法,来提高模拟效率。并用这一方法,成功地实现了扭转弯管中的混沌混合过程的计算机动画模拟,研究表明,本文所提出的逆向庞加莱胞映射和插值映射相结合,可以大幅度提高模拟精度和与速度,从而实现流体混沌混合的过程模拟。  相似文献   

2.
切削加工过程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方刚  曾攀 《力学进展》2001,31(3):394-404
近年来,有限元方法在切削加工模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研究切削工艺参数及切屑成形机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国外切削加工过程有限元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切削过程有限元模拟的关键技术,包括切屑形成、切削加工中的热力耦合、工件与刀具接触和摩擦、切屑分离和断裂准则以及工件残余应力、残余应变的模拟等技术;最后,还对切削工艺有限元数值模拟的发展方向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有关多层流体对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述多层不相混流体系统的研究发展,尤其是在空间材料生长过程中的应用;介绍多层流体系统内流体对流及传热现象,以及利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二层及三层流体内的自然对流及热毛细对流的成果,并分析探讨覆盖液体层对被覆盖液体的动力控制特性及其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岩石弹塑性破裂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力  肖丽萍  林韵梅 《力学学报》2005,37(4):516-521
分析了对于非均质、非连续且材料参数分布具有分散性和随机性的岩体介质,采用传统有限元法解决其工程问题的局限性.阐述了用岩石力学性质的分布特性来描述岩石材料不均匀性,并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将符合Weibull分布规律的材料参数赋予岩体结构中的各个单元体,进而用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应用了在Windows95环境下利用FORTRAN Power Station4.0平台开发的具有可视性的“岩石弹塑性破裂过程分析”软件——REPFPA软件,对典型的岩石试样和巷道模型的弹塑性破裂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有价值的实验结果.证明把材料参数随机赋值方法引入到岩土类材料的弹塑性破裂过程分析中去,并用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是研究岩石弹塑性破裂过程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在雾化等过程中液滴粒度分形特征,提出了一个液滴分裂服从均匀分布概率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出同代液滴的结构分维和特征分维,并用对异代液滴计算得到的结果,验证粒度分布中的结构分维,结果吻合很好,实验测定了液滴分裂的分形维数,与模拟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在雾化等过程中液滴粒度分形特征,提出了—个液滴分裂服从均匀分布概率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出同代液滴的结构分维和特征分维,并用对异代液滴计算得到的结果,验证粒度分布中的结构分维,结果吻合很好.实验测定了液滴分裂的分形维数,与模拟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7.
陶瓷刀具切削区温度场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切削金属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几乎90%以上都转化为热,致使工件,切屑和刀具的温度都上升,其中刀具的温升与切削机理及切削参数密切相关,并且直接影响刀具磨损及其全用寿命。为了研究陶瓷刀具切削温度分布对其磨损规律和机理的影响,根据传热理论建立了数学模型,用计算机模拟编制出陶瓷刀具切削区温度场计算的专业软件,可以得出不同陶瓷料刀具在不同切削条件下切步同工件材料过程中的温度分布曲线图,而且实际测量值与模拟值  相似文献   

8.
岩石爆破分形损伤模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在Kus和Thorne等人研究基础上,利用分形理论及应用成果提出了一种新的岩石爆破损伤模型。新模型将岩体中各种结构弱面视为初始损伤,并将其分形维数作为岩石性质的主要参量,用损伤能量耗散率及与分形维数的关系表征爆破过程中的岩石损伤演化规律,从而弥补了现有模型未考虑初始损伤影响和将损伤演化归结为体积应变函数的不足。还通过模拟试验等手段验证了新模型的如上观点。  相似文献   

9.
不同尺度分布散粒材料砂堆形成过程的二维离散元模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作者开发的离散元程序,模拟不同尺寸分布的砂堆形成过程.把散体颗粒简化为圆形颗粒,模拟过程分三步:首先利用参考网格生成颗粒的松散堆积结构;为了避免颗粒下落的冲击作用对砂堆安息角的影响,先模拟颗粒在重力作用下在圆柱容器内的自由下落与堆积,直至堆积达到稳定;最后,移除容器,只保留一个底部边界,模拟颗粒体系的散落过程,直至形成一个稳定的砂堆.模拟结果表明,在其他参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砂堆的安患角逐步减小并趋向于一常值.对模拟中的两组颗粒体系进行相同条件下的砂堆形成实验,结果表明,模拟与实验所得安息角大体相当.  相似文献   

10.
简要地评述了金属薄板成型工艺中局部化颈缩引起的塑性失稳机制和成型极限分析的成果;讨论了多种塑性失稳判据在成型极限分析的实验和有限元模拟两方面的应用及其局限性;指出了塑性失稳破坏是延性材料的塑性加工硬化和损伤软化两者的相互作用过程,并介绍了应用连续损伤力学方法研究这一课题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高频热等离子体发生器数值模拟最近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熙 《力学进展》1991,21(3):297-309
高频感应耦合热等离子体发生器中的流动与传热和电磁场强烈耦合,它的数值模拟经历了从最简单的一维模型到比较完善的二维数值模拟的几个发展阶段.以前的基于一维非自洽电磁场解的模拟方法,最近已为包括自洽电磁场解的新方法所取代.新方法还能容易地推广到三维情形,从而为发生器的性能预估及参数优化提供有力的工具.本文概述了最近这一进展的产生背景及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2.
非线性湍流模式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符松 《力学进展》1995,25(3):318-328
现代湍流模式研究已经超出了经典的Boussinesq涡粘性概念和线性的雷诺应力输运范畴,湍流运动过程中的非线性本质已成为模式研究人员所关心的中心问题。其目的在于使湍流模式能更加真实地再现湍流运动的复杂性,提高模式的适用范围,使复杂湍流能够得到合理的模拟,非线性湍流模式在解决复杂湍流运动的计算中已经取得可喜进展,正逐步应用于工程湍流的计算。同时,工程中的湍流问题计算也已走出了简单剪切流动类型及传统的k-ε(及其它形式的)二方程模式框架,二阶矩封闭模式在先进的工程计算中已被用来解决诸如可压缩的空气动力学、发动机气缸及三维复杂几何场内等具有重要应用背景的流动问题,并逐步进入计算流体力学商业软件包。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会议上共提出论文117篇,代表了在这个领域中最近的发展和成就.论文集分综述、热等离子体(近平衡)和低气压等离子体(非平衡)三个部分.热等离子体方面包括基本过程和模型,诊断,等离子体系统,熔化和气化,冶金,化工过程和热解.低气压等离子体方面包括基本过程和模型,诊断,聚合和表面处理,蚀刻和沉积. 本文包括四部分,即会议概况,主要学术内容,会议特点和等离子体技术前景.   相似文献   

14.
西安地区断裂构造活动性的地质力学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地质原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相似材料三维地质力学模拟方法,对西安地区的断裂构造活动性进行了两个方案的模拟试验。建立了断裂构造近期活动的动力学模型,并阐明了西安地裂缝的形成与断裂构造活动的关系。本文详细论述了这项研究的模型设计、模拟方法和技术以及全部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热轧产品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热轧产品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计算机预报涉及到塑性变形 力学、传热学、金属学、冶金学、实验技术等多个学科,是近年来迅 速发展的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应用技术. 本文综述了作为该技术基础 的力学、传热学数值分析方法和微观组织、力学性能的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16.
材料的微结构损伤与韧性断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Ⅰ.前言50年代起至60年代,国际上开展了材料宏观力学性能的大量研究,提出了应力强度因子K和J积分,确定了断裂韧性参数的测定方法,创立了断裂力学学科并制定了规范,对材料的断裂、疲劳性能的预测和安全设计做出了很大贡献。进入70年代后开始注意到现有技术远远不能认识和控制各类裂纹的起因和发展。例如,K和J不能解决裂纹的稳态扩展、复   相似文献   

17.
等离子体技术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等离子体技术是近20年间发展起来的。它可以在很大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为不同的用途提供纯净热源气体或高温、低温反应工质,因而从一开始就引起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对它的关心和兴趣。对它的研究进展很迅速,仅从1985年7月在荷兰召开的第7届国际等离子体化学会议(ISPC-7)来看,到会科学家587人,提出论文263篇,内容极其广泛,显示  相似文献   

18.
Cardiac growth and remodelling are key phenomena influencing the physiological performance of the heart and progression of various cardiac diseases. Our basic knowledg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diac growth and remodelling have benefitted from the study of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tissue structure. Computational modelling is capable of integrating multi-scale bi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information of the heart to better delineate the mechanisms underpinning normal physiological and abnormal pathological cardiac processes. In this article, we summarise recent state-of-the-art modelling studies of cardiac growth and remodelling in health and disease, demonstrate the use of finite element modelling approach in simulating growth of an embryonic linear heart tube and towards understanding the roles of structural remodelling in heart failure.  相似文献   

19.
Various wall-bounded flows with complex geometries and free shear flows have been studied with a newly developed realizable Reynolds stress algebraic equation model. The model development is based on the invariant theory in continuum mechanics. This theory enables us to formulate a general constitutive relation for the Reynolds stresses. Pope (J. Fluid Mech., 72 , 331–340 (1975)) was the first to introduce this kind of constitutive relation to turbulence modelling. In our study, realizability is imposed on the truncated constitutive relation to determine the coefficients so that, unlike the standard k–ϵ eddy viscosity model, the present model will not produce negative normal stresses in any situations of rapid distortion. The calculations based on the present model have shown encouraging success in modelling complex turbulent flows.  相似文献   

20.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ability of a two-dimensional two-fluid computer code to predict the phase separation in a T-junction. A new semi-implicit numerical scheme is developed for solving the two-fluid model equations. Special attention is directed to the modelling of the constitutive for the interfacial friction term. Detailed distribution of void fraction, pressure and velocities are obtained for an air–water mixture in a vertical tee. Good agreement was obtained between the computer code results and the experimental data for the phase separation in the T-jun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