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解《文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效果,针对课程设置的重要性、自我评价、效果评价、献计献策等内容,对我校2008级部分文科学生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大学物理是自然科学和现代工程技术的基础,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几乎所有理工科院校都把大学物理课作为必修公共基础课,甚至一些大学给文科学生也增设了一部分学时的普物课.  相似文献   

3.
汪兰  夏娴  殷实 《物理与工程》2007,17(1):49-50
本文按照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从教学实践出发,针对文科类学生的特点,以及当今世界对文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就对如何利用物理实验来培养和提高文科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关于文科大学物理课程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科学文化理念,为印刷学院出版传播专业及设计艺术专业的文科学生“量身打造”适合此类专业特色的文科大学物理课程构想:侧重于抓住与物理学相关的社会新闻(尤其是当前发生的、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科技新闻)及物理理论本身的美感,从中梳理从经典物理—现代物理—后现代物理的发展脉络,讲述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各种观念和思潮及科学技术所蕴涵的深刻的哲学意义、美学价值、文化内涵及社会效应等.引导文科学生主动自觉地关注物理、关注科学技术,从而培养文科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功能和潜在风险的判断能力.为出版传播专业的学生从传统传播走向科学传播打下基础;为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拓展科学审美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陈田华 《物理通报》2013,(4):125-128
为了弥补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脱离的缺憾,让成人高校文科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台州电大对文科类学生开设科学普及选修课程,但由于文科学生数理基础薄弱,系统学习现代物理学,涉及大量高等数学知识,学习存在一定困难,效果不理想;以讲座形式穿插相关知识,以点带面,逐渐深入,效果更好.讲座采用逆向思维方式,阐述隐身飞机、潜艇、单向可视玻璃等隐身技术.  相似文献   

6.
谢宝增  刘瑛 《物理通报》2017,36(1):10-13
高中《 物理·选修1》系列课程模块是针对文科学生开设的学科素养课, 提高高中文科物理教学的有效 性, 不仅让学生实现追求科学文化知识目标, 通过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此外我们还可以培养文科学生的人文精神和 创新精神. 基于此提出了以物理学史为载体、 以生活物理现象为载体、 以学科渗透为载体的3种促进高中文科物理 教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大课题。为此,国内各高校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其中,采用通识教育的思想,实施文理渗透的模式,达到优化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目的,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开设文科物理对培养文科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扩展他们的知识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我们正在尝试一种开设文科物理的新思路:以传授和探讨物理思想、物理原理和物理方法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文科物理课程.  相似文献   

8.
罗光 《物理与工程》2011,21(4):55-57,64
针对文科物理教材的内容,提出目前的教材对于文科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提出文科物理教材应与物理学史、人物传记、大学物理、自然哲学以及科学技术概论等相区别,指出文科物理不应该是“文科”性质物理学,而应该是文科学生易懂的物理学.  相似文献   

9.
对近20年的文献和书籍中有关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综述,包括物理实验能力的界定、物理实验能力的结构模型建构、物理实验能力的评价体系和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现状的测试.综述后发现物理实验能力是一种复合多维的能力,目前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存在部分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王晓鸥  霍雷  孟庆鑫  赵远  张宇 《物理与工程》2012,22(2):45-48,56
本文从我校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所进行的一些尝试中,重新思考了有关文科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并从文科学生对待物理学的心理、学习物理的态度上分析了目前在美国、中国台湾地区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的大学盛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工作室物理,应用于文科物理教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数字信息系统实验室"(DISLab)对物体的平抛运动进行了实验研究,并针对实验装置中存在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案,最后将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与原实验装置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明显地提高了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12.
l.IntroductionJointtransformcorrelation[1]hasbeeninvestigatedwidelyinrecentyears[2~4]be-causeitsreferenceimagesandobjectimagescanbeuPdatedinreal-time[5J.Nonlinearjointtransformcorre1ationtheoretica1ana1ysis[']showsthatcomparedwiththelinearjointtransformcorrelation,non1inearjointtransformcorrelationcanproducemorehighautcacorre1ationPeakintensity,andthelargerPeaktosideloberatiothataregoodforelectronicdevicestodetectandana]yze.Onthebasisofthemodu1ationprincipleana1ysisoftheliq-uidcrysta11ightva…  相似文献   

13.
系统能够在不需改变程序的情况下,对不同的实验项目均可实现实验预习、演示、实验数据在线检查、自动批阅实验报告等功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不同厚度壳体的速度和动能进行理论分析,给出了壳体对燃料抛撒的影响规律;同时开展了不同厚度壳体的云爆装置试验,得到了装置威力与壳体厚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薄壳体,并加强壳体与端盖的连接强度,可以提高中心抛撒药能量的利用率,进而提高一次起爆型燃料空气弹(SEFAE)的威力,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光电效应实验及理论解释,为量子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光电效应伏安特性实验中,如何有效减少实验影响因素,提高测量结果的精确度,成为光电效应伏安特性实验改进的一个关键点。本从光电效应实验测量的伏安曲线出发,分析理论与实验结果上的差异,提出了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以及相应的实验操作办法,为光电效应伏安特性实验的改进,获得更加精确的实验数据以及光电效应实验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白光彩色联合变换相关实验中的分通道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在彩色联合变换相关中, 使用光栅对彩色图像进行分通道处理的方法, 讨论了实现此方法对光源、滤色片的限制, 并基于此讨论提出了一种使用三色光栅图像编码的分通道解决方法。实验的结果表明, 这种方法不但降低了对光源的限制, 而且对取向不同的功率谱也便于进行分通道并行处理, 包括并行地使用零级功率谱进行彩色图像的仅形状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刘阳  李德安 《物理通报》2022,(1):132-135+139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居家实验成为了现实.基于智能手机phyphox软件的声波干涉实验现象明显,且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波的干涉.此实验仪器简单,操作简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8.
邢娟  秦丹  战丽波  闫鹏 《物理通报》2022,(1):109-113+119
医学物理学实验担负着对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科学实验能力培养的重任,同时也促进了对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根据实验独立设课的新大纲要求,实验室进行了基于"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即TRIZ理论)的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方法研究探索.通过发明问题解决理论这一系统化方法学,将它解决技术难题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法则用于实验教学,优化了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指导实验教学的开展和实施,对考核办法也进行了改变,并利用该理论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方面也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内容设置和安排上缺乏对学生自主研究、深度参与及提高综合能力的考虑,因而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养成。以《光电仪器电子学实验》课程为例提出了线上线下双反馈一体化的混合式实验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双反馈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可以形成一个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调整实验教学方案、跟踪评价并持续改进的闭环教育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从第二层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物理实验第二层次教学和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中存在的学生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在大学物理第二层次实验教学中,通过深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并与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成果相融合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