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造基于界面修正的迭代并行方法的一般途径是:将物理空间区域剖分成若干不重叠的块;在分块子区域的内边界上,采用某种显式格式计算出界面值作为预估值;然后采用某种隐式格式并行求解各个子块区域上的解,这里的隐式格式通常需要进行迭代求解(称为内迭代);可在每一迭代步或几次迭代步结束时,利用已计算出的分块子区域内的(近似)解,在分块子区域内边界处利用隐式格式计算出在内边界处的校正值;随后再转入各个子块区域上的求解,该过程称为外迭代。与以往的并行差分格式不同,在求解的子区域上的定解问题时,可以仅仅在第一个(初始)迭代步求解时所需边界条件使用子区域内界面处的某种显式格式的解,在随后的迭代步中即可改用子区域内界面处的隐式修正格式的解。由此,至少可区分如下3类性质不完全相同的迭代并行格式。  相似文献   

2.
He—LiH的从头算势能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超分子CCSD(T)方法和由键函数3s3p2d1f组成的大基组,计算得到了He—LiH体系的全程势能面。计算结果表明该势能面存在2个势阱:较深的势阱在Rm=4.25a0,阱深为177.53cm^-1,对应于线性He—LiH构型;较浅的势阱在Rm=10.0a0处,阱深仅为9.88cm^-1,对应于线性He—HLi构型。  相似文献   

3.
第一章力本章知识要点为;两个概念─—力、力短;两种方法─—受力分析方法和力的计算方法;两种平衡条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和力矩平衡条件.1如何分析判断力1.1重力的分析判断1.1.1重力的产生:由于地球对物体吸引而产生的力,是一种非接触力.1.1.2.重力的大小:G-mg.1.1.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注意:重力只近似等于地球与物体间的万有引力.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1.2弹力的分析判断1.2.1弹力的产生:发生了形变的物体,对与它接触,并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弹力的产生,一定有接触和弹性形…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力学部份讲到力的分解时,学生是很不容易体会出分力的方向。为了使学生能直接而明显的观察分力的方向,我装置了一个演示高一课本(1956年版)第68图的塔式起重机底悬梁和钢索上的分力的一个实验。整个装置如图1,M是一片从蓝球胆上剪下来的胶皮,用按钉固定在竖板上,K处挖一缺口,也用按钉  相似文献   

5.
考虑地球自转时抛体运动的偏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以转动的地球作参考系时,科里奥利惯性力 使抛体运动发生偏移.本文通过讨论科里奥利惯性力 的各分力的作用,使抛体各偏移的物理意义比较明确. 并指出了有关该问题讨论中关于射程偏移的一个错误.  相似文献   

6.
我在给高三学生作高中物理总复习的时候,利用了约卅分钟的时间向学生介绍力矩原理,并举了一些例题来说明它在解中学物理习题中的应用。事后据学生反映效果良好,对于解决中学物理课本中某些不易思考和计算过程较为复杂的问题,很有帮助。现在将它介绍出来,供同志们在力学教学或高中物理总复习时,作为参考。并希望提出意见。一、力矩原理力矩原理,是理论力学中主要原理之一。用文字来叙述是:任何力系中的合力对于某一中心所生的力矩,等于此力系中诸分力对于该中心所生力矩的代数和。此原理可证明如下: 设有两个共点力F_1和F_2,它们相交于O点。由平  相似文献   

7.
《大学物理》今年第5期所载短文“惯性离心力通过质心”之结论是不妥当的。 惯性离心力分散作用于质点系(或物体)的各个质点上,因而是力系问题。力系有两个要素:矢量和与力矩。该短文的计算虽是正确的,但所算的只是矢量和,其结论只能是:惯性离心力系的矢量和等于把质点系的质量集中在质心处成为一个质点所受的惯性离心力。 假如接受该文的结论,以为惯性离心力通过质心,则这力对原点的力矩是 (A)但惯性离心力系对原点的力矩的正确式子应是 m=zri xh一二tniri X XE(oX汗水)X叨 一一zXi(O·回i)liX队(切注意式(B)是ri的二次式而非一次式,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计算了近地面湍流边界层的速度分布。根据跃移运动的临界摩擦速度及湍流边界层的计算,给出了产生跃移运动的边界层范围,假定运动沙粒与静止沙粒的接触点上没有相互滑移运动,提出了旋转力矩是在跃移运动初始阶段由升力和粒子间相互作用力产生的,并计算了该力矩作用时间和大小。计算了跃移轨迹,得到了跃移的诸运动要素。与实验结果比较,在所考虑范围内,其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在计算合力或分力时,用正交分解法进行处理,其坐标系的建立与结果的正确与否有没有关系?如:  相似文献   

10.
现行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册第83页“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一节内容中有运动的合成演示实验.做该实验存在以下缺点:(1)由于是手动,移动玻璃管时不能保证匀速;(2)演示时连贯性、对比性差;(3)蜡块运动径迹不能显示.为此,很多教师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大都采用多媒体课件替代实验,显然这样做是不可取的.针对这一现状,笔者根据实验要求,大胆创新,较完美地制作出运动的合成演示仪.该演示仪操作方便,演示效果理想.其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