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以浙江省为例, 利用BP神经网络与熵值法综合建模, 对2011—2020年间浙江省各地级市的城市韧性进行定量评价, 分析经济、社会、环境、设施4项城市单系统韧性及其复合韧性, 从而揭示浙江省城市韧性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发展规律. 研究表明: 浙江省韧性发展趋势较为平稳, 韧性水平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 内部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 核心地区与边缘地区的韧性水平均呈现缓慢上升势态, 且分异格局短期内不会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
减小区际基本公共服务差异是消除区域发展鸿沟、实现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前提, 分析城际公共服务差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提升中国东部地区城市群发展水平面临的重要难题. 以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3个基本公共服务一级指标构建了城际基本公共服务测度体系, 运用泰尔指数和熵值法测量1985年、1995年、2010年、2015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88个城市间总体水平差异及不同指标差异. 结果表明: (1)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总体不高, 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明显, 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公共服务总体水平高于珠三角地区; (2)东部沿海地区城际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水平区域差异程度相当; (3)东部沿海地区城际基本公共服务各指标差异程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且高水平城市与低水平城市差距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评价研究是评估城市或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诊断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重要环节, 是探索科学生态文明实践模式的理论前提. 从经济转型、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空间优化四方面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并运用协调度模型从时、空双维度实证评价宁波10年来的生态文明水平及其演化. 研究发现: (1)2002~2011年宁波生态文明水平呈上升趋势, 生态文明发展趋向科学化, 但稳定性较差, 尚未形成持久动力; (2) 10年间宁波的社会、环境、空间子系统整体趋好, 但经济子系统协调度较低; (3)2011年宁波各行政单元的生态文明综合协调度呈市区高于外围, 北部高于南部的分布特点; (4)聚类将6个县区归为4类, 即宁海与象山亟待全面提升型、余姚与奉化低水平环境友好型、慈溪高水平环境友好型、市区生态文明高质型.  相似文献   

4.
以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宁波舟山港为研究对象, 构建港口经济、临港产业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复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 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宁波舟山港2005~2017年“三群”的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 宁波舟山港的港口经济、临港产业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逐年好转, 其中发展水平与增速最快的是城市经济; 2005~2015年宁波舟山港“三群”的整体动态协调程度处于低位发展阶段, 系统处于轻度失调阶段, 2016年起步入协调阶段; 3个子系统之间的互动逐步向更高程度的耦合协调阶段发展, 且提升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5.
港产城协调发展对于提升港口竞争力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耦合协调发展机理,构建了港口、航运服务业与城市经济复合系统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赋予指标权重,运用综合评价模型与耦合协调评价模型研究了港口、航运服务业与城市经济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以宁波市为例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  相似文献   

6.
为更好地研究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相互关系,构建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指标体系,选取2007~2016年重庆市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指标的相关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GRA),实证分析了重庆市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性.为进一步分析二者协调性,采用极值变换法、熵值赋权法、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二者协同发展水平较高,表明了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选取的有效性.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发展建议,以期为重庆市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5―2019年中国10个主要港口城市的面板数据, 通过耦合协同度模型测算港城耦合协同水平, 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港城协同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1)我国主要港口城市的港城耦合协同度在2005―2019年期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其中上海的港城耦合协同水平最高. (2)我国主要港口城市间的港口与城市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港城协同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3)港城协同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经济增长, 此结论在IV-GMM、IV-LIML等多种估计方法下依旧稳健.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良好耦合有利于乡村资源要素的整合,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带动乡村经济健康发展. 本文构建了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熵值法和线性加权平均法得出浙江省整体及11个地级市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 借助耦合协调模型, 分析两大系统耦合协调程度. 结果表明 (1)2011—2020年浙江省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处于波动上升状态, 耦合协调水平由低水平协调逐步过渡到良好协调; (2)浙江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属于乡村振兴主导型发展模式; (3)浙江省各地级市两大系统发展水平以及耦合协调水平都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4)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各地级市旅游资源丰度、旅游文化服务功能以及人才引入等是影响浙江省各地级市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以及耦合协调程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浙江船舶修造业的现状及问题, 利用GIS与主成分方法刻画浙江船舶修造企业分布及区位影响因子, 结果发现: (1)浙江船舶修造企业高度集聚在舟山、宁波、台州, 且趋向舟山-宁波集聚日益显著; (2)优良的岸线、地方经济与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等是修造船企业分布的首要因素, 而国际航运波动、技术创新等则为次要因素. 最后针对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提出以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催化浙江修造船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海岛县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1990年前以海洋渔业居主导地位,1990~2000年旅游业快速崛起主导第三产业成长,2000年以来水产加工与船舶修造等临港工业快速成长主导二、三产业强劲发展.2011年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和舟山群岛国家新区战略实施,既强化了浙江海岛县重要地位,又带给海岛县发展压力.研究发现:(1)浙江海岛县经济总体处于“二三一”强化型阶段;(2)浙江海岛县经济发展路径依赖显著,即强烈依赖于独特海洋资源(深水岸线、海岛及海洋旅游资源)和毗邻地区国家战略实施等;(3)浙江海岛县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锁定效应较显著,且伴随基础设施完善日趋强化.研究认为应从浙江海岛县竞争性优势资源的经济演化路径锁定效应破解入手,形成海岛县海洋产业选择与培育的新路径;并应超越竞争性优势资源、国家战略催化等新路径锁定效应,以促进浙江海岛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考虑海洋旅游发展程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海域环境条件等因素,构建旅游用海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官方渠道采集的统计数据,采用信息熵模型量化指标权重,根据TOPSIS法原理对沿海县(市、区)旅游海域质量进行排序并应用系统聚类法划分海域等级。结果表明:(1)人均海洋旅游总产值、海洋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及海水质量指数3个评价因子对旅游用海质量影响显著,海水质量指数有反向影响。(2)2007―2016年,浙江省沿海18个县(市、区)旅游用海等级变动较大,“北强南弱”特征明显。(3)比较2007年标准,第二、三、四等级县(市、区)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五、六等级县(市、区)数量明显减少,旅游海域质量等级整体提高,等级数量变化与沿海县(市、区)海洋旅游发展态势和海洋生态环境变动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考虑海洋旅游发展程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海域环境条件等因素,构建旅游用海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官方渠道采集的统计数据,采用信息熵模型量化指标权重,根据TOPSIS法原理对沿海县(市、区)旅游海域质量进行排序并应用系统聚类法划分海域等级。结果表明:(1)人均海洋旅游总产值、海洋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及海水质量指数3个评价因子对旅游用海质量影响显著,海水质量指数有反向影响。(2)2007―2016年,浙江省沿海18个县(市、区)旅游用海等级变动较大,“北强南弱”特征明显。(3)比较2007年标准,第二、三、四等级县(市、区)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五、六等级县(市、区)数量明显减少,旅游海域质量等级整体提高,等级数量变化与沿海县(市、区)海洋旅游发展态势和海洋生态环境变动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城市面临的风险趋向多元化、复杂化.从城市韧性的角度出发,构建了“规模-密度-形态-基础设施”四位一体城市韧性描述体系,分析了浙江省2000年至2020年间城市韧性的时空变化,并对城市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浙江省城市韧性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城市规模韧性逐年下降,存在着城市规模安全的隐患;城市密度韧性呈下降趋势,全省常年处于生态赤字风险之中;城市形态韧性整体上有所下降,但降幅较缓;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呈螺旋上升趋势,且各城市间差距逐渐缩小.浙江省的城市韧性呈现出“西高东低”梯度化的空间格局,相同韧性类型的城市也有集中分布的空间特征.根据城市韧性描述体系的研究结果,将浙江省各城市划分为高韧性城市、中韧性城市和低韧性城市三类,并分别给出城市发展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浙江省旅游经济的总体差异和市际分异,探讨浙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演进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浙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整体呈现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的趋势,市际层面呈现不均衡发展;(2)浙江旅游经济空间分异受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区位等影响显著.针对浙江海洋经济战略,从海陆统筹等方面提出促进浙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深圳市周边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0~2009年深圳周边海域初级生产力、底栖生物量、渔业产量及旅游收入等数据,分析了近20年来深圳市周边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深圳市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其供给价值呈显著下降趋势;滨海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深圳市海洋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增加的内在驱动力;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其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温州市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温州市海洋资源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依赖于海洋产业的发展,据此从海洋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针对温州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策略。同时,由于海洋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此尚须从分区角度研究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并提出温州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应按6个区分别进行开发和管制。最后,提出了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从地理学与海洋学视域出发, 在阐述舟山海岛独特性和研究价值的基础上, 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梳理以舟山海岛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脉络, 提出了未来舟山研究值得关注的重点, 即着眼最基本的生产、生活、生态问题研究舟山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和工农业技术水平的互馈机制, 模拟自然与人文要素的耦合格局、尺度与机理, 为海岛可持续发展决策和社会提供动态信息.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系统是“黑箱”,至少是“灰箱”,各因素是间否存在因果关系还十分清楚,人工神经网络可以较为逼真地模拟该系统,本文以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为工具,借助Matlab语言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经济子系统指标进行预测研究,通过数据采集、网络结构模型设计、程序设计、网络训练等给出指标预测图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建议,结果表明,用人工神经网络来模拟持续发展经济子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