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中客 《物理》2006,35(12):1043-1043
在Katrina飓风发生三周后,Science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文中提到了从1970年到2004年间热带旋风的次数并未增加,但它们的强度却明显地增强.除此以外,在这段时间间隔的后半段,4—5级飓风的次数要比在前半段多50%.这样的气候变化在气候学家中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由于近年来全球的温室效应引起的,由于大气温度的升高使大西洋海面温度也随着增高,从而促使大量飓风的诞生.另一种看法认为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大西洋长周期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形成的海洋温度的升高,使飓风的数量增长.两种意见涉及到变暖的大气对飓风的数量与强度究竟有多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云中客 《物理》2008,37(6):383
最近波尔多大学的科学家们在实验室内创建了一个微型的风暴来研究湍流现象,这个风暴类似于一个半球形肥皂泡的飓风.在此基础上,他们甚至于还使肥皂泡转化为一个类似于木星的大红斑.  相似文献   

3.
云中客 《物理》2007,36(6):493-493
有关描述飓风的路径与强度的动力学过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动力学课题,其中了解得最少的是“风眼墙替换”(eyewall replacement)现象.飓风中最强的风发生在“风眼墙”,云层绕在飓风中心相对平静的风眼周围.风眼墙分为主风眼墙和二级风眼墙,二级风眼墙的形成位置离飓风中心位置较远.当主风眼墙的风速下降并被破环时,二级风眼墙将向内收缩而转换、替代了主风眼墙.由于角动量守恒原理,新的风眼墙中的风速将加强,这个现象类似于滑冰运动员将两臂收拢时会使身体转动得更快一样.  相似文献   

4.
太空电梯的设想最早于1895年出自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Konstantin Tsiolkovsky)。1975年,美国空军研究工作实验室的皮尔森(Jerome Pearson)发表了太空电梯的工程纲要。一直积极推动该项目的美国物理学家爱德华兹(Bradley C.Edwards)认为太空电梯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技术进步,并且可在15年内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5.
石油价格的飞涨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他们要寻找价格飞涨的原因.一部分人认为是由于新兴国家(如中国、印度等)的需求增加所引起的,另一些人则认为是由于有投机买卖所引起的,因为只要有投机买卖就会驱动商品价格发生违反常规的飞速变化,并使投资者从中获取暴利.  相似文献   

6.
刘国荣  吴洪才 《光子学报》2007,36(B06):154-156
从理论上研究了量热式激光能量计激光照射过程中和激光照射后内外表面温度时间关系.编制了计算机程序计算得到激光照射时间内以及激光停止照射后内外表面温度关系曲线.通过稳定的高温温度场加热试验件模拟激光照射量热式激光能量计内外表面温度的升温过程,通过迅速将试验件移离高温温度场模拟激光停止照射后量热式能量计内外表面温度的变化,并测量了量热式能量内外表面温度时间曲线.实验和理论研究结果相符,结果表明激光停止照射后,内外表面温度迅速趋近,由此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小于0.25%.  相似文献   

7.
轴子(axion)是种尚未被物理学家最终确认存在的假想中的超轻粒子,它的质量是电子的一万亿分之一(1×10^12).它最初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用于解释强相互作用实验与理论的差异近年来,物理学家们也在怀疑轴子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宇宙空间的暗物质;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在每立方厘米的空间中存在一百万亿(10^14)个轴子.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在绝对零度时,电子将静止下来,不再移动.但当德国物理学家斯特格利希(Frank Steglich)等人将由镱、铑和硅组成的晶体在强磁场下向绝对零度冷却时发现它仍能导电.有科学家认为可能这时电子分裂了,故电流仍在流动.表现有此种费解行为的上述晶体并非首例,25年前,科学家们就意外地发现了似乎是存在着很重的电子的物质:行为异常的“高温”超导体——在温度高达138开时显示电阻为零有电流流淌的铜、氧和其他元素组成的复杂物质.近年来,物理学家们每隔几个星期就能发现一则这种奇异新物质的配方.现在,科学家们正在认真思考这种神秘现象产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张仁和 《应用声学》1997,16(4):31-31
首届国际浅海声学会议于4月21日一25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美、英、法、俄、日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位科学家参加了这次盛会。其中外国科学家近100名.浅海是经济活动最频繁的区域,渔业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大都在浅海,各国之间海洋权益的冲突也主要集中在浅  相似文献   

10.
杨新宇 《物理实验》2004,24(11):55-57
物质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为了回答这个古老的问题,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穷尽了自己的智慧.然而至今也还没有满意的结论.人类在各个不同的文明时期,提出的各种原子论和建立起的各种原子结构模型,是试图回答这一问题的理论精华之一.下面让我们来对它作一简要回顾,并从中找出一些对我们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夕阳的最后一缕光辉究竟是在哪一瞬间消失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像常识所认为的那么简单,这是因为在地平线附近大气折射的影响要比以前科学家们所认识的不规则得多.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现的途径究竟是机遇还是谋划?简单的回答是二者都是.一些系统的科学家通过精心的计划来探索:首先他们思考,然后观察.而另外一些则以更开放的形式来接近自然:先观察,然后思考.多数成功的科学家则两条路都走.  相似文献   

13.
吴江滨 《物理通报》2007,(11):1-2,55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法国科学家阿尔伯特·费尔(Albert Vert)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鲁伯格(Peter Grunberg),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的原因是这两位科学家先后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giant magnetoresistance,GMR)效应.这个发现引发的技术进步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硬盘磁头的数据读取能力,使硬盘无论从容量还是体积上都产生了质的飞越.这个发现还导致了新一代磁传感器的出现,而且巨磁电阻被认为是纳米技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物理教材中,我们经常接触到一些科学家和发明家。仅仅就中学的物理教材而论,其中涉及到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就有一百多个,包括古代的,近代的,中国的,外国的。物理教师对于在教学中怎样来介绍科学家和发明家,一般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在教学中有时也讲述和介绍一些科学家,但大都比较轻描淡写,一说而过;另外一种则根本不提什么科学家,甚至象罗蒙诺索夫和牛顿这样的科学家也不作介绍。其原  相似文献   

15.
云中客 《物理》2005,34(3):180-180
科学家们一向认为,人体在运动与平衡方面存在着第六感官,这是除了平时所指的嗅觉、触觉、听觉、视觉和味觉以外的另一种感觉.最近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T.Squires教授认为,第六感官是人类可以好好调节的一个器官.他研究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规律,发现其中起特殊作用的是处于前庭区的内耳半规管(semicircular canals简称为SCC).  相似文献   

16.
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发展历史的科学,它不仅真实地记载了物理科学形成发展的历程,不仅包含物理科学知识体系逐步成熟发展的过程,也包括科学家们探索、追求真理的事实与故事,包含着丰富的“教书育人”因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学史内容并没有形成系统,只是有一些零散的识记内容,高考对此的要求也很低,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未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7.
海洋电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芸 《物理》1990,19(9):531-534
海洋电磁学研究海洋中与电磁有关的问题.它是在电磁波和天然电磁场应用于海洋通信和海洋探测的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海洋电磁学的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地球科学家们普遍同意地球的气候已发生了变化,而将继续发生变化。海洋学家们所面临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中的一个,是回答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那些因素与海洋物理动力学和以海洋为生的生命之间关系。人们一致认为使用常规工具(如网,拖网,泵)本身不可能提供充分详细的扼要的关于海洋生态的叙述来解答这一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云中客 《物理》2006,35(3):243-243
人类的歌唱声是通过空气作为媒介来进行传播的,而鲸类的歌声是用水作为媒介传播到海洋的深处。但有一种特殊的声音,听起来像是“啵嘤(Boing)”,“啵嘤(Boing)”;它是一种颤动回波。根据美国海军潜水艇的记录,第一次听到这种声音是在1950年在北太平洋的海域内.当时这种声音困惑着科学家们,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从何处发出的声音,直到最近才揭开了这个谜,科学证实这个声音是由海洋中的动物连小须鲸所发出的。  相似文献   

20.
W.H.布拉格的科学生涯与科学贡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厚宇德 《大学物理》2004,23(9):50-56
W.H.布拉格是20世纪伟大的英国科学家,但长期以来物理学界对他的了解不够全面.本文回顾了W.H.布拉格的人生轨迹,较系统地介绍了他的科学贡献,揭示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对他在科学界的深远影响也作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