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市居民对环境噪声群体性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蕙  籍仙蓉  矢野隆 《声学学报》2008,33(3):275-282
2006年3月-8月在天津市区以问卷调查方式就居民对环境噪声群体性反应进行了研究.问卷采用了国际噪声组织ICBEN(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Biological Effects of Noise)第6小组推荐使用的两个标准调查问题,同时在参与调查的居民区内18个测点进行了道路噪声暴露量的测量,建立了居民对道路噪声群体性反应关系曲线.在此基础上对居民现处的声环境及居民对噪声问题的态度和评价特点进行了分析:调查对象能清楚地认识到噪声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对所处的声环境均持否定的态度,特别是对工作和公共场所的声环境.调查对象认为道路噪声是现在和将来困扰他们的最主要的噪声源,对建筑施工噪声最反感.调查对象更看重私密空间的声质量,噪声的主观评价也随被干扰活动的重要程度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2.
飞机和地面运载车辆的外部噪声是居民区的主要噪声源。已经发现这类噪声可用昼夜暴露计权的每年的日平均能量(即L_(dn)和DENL)来表述,一般说来它与噪声对房屋内居民的各种有害影响密切相关。通过对居民的调查可以分析地区噪声引起的烦扰和抱怨行为,从而可能用每日侵入室内和生活区主要噪声源的平均能量来预测地区噪声对人的冲击。当然采用简单的噪声能量概念时一定要考虑到它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调查时的一些因素是多变的。虽然各地区的情况可能不同,居民对地区噪声的反应也会有差异,但是平均趋势是稳定的。通常噪声对人的影响不能直接用现有物理仪器测量,但当我们把噪声的某些物理特性与规定的  相似文献   

3.
高效共振混合机工作频率为60 Hz,且系统处于共振,产生较大低频噪声。针对振动机械产生的有害噪声,分析了高效共振混合机低频高加速度共振混合过程的特点,得到了60 Hz低频声波穿透力强特点,相比传统的以吸声材料构建的50~100 mm厚度、隔声效果小于10 dB的隔声罩,分析了薄膜型声学超材料在低频减振降噪中的隔声特性。通过多物理场仿真分析,60 Hz时隔声量为31.4 dB,确定了硅橡胶弹性薄膜的预应力和质量块的面密度;采用3D打印机快速成型技术,构建了隔声实验装置,分析了独立隔声单元、面密度、薄膜尺寸等隔声特性规律。基于人耳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到的噪声强度,提出了噪声衰减量和插入损失的分析方法,在距离声源380 mm和1000 mm的位置,60 Hz时隔声量分别为27 dB和38 dB。研究成果丰富了低频隔声特性理论,为薄膜型声学超材料的工程设计和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烦恼度社会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闫靓  郝夏影  陈克安 《应用声学》2009,28(4):300-307
本文以烦恼度为主观反应指标,采用三种5级程度衡量尺度,对西安市内三条主要干道和两类典型交叉口附近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噪声进行了烦恼度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针对人口统计学因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身体健康状况)上的个体差异与等级描述词不同的程度尺度可能对道路交通噪声烦恼度调查结果的影响,以及特定路况条件下的噪声烦恼度与不同机动车辆的行驶噪声烦恼度展开了研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处理,发现并初步总结出:与选取不同的烦恼度尺度相比,人口统计学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更加显著;人口统计学因素与特定路况条件下的噪声烦恼度及不同机动车辆的行驶噪声烦恼度无明显相关;但不同机动车辆的行驶噪声烦恼度不同,实际研究中需对摩托车噪声加以重视并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5.
低频噪声干扰的评价标准和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6—31.5Hz范围的低频噪声对居民的干扰作了调查,对噪声源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在控制前,对措施作了分析;在施工过程中,逐项进行了检验。在峻工后作了全面测试。结果表明,在按影响严重性区分的居民区Ⅰ、Ⅱ和Ⅲ中,25Hz峰值声压级分别从原有的95dB降至74dB,91dB降至66dB,83dB降至65dB,达到满意的效果。 我们结合措施设计,对低频隔声作了理论估算并与实验作了比较,证明在劲度控制区利用有效劲度,理论和实验符合很好。还从对居民的调查中,提出一个低频声干扰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6.
用组合隔声窗降低临街建筑的交通噪声干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临街住宅受交通噪声干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把外窗隔声与通风功能分开的隔声方案,即窗平时关闭,通风由带换气扇的消声管道解决。试验研究表明其隔声可使住宅室内达到一级允许噪声标准,在热工和卫生方面也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7.
刘楠  金静飞 《应用声学》2018,37(3):407-412
基于线路噪声实验,系统测试分析了燃料电池有轨电车的噪声特性,研究了噪声分布以及空气传声、结构传声路径对噪声的贡献。结果表明改善车辆地板、空调、顶板和风挡的隔声性能,尤其是在500~1250 Hz的1/3倍频带范围内的隔声性能将有助于改善车辆内部声学环境。优化燃料电池系统控制,降低冷却单元转速将有助于改善车辆外部声学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减震降噪建议措施,再次进行线路噪声实验,结果表明该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8.
胡莹  李晨曦  何立燕 《应用声学》2018,37(6):916-926
采用散射矩阵法分析夹层板结构声学特性,并对典型的夹层板结构即飞机壁板进行声学优化,预计飞机壁板隔声特性,获得蒙皮、隔声隔热层、内饰板及它们的组合结构的声学性能。针对尾吊飞机客舱后部噪声过大问题,通过增加铺设隔热隔声层以及部分区域优化安装阻尼层等一系列被动降噪处理方法,对主要传递路径的飞机壁板结构进行优化,降低客舱后部噪声水平,并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散射矩阵法可快速准确获得夹层结构的隔声性能,并与混响室法测试结果吻合较好;在厚度不变的前提下,改变隔热隔声层的铺设方式和材料密度对壁板隔声性能影响较小,但在蒙皮内侧粘贴阻尼层能在一定频段范围提高壁板隔声性能;将优化的壁板构型应用到飞机后舱段侧壁板,舱内噪声水平可降低约3 dB。  相似文献   

9.
杨满宏 《应用声学》1997,16(6):4-7,17
本文采用客观测量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公路交通噪声对人的影响。通过研究,求得了公路交通噪声扰民的容忍阈值,分析了比较了公路交通噪声各种客观评价量与人的主观评价量的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
超高压变电站的主变压器的噪声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以某典型化设计的500kV变电站A的主变压器为例,进行了现场测试,得到其主变压器噪声能量主要集中在中低频范围内,且具备明显的线谱噪声特征。针对该噪声特点,提出了一种内插微穿孔板的双层带孔板型声学超材料的复合隔声结构。使用传递矩阵理论对该复合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在阻抗管中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隔声结构具备针对性隔声要求,理论与实验传递损失曲线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1.
脉冲噪声的性质较特殊,对它的评价所用方法、参量和标准不同于连续噪声。本文主要对脉冲噪声导致听力损伤和生理心理干扰、以及护耳器对脉冲噪声的隔声效果等方面工作的进展加以评述,有不少问题尚有争议,例如等能量原则是否适用,混合型噪声中脉冲与连续噪声的相互影响等等,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杨青  马蕙  籍仙荣 《声学学报》2014,39(5):624-632
对实地双通道测量获得的道路交通噪声和铁路噪声信号样本进行了自相关函数和双耳自相关函数(Interaural CrossCorrelation Function)的分析。进而通过对噪声样本时间因子和空间因子的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主观评价实验,得到了3个铁路噪声源特征参量物理因子和4个道路交通噪声源特征参量物理因子。发现与传统的声压级测量相比,表征声音信号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的这7个物理量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表征交通噪声的特性。在对道路噪声进行测量或分析时,掌握与声源视觉宽度和音调感相对应的物理因子以及双耳时延和初始能量,就可获悉与人的主观评价相一致的道路交通噪声特征信息;对铁路噪声而言,掌握与声源视觉宽度相对应的物理因子以及双耳时延和声音的重复性特征,就可以得到与入主观评价相一致的铁路噪声特征信息。综合道路噪声特征参量和铁路噪声特征参量可以发现,双耳时延和与声源视觉宽度相对应的物理因子是与人的主观反应最为一致的主成分指标,说明噪声中决定人的评价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代表空间特征的信号因子。   相似文献   

13.
从1980年起,日本、西德、英国等国开始了关于近邻噪声问题的跨文化研究,我们于1985年参加了这一共同研究。用统一的调查表对相同的对象就近邻噪声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将其结果进行国际间的比较。关于近邻噪声问题的社会调查包括二大类,一类是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一类是以公寓住宅中的居民为调查对象,本文主要介绍以中国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掩蔽特性的噪声品质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伟康  张伟 《声学学报》2005,30(2):184-188
针对宽带噪声的频谱特点和人耳听觉的掩蔽特性,提出了一种噪声掩蔽的等效原则,以及一种新的烦恼度指数的计算方法。在采用时频分析的方法,结合统计学规律,辨识出噪声中致人烦恼的频率成份之后,利用该烦恼度指数可度量各频率成份的烦恼程度,从而建立了一种噪声品质评估模型。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基于掩蔽特性的噪声品质评估模型可以快捷而准确地识别噪声中烦恼的频率成份,并与人耳主观辨识的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朱煜光 《应用声学》1986,5(3):41-43
一 前 言 在工业噪声的治理中,通常首先想到使用的手段是消声和隔声.可是实际遇到的治理工程中,会出现既不能消声也不能隔声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人耳辨识非语言声目标能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克安  王娜  王金昌 《物理学报》2009,58(7):5075-5082
以主观听觉测试实验为手段,研究人耳听觉系统辨识能力与声音特性、评价主体训练程度及噪声干扰的关系.实验结果发现:人耳辨识声音能力主要由声信号的谱时结构决定,人耳对于谐音信号的辨识能力明显强于非谐音,对于稳态信号的辨识能力略强于瞬态信号;评价主体的训练可以提高辨识效果及准确性,但与声音特性密切相关;不同的噪声干扰对人耳目标辨识能力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声音频谱结构;比对测听方式能提高非受训人员的辨识准确性,但不影响受训人员的辨识效果. 关键词: 听觉系统 主观听觉测试 目标辨识  相似文献   

17.
1986年3月到8月,在北京的规划市区,用噪声自动测量仪器,按每1km~2取一测点的原则,共对353个点的环境噪声进行了24小时的连续测量,得到了各测点每10分钟的L_(eq)值和L_(50)值.在测量的同时进行了社会调查,收集了与声环境有关的资料及其居民对噪声的反应.根据测量和调查所得数据,本文就环境噪声、影响环境噪声的主要因素及居民对噪声反应等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关于居住环境噪声的社会调查(名古屋-北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名古屋和中国北京进行了关于居住环境噪声的社会调查,该调查是在有人居住的地方进行了一昼夜的噪声测定,并同时向居民进行了有关生活环境的社会调查,两个城市的调查结果表明,噪声级的分布大致相同,而居民的环境噪声意识却有较大的差别。本文就调查的统计及分析结果进行报告并对两国之间居民环境噪声意识的差别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李琪  赵振星  尚大晶  唐锐  卢璐 《声学学报》2023,48(2):383-394
为使用混响法快捷地测量水下结构物的辐射噪声,需基于港口或海岸建造海上混响水池。针对内外都是水情况下的海上混响水池壁面隔声问题,设计了一种带梁空气夹层板水下隔声结构,通过仿真比较了不同参数的空气夹层板的隔声性能。为评价声波无规入射情况下水下大尺寸隔声结构隔声性能,提出了一种混响评价方法,通过隔声实验比较了混响法与脉冲法的不同。结果表明:带梁空气夹层板的水下隔声性能优异,声波无规入射情况下,面板厚度0.015 m、空气层厚度0.020 m的带梁空气夹层板在2~10 kHz频段插入损失大于20 dB;混响法可以有效评价大尺寸水下隔声结构的平均隔声性能,其反映的声波无规入射的平均隔声性能更接近于实际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速列车在中国的高速发展,乘客对舒适性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高速列车内声学舒适性是一个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首先,本文基于声学人工头设备,获取了高速列车行驶在350 km/h速度下不同车厢不同区域的双耳噪声样本,并对其分别开展了主观声学评价和基于响度、尖锐度、粗糙度和抖动度等参数的客观声品质分析。结果表明,350 km/h速度下高速列车车内噪声能量集中在3000 Hz以内,风挡区域是舒适性评价较差的位置,而响度是影响主观评价最大的因素。其次,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将主观评价结果与高速列车噪声样本相关联,建立了车内噪声主观声品质预测模型,并与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主观声品质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可以用于指导高速列车车内声学舒适性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