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黄汉桥 《数学通讯》2008,(11):17-18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是代数问题与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它可以使代数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代数化;它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数形结合的应用主要有两种情形:  相似文献   

2.
这里的三角证法是指运用三角知识(和部分代数知识)转化、进而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它是一种典型的以形寻数、数形结合的方法。用三角法解几何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利用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将有关几何元素的关系式转化为三角函数关系式,即,将几何问题三角化,借助于三角变形和一些代数变形最终解决给定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其核心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其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上.由于解析几何内容的综合性及运算的复杂性,所以要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解析几何的思维特点和方法,从题目中的几何元素分析它的几何特征并进行有效的代数化,对于题目中的代数的结论(方程或数值)要学会分析它的几何含义.只有将几何的特征分析得非常充分,代数化的过程才  相似文献   

4.
周宁  林新建 《数学之友》2022,(15):20-23
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关键是几何条件代数化.代数化的过程需要从数形结合的角度思考,特别是要先用几何的眼光观察,分析几何图形的性质,并结合图形及要素的代数表达进行策略上的选择,再进行代数化表达,通过代数推理与运算得到代数结论,解决解析几何问题.  相似文献   

5.
梁超 《中学数学》2023,(11):89-90
<正>数和形作为数学的两个基本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的数量与空间形式的反映,数和形之间的联系称之为数形结合.在中学数学中,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可以将代数与几何问题相互转化,也就是说,几何概念可以用代数语言表示,几何目标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来表达.反过来,几何又给代数概念以几何解释,赋予那些抽象概念以直观的形象.而直观想象正是六大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平面向量具有代数与几何的双重身份,是沟通代数与几何的桥梁,堪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它是中学数学知识网络重要的交汇点,在高考中常以模为载体出现.下面结合一道典型试题,多视角分析与求解,来谈谈处理含有模的向量最值问题的几种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7.
向量由于具有几何形式和代数形式的“双重身份”,使它成为中学数学知识的一个交汇点,成为联系多项内容的媒介.在引入向量的坐标表示后,可以实现向量运算代数化,将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几何证明问题就可以通过代数(向量)运算得以解决,这也是我们学习向量的目的之一.利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可以将直线型的平面图形表示为某些向量的线性组合.利用向量证明几何问题时,  相似文献   

8.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指概括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它的代数意义(即数量关系),理解它的几何意义,使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这种结合可以恰当地改变问题或改变提问的角度,灵活地进行数与形关系的转化来解决问题.数形结合和转化可起到化抽象为直观的"以形辅数"作用和化直观为精细的"以数解形"作用. 在一维空间实现数形结合的桥梁是数轴,即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在二维空间实现数形结合的桥梁是坐标系,即有序实数对(a,b)与坐标系中的点存在一一对应关系.笔者试从"以形辅数"的角度解析一类无理函数问题.  相似文献   

9.
坐标法又称解析法,是解析几何中最基本的方法.其思路是: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从而利用代数知识使问题得以解决.同学们在解决一些与向量有关的问题时若适当考虑坐标法,可使向量的运算完全代数化,将数与形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用向量的方  相似文献   

10.
随着坐标法的引入,很多几何问题通常可以转化为代数问题进行运算、求解,导致很多学生习惯于将几何问题代数化.对于“用代数的方法分析图形”比较注重,反之,对几何问题中反映的几何特征的认识不足,缺乏“用图形研究数和式”的习惯.利用代数方法可以解决几何问题,但往往需要大量的代数运算,有时利用几何问题的几何特征解题更直观、快捷.本文通过两个实例,阐述如何回归几何特征,真正做到数形结合。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图形能增强数、式的直观性.数轴是研究数学的重要工具,它是数和形结合的基点,在代数和几何之间起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对于某些代数问题,若能灵活应用数轴,不仅能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而且解法直观、明快.下面从几道例题来谈谈数轴在代数问题中的妙用.一、运用数轴进行实数大小比较  相似文献   

12.
周玉凤 《中学数学》2023,(23):42-43
<正>平面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同时具有“数”与“形”的双重特点,是数形结合自然一体的“桥梁”,可以有效“串联”起平面向量与其他知识,实现不同数学知识点之间的交汇与融合.平面向量既可以将几何问题代数化,借助坐标、符号、数量等将推理转化为数学运算来处理,也可以将代数问题几何化,借助几何意义、图形等将运算转化为直观模型来解决.1 平面向量的实际应用问题平面向量这一“数”“形”兼备工具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所谓数形结合思想,简而言之就是代数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代数化,充分利用图形的直观性和代数推理的合理性、严密性研究问题.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在研究过程中,数形结合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数形结合是历届高考的重点和热点.数形结合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其中“以形助数”是其主要方面,其方法的关键是根据题设条件和探求目标,联想或构造出一个恰当的图形,利用图形探求解题途径.对于填空题可以简捷地直接获得问题的结果,对于解答题要重视数形转换的等价性论述,避免利用图形的直观性代替逻辑推理得到结果.“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可以深刻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函数的图像、方程表示的曲线、集合中的韦恩图或数轴表示等,是“以形示数”,而解析几何中的力程、斜率、距离公式、向量的坐标表示等则是“以数助形”,还有导数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数形结合”的知识平台.下面举例说明数形结合思想的热点应用.  相似文献   

14.
向量既是代数的对象.又是几何的对象,它是沟通代数与几何的桥梁,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利用平行四边形使向量的加减运算直观化,从而化解向量的抽象性,可快捷地把问题解决.笔者通过如下几个向量问题来展示如何利用平行四边形巧妙、灵活地解决向量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数形结合是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思想方法,在解析几何中运用平面几何的性质,常常能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在平面几何中,主要会用到圆的定义,对称性、圆心角定理、切线长定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灵活运用这些几何性质,将有助于优化思路、简化计算.本文以高考试题为例说明圆的五种常见的几何性质在解析几何问题中的运用.解析几何是代数与几何的完美结合,是综合考查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等思想以及数学  相似文献   

16.
数”和“形”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数形沟通,相互印证。不仅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数学解题的重要技巧。解析几何开创了用“数”研究“形”的先例,使灵活多变的几何问题转化为有程序的代数问题,解题有路可循,易于解决;反之,以“形”研究“数”,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会使得问题直观形象,解法灵活、简洁,本文从几方面谈谈如何实现这一转化。 (一)利用概念的几何意义: 数学中许多代数概念都有较强的几何意义,充分应用它的几何意义剖析代数问题,可使许多繁杂的代  相似文献   

17.
<正>1.方程换圆的问题中学数学研究的对象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数.一部分是形,但数与形是有联系的,这个联系称之为数形结合,或形数结合.同学们要学会的一种方法是把代数问题翻译成几何问题,使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下面主要讨论"与方程相关的代数问题"化为"圆相关的几何问题",希望同学们用好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高中教材中,圆锥曲线作为解析几何的主要内容出现,借助坐标,用代数手段解决几何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思想及处理数的能力。但当证明某些纯几何性质时,代数推导不免烦琐。圆锥曲线具有其特殊的几何性质,合理运用,可使问题大大简化。  相似文献   

19.
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这两大要素使它具有代数与几何的双重身份,是沟通"数"和"形"的桥梁.尤其是,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公式a·b=|a||b|cosθ,它涉及到向量及模、夹角,将代数与几何及三角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是一个重要的知识交汇点,也是学生数学能力的一个生长点,因而成为命题的热点,从这里出发,可以与"代数"联系,也可与"几何"挂钩,还可以与三角函数串联,本文想结合一个具体案例谈一谈解平面向量数量积问题的几种常见策略.……  相似文献   

20.
向量是一种新的量,不同于以往学过的数量,它兼有代数与几何两种形式,具有代数的抽象与几何的直观,是集“数”与“形”于一身的数学概念.因此,解题中要注意数形结合的思想.在高考中以考查向量的概念与运算为主,其中向量的模与向量数量积的计算尤为重要,特别是牵涉到动点问题,许多学生无从下手.笔者主要介绍活用三角中点关系,巧解向量动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