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研究的背景   在教学时,也许会有学生问教师:"数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数学?""怎么学数学?"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即学生的数学观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直接影响他们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而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表现.因此,要让学生学好数学,改善学生的数学观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2.
数学应用与数学新课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这样一些教师,他们认为数学应用面对所有学生太难了,因此他们只教给好学生数学应用;同时又有这样一些教师,他们认为数学应用不是好的数学,只可以用来对差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因此差学生学数学应用,因为差学生学不了好的数学.  相似文献   

3.
高慧 《数学之友》2022,(1):49-51
农村小学教育是目前教育的薄弱环节,师资水平、稳定性以及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均与当今时代的需求有差距;尤其是小学数学,相对其他学科来讲理论性较强,很多孩子出现了厌学的情况.针对以上现象,本文分析了农村小学数学学习现状,论述了培养农村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希望对今后农村小学数学的教育开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数学其自身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等特点 ,使许多学生觉得数学枯燥 ,乏味 ,甚至讨厌数学 .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数学的魅力和美展示给我们的学生 ,使他们真正地喜欢数学 ,主动地学习数学 .一、化难为易 ,轻轻松松学数学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单调、高深 ,觉得不是学数学的料 ,产生畏难的心理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老师平时也花费了很大的心血与精力 ,但是效果却不甚理想 .我认为解决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途径 ,就是不要让学生感到数学太抽象、太难学 .在教给学生新知识时 ,先仔细分析一下学生头脑中与新知识相关联的熟悉事物是什…  相似文献   

5.
“至简数学”致力于“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让学生简单地学数学,让学生数学学得不简单”,该教学理念凸显了2022版课标的数学学科育人价值.本文中剖析了“至简数学”教学理念下“平行四边形”单元专题复习课中的三个教学案例.化难为易,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简单地学数学;化零为整,让学生数学学得不简单.改变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培养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研究几何的数学思维方式,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闫朝江 《数学之友》2023,(19):47-49
数学学科是初中基础学科,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及科学意识.在素质教育思想下,初中数学教学应逐渐向深度学习转变,而数学实验便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深度学习过渡,进而构建更有效率、更有趣味性的初中数学课堂.因此,本文将在数学实验的视角下,探索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奚定华 《上海中学数学》2005,(1):F002-F002,1-2
数学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已经提 出多年,对于其意义数学教育界已经基本上取 得了共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数学 学科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即如何用研究性 学习方式来学习数学.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要明确数学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类 型,及每一种类型的具体操作.在前一阶段实践 的基础上,对于这个问题已经取得了不少经验, 也摸索了一些规律.根据学习时间、空间和内 容,学生自主的程度的不同,数学学科中开展研 究性学习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数学课堂中的研究性学习 课堂是数学学习的主要场所,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8.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理念的实施者,应力求用更好的方式把课程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教育界被誉为"点金术"的学法指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学习数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课文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是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表现在另一方面 ,就是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 ,努力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长期以来 ,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探讨的焦点 :“学生的数学能力 ,到底是教师教出来的 ,还是学生练出来的 ?”客观地说 ,知识是教师教的 ,能力是学生练的 .那么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 ,学生的学习方式到底会有什么改变 ?是一个值得探讨也很有潜力可挖的课题 .我们认为在当前条件下 ,除了保持在常规教学中一些好的学习方式外 ,还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改进传统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质量 .在网络环境下 ,可提倡以下几种新型的学习模式 :1 知识…  相似文献   

10.
丰富多彩的数学游戏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新家 《数学通报》2005,44(7):56-57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提供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或一个有趣的游戏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本文从2004年的中考试卷中选取一些取材于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数学游戏问题,背景真实,内容鲜活,学生熟悉,  相似文献   

11.
数学探究即数学探究性课题学习,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因而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探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探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因此,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训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育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数学学科课题评价组在其数学学业考试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中指出:  相似文献   

13.
姚璐 《中学数学》2021,(3):27-28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经历数学问题,并在探究、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推动和引领学生深度思考、主动探究的有效载体.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引领教学,将数学学习置于有意义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可以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广泛又活跃,满足学生数学学习关联性、批判性和深度性的要求,将浅性思考转化为深度设疑,从而把学生思维不断向深处推进,促进学生深度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创造力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有理数是初中数学的开局之篇,教学实践中有许多学生因学习不得法而迟迟不能入 门,严重影响了学生后来的数学学习.那么怎样才能开好这个头呢?笔者以为教学中必须用全新的理念对学生的学习加以指导. 数学是初中课程中重要学科之一,《有理数》则是步入这一学科的重要门户.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刚刚入学的新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入门,特别是由于负数的引进无疑是学生的一道门坎.那么怎样才能顺利敲开这扇门呢?  相似文献   

15.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在高中学生学习数学活动中,心理素质是学习成果好坏的重要因素.好多学生在小学、初中都是学习的佼佼者,然而到了高  相似文献   

16.
数学不仅是学生求学经历的一项必修课程,还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以及丰富学生自然科学意识必不可少的学科.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一直围绕考试在转,学生成绩的提高是一切教学方法的落脚点.其被动局面表现在:一是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是教师缺乏对学生自  相似文献   

17.
非智力因素是一个新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而我国的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是指对学习行为和学习活动有较大影响的心理因素,如兴趣、情感、性格、品质等.实际上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大的.非智力因素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有重要作用,还能有效地实现学科育人的教育目标.本文主要分析非智力因素对初中数学学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无论哪种方式,最重要的一条是质疑.所谓数学质疑能力就是提出数学疑难问题的能力.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的质疑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主动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关注学生情感,营造主动去质疑的  相似文献   

19.
数学符号在数学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学生害怕数学符号,对涉及较多数学符号的内容尤其反感,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数学就是符号的游戏,这是造成符号难教的原因之一.本文拟结合具体实例,谈谈数学符号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希望学生能正确地解答教师提供的数学问题,更期待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质疑、发散、联系、猜想提出新的数学问题.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促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还能使他们扎实牢固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完善知识结构,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