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大型强子对撞机内部的粒子碰撞已经创造出一种看起来像是新形式的物质,这种新物质被称作玻色冷凝物。科学家并未预料到大型强子对撞机中的微粒碰撞会产生这种物质。然而,它或许可以解释在机器内部观察到的一些古怪现象。当科学家们加速质子和铅离子并且使它们相  相似文献   

2.
围绕对盐溶液性质的认识,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建立用微粒观认识物质性质的思维方法,将分散在元素化合物、电解质溶液等部分的盐溶液性质进行整合,建立盐溶液性质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氧化还原原理、络合反应原理和电化学反应原理的联系。在完善核心知识立体构建的同时,聚焦微粒观的指导作用,基于盐溶液中微粒存在、盐溶液中微粒与外加试剂微粒间的相互作用认识盐溶液性质,达到用微观、动态、平衡的视角进行较高水平思维的目的。阐述基于微粒观指导下盐溶液性质认识的教学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3.
设计了一种由2个石墨电极短路相连组成工作电极的新的电化学池装置.操作时首先通过外力按压使极少量固体微粒粘附在其中一个石墨电极表面上,然后在溶液存在下将微粒夹紧并固定在2个石墨电极表面之间进行电化学测定.电化学转化过程中生成的可溶性物质被封闭在2个石墨电极表面之间而得到测定.用该技术对钯沉积在氧化铝上而组成的催化剂的电化学行为以及黄铁矿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兼具可电解粘合剂碳糊电极和固体微粒伏安法(voltammetry of microparticles)技术的优点而避免了各自的缺点:即不使用粘合剂,从而消除了粘合剂中杂质产生的氧化或还原电流的影响;可测定电化学转化过程中生成的可溶性物质;分辨率好、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高中化学“微粒性”观念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樟庆 《化学教育》2008,29(10):14-16
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以新课程苏教版《化学1(必修)》《化学2(必修)》为例,探讨高中化学“微粒性”观念的建构,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层次的微粒构成的,化学反应是某一层次微粒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学为例,从微观层面利用微粒观,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运用微粒观建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把握物质的通性,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6.
含羧基聚氨酯树脂微粒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含羧基的交联型聚氨酯微粒,考察了它对Cu(Ⅰ)、Zn(Ⅰ)、Co(Ⅰ)的吸附作用,pH和支联度的影响,吸附容量和再生性能。  相似文献   

7.
微粒作用观的科学学习价值及其科学建构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梁永平 《化学教育》2003,24(6):6-10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是化学研究的主要特征。从微观的角度科学认识和研究物质及其化学变化是化学学习的基本思维方式。本文在探讨微粒作用观科学学习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微粒作用观建构的3个原则,以丰富的实例阐述了微粒作用观建构的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8.
德国美茵茨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发现一种利用黄金纳米微粒观察蛋白质分子运动的新方法。科学家使用黄金纳米微粒,这些纳米微粒犹如微小的"纳米天线"能够发射微弱的辐射,通过这种微弱的辐射"感知"无标记的蛋白质分子,并产生极其微小的辐射频率变化,即辐射的"颜色"发生变化。此项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是,成功地"看"到这种微弱的"变色"现象,并由此观察蛋白质分子的运动情况。这种观察单个蛋白质分子运动的新方法为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开辟了道路,比如,可以对  相似文献   

9.
于昌凤 《化学教育》2014,35(9):23-27
着眼于中学化学的学习和学生未来发展,引导初三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建构微粒观已成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在对“微粒观”基本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以“分子”教学为例,进行了教学设计及实施研究,在反思和总结中提出了促进初中化学微粒观建构的课堂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王夔  杨晓改 《化学进展》2013,(4):457-468
在体液、组织、生物界面等生物介质中广泛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金属基生物微粒,其中包括在体内原位生成的和异位转化的内源性微粒,也包括外源性微粒在体内被修饰转化所产生的次生微粒。这些在体内形成的微粒的粒径在纳米至微米级之间,它们大都参与生理、病理和毒理过程。但是目前缺乏对它们的生物效应与其形成、结构、性质相关性的研究。本文列举了有关金属基生物微粒的诸多现象和对它们的初步认识,提出了这方面有待解决的问题,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将对环境、健康、疾病控制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自然水体中3种固相物质吸附有机氯农药的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自然水体中生物膜、 悬浮颗粒物和表层沉积物3种典型固相物质对有机氯农药的吸附动力学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有机氯农药在3种固相物质上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可分为快吸附阶段和慢吸附阶段.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较好地描述了三者对有机氯农药的吸附动力学过程. 吸附平衡时, 3种固相物质对有机氯农药吸附量的大小与它们的有机质含量顺序一致, 即, 生物膜>悬浮颗粒物>表层沉积物; 而在吸附初期阶段, 有机质含量最低的表层沉积物对有机氯农药的吸附速率最快, 吸附量的波动变化幅度最大, 其次为悬浮颗粒物和生物膜.  相似文献   

12.
采用溶液聚合法将甲基丙烯酸(MAA)接枝于硅胶微粒表面,制得了接枝微粒PMAA/SiO2;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该功能微粒对胆红素的吸附性能,考察了介质pH值、离子强度及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在牛血清白蛋白(BSA)存在下该微粒的吸附性能.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接枝微粒PMAA/SiO2对胆红素具有较强吸...  相似文献   

13.
变温反相悬浮聚合制备温度敏感性聚合物微凝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一种利用变温的途径制备具有温度敏感性聚合物凝胶微粒的悬浮聚合方法.以正庚烷为连续相,过硫酸铵和四甲基乙二胺为引发剂,采用将具有反向温敏性的可降解大分子单体水溶液在低温下分散好以后再升高到聚合温度的变温反相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反向温敏性的可降解微凝胶.该方法避免了由于分散相在聚合温度下发生物理凝胶化所导致的分散困难等问题.考察了微凝胶的温敏性、粒径分布和降解行为等,并研究了油水比对微凝胶形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葡聚糖磁性毫微粒的制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共沉淀法制备出具有超顺磁性的葡聚糖磁性毫微粒,通过凝胶色谱法和调整离心法分离出葡聚糖磁性毫微粒,研究了制备过程中葡聚糖浓度、铁盐用量、氨水浓度、Fe^3_+/Ge^2+摩尔比和二价钴对磁性葡聚糖毫微粒磁化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陈瑞雪 《化学教育》2013,34(1):19-21
"微粒观"是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之一,具有微粒观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深入系统地理解。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微粒观是从不同阶段、不同维度、不同水平进行建构的。"弱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基于学生"微粒观"的建构,以促进学生对"弱电解质的电离"的深层理解。分析了学生对"微粒观"的理解和认识基础,设计了"弱电解质的电离"的关键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有环境监测仪器生产企业140余家,年产值4.8亿元,约占全国环保产品产值的2.3%。主要产品是各种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监测、噪声与振动监测、放射性和电磁波监测仪器。我国生产的烟尘采样器、烟气采样器、总悬浮微粒采样器、污水流量计等环境监测仪器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7.
张发新 《化学教育》2015,36(19):8-11
微粒观来自于具体的化学知识,是物质的微观组成和结构、反应机理等微观领域在学习者头脑中的总观性认识,微粒观是最基本的化学观念之一。阐述了化学微粒观的3个内涵,同时论述了化学微粒观的3种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8.
结合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情况,对悬浮聚合实验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探讨。在悬浮聚合实验的教学中,应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与理论课相衔接。实验的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开展分散剂的影响研究、悬浮聚合对单体的选择和与竞聚率相结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使用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盐自由基引发剂,改变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铵阳离子功能单体的量与苯乙烯进行乳液聚合获得不同粒径的阳离子乳胶粒,使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和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制备阴离子聚合物乳胶粒.采用基于静电相互作用的异凝聚法将以上2种带有相反电荷的乳胶粒组装,获得了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复合微粒.对异凝聚过程中复合液透光率和微粒大小及分布进行跟踪测试,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了阳离子微粒、阴离子微粒以及复合微粒的形态和大小.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通过控制阴离子乳胶粒与阳离子乳胶粒的复合比例改变单个复合微粒表面阳离子小微粒的数目.  相似文献   

20.
超细α-Fe粒子对磁性粒子浓悬浮体系磁流变性能的增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在磁性粒子浓悬浮体系中加入球磨超细α-Fe粒子对其磁流变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其动态屈服应力的变化,沉降稳定性的改变以及超细粒子对相变结构的可能影响.超细α-Fe粒子的加入,能使磁性粒子浓悬浮体系的抗剪切能力有明显变化,悬浮稳定性增强.对其它几种超细粒子实验结果进行了简要讨论.超细粒子对磁流变性能影响程度取决于加入物与磁性颗粒的重量比例、加入物质的性质以及所加入超细粒子的尺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